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再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需求,為更好的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課在課堂教學中的創新運用,作為花果園配套學校,位於花果園L區的南明區第一實驗中學集結信息技術、數學等骨幹力量,專門成立課題小組,經過積極探索,成功開啟了「大數據+微課創新教學模式」的破冰之旅。
現在,南明區第一實驗中學的微課專項研究課題已經通過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小組審核,正式立項。未來學校還將向更多學科輻射,探索微課與更多科目教學的融合。
建校之初即開始探索微課教學
在南明區第一實驗中學的課堂上,任課教師僅憑線上教學平臺,就能顛覆傳統的上課模式。
課前,老師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將微課視頻發送給學生,學生通過在線觀看微課視頻,完成知識預習。老師則通過手機與電腦同步等現代技術軟硬體設備,適時對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及時評價,並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掌握情況,從題庫中智能生成學生完成的作業題或考試題,同步形成錯題集,極大提高了教師對學生所完成作業的評價的效率。
自建校之初,南明區第一實驗中學就成立課題小組,專門研究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傳統課堂教學中。據學校校長羅捷介紹,學校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互聯平臺是信息技術老師楊斌與小組成員反覆研究探討搭建而成。
羅捷校長表示,微課作為一種前沿的教學方式,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結合學生學習短板提高授課針對性,是一種有效有益的教學模式。它的好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結合了學生「親近網際網路」的特點,寓教於樂,幫助學生更好的吸收書本知識;二是提高了教學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的時間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三是微課具有循環可播放的特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掌握情況,反覆觀看微課視頻資料;四是有助於幫助老師更好的掌握全班同學的學習水平,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開展教學工作。
微課教學讓枯燥的課堂重獲生機
學校信息技術老師楊斌是南實一中最早使用微課教學的老師。楊斌老師說,微課的優勢在於,讓學生的學習不單單是課堂的45分鐘,學生先學後教,教師針對性備課,最大程度的優化課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傳統課堂是面對全體,班級裡只要有一個人不懂,老師就需要重複講解,而這對於已經掌握知識點的學生來說就沒有價值。」
在楊斌老師看來,微課可以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所教授內容是學生想學的,並在課堂中通過網絡空間進行課堂及時課堂評價,及時掌握通過課堂學習後還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課後針對性布置家庭作業的模式。」
如今,在南實一中,微課已經不再是老師的一種授課方式,學生們也在使用微課展示自己。同樣的知識點,學生通過微課說出自己的理解方式,對於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很有幫助。
而學校數學、英語科目的老師也緊密結合大數據微課特點及要求,精心準備微課教學內容,通過反覆磨合,不斷優化,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大數據+微課」的授課體驗。
數學教師劉應忠老師說,現在在課前,他也會準備一個幾分鐘課前微課視頻,讓學生預習。課上,他便針對預習時學生提出的問題針對性講解。「課堂上我有時候就在學生間巡視,學生現場提問直接解答,根據每道題目的準確率,解答錯誤率高的題目,提升整體效率」。劉應忠老師說。
此外,在貴州省2018年中小學「微課」應用活動中,學校馮瑤老師的微課作品《我們的網際網路時代》、劉應忠老師的微課作品《等式的基本性質》、任暑光老師的微課作品《中國的主要山脈》榮獲一等獎。
現在,南明區第一實驗中學的微課專項研究課題已經通過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小組審核,正式立項。未來學校還將向更多學科輻射,探索微課與更多科目教學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