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人類「頭號殺手」的行為,對人體的危害遠遠超過吸菸,那就是久坐。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坐著,如上班族坐辦公室、上課、看電視、看電影、玩電腦、打麻將、開車等行為都是坐著完成,所以都被列為是坐的行為,坐的時間最少8小時,最長的甚至超過12小時以上。但是只要連續坐著超過90分鐘,就已經被認為是久坐,對人體就會造成很大的健康隱患。
也許大家開始覺得我這麼說是在危言聳聽製造恐慌,其實不然,有很多的事實案例都能支持久坐給人造成的身體健康危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每年就有200多萬人因為久坐少動而引起死亡。
早在2014年就有報導臺灣一34歲男子因在網吧連續坐一天一夜而發生肺栓塞導致猝死。
2018年一年輕的女記者,因為崴腳後幾天久坐不動也是引發了肺栓塞昏迷不醒,最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這些新聞報導比比皆是,久坐對於很多人來說引發的疾病都是悄無聲息的,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因為久坐而立刻死亡,很多疾病發生的原因有時往往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行為導致。
現代醫學也已經表明,久坐是導致死亡和導致疾病或殘疾的十大原因之一。久坐是會增加幾乎所有疾病的死亡率,特別是增加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骨質疏鬆、抑鬱、焦慮等疾病的危險性。
久坐不動的6大危害
危害一:久坐會引起便秘
人在久坐不動時,腹部受到擠壓,使胃腸蠕動受到影響,時間久了便秘也就出現了。長時間的出現便秘,就會導致食物殘渣堆積在腸道,刺激腸道內的黏膜,就會容易誘髮結直腸癌。
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遠高於全球發病率的2%,其實大部分的結腸癌患者都是集中在久坐不動的辦公室一族。
當然不是必然會導致癌症,但卻是容易引發癌症的高危因素。
危害二:久坐不動容易變胖
久坐不動會引起以腹部為中心的肥胖。當然腿部下肢沒有得到有效運動也會發生肥胖。所以在必須坐著工作的人群中應該每隔2個小時就要起身做10分鐘的運動,如伸伸懶腰、走動等以舒緩四肢和緩解久坐帶來的疲勞。
危害三:久坐不動傷心、腦
長時間的久坐不動就會導致血液循環減慢,容易引起大腦、心肌供血不足出現哈氣連天、精神萎靡不振、抑鬱甚至出現心臟功能衰退、心肌萎縮等嚴重後果。特別是那些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很容易因為久坐而誘發心肌梗死或者腦梗塞。
危害四:久坐腰酸背痛傷筋骨
當人在久坐時頸肩腰背就會保持一個姿勢不動,這樣很容易引發腰椎間盤和韌帶處於緊張僵持的狀態,最後導致頸肩腰背酸脹、僵硬、疼痛、坐姿的不恰當還會容易引起骨質增生和出現圓肩駝背。
久坐不動也會影響到下肢血液循環出現下肢麻木,最後有可能引發下肢靜脈曲張引起血栓的形成。
危害五:久坐不動容易引發糖尿病
久坐會導致胰腺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異常,最後引發糖尿病。因此久坐會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危害六:久坐會導致不孕不育
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久坐都是會導致會陰部受到壓迫,使前列腺淤血、腺管阻塞、腺液排洩不通暢最後很容易發生前列腺炎,嚴重的就會導致精子的質量下降。
而女性會陰受壓迫也是引起婦科炎症反覆發作的主要原因。
看到這些很多人就會說,那麼可怕嗎?是不是就不用坐了,當然也不可能完全不坐,只是我們要避免久坐,特別是上班一族,經常一坐下就最少8個小時,下班後回到家又來個「葛優躺」,幾乎沒有任何運動的機會。這樣的危害就顯而易見了。
如何避免久坐帶來的危害?
1、避免持續久坐超過60分鐘。
在工作中,如果需要久坐的情況下,儘量在每坐30分鐘左右就要起身走動或者伸伸懶腰、活動活動筋骨。
養成多走動的習慣。如允許的情況下走路上下班、走樓梯上下、老年人則多散步避免因為下棋、打麻將久坐不動。不要蹺二郎腿。選擇正確坐姿。儘量保持上身直立,背部筆直不彎曲,因為腰背挺直可以避免腰椎間盤承受過大的壓力。與此同時背部最好可以靠在椅子上,使脊柱有個支撐。儘量將重心放在大腿和臀部上,而不要放在臀部和骶尾骨上,這樣會導致腰背部負荷過重。
舒展筋骨可以選擇擴胸運動。轉腰運動緩解便秘。轉腰運動方法:
兩腳分開站立與肩同寬、雙腳呈外八字,兩手叉腰保持正中,兩膝微屈,不要聳肩、目視前方,自然呼吸。以下腹部轉動為主,也就是以肚臍為中心按向左、向前、向右、向後的順時針方向平轉。然後再做向右、向前、向左、向後逆時針平轉。開始每個方向各轉30圈,最後可以增加到200~300圈.
主要使以腰部和腹部運動,做動作時要緩和、連貫、腹部放輕鬆,每天堅持在早上或飯後一個小時進行鍛鍊,半個月左後可以發現便秘有所緩解,在練習時出現打嗝、放屁、腰部發熱都是屬於正常現象。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羅醫生健康說
本文由【羅醫生健康說】原創,作者為中國抗癌協會會員、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會員、健康科普作家,歡迎大家轉發、評論、點讚,或者私信與我交流,非常感謝!#關愛老人送健康#
胰腺癌是什麼病?為什麼它被稱為「癌中之王」?
在46-55歲生命高危期身體出現哪些症狀,說明你不健康了?
腎功能不好的7個早期表現,8個日常生活細節,教你如何護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