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虐心的結局
和《黑暗之魂3》一樣,《只狼》也為玩家準備了四個遊戲結局。犧牲御子斷絕不死、犧牲狼斷絕不死、龍之還鄉以及修羅結局。
《黑暗之魂3》最虐心的當屬奪火結局了,對奉獻一切服侍自己的防火女揮刀,只因她手中握著自己想要之物。餘燼生來就是渴求火焰的,即使最初的目的不是火焰,但對於火焰的欲望還是淹沒了理性。
《只狼》裡,狼生於亂世,因殺戮失去了一切,被收養後成為了殺戮機器。成為御子的忍者之後,用殺戮為御子服務。擁有不死之身後,為實現御子斷絕不死的願望,把葦名裡裡外外殺了個遍,就差源之宮沒去了。
隨後在義父的誘導下,背棄了御子,並把刀揮向了從遊戲一開始就幫助自己的永真,以及一直都在暗中給予指導的劍聖一心。
從最後把義父捅了個透心涼來看,狼背棄御子的真正原因,絕不是為了尊崇什麼忍者戒律。而是單純的為了殺戮,而葦名國也因為生出了一個不死的殺戮惡魔,陷入了比戰爭更恐怖的人間地獄。
無論是《黑魂3》裡的奪火,還是《只狼》裡的修羅,宮崎英高都在向玩家們展示一個將人的欲望無限放大的後果。一開始,世界面臨危機,主角身負重任,玩家伴隨主角的成長的同時,也心繫天下。然而,最後當主角的欲望被肆無忌憚地釋放出來之時,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主角身上了,都在緊張這傢伙最後會做什麼。世界怎麼樣已經不重要了,制止住這頭瘋狂的惡魔才是最緊要的。
修羅與人性
修羅,在佛教中屬六道之一,身性好戰殺戮。人們常用修羅場來形容戰場的慘烈。阿修羅原本在印度神話裡是善神,但因相貌兇惡且殺戮成性,現代各類文學作品對其褒貶不一。被人們稱為修羅的都具有一個共性--愛好殺戮。修羅代表的即是人最原始的殺戮本性。
正所謂因怨生恨,因恨生殺,恨已然忘卻,然殺伐不止,化身修羅就代表著被殺戮欲望吞沒,陷入無盡的殺戮之中無法自拔。
《只狼》中,佛雕師原本差點變成修羅,被劍聖斬斷一臂得以緩解。盜國之戰後,常坐於寺廟中,通過不停地雕刻佛像來抑制內心的殺欲。佛雕師最終也沒能逃過化身修羅的命運,內府入侵之戰中,他離開了寺廟到了戰場,在目睹了葦名國的慘烈之後,常年堆積內心的怨恨再也無法抑制,化身了一個火焰惡鬼,對戰場上的敵人展開了瘋狂的肆虐。儘管一直在撕碎的是敵人的肉體,但佛雕師的內心最後一絲理智還是無比痛苦,以至於被狼斬殺後,怨恨之火最後發出了由衷的感激,感激狼結束了他的生命,讓他不再受怨恨之火的煎熬。
修羅在現實世界中確實存在。古代歷史上很多戰爭中多有關於屠城的記載,而近代二戰時期,德國出於猶太人的怨恨對其執行滅族手段,日本在中國進行慘無人道的殺人比賽,都從現實佐證了人確實會被殺戮欲望吞沒,變得以殺為樂。
大部分時候,平息仇恨,並不能制止殺戮欲望,唯一的方法,只能來自外界。二戰末期,即使頻頻失敗的日本,也因為殺紅了眼而拒絕投降,真正制止其瘋狂的是兩顆炸彈。而遊戲裡,佛雕師也是無法自持,先是被劍聖斷臂緩解,後是被狼斬殺,才最終得以解脫。
殺戮也不一定變為修羅。在以犧牲御子為代價斷絕不死的結局中,狼最後也如佛雕師般,常坐與寺廟中雕刻佛像,想必也是為了壓制內心的殺戮欲望。狼在保護著御子不受破壞的同時,御子也成為了狼的心靈屏障,保護著狼不會變為修羅。修羅結局中,狼選擇放棄了御子的同時,內心也對殺戮完全敞開了。兩個結局都說明了,失去殺戮的最初目的,就會淪為殺戮的機器。而同樣是殺戮,劍聖一心和巨型忍者梟卻都沒有變成修羅,原因也是如此。這兩人一個為追求著武道的極致,一個追求著權利的極致,都沒有在不停殺戮中迷失本心。
修羅的對面是什麼
說了修羅,這裡就要說說跟修羅完全相反的另一種人性--過於聖母和聖母婊。
《三體》裡的程心,對人類和三體人充滿著熱愛,這種愛到了兩個種族危機時刻變成了憐憫,毀滅了三體人,也毀滅了人類自身。程心成了現今文學作品中當之無愧的聖母代表。
修羅與聖母,就像人性道路上了極左和極右主義思想。一個因怨生恨,無窮無盡的恨,恨不得將自己所能想到的一切殘酷都加加諸於所恨之人身上。一個因憐生愛,毫無保留的愛,巴不得奉獻自己和身邊人的一切去成全可憐之人。
雖是兩個極端,但又有相同點,兩者最後的結局都是毀滅自身。
人畢竟是社會性的生物,每個人在保持自我安全獨立的同時,又得和大家親密合作,組成一個社會整體。過於壓迫別人的生存空間固然不行,過於慷慨的奉獻自己的生存空間也是不對。既要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也要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