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機收割麥子,有人說汙染空氣,你認為呢?

2020-12-13 胖雅雅的生活

收割機收麥子,有人說汙染空氣。你認為呢?我們北方農村,每家都種植幾畝小麥,原先是人工收割小麥,把麥子晾曬好了,要開始打場,然後是看好了風向,進行揚場,就是把雜質、麥糠揚出去,那場面灰塵也不少啊,怎麼沒有人說揚場汙染空氣呢?

生在農村的人都知道,每年的麥收,農民常用搶收搶種來形容,他們這個階段的勞動強度之大,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那份辛苦,真是與天鬥,與地鬥,如果遇到連陰天,麥子就會黴變,搶收的麥茬地就不能及時播種上夏季莊稼,一年的勞作就打了水漂,全家的溫飽就成了問題,因此,糧食關乎著人的生命,是個大問題。

在這個背景下,聯合收割機應運而生,讓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了,勞動效率大大提高了,本來應該是高興的事啊。

卻有人看不了農民的好,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本人也承認,收割機收麥子多少有一點的汙染,主要是收割機收割時揚起的灰塵,還有吹風機吹出的麥糠、麥子秸稈碎末等,畢竟麥子都播種在田野裡,離村子有好長的距離,更何況,時間短,我們這裡有三個自然村,從麥收開始到結束,只有5-6的時間,麥子就被收割機割完了。本人在這幾天時間裡,也沒有感到空氣有多少汙染。

至於說,收割機的那個聲音是噪音汙染,我聽到那個聲音,覺得心安,知道我們的麥子熟了,能準時收割,沒有因為找不到收割機,感動焦慮的時候了。再說,收割機收割大都是白天作業,晚上最晚也超不過12點,也沒有影響到人們正常休息。

也沒有發現收割機有漏雨汙染的,油那麼貴,沒有哪個收割機手,在收割機漏油的情況下,繼續工作。現在,都資訊時代了,收割機如果出現故障,特別是要換零件,收割機手發個位置,商家就能到現場進行維修了。

雖然,收割機收麥子,有那麼一點汙染,總不能回到人工收麥子的時代吧,收割機有汙染的這個問題,還是留給科學工作者去解決吧!

相關焦點

  • 使用收割機會汙染環境?專家呼籲農民別用收割機,你怎麼看?
    不過現在好了,現在收麥子都有了大型的收割機,就算你家有幾十畝地,也就是幾天時間就忙完了。大型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不但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產力,而且也把農村人力徹底解放出來,這樣大家就有時間去打工賺錢了。但是前幾天,我從網上看到有一位叫王福重的專家,他呼籲說讓農民別用收割機收麥,而原因是使用收割機會汙染環境。
  • 《正在收割麥子的收割機》病關索-協助拍攝
    收割機是由塞勒斯麥考密克發明的。 收割機它是一體化收割農作物的機械。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並將穀粒集中到儲藏倉,然後在通過傳送帶將糧食輸送到運輸車上。也可用人工收割,將稻、麥等作物的禾稈鋪放在田間,然後再用穀物收穫機械進行撿拾脫粒。
  • 北大院士:呼籲農民不要使用收割機,會對環境造成汙染!有道理嗎
    不要使用收割機  這不,最近又鬧出來一個奇葩言論,引發了很大的爭議:呼籲農民不要使用收割機割麥,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不提汙染的問題,科技文明的進步,不就是為了解放勞動力,提高工作效率嗎?那麼,等到收割麥子的時候,不使用收割機,使用什麼?揮舞著鐮刀,粒粒皆辛苦?這完全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自己剛站直了,就忘記祖輩「割麥子」的辛苦,真是吃了兩天飽飯,就忘了西北風啥滋味了,啥都敢往外說。
  • 收割機到地頭,你跟機手說給俺割麥茬低點,這樣說是錯誤你知不?
    咱今天來聊聊,收割機怎麼作業才能少朝掉地裡麥粒,減少咱農民的損失。麥子在田裡長八九個月,迎來了收穫,咱們要的就是麥粒。顆粒歸倉,是每一個農人的願望,但聯合收割機作業是有損失的,這個收割機上也都標有損失率,在3%,就是如果畝產1000斤小麥,損失麥粒約30斤屬於正常。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再看割麥時會揚塵汙染,只有愚昧無知
    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寫作昨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擔心揚塵汙染,河南城管要求農婦70畝小麥必須用手收割》,採訪中城管局的同志說:「不能為了少數幾個人的利益而影響大家的環境」。文章說,我們更不能為了這一兩天的空氣指數,而耗費掉農民八個月的心血!
  • 專家講:不用收割機收小麥,農民:想累死我們?
    因為是受夠了之前沒文化的苦,所以現在有知識了,學到的多了,慢慢研究出各種割麥子的方法。不過,最讓大家接受的方法還是用收割機收小麥。因為之前那種老套割小麥方法,實在是費力又費心。不如有這種大型收割機,幾個小時就把這塊大地割完,四絲毫不費力氣,能省下不少時間去忙別的。
  • 先是消滅農民,又來收割機會汙染,如何看待?農民:那是農業專家
    其中就有一個特別的:先是消滅農民,又來收割機會汙染。關於這個說法的出處怕是不少農民兄弟都有耳聞。雖然,這種說話不能說是極端,但也有點片面了,至少我們這樣的新農人還接受不了。那麼,關於經濟學家的王教授(王福重)說的這兩句經典的言論,是否適合我國的國情呢?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很多,今天荳子就結合這些討論以及自己的理解和大家重點的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 《創世理想鄉》麥子如何全自動收割裝箱 農作物自動化生產技巧
    大家都知道,麥子種的多的話,收割裝箱就很瑪法,所以最好能夠實現自動化。麥子怎麼全自動收割裝箱?一起來看看農作物自動生產有哪些技巧吧... 在創世理想鄉中,玩家可以種植多大20種農作物,小麥是其中一種重要作物。大家都知道,麥子種的多的話,收割裝箱就很瑪法,所以最好能夠實現自動化。
  • 空氣汙染怪農民?中科院院士:農村燒飯汙染空氣,致數十萬人死亡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環境的保護,加大對空氣汙染治理的投入,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是藍天白雲,曾經我們經常聽到的PM2.5也已經遠去,成為了歷史。但對於PM2.5主要來源的爭論在學術界一直沒有停止。近年來,關於農村環境汙染的話題越來越多,也有很多專家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從最開始的農村燃燒秸稈導致空氣汙染,到北大博士王福重農村用機械收割麥子汙染空氣,再到陶院士農村燒飯取暖是PM2.5的主要來源。
  • 收割麥子弄傷二級保護動物,村民報警救獐子
    近日,南京六合區一位村民在收割麥子時,遇見了一隻小獐子,這隻獐子還受了傷。村民報警對這隻獐子進行了救助。體格細長的獐子「喂,110 嗎?這裡有一隻後腿受傷的小梅花鹿,你們趕緊過來救救它!」 6月 5 日早晨7點鐘,六合公安分局竹鎮派出所接到轄區居民王先生報警後趕至現場。
  • 這3種領導,更容易成為員工的收割機,你被收割過嗎
    有好多同事會說,某個領導簡直就是員工的收割機,什麼樣的員工見到他,都會被徵服的服服帖帖,五體投地。聽起來是不是有一些誇張?市場中確實存在這樣的領導,他們熟知員工的需求,又懂得如何跟員工處好關係,所以他們才有了員工收割機的稱號。想知道,都有哪幾種領導會成為員工的收割機嗎?
  • 國外發明高效水稻收割機,收割打包一次成型,一天能收割20畝地
    每當到了莊稼豐收的季節,農民伯伯是又高興又煩惱,雖然莊稼可以收割了,但要收割十幾畝的莊稼簡直太費力了。尤其在南方一些山區,地形複雜多變不說,還種植著大量水稻,所以收割特別的麻煩。如果人工收割的話,一天收不了幾畝地不說,還累得腰酸背痛。
  • 北大博士:呼籲農民不要使用收割機,會對環境造成汙染!有道理嗎
    而有一位北大的博士,發了一篇文章,呼籲所有農民不要使用收割機,收割機會造成環境汙染,為了保護環境,呼籲農民不要使用收割機。他的這番言論,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也讓很多人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學歷與能力的問題。這位北大博名為王福重,他有很多言論,都十分有特殊,很多人對他的言論十分不滿,但對他又無可奈何,因為他往往把自己放到道德的至高點上,這次也是如此。
  • 我請假一周回家農忙:割的是麥子,收穫的是鄉親鄉情…
    母親說,由於麥子剛剛下來,確切的價格還不太清楚,但傳言說,今年的麥子估計1.1元每斤!相比今年的大蒜價格,父母已經很知足了。在一旁,我望著父母越發蒼老的容顏,越來越佝僂的身材,我的心裡一陣酸楚。收割機入場之前,父母先要把麥田的四周要割除一些,以便於機器拐彎。但母親很知足很知足,她總是說,在我們小時候,家裡的每一粒糧食,都是汗水浸泡過的,現在,有了聯合收割機,體力消耗上,比先前省了不知多少倍。
  • 麥子熟了,夏忙真正開始!帶你看看農村是怎麼收小麥的?
    因為這時候田裡的麥子熟了,家家戶戶都忙著收麥子。在北方,這個時候夏忙才真正開始。 農忙的時候,大家都起的很早,因為要到地頭等收割機。收割機一般都是從兩邊往中間收,如果你不在地頭等著,只能跳到下一家,那麼你家就得最後了。 現在趁著天氣好,大家都想早點收完,拉到空地去曬乾。現在收麥子都使用的是機械化,從收割到脫粒,再把秸稈打碎還田都是一體的。
  • 周口百歲老奶奶鐵鏟鏘麥子,刨地耕種全憑一人,獨立勞作
    老奶奶自己用鐵鏟收割小麥昨日,小編三夏麥收採訪中,路遇周口市淮陽區王店鄉一村莊,路邊的麥田裡看到一位頭戴毛巾的老太太坐在地上,手拿鐵鏟在割麥子,旁邊不遠的麥田裡收割機正在收麥子老奶奶自己用鐵鏟收割小麥老太太介紹說,她叫李傳枝,今年100歲了,有兩個兒子,一個在青島,一個在四川打工,一個女兒。
  • 不管你家「麥子」長勢如何,它都到了收割期:(關於高考)
    麥子到了收穫季節,不管長勢如何,不管收成多少,你都要千方百計認真收割,而且要搶收。高考考生也如此。有的高考生目前已經進入「三夏大忙」,黃澄澄的麥子堆滿麥場,金山銀山,豐收在望。有的考生夏日炎炎,但鐮刀霍霍,收割慢點,但每株麥穗都淋透著收割人的體香和汗水。麥穗金黃,夏風涼涼。一切都還愜意,只是仍需賣力。
  • 十裡麥香:永遠不會忘記麥子發黴的那一年
    老爸老媽天天嘟囔:放學了,早點回家,兔子還等著你餵呢,幾口大肥豬張著嘴,需要打豬草,家裡家外,正需要人手,千萬不要在麥田地裡逗留。可我把老爸老媽的話當作耳邊風。一塊上學的銅山、鐵山、二狗,也和我一樣,放學了不想回家,撫摸著黃橙橙、閃燦燦的麥穗,趴在麥壟裡捉迷藏。
  • 工作隊發放收割機幫村民收割小麥
    9月13日,在且末縣庫拉木勒克鄉阿克亞村的一處麥田裡,工作隊員幫助村民收割小麥。阿克亞村是牧業村,平均海拔2800米。受地理位置影響,該村無法集中連片種植小麥,村民只能人工收割。今年,且末縣人民法院駐該村「訪惠聚」工作隊積極申請專項扶貧資金4.76萬元,購買了背負式收割機,為全村34戶困難群眾每戶發放了1臺,幫助他們收割小麥和青貯飼草。(通訊員 宋陽 攝)【來源:巴州報社】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陝西新麥客大多夫妻檔 女談業務男收割 夜宿駕駛艙拉窗簾保護隱私
    每逢農忙時節,遠道而來的麥客由東向西給別人收麥子,換取一點報酬。隨著科技的進步,大型機械替代了傳統的麥客,一臺收割機每天收割一百多畝,這相當於五六十個壯勞力,麥客這個群體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在廣闊的田野上,大型收割機已成為一道壯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