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感知論顛覆了時間與空間的普遍認知,原來科學概念大錯》
——解讀
先生今日趁熱打鐵,繼昨日對人與世界的終極揭秘之後,今日繼續詳解感知意識的運行原理。
要想接受一件新事物,必須先在」心裡頭」騰出一片空地,才能容得下,如果心裡頭塞了滿滿的亂七八糟,或者心裡頭本身就是小戶型,怎麼裝也裝不下。更別說先生的感知論非是一件尋常事物,而是一套翻天覆地的全新理論體系。即使是最為寬廣的胸懷,也很難裝下,因為,騰出多大的地方也無法裝下整個世界,先生的感知論,需要我們徹底地告別既有觀念,用全新的思想倉庫才能適配。
我們需要物我兩忘,在頭腦中慢慢建立感知論的邏輯模型,逐漸內化,最終才能融會貫通,為我所用,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至少對我這種特別執著、腦子特慢的人來說,真是一段艱苦的過程,一個嚴峻的考驗,卻又充滿著習得的快樂。
先生今日的話題是「感知意識」,要充分理解,感知意識和精神性意識是完全不同卻又有所交集的兩碼事。我們很熟悉精神性意識,就是我們熟視無睹的、滿腦子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的亂七八糟、毫無頭緒、卻又自以為是的各種想法,我們高頌神咒「有錢難買我樂意」、「我就這樣兒,愛咋地咋地」,終生沉浸在貪嗔痴慢之中無法自拔,最終稀裡糊塗地撒手而去。而先生的感知論,跳脫出情緒,只把精神性意識作為一個小範疇來考慮,先生著眼的是存在,把精神性意識給我們帶來的無邊苦海放在存在的大盤裡,尋求化解之道,才能徹底解決。只在精神性意識體系裡尋求機巧方案,那是雞湯,只能是解一時的飢餓,不可能徹底解決。所以先生的感知論裡,推出的都是形而上存在級別的概念和範疇,今天的「感知意識」,就是一個形而上的大概念,我們一定要清楚這一點。
」感知意識是存在的反映,感知意識是事物不可分離的存在部分,感知意識是人的本能意識或基礎意識,在感知意識之後我們產生的其他意識均屬於主動的精神性意識,是經過人的符號化及概念化處理的精神性意識活動,這與感知意識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信息運動」。先生開篇這句話,釐定了感知意識和精神性意識各自不同的邊界。
「感知意識是存在的反映」,這句話如果單獨拿出來讀,可能比較容易讓人聯想起客觀唯物論裡常說的「意識是人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兩句話的句型很像,但千萬不要誤解,差之毫厘失之千裡,不要誤解。客觀唯物論裡「意識是人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假定了意識是意識,外界是外界,兩者沒有本質的聯繫,意識從屬於外界也就是物質世界,沒有意識,物質世界照樣存在,而且還假定了意識必須通過人腦或者是其他什麼腦才能存在。對於這一套理論,我們都很熟悉,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學的,尤其是學霸們,理解就更深刻,往往也就更執著,背書背得準。
而「感知意識是存在的反映」,完全不能這樣理解。這就話是形而上世界裡的判斷,宏闊而抽象。」感知意識」這個詞的內核在於「感知」,感知的目標是什麼?一定是感知出來、感知到什麼東西,是什麼東西呢?是桌子椅子?是房廊屋舍?是山川大地?都是,這都不是,在形而上的終極抽象處,感知的目標一定是存在,感知的唯一目的一定是存在,感知的唯一意義一定是存在,沒有感知,存在不會產生,也沒有意義,存在就是因為有了感知才可能存在,沒有感知存在不可能存在,存在將為誰而存在?所以,在終極本體處,有了感知這種衝動,這種欲望,這種能量運動的方向,存在才可能出現,而且,就像先生說的,感知運動一開始,立即就有了感知體和感知對象,感知是誰知呢?當然是意識在知,感知知道什麼呢?當然是感知對象就是存在物,就是演化出來的肉眼可見的的物質,以及物質裡攜帶的運動關係、內在聯繫、感知規則。
先生用了「反映」,而不是「反應」,同音不同字,意思更不同。「映」是映射、投影,是整體性的呈現,而「應」是應答、回應,是局部的對應性關係。所以「感知意識是存在的反映」,是說,感知意識這種形而上的抽象物,她要感知的是存在這種形而上的抽象物,存在一定是因為感知衝動、感知意識才存在,存在是感知意識的映射和投影,也就是感知論的Logo:存在就是在感知;無感知不存在!有感知才會有存在!
所以先生接著說:」感知意識是事物不可分離的存在部分」,意思就是說,存在是感知運動感知出來的,感知意識和存在無法分離,當然,存在也無法和感知運動分離。
先生接下來說的一句話,可能會把我們搞暈,這裡面的邏輯跨度比較大,一下子蹦不過來,可能掉進去。就是」感知意識是人的本能意識或基礎意識」這一句。前面兩句,說的都是感知意識和存在兩個形而上的大範疇、大角色,我們跟著先生的思路跳出形而下,進入形而上,而這一句,一下子又把我們拉回到形而下,回到了人的世界,回到了我們有呼吸有心跳的肉身自己,而我們自己只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貪嗔痴慢,我們很難、甚至沒有可能把自己的意識和存在之所以存在聯繫到一起,怎麼也連不過去,我們齊刷刷地掉進懸崖裡。
別怕,懸崖並不存在,是我們自己給自己造就的思維斷崖,感知意識圓滿運行,不存在任何懸崖,哪怕是一點點縫隙都沒有。先生說的是「本能意識或基礎意識」,這種意識我們人人都有,康德說的」先驗的理性」,不需要學習,生下來就有,就是一個人他不生下來,這種意識照樣存在,只是存在在他處。而這種意識對於我們精神性意識來說最大的稀奇之處是,我們只能有限感覺到她的存在,她大部分的內容,我們在日常精神性清醒狀態下根本感覺不到了,她隱藏了,或者說被我們的精神性意識屏蔽掩蓋掉了,用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可能會在我們的理解舒適區,而先生用的概念是非理性主義哲學體系裡使用的「前意識」一詞。
不管哪種說法,先生的意思是要讓我們明白,感知意識,和精神性意識極不相同。精神性意識是我們人類特有,是我們自造的,諸多蒙蔽和扭曲;而本能意識和基礎意識是我們作為生物、剔除了人文精神性意識之後還保留的那一部分意識,我們五大感官收集到的刺激信息轉換成的意識呈現,以及我們尚未被人文染汙作為天真無邪的稚童時期所擁有的六大感官(比五大感官多了一個「意」)所轉換呈現出來的意識,再加上我們根本感覺不到的所謂的潛意識;而所有的人的本能意識或基礎意識加上感覺不到的潛意識,都來自於感知意識,感知意識的範疇要比人的意識範疇大得多得多,要始終明確一個基本問題,肉體的人,來自於存在,存在來自於感知,所以,一定要保持低調,保持敬畏,蘇格拉底那麼聰明,都謙卑地說自己一無所知,我們更要明白,沒有幾個人能比蘇格拉底還聰明。
我們人類是很聰明,我們還想當然地搞出了一套客觀唯物生命意識體系,我們擁有花裡胡哨獨一無二的精神性意識體系,但是要明白,我們的精神性意識只能叫做後意識,是前意識的懷胎後代,已經發生了匪夷所思甚至可怕的基因突變,就像是前意識不小心養出了一頭不受控制的意識怪獸,我們只能自求多福了。
我們的基因裡繼承了全套的感知意識,但因為精神性意識的存在,我們掩蓋掉了感知意識。雖然掩蓋掉了,但幸運的是我們始終聯通著本體的感知意識,一刻也不曾分離,就像先生說的:」感知意識是感知體存在的根據,承載和運行感知意識就是感知體存在的唯一目的。生物為什麼存在?就是它們作為感知體承擔著承載和運行感知意識的任務,它們必須存在,否則,存在便不會存在」,這句話是說,感知運動和感知意識是本體,肉身的我們人類和任何其他生物都是感知運動和感知意識的衍生物,是從屬的存在物,我們和其他生物的地位是一樣的,都是因為運行感知意識的使命而存在,唯一不同的是,我們是最高級的感知體,這是我們的幸運,搞不好,也可能成為我們的詛咒。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填不上從存在到肉人之間過寬的跨度。從顯性的精神性意識,到經常被我們忽略的本能意識或基礎意識,到我們感覺不到的潛意識或者說「前意識」,到感知意識,似乎邏輯鏈條已經連接了,但是,所有的意識形態都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抽象物,不直觀,可能我們還是無法理解。好吧,我們試一試先生提供的另外一條思路,直觀地看一看為什麼說感知運動是本體,看看感知意識是怎麼運行的。
回到先生昨日文章中提到的物質就是意識,意識就是物質。先生論述的起點是物質分解到最後是能量,我們就權且從這兒開始,因為這是我們人類思維能夠感知到的起點了。再往外就超出了存在的界限,就是沒有意義的非感知範疇了。在那個起點上空無一物,沒有存在,感知運動介入,感知要知道什麼呢?她也不知道要知道什麼,但是,感知運動有規則,有衝動的方向,所以,她要知道的是一種東西,一種有形的東西,按照規則必然顯現的東西,能量在這種想要知道什麼的衝動下,按照規則凝結出了粒子,而且這個粒子的形態被感知到了,或許不是被看到了,也不是被聽到、嘗到、聞到、摸到、或是超聲定位超到,但一定是被感知到了。
在這個節點上,粒子就是被感知體,知道的主體就是感知體,感知體和被感知體的互動呈現在「知道」中,也就是意識中,就是存在,一切都來源於那個感知運動裡想要知道的衝動,這像極了量子力學裡說的波粒二象性,也像極了佛陀說的一念無明,也像極了老子說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實際上誰的也像,誰的也不是,是存在本體自己的,就看誰看得更準,看得更清。先生把感知作為本體,從此點出發,通過嚴密的邏輯推演,演化了一套完整圓洽的理論體系,特別對現代人的機。接著說,粒子繼續在感知意識的感知規則下演化,不是亂演化,是嚴格地按規則演化,也只能按規則演化,沒有其他可能,一層一層,逐漸成形,最後演化出來的我們肉眼可見的物質世界。所以先生說,物質就是意識,意識就是物質。
我們太耽於肉眼可見了,不可見的就不去考慮。反過來說,你不去考慮,也就永遠不可見。實際上見不見也不太要緊,關鍵是不能只在肉眼可見的世界裡鬼哭狼嚎、扭捏造作。
時間空間,是感知意識的邏輯規則和形態,先生妙解,匪夷所思!
感恩先生的辛苦付出,先生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