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空間是場大誤會,科學概念騙了我們

2020-12-24 思想者王建平

崔健:《感知論顛覆了時間與空間的普遍認知,原來科學概念大錯》

——解讀

先生今日趁熱打鐵,繼昨日對人與世界的終極揭秘之後,今日繼續詳解感知意識的運行原理。

要想接受一件新事物,必須先在」心裡頭」騰出一片空地,才能容得下,如果心裡頭塞了滿滿的亂七八糟,或者心裡頭本身就是小戶型,怎麼裝也裝不下。更別說先生的感知論非是一件尋常事物,而是一套翻天覆地的全新理論體系。即使是最為寬廣的胸懷,也很難裝下,因為,騰出多大的地方也無法裝下整個世界,先生的感知論,需要我們徹底地告別既有觀念,用全新的思想倉庫才能適配。

我們需要物我兩忘,在頭腦中慢慢建立感知論的邏輯模型,逐漸內化,最終才能融會貫通,為我所用,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至少對我這種特別執著、腦子特慢的人來說,真是一段艱苦的過程,一個嚴峻的考驗,卻又充滿著習得的快樂。

先生今日的話題是「感知意識」,要充分理解,感知意識和精神性意識是完全不同卻又有所交集的兩碼事。我們很熟悉精神性意識,就是我們熟視無睹的、滿腦子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的亂七八糟、毫無頭緒、卻又自以為是的各種想法,我們高頌神咒「有錢難買我樂意」、「我就這樣兒,愛咋地咋地」,終生沉浸在貪嗔痴慢之中無法自拔,最終稀裡糊塗地撒手而去。而先生的感知論,跳脫出情緒,只把精神性意識作為一個小範疇來考慮,先生著眼的是存在,把精神性意識給我們帶來的無邊苦海放在存在的大盤裡,尋求化解之道,才能徹底解決。只在精神性意識體系裡尋求機巧方案,那是雞湯,只能是解一時的飢餓,不可能徹底解決。所以先生的感知論裡,推出的都是形而上存在級別的概念和範疇,今天的「感知意識」,就是一個形而上的大概念,我們一定要清楚這一點。

」感知意識是存在的反映,感知意識是事物不可分離的存在部分,感知意識是人的本能意識或基礎意識,在感知意識之後我們產生的其他意識均屬於主動的精神性意識,是經過人的符號化及概念化處理的精神性意識活動,這與感知意識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信息運動」。先生開篇這句話,釐定了感知意識和精神性意識各自不同的邊界。

「感知意識是存在的反映」,這句話如果單獨拿出來讀,可能比較容易讓人聯想起客觀唯物論裡常說的「意識是人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兩句話的句型很像,但千萬不要誤解,差之毫厘失之千裡,不要誤解。客觀唯物論裡「意識是人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假定了意識是意識,外界是外界,兩者沒有本質的聯繫,意識從屬於外界也就是物質世界,沒有意識,物質世界照樣存在,而且還假定了意識必須通過人腦或者是其他什麼腦才能存在。對於這一套理論,我們都很熟悉,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學的,尤其是學霸們,理解就更深刻,往往也就更執著,背書背得準。

而「感知意識是存在的反映」,完全不能這樣理解。這就話是形而上世界裡的判斷,宏闊而抽象。」感知意識」這個詞的內核在於「感知」,感知的目標是什麼?一定是感知出來、感知到什麼東西,是什麼東西呢?是桌子椅子?是房廊屋舍?是山川大地?都是,這都不是,在形而上的終極抽象處,感知的目標一定是存在,感知的唯一目的一定是存在,感知的唯一意義一定是存在,沒有感知,存在不會產生,也沒有意義,存在就是因為有了感知才可能存在,沒有感知存在不可能存在,存在將為誰而存在?所以,在終極本體處,有了感知這種衝動,這種欲望,這種能量運動的方向,存在才可能出現,而且,就像先生說的,感知運動一開始,立即就有了感知體和感知對象,感知是誰知呢?當然是意識在知,感知知道什麼呢?當然是感知對象就是存在物,就是演化出來的肉眼可見的的物質,以及物質裡攜帶的運動關係、內在聯繫、感知規則。

先生用了「反映」,而不是「反應」,同音不同字,意思更不同。「映」是映射、投影,是整體性的呈現,而「應」是應答、回應,是局部的對應性關係。所以「感知意識是存在的反映」,是說,感知意識這種形而上的抽象物,她要感知的是存在這種形而上的抽象物,存在一定是因為感知衝動、感知意識才存在,存在是感知意識的映射和投影,也就是感知論的Logo:存在就是在感知;無感知不存在!有感知才會有存在!

所以先生接著說:」感知意識是事物不可分離的存在部分」,意思就是說,存在是感知運動感知出來的,感知意識和存在無法分離,當然,存在也無法和感知運動分離。

先生接下來說的一句話,可能會把我們搞暈,這裡面的邏輯跨度比較大,一下子蹦不過來,可能掉進去。就是」感知意識是人的本能意識或基礎意識」這一句。前面兩句,說的都是感知意識和存在兩個形而上的大範疇、大角色,我們跟著先生的思路跳出形而下,進入形而上,而這一句,一下子又把我們拉回到形而下,回到了人的世界,回到了我們有呼吸有心跳的肉身自己,而我們自己只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貪嗔痴慢,我們很難、甚至沒有可能把自己的意識和存在之所以存在聯繫到一起,怎麼也連不過去,我們齊刷刷地掉進懸崖裡。

別怕,懸崖並不存在,是我們自己給自己造就的思維斷崖,感知意識圓滿運行,不存在任何懸崖,哪怕是一點點縫隙都沒有。先生說的是「本能意識或基礎意識」,這種意識我們人人都有,康德說的」先驗的理性」,不需要學習,生下來就有,就是一個人他不生下來,這種意識照樣存在,只是存在在他處。而這種意識對於我們精神性意識來說最大的稀奇之處是,我們只能有限感覺到她的存在,她大部分的內容,我們在日常精神性清醒狀態下根本感覺不到了,她隱藏了,或者說被我們的精神性意識屏蔽掩蓋掉了,用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可能會在我們的理解舒適區,而先生用的概念是非理性主義哲學體系裡使用的「前意識」一詞。

不管哪種說法,先生的意思是要讓我們明白,感知意識,和精神性意識極不相同。精神性意識是我們人類特有,是我們自造的,諸多蒙蔽和扭曲;而本能意識和基礎意識是我們作為生物、剔除了人文精神性意識之後還保留的那一部分意識,我們五大感官收集到的刺激信息轉換成的意識呈現,以及我們尚未被人文染汙作為天真無邪的稚童時期所擁有的六大感官(比五大感官多了一個「意」)所轉換呈現出來的意識,再加上我們根本感覺不到的所謂的潛意識;而所有的人的本能意識或基礎意識加上感覺不到的潛意識,都來自於感知意識,感知意識的範疇要比人的意識範疇大得多得多,要始終明確一個基本問題,肉體的人,來自於存在,存在來自於感知,所以,一定要保持低調,保持敬畏,蘇格拉底那麼聰明,都謙卑地說自己一無所知,我們更要明白,沒有幾個人能比蘇格拉底還聰明。

我們人類是很聰明,我們還想當然地搞出了一套客觀唯物生命意識體系,我們擁有花裡胡哨獨一無二的精神性意識體系,但是要明白,我們的精神性意識只能叫做後意識,是前意識的懷胎後代,已經發生了匪夷所思甚至可怕的基因突變,就像是前意識不小心養出了一頭不受控制的意識怪獸,我們只能自求多福了。

我們的基因裡繼承了全套的感知意識,但因為精神性意識的存在,我們掩蓋掉了感知意識。雖然掩蓋掉了,但幸運的是我們始終聯通著本體的感知意識,一刻也不曾分離,就像先生說的:」感知意識是感知體存在的根據,承載和運行感知意識就是感知體存在的唯一目的。生物為什麼存在?就是它們作為感知體承擔著承載和運行感知意識的任務,它們必須存在,否則,存在便不會存在」,這句話是說,感知運動和感知意識是本體,肉身的我們人類和任何其他生物都是感知運動和感知意識的衍生物,是從屬的存在物,我們和其他生物的地位是一樣的,都是因為運行感知意識的使命而存在,唯一不同的是,我們是最高級的感知體,這是我們的幸運,搞不好,也可能成為我們的詛咒。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填不上從存在到肉人之間過寬的跨度。從顯性的精神性意識,到經常被我們忽略的本能意識或基礎意識,到我們感覺不到的潛意識或者說「前意識」,到感知意識,似乎邏輯鏈條已經連接了,但是,所有的意識形態都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抽象物,不直觀,可能我們還是無法理解。好吧,我們試一試先生提供的另外一條思路,直觀地看一看為什麼說感知運動是本體,看看感知意識是怎麼運行的。

回到先生昨日文章中提到的物質就是意識,意識就是物質。先生論述的起點是物質分解到最後是能量,我們就權且從這兒開始,因為這是我們人類思維能夠感知到的起點了。再往外就超出了存在的界限,就是沒有意義的非感知範疇了。在那個起點上空無一物,沒有存在,感知運動介入,感知要知道什麼呢?她也不知道要知道什麼,但是,感知運動有規則,有衝動的方向,所以,她要知道的是一種東西,一種有形的東西,按照規則必然顯現的東西,能量在這種想要知道什麼的衝動下,按照規則凝結出了粒子,而且這個粒子的形態被感知到了,或許不是被看到了,也不是被聽到、嘗到、聞到、摸到、或是超聲定位超到,但一定是被感知到了。

在這個節點上,粒子就是被感知體,知道的主體就是感知體,感知體和被感知體的互動呈現在「知道」中,也就是意識中,就是存在,一切都來源於那個感知運動裡想要知道的衝動,這像極了量子力學裡說的波粒二象性,也像極了佛陀說的一念無明,也像極了老子說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實際上誰的也像,誰的也不是,是存在本體自己的,就看誰看得更準,看得更清。先生把感知作為本體,從此點出發,通過嚴密的邏輯推演,演化了一套完整圓洽的理論體系,特別對現代人的機。接著說,粒子繼續在感知意識的感知規則下演化,不是亂演化,是嚴格地按規則演化,也只能按規則演化,沒有其他可能,一層一層,逐漸成形,最後演化出來的我們肉眼可見的物質世界。所以先生說,物質就是意識,意識就是物質。

我們太耽於肉眼可見了,不可見的就不去考慮。反過來說,你不去考慮,也就永遠不可見。實際上見不見也不太要緊,關鍵是不能只在肉眼可見的世界裡鬼哭狼嚎、扭捏造作。

時間空間,是感知意識的邏輯規則和形態,先生妙解,匪夷所思!

感恩先生的辛苦付出,先生威武!

相關焦點

  • 宇宙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嗎?
    時間和空間是在一瞬間突然產生的,因此,不要問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未曾有過「大爆炸之前」這樣的時期。 為什麼說宇宙是在一次大爆炸中創生的?物質的存在,就是空間,因為一定有「東西」佔用了「地方」!物質的運動,就是時間,因為一定有了存在狀態的不斷變化,也就是說存在的狀態不再是某一時刻的唯一靜止,而是有了「動感」!不管宇宙是否爆炸,物質的存在和運動都已經存在了,不需要人類人為製造的什麼「概念」!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僅僅是人類文明對物質的「運動」和「存在」的一種人為的量化文字描述而已!
  • 關於空間科學概念的若干考證(下)
    為釐清基本概念、促進事業發展,範全林等人在2020年《科技導報》第17期刊發了《關於空間科學概念的若干考證》一文,在追根溯源、國際對照研究基礎上,考證了空間科學概念,指出地球物理學和天文學是最早進入空間開展研究的自然科學;空間科學在中國學科專業目錄和國家學科分類標準中,雖不是獨立的門類,但下屬的學科領域均屬母學科的重大前沿,使得母學科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 關於空間科學概念的若干考證(上)
    為釐清基本概念、促進事業發展,範全林等人在2020年《科技導報》第17期刊發了《關於空間科學概念的若干考證》一文,在追根溯源、國際對照研究基礎上,考證了空間科學概念,指出地球物理學和天文學是最早進入空間開展研究的自然科學;空間科學在中國學科專業目錄和國家學科分類標準中,雖不是獨立的門類,但下屬的學科領域均屬母學科的重大前沿,使得母學科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 空間的概念,時間的意義,將用怎樣的方式解答?
    空間是平的。物理學是一門觀察類的科學,就像如果三角形的角加起來不再是180度,那麼對於時空中的任何幾何結構來說,物理學都是一個確鑿的證據。以上從來沒有被「觀察到」過。這是一種在地球上很容易進行的測試,若其屬實,將會產生結果。光總是尋找阻力最小的道路,在時間中永恆前進。
  • 感知論顛覆了時間與空間的普遍認知,原來科學概念大錯!
    所以,感知的事物是不停變化的,這個變化導致時間的產生。我們用時間來表達這種變化的過程,時間是我們為認識這種變化而創造的方法,是記錄變化的工具。時間表示感知意識的變化,時間是感知邏輯的產物,時間表達著感知意識的順序,時間流動的實質就是感知意識的運動變化。反過來說,感知意識一旦停止運動和變化,時間就同樣停止。這說明時間不是我們以為的無始無終的存在,時間與感知意識同在。
  • 展示設計中的空間概念的重要性
    展示設計中的空間概念 展示藝術與空間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說展示藝術就是對空間的組織利用的藝術。無論從展示設計的概念,展示設計的本質與特徵,展示設計的範疇以及展示設計的程序,我們都可以發現,空間這個概念是貫穿始終的。展示設計是一種人為環境的創造,空間規劃就成為展示藝術中的核心要素。
  • 在說時間和空間理論
    連續幾周有朋友希望我把時間和空間更加詳細的講解下,所以這篇就寫時間和空間,也許你可能不會理解。我們一般把時間按1=60s計算,然而很少人知道不同物體,不同物種,不同形態的時間流束速度不同。如果你查資料你會發現,全球人類平均壽命變長居然和鋼筋水泥有關,因為高大的樓房和金字塔能量場原理相近,幹擾了時間束的流速。你看那些長壽的老人有幾個在平原?所以想延緩衰老和死亡,先看你居住地山夠不夠大,樓夠不夠高。當知道時間流束和物體介質的能量場有大小關係後,就明白時間不是0和1這麼簡單,反而0和1之間的微核數更加神秘,而這微核數就是當今科學的疑問,0和1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 太陽的空間運動與古人相對的時間概念
    古代沒有系統精確的計時工具,古人是如何來記錄時間的呢?大家者知道太陽東升西落,古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古人從所看到的太陽與自然事物的位置而創造了表示相對時間的文字。作為後來的我們通過學習古人的文學去理解古人的相對的時間體系。
  • 時間和空間同時產生的嗎?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這種觀點是接近真理的,即空間充滿了場和物質,場作為時空的結構性質而存在。從這裡可以看出:空間不只是一個概念,它還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存在。那麼時間呢?時間的起源與空間稍有不同,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是人類用於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是人類意識抽象出來的概念,它對應的是宇宙的演化和意識觀念的統一,沒有物質變化就沒有所謂的時間,時間可以認為不存在,存在更多的是我們的時間觀念,只是後來人們把宇宙的演化融入到物質空間中,把這種演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空間,共同構成四維時空。
  • 場動力:心理生活空間
    1936年,勒溫將物理學中的場論概念移植到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創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場動力理論。
  • 韋鈺:為什麼我們要圍繞科學概念來組織科學教育
    在小學自然課的標準中,列出的主要知識點就是科學概念的一種表達。原來新教改制定的標準中,也體現了應該圍繞科學概念來進行科學教學的理念。東南大學葉善專教授曾經詳細對比過這三個標準內容中涉及的概念,在物理、生物和地球科學三個大的領域,這三個標準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這次課標修改稿中希望把科學概念提得更明確和準確一點,並增加了分級。在領域方面,增加了技術和設計的領域。
  • 流行語:英語中相通的時間和空間概念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流行語:英語中相通的時間和空間概念 2006-12-14 10:41 來源:中青網 作者:
  • 時間與空間之間的聯繫
    關鍵詞:時間,空間,本質,概念正文:在生活中我們往往認為時間與空間沒有必然關係,若有人說: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是相同的 ,時間和空間之間存在相互轉化,更是極其的不可理喻,完全的違背常識。但事實卻告訴我們,是的,時間中有空間,空間中有時間,存在著上述聽起來極其不可理喻的關係。
  • 科學與科學(Science)是兩個並不等同的概念
    一、分清「科學」與「科學(Science)」的區別現代漢語的「科學」概念,來自英語Science,但是,在現代漢語的實際應用中,現代漢語語義的「科學」概念的內涵,要大於源自英語Science的科學概念,二者是不對等的。
  • 四維空間概念被提出,人類能否在四維空間生存?科學探究意義重大
    四維空間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很多科學家都對其進行了推測,在數學領域裡,也有所謂的克萊因瓶來描述四維空間。但在四維空間中,有許多元素都可以作為第四維的標準來定義,因此,作為人類,我們真的很難想像哪種空間可以算四維。所以,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人類該怎麼辦呢?
  • 佛教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
    在佛教的觀念中,世界是時間和空間兩個概念的結合,世是時間概念30年為一世;界是界限,是空間概念。因此,古人的世界觀是空間和時間複合而成的一種狀態。一、佛教時間觀在現代科學體系中,時間具有一個維度,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將時間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部分。然而,我們思考一下當下,沒有一分一秒稱為現在,那哪裡來的過去和未來呢?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感性論2&3空間概念的闡明
    空間概念的形上學闡明在對空間概念進行論述之前,首先還是要明確一下,我們感受到的空間是什麼。康德對於這個問題是連同時間一同進行描述的,並且也通過人的感覺的分類,構築起空間和時間的聯繫。藉助於外感官(我們內心的一種屬性),我們把對象表象為在我們之外、並全部都在空間之中。
  • 空間設計|看實體門店玩轉空間概念
    現代社會,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消費的不僅僅是商品,商家店鋪更需要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給予他們精神和心靈的滿足。 哪裡的人氣最旺,哪裡就是消費者需求的聚集地。星巴克、奈雪の茶、喜茶,這些地方,空間開放,無線WIFI覆蓋,環境優雅的空間……既符合時尚消費市場的革新又與消費者需求相契合,且看它們如何玩轉空間概念。
  • 靈界真相(顛覆世界人類認知)十一 靈界時間與空間的概念
    我曾經和靈人討論過關於『時間』的問題——我:『在靈界,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它的太陽總是保持不動的;而在人世間,太陽卻在我們的周遭不停地運轉著,所以我們便經歷了季節的改變——春天,是一切生命萌芽;夏天,使生命漸漸旺盛;秋天,碩果纍纍;冬天,進入了等待。
  • 南朝一隻鵝籠展現的超前空間概念
    資料圖片古代中國人的空間概念,似乎是以「天圓地方」為模型,人們就生活在這個時空裡。而所謂宇宙,宇是指空間,上下四方;宙是指時間,古往今來。這是層出不窮的模式,展現了空間無限大的場景,一個空間總能衍生出另一個空間,其衍生能力是無窮無盡的。接下來,第一個出場的書生快醒來了,於是這些人又回到原來的空間,被吐出來的一方又被吐出者吞入,一層層地回到了出發點。那位書生醒來後,一切恢復原狀。故事的結尾,留了一條神秘的尾巴。書生為了表示對許彥的感激,將那塊大銅盤贈與許彥,說:「無以籍君,與君相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