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論顛覆了時間與空間的普遍認知,原來科學概念大錯!

2021-01-10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89)

《感知意識的運行原理》

什麼是感知意識?它與生命意識、精神意識和思想意識有什麼不同嗎?它們不但不同,而且有本質性的區別。感知意識是存在的反映,感知意識是事物不可分離的存在部分,感知意識是人的本能意識或基礎意識,在感知意識之後我們產生的其他意識均屬於主動的精神性意識,是經過人的符號化及概念化處理的精神性意識活動,這與感知意識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信息運動。感知意識是與被感知對象作感知運動的產物,是事物運動的直接反映。

事物的屬性及運動形態直接以感知意識在感知體端表達為存在,存在就是感知意識在運動。這種運動並不是感知體單方面的一種主動行為,是感知體與被感知體構成存在的必然過程。所以,感知意識是存在本身的存在,並非是感知體作出的一種行為。感知意識是感知體存在的根據,承載和運行感知意識就是感知體存在的唯一目的。生物為什麼存在?就是它們作為感知體承擔著承載和運行感知意識的任務,它們必須存在,否則,存在便不會存在。

感知意識產生於感知運動,感知運動一旦發生,便立即產生出感知體與被感知體。被感知體的屬性及運動形態呈現於感知體的運動中,這種呈現就是感知意識。感知意識不停地與被感知體進行交互運動,這種運動的變化就反映為存在的形態。反過來說,事物存在為什麼不停地變化,這就是感知意識在不停地運動,停止運動感知意識就中斷,一旦中斷,存在就不再存在。所以,感知的事物是不停變化的,這個變化導致時間的產生。我們用時間來表達這種變化的過程,時間是我們為認識這種變化而創造的方法,是記錄變化的工具。

時間表示感知意識的變化,時間是感知邏輯的產物,時間表達著感知意識的順序,時間流動的實質就是感知意識的運動變化。反過來說,感知意識一旦停止運動和變化,時間就同樣停止。這說明時間不是我們以為的無始無終的存在,時間與感知意識同在。感知意識開始,時間開始,感知意識停止運動,時間終止。感知意識的邏輯變化就是時間,因此可以說,整個物理學的時間概念大錯特錯,物理學並不研究感知意識,它怎麼能正確地認識時間的本質,時間的本質就是感知意識的邏輯變化。

感知意識呈現出事物的變化形態,感知意識形態的邏輯秩序就是空間。我們認為的空間是固有的存在只是一個錯覺,我們感知到的事物的大小、多少、遠近、位置……等等感知信息的邏輯排列就形成了空間。空間是我們為認識事物存在狀態而創造的方法,是秩序化感知意識的工具。空間表達著感知意識的邏輯形態,空間是感知邏輯的產物。空間表達著感知意識形態的秩序,空間存在的實質就是感知意識形態的有序呈現。反過來說,感知意識形態的有序呈現就是空間。

同樣,感知意識存在,空間就存在,感知意識停止,空間就消失。空間的存在與感知事物的意識形態一同存在,空間是從感知主體輻射出去的事物意識形態的邏輯整理,換句通俗的話說就是:空間是被感知事物的有序存放地。因此,物理學對空間的定義並未考慮感知意識因素,這個最重要的前提被忽略,物理學的空間概念豈能正確?

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時空質都是感知意識的表達,可見,感知意識才是最本質的存在。之前,我們對時間、空間、物質的概念都是誤解,唯物論的客觀世界是我們錯誤理解世界及我們自己的總根源。我們沒有意識到感知意識的存在,我們更意識不到感知意識與我們對意識認識的區別。最關鍵的錯誤是,我們以為意識只是事物在我們頭腦中的精神性反映。我們不知道,除了我們主動的精神意識,還有更本質、更基礎、更先於存在認識的感知意識在我們自身存在,這個感知意識才是萬物之本,是存在的本質和本源,是存在最初也是最終的存在。,

感知意識的運行中,我們對其進行符號的、概念的及精神性的加工,它就成為複合性的人的各種意識。這些意識就在左右著我們的思想及行為,在經過了一切行為過程之後,又成為綜合性的感知意識反饋給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從始至終都存在於感知意識中,我們就是感知意識的載體,這是給人下的新定義。想一想,這個定義對我們人類是不是更準確?(接下)

相關焦點

  • 時間空間是場大誤會,科學概念騙了我們
    崔健:《感知論顛覆了時間與空間的普遍認知,原來科學概念大錯》——解讀先生今日趁熱打鐵,繼昨日對人與世界的終極揭秘之後,今日繼續詳解感知意識的運行原理。更別說先生的感知論非是一件尋常事物,而是一套翻天覆地的全新理論體系。即使是最為寬廣的胸懷,也很難裝下,因為,騰出多大的地方也無法裝下整個世界,先生的感知論,需要我們徹底地告別既有觀念,用全新的思想倉庫才能適配。
  • 放下客觀思維:顛覆三觀的感知論,燒不死的布魯諾
    人不感知世界就沒有了嗎?……這若干問題中的任何一個問題就足以顛覆現行世界,這些問題一併端出,人們懵圈以後的第一反應,這是一個神經病理論,這不是瘋了嗎?問:精彩一問是不是:究竟誰瘋了?感知主義不但徹底顛覆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理論,還顛覆了所有的宗教觀念,顛覆了現有的所有的哲學思想和倫理邏輯,這也就是說,感知論徹底將概念的世界翻了個底朝天。這讓人如何可以接受?馬上否定是最便捷的辦法,人們已經不屑於用燒死布魯諾的辦法來對待感知論,漠視與嘲諷是最新的辦法,無知與麻木是焚燒感知論的柴薪,積重難返的人類不會輕易掉頭而回。
  • 時間是什麼?一個顛覆人們認知的理論,可能引出全新的時間概念
    其實以上這些有關時間的認知,只是人類的自我定義,並不是時間的本質。我們所認知的時間概念,都是人類自己定義的,比如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鐘等,它們都是人類定義的。如果宇宙中存在大量的外星文明,那麼不同的文明,對於時間的定義可能都不一樣,那麼你說,哪一種定義才是正確的?
  • 論(表象與概念)概念的認知
    論(表象與概念)概念的認知文/南智懷通過之前的表象認知,我們可以得知概念是由表象認知而來的,它的形成過程是聯想——對比
  • 徐志磊院士論 AI:認知科學是人工智慧發展前期的科學綱領
    知覺世界模式把組織者所需要的模式反映在裡面了(這些概念涉及到參與學習,參與設計和參與本體論)。知覺心理學認為:人類的眼睛看(或耳朵聽)不是簡單地記錄外部世界的刺激,而是一個複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相對他未完全確定的刺激被同化到由有機體和環境相互作用所產生的認知建構集合中而被賦予意義。
  • 千呼萬喚始出來,醍醐灌頂的《感知論》!
    很顯然,我們根本無法用議論文的文體,來標定《感知論》的文本,感知論體系龐大、皇皇巨著,其驚天動地的思想進化意義,非是文學議論文可以承載的。「科學理論是對某一科學領域所作的系統解釋的知識體系,由系列性的概念、判斷和推理所組成。
  • 「新神秘主義」:心靈——認知科學哲學的怪胎
    麥金認為,心靈之神秘根源於人類認知結構的封閉性,解決心靈問題必須在弄清意識自相的基礎上進行激進的概念革命,而把以前水火不相容的自然主義與二元論結合起來則是他倡導的「革命」的主要操作,其結果就是新神秘主義這一新型的充滿科學情趣的心靈哲學理論的誕生。
  •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範式
    開篇我們曾提及認知語言學並非單一理論,它包括不同的理論主張和研究方法,而將眾多理論和研究方法整合於一體的便是其兩大承諾:普遍性承諾和認知承諾。普遍性承諾旨在描述適用於人類所有語言層面的普遍原則。普遍性假設的提出,主要反映了認知語言學家對「模塊論」(modularity)的不滿。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語言的不同層面共享特定且普遍的基礎性組織原則。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這一學科集群正在與新技術聯手逐步揭示人類的日常認知和科學認知、自我認知和社會文化認知的多重機制,所取得的實證研究的許多重大突破也對傳統形上學、認識論、語言哲學、道德倫理和哲學方法論構成了新的前所未有的挑戰。新技術變革不僅把我們帶入了人機共在的充滿巨大不確定性的全新社會,也為哲學家借鑑和反思經驗科學,拓展哲學發展的空間創造了重要機遇。
  • 陳霖院士:三十年改寫認知科學權威理論
    認知科學是研究人類感知和思維信息處理過程的科學,包括從感覺的輸入到複雜問題求解,從人類個體到人類社會的智能活動,以及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的性質。認知科學是現代心理學、信息科學、神經科學、數學、科學語言學、人類學乃至自然哲學等學科交叉發展的結果。認知科學的興起和發展標誌著對以人類為中心的認知和智能活動的研究已進入到新的階段。
  • 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語言知識論
    首先,該研究是跨學科的研究,「語言知識」一語並不是神經科學的專用語;其次,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原來是兩門相對獨立的學科,二者的「聯姻」是比較晚近的事(Gazzaniga, 1998: 2),故此,它們的概念與用語也不是可以完全互通的;最後,認知神經科學與心理學也有交叉關係。儘管如此,筆者還是在必要時穿插使用三方面的專門語彙。
  • 靈界真相(顛覆世界人類認知)十一 靈界時間與空間的概念
    人們發掘了永恆的面貌,當你我感覺到時間完全停止流動、永恆的面貌便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靈界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呈現出了永恆的樣貌。而在物質世界,只有少數特殊事物才能呈現出永恆的意境。在靈界,所有事物都是永恆的存在,即使是一朵小花或一塊碎石,都是永遠不變的,從這些小形體中,也儼然可見永恆的樣貌。這是因為,靈界的存在超出了時間的範疇,所以靈人通常沒有時間觀念。
  • 從「歐氏空間」到「卡-丘空間」,見證「時空觀念」的顛覆與重建
    自從人類誕生於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人類從「天圓地方」的錯誤認知,到「地心說」的荒謬論斷。從人類的登月之旅,到今天的火星探測。從先驅者10號到旅行者1號飛船向著太陽系的邊緣飛去。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人類頭腦中的「時空觀念」不斷地被顛覆和重建著,人們對「時空」概念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和深刻。換句話說,我們最初所想像的宇宙,在今天已經越來越接近它的本來面目。
  • 笛卡爾思想實驗:普遍懷疑與不可知論
    (2)不可知論一、普遍懷疑:笛卡爾認為,每個人一生中都應該「徹底地對自己的全部見解進行一次大掃除」。「不可知論」不但不會造成虛無,反而是進步的動力,敢於打破一切認知邊界,成為科學革命的基本精神。科學革命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感性論2&3空間概念的闡明
    但康德並沒有完全繼承這種認識,而是加了一個括號內的解釋,也就是他認為外感官和內感官本質上都是帶有心理屬性的,或者說在認知論層面來看,外感官是人內心的一種接受外部刺激的能力。這部分康德將空間與人的外感官建立了一個聯繫,也就是空間是藉由外感官產生的,那產生的究竟是什麼?
  • 關於維度,意識,認知升級……一不小心就又被顛覆了世界觀
    四維星球——打開新認知的一扇窗戶正文共:2018 字 預計閱讀時間: 6 分鐘世界在變,而且變化越來越快……現代科學在近百年來呈現的是指數級的發展,以至於,我們很多人對世界的認知通常我們想到的是空間,從幾何學上的一維到三維,再到相對論的四維時空。我們都知道我們生活在三維的空間裡,加上時間,就組成了這個宇宙的四維時空,至於外面是否還有更高維度的空間,那是當代物理學家一直的爭論的課題。(在弦理論當中,宇宙有十一維,後面有機會再詳細探討。)
  • 3個社會學概念:具身認知、社會啟動和主觀感知
    1、具身認知認識到具身認知,是從索羅斯的「反身理論」開始的。索羅斯的反身理論告訴我們,市場的變化會影響投資者的行為,而投資者的行為又會反過來影響市場。從反身理論回到自身,那就是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思維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
  • 認知科學給教育工作者的啟發
    如何不浪費巨額教育改革成本,僅僅通過微調學生的學習次序、學習時間、學習地點,提升學習效果?這些正是認知科學擅長的。認知科學近些年來關於學習有大量新發現,其中最值得介紹的是「必要難度」理論。它是比約克夫婦,在近三十年前提出,之後歷經兩代認知科學家,數十個認知科學實驗室發展,目前已成為認知科學中關於學習與記憶的主流理論。什麼是必要難度理論?
  • 實驗表明:感知錯覺與幻覺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是錯誤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錯誤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錯覺;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甚至是虛幻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虛幻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幻覺。這種對自我概念的心理認知,稱為心理自我概念,有時又稱為自我意識。
  • 科學認知需要適應性表徵—新聞—科學網
    縱觀科學史不難發現,成熟的科學理論,如牛頓力學、進化論、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無一不是對目標系統即世界某方面的適應性表徵的結果。所謂適應性表徵,就是主體人使用中介客體如概念、命題、模型、數學方程等人造工具對目標系統的似真的、可靠的、一致的描述或刻畫,並隨著目標系統的變化而實時地做出調整,即對表徵做出修正。科學表徵的最終結果是形成知識體系,即科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