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表明:感知錯覺與幻覺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2020-12-15 量子認知

您是否曾經問過自己:「我是誰?」 答案可以有很多很多,比如我是父親、丈夫、朋友、工程師、乘客、還是患者?你是父親,事實是因為你有兒子;你是丈夫,事實是因為你有妻子;你是乘客,事實是因為你在車上。因此,所有以為的你是誰,都取決於其它事實,包括你自娘胎裡掉下來的第一天起所面對與經歷的現實。離開了這一切事實,你是誰?什麼都不是!

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是錯誤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錯誤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錯覺;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甚至是虛幻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虛幻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幻覺。

這種對自我概念的心理認知,稱為心理自我概念,有時又稱為自我意識。這些感知錯覺或幻覺的自我意識,與我們的身體自我面對的現實不匹配。

這些感知錯覺或幻覺,又會不會反過來影響或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又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這是認知科學家想搞清的具體問題。

發表在最近的《交叉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心理和身體自我意識之間的這種緊密聯繫還涉及諸如記憶的功能:當我們的心理自我概念與我們的身體自我不匹配時,我們的記憶就會受到損害。

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大腦、身體和自我實驗室的的一組認知科學家進行了這樣的具體實驗,如下面視頻所示。

研究人員測試了66對受試者。每兩個人戴上頭盔式顯示器,每個人的顯示器上所看到的是對方的身體所面對的現實,實驗人員對兩個參與者在相應身體部位上進行了同步觸摸,雙方都會感覺到這種同步的觸摸感知。

問題是,當實驗人員對其中的一個參與者在相應身體部位上停止了同步觸摸,卻通過另外一方被觸摸的視覺,在一段時間裡仍感知到這種觸摸。

更刺激的是,如果用假刀在其中一方相應身體部位上「威脅」時,另外一方卻感知到好像正受到威脅一樣,發現冒出了汗,被「威脅」的一方卻通過另外一方沒被「威脅」的視覺,反而感知不到這種「威脅」。

這種實驗稱為換體實驗,英語:Swapping bodies,或稱交換身體實驗。身體互換過去是科幻電影的專屬課題。被刺激的一方卻沒有被刺激的感知,產生的是感知錯覺;不被刺激的一方卻有被刺激的感知,產生的是感知幻覺。就如日常生活中的俗話說:受傷的兒子沒感痛,卻痛在了當媽的心頭上。

該研究同時再次證實了過去的觀點,錯覺與幻覺也影響了記憶,即人們更擅長記住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果一個人被感知錯覺或感知幻覺所幹擾,那通常會降低他們的記憶力功能,從而幹擾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表現。

該研究發現在看待人的精神障礙疾病方面可能很重要,有某種精神障礙疾病的人往往存在自己的精神狀態與身體狀態之間的不匹配與不協調,通常對自己有非常僵化和消極的感知錯覺與幻覺,從而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工作、關係、健康等。如果稍微能改變這種錯覺與幻覺,可能會使這些認知不至於變得那麼僵化和消極,從而可以為身體和心理層面的自我感覺構建一個較為健康的框架。

人的大腦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感知錯覺與感知幻覺效應?其大腦機制具體是怎麼樣的?至今還是個謎。

參考:http://doi.org/10.1016/j.isci.2020.101429

#自我認知#

相關焦點

  • 如何利用大腦的錯覺、幻覺和心理暗示解決衝突
    你站在左側看,就會覺得木頭是四根,而站到右側看,就會覺得木頭是三根,這是因為我們對「現實」的感知是大腦接受眼睛和耳朵傳遞的信息後產生的,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大腦自下而上的處理過程」。科學家對此進一步研究,發現:「現實」其實是大腦認知在以往知識、經歷、體驗基礎上的反射產生的。
  • 橡皮手錯覺源於催眠暗示?又一項著名心理學實驗被質疑
    這些研究旨在為大腦如何處理我們身體「自我」的內部表徵提供一個窗口,而對它們的質疑來自一個不太可能的方面:催眠研究。Hypnotic Séance (1887) by Richard Bergh,圖片來源:wiki很長時間以來催眠都被視為一個邊緣話題,如今卻作為一種可測量的、可重複的現象,在認知科學中令人驚訝地得到了確立。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三)
    比如1970年Amos Tversky和DanielKahneman提出了認知偏差和錯誤推測法(我們作出的預測和判斷往往是基於經驗或者直覺得來的),社會學家早期的事業紮根於以色列,後來移居到美國。Tversky於1996去世了。他們也是聯合國非洲國家實驗的研究人員。
  • 綜合視覺感知的節奏性腦活動,視錯覺和大腦活動有什麼關聯?
    眾所周知,我們的一切行為都由大腦進行支配,但是,你可知視錯覺和大腦活動的規律波動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以及這些視覺特徵又是如何在大腦的整合下成為了可能?平日裡那些看到或看不到的、曾在我們眼前閃現的複雜圖像,都是通過大腦活動的節奏波實現的。
  • 「隱身」或影響自我認知
    然而,「隱身」如何影響人體感知和認知呢?這一問題尚未得到回答,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琳學院的Arvid Guterstam和研究團隊製造了一種讓整個身體被「隱身」的錯覺。 研究人員招募了125名志願者,他們給參與者頭上戴了顯示器,並用一種油畫刷子刷過參與者的身體,當他們低頭看著自己的身體時,顯示器上顯示的只有虛空。
  •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響貪歡」,認知是主觀、錯覺、虛構、自我的
    根據認知包含的這4個內容,我們可以簡化為四句話,從現實生活容易被忽視的角度再認識。可以認為,感覺是主觀世界,知覺是錯覺世界,記憶是虛構世界,思維是自我魔幻世界。這些聽起來過於激烈,不太正常,但是強調的是認知的不為人知一個方面,對於心理困惑的解釋有益處。我們可以把認知對象或者內容分作兩部分,客觀真實世界和主觀虛構世界。
  • 視覺幻覺如何欺騙我們的雙眼
    文 | 克羅姆視覺或光學幻覺向我們表明,我們的思想傾向於對世界做出假設,而你認為你看到的往往不是真理。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家一直對感知的本質和眼睛的⾏為感興趣。幻象可以揭示從我們處理時間和空間的方式到我們的意識體驗的一切。
  • 視錯覺世界,別樣的認知語言學
    一般包括圖像本身構造導致的幾何學錯視;由感覺器官引起的生理錯視;以及心理原因導致的認知錯視。「兩小兒辯日」「走馬燈」等典故都蘊含著視錯覺的原理。通過視錯覺圖片運用,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訓練他們對色彩、線條、輪廓、方位的認知和判斷,進而在語言的描述中加強青少年的觀察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 幻覺是怎麼產生的?沒人能說清
    觸幻覺患者會產生有東西在皮膚上蠕動的感覺,其機制最神秘,甚至有研究認為,產生觸幻覺與產生真實觸覺的大腦認知機制可能是相同的。如果這一理論成立,觸幻覺的產生很可能是大腦接收到的感官信息發生混淆所致。  此外,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病、癲癇症和痴呆症)有可能導致聽幻覺。而味幻覺通常為銅的味道或其他金屬的味道。
  • 幻覺是怎麼產生的? 沒人能說清
    嗅幻覺產生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可能與一些心理疾病有關,也可能與嗅覺系統受損或異常有關,還可能與大腦受傷、腦部腫瘤、中風、偏頭痛和顳葉癲癇等有關。奇怪的是,嗅幻覺有時只產生於單個鼻孔內,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嗅幻覺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消失。  觸幻覺患者會產生有東西在皮膚上蠕動的感覺,其機制最神秘,甚至有研究認為,產生觸幻覺與產生真實觸覺的大腦認知機制可能是相同的。
  • 心理學:遭遇「背叛」,請糾正「感知錯覺」
    遭遇「背叛」,大都是那些對愛情、婚姻責任、忠誠意識不強的人造成的,而我們不能為此類人的錯誤買單,必須要糾正自我的「感知錯覺」,否則落不著好。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感知錯覺」影響,讓自己一直沉浸在過去的記憶裡。「感知錯覺」是一種人對某件事物的精神錯覺,它不以事實為依據,只以自己的喜怒哀樂的情緒以及主觀思想為核心,判斷某件事物的對與錯。
  • 進化心理學:你眼中的世界,不過是大腦製造的「幻覺」 |世界是真實...
    那麼,問題來了,你如何能夠確認,此時此刻的你,不是活在這樣的虛擬實境之中? 這個思想實驗觸及到了人類的一個根本的困境:人類所體驗到的一切,最終都要轉化為神經信號而被我們感知。而我們無法得知,這些信號是否是真實的。
  • 幻覺和錯覺不是一回事
    溫哥華英文教練,致力於地道英文表達 有書本裡把幻覺和錯覺並排起來,給人感覺二者是一回事,其實不然。幻就是假的,是人的感官受到某些刺激(生病啦,磕了藥啦,著了魔啦,這些)產生的一種假的印象;而錯覺是人受到欺騙、把戲、奇怪現象的影響等產生的一種錯誤印象,比如魔術師就經常利用人的錯覺,讓我們的眼睛受到蒙蔽,從而誤以為A為B。 因此,幻覺是 false perception,而錯覺是misperception。
  • 意識的秘密-第六章-感知的錯覺
    意識的秘密第六章 感知的錯覺(一)疊加合成的感知自幼我就堅信「不是眼睛看見,而是大腦看見」,但大腦是如何看見的呢?經過長時間的痛苦思索,我想我很可能找到了答案。基於我的意識模型,大腦對外界的感知均是「疊加合成」的。
  • 詞彙對人認知的影響: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主觀判斷?
    詞彙對人認知的影響: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主觀判斷?雙重任務表明,語言類別的無聲激活有助於識別不同色塊。在相同的辨別任務中,英語為母語的人在淺藍色和深藍色的測試中沒有顯示出優勢。最近,「俄羅斯藍」再次被用來研究語言如何影響思維。
  • 關於幻覺、超自然現象和意識狀態
    直到上世紀60年代,對意識狀態改變的研究才得以復甦。主流心理學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採用兩種範式:一是科學實驗範式,從神經生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研究意識狀態改變的生理機制;二是理論研究範式,用現象學的方法對不同的意識狀態進行分類和描述,進而從整體上揭示各種意識狀態間的關係及其變化規律。
  • 社交隔離,如何危害我們的認知?
    芝加哥大學的社會神經科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妮·卡喬波(Stephanie Cacioppo)表示,當下也正是研究社交隔離的影響及可能的緩解手段的關鍵時刻。「我們是『社會動物』,」她說,「我們的生活需要其他人的存在。」
  • 讓你的觸感產生錯覺的七種方法
    200年以來,他們一直利用視錯覺和聽錯覺來揭示感官認知的內部機制。現在,他們開始轉變方向研究觸感錯覺了。Vincent Hayward是法國巴黎皮埃爾與瑪麗·居裡大學的電氣工程師,他表示:「觸感錯覺真的非常有意思。許多人認為認知就是視覺,但認知顯然還包括很多其他的感官形式。我們擁有很多種感知器官。」
  • 你的預測,如何影響你的時間感知?| Paper Alert
    通過抑制(silence)這兩種神經元,他們成功改變了果蠅對於運動視覺的感知——當同時抑制T4與T5時,果蠅感知到的錯覺似乎消失了;而當僅僅抑制其中一種神經元時,果蠅似乎感知到了方向相反的運動視覺。— PNAS該研究顯示,果蠅之所以在觀看靜態梯度圖片時感知到了運動視覺,是由於它們的運動檢測神經元T4和T5沒有及時取消其對圖片中的對比邊緣的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