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經問過自己:「我是誰?」 答案可以有很多很多,比如我是父親、丈夫、朋友、工程師、乘客、還是患者?你是父親,事實是因為你有兒子;你是丈夫,事實是因為你有妻子;你是乘客,事實是因為你在車上。因此,所有以為的你是誰,都取決於其它事實,包括你自娘胎裡掉下來的第一天起所面對與經歷的現實。離開了這一切事實,你是誰?什麼都不是!
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是錯誤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錯誤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錯覺;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甚至是虛幻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虛幻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幻覺。
這種對自我概念的心理認知,稱為心理自我概念,有時又稱為自我意識。這些感知錯覺或幻覺的自我意識,與我們的身體自我面對的現實不匹配。
這些感知錯覺或幻覺,又會不會反過來影響或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又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這是認知科學家想搞清的具體問題。
發表在最近的《交叉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心理和身體自我意識之間的這種緊密聯繫還涉及諸如記憶的功能:當我們的心理自我概念與我們的身體自我不匹配時,我們的記憶就會受到損害。
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大腦、身體和自我實驗室的的一組認知科學家進行了這樣的具體實驗,如下面視頻所示。
研究人員測試了66對受試者。每兩個人戴上頭盔式顯示器,每個人的顯示器上所看到的是對方的身體所面對的現實,實驗人員對兩個參與者在相應身體部位上進行了同步觸摸,雙方都會感覺到這種同步的觸摸感知。
問題是,當實驗人員對其中的一個參與者在相應身體部位上停止了同步觸摸,卻通過另外一方被觸摸的視覺,在一段時間裡仍感知到這種觸摸。
更刺激的是,如果用假刀在其中一方相應身體部位上「威脅」時,另外一方卻感知到好像正受到威脅一樣,發現冒出了汗,被「威脅」的一方卻通過另外一方沒被「威脅」的視覺,反而感知不到這種「威脅」。
這種實驗稱為換體實驗,英語:Swapping bodies,或稱交換身體實驗。身體互換過去是科幻電影的專屬課題。被刺激的一方卻沒有被刺激的感知,產生的是感知錯覺;不被刺激的一方卻有被刺激的感知,產生的是感知幻覺。就如日常生活中的俗話說:受傷的兒子沒感痛,卻痛在了當媽的心頭上。
該研究同時再次證實了過去的觀點,錯覺與幻覺也影響了記憶,即人們更擅長記住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果一個人被感知錯覺或感知幻覺所幹擾,那通常會降低他們的記憶力功能,從而幹擾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表現。
該研究發現在看待人的精神障礙疾病方面可能很重要,有某種精神障礙疾病的人往往存在自己的精神狀態與身體狀態之間的不匹配與不協調,通常對自己有非常僵化和消極的感知錯覺與幻覺,從而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工作、關係、健康等。如果稍微能改變這種錯覺與幻覺,可能會使這些認知不至於變得那麼僵化和消極,從而可以為身體和心理層面的自我感覺構建一個較為健康的框架。
人的大腦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感知錯覺與感知幻覺效應?其大腦機制具體是怎麼樣的?至今還是個謎。
參考:http://doi.org/10.1016/j.isci.2020.101429
#自我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