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手錯覺源於催眠暗示?又一項著名心理學實驗被質疑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as 科學藝術研究中心

心理學近年來遭受到了一連串打擊,最為眾所周知的就是「可重複危機」。那些原本知名度很高的發現,卻多次未能通過重現驗證,促使人們重新去審查它們所用到的方法,這些方法可能只是無意中產生了這些重大發現,而實際上不過統計學偽像而已。現在,又有一系列著名的心理學研究面臨著新的質疑。這些研究旨在為大腦如何處理我們身體「自我」的內部表徵提供一個窗口,而對它們的質疑來自一個不太可能的方面:催眠研究。

Hypnotic Séance (1887) by Richard Bergh,圖片來源:wiki

很長時間以來催眠都被視為一個邊緣話題,如今卻作為一種可測量的、可重複的現象,在認知科學中令人驚訝地得到了確立。這是一種看似改變意識狀態的誘導,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似乎放棄了自控,對暗示變得高度響應。有關催眠研究的發現表明,該行為歸根結底要看人們有多容易受暗示,這項新調查的研究者稱之為「特質現象學控制」。他們的論文指出,這種特質可能為一些重要研究提供了另一種解釋,這些研究原本探究的是自我或他人行為和經驗表徵的神經機制。此外,論文中還提出了敦促心理學家提高未來研究的嚴謹性和可靠性的新方法。

論文的首席作者、催眠研究員Peter Lush和合作者、心理學家Zoltan Dienes都來自英國薩塞克斯大學,他們對某個現象很感興趣:僅僅暗示,都不需要與催眠相關的戲劇性引入,就足以導致許多人不由自主地行動,或者在某種程度上經歷一些沒有發生的事情。Lush說:「一旦我們開始思考催眠之外的暗示,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暗示效果可能發生的其他環境。」。於是一組研究立刻浮現在他們腦海中,就是那些涉及「化身」——也就是人們感知身體自我的方式——的研究。這些實驗使用的方法可以被看作類似於催眠暗示。

暗示性與心理學中一個叫做「需求特徵」的概念密切相關,這個概念是指參與者想知道研究者期望什麼並做出相應的反應。「我們開始懷疑需求特徵是否在實驗中起到了隱含的暗示作用,」Lush說。該團隊開始著手檢視一些著名的「化身」實驗,以確定參與者是否接受了研究者的期望,並受到了相應影響。「我們的想法是在化身效應中測試它,然後讓人們注意到這種情況可能會在所有地方發生。」。他的研究小組於9月25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結果。

該小組的目光第一個投向了「鏡像聯覺」,該現象指的是,當人們看到別人疼痛或被觸摸的時候,自己也會有同樣的感受。這些效應被與鏡像神經元系統(當我們做某事和看到別人做某事時大腦細胞都會激活)相聯繫,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移情發展的基礎。

鏡像聯覺。圖片來源:tate.org.uk

Lush他們首先利用了薩塞克斯大學研究鏡像聯覺的同事收集的數據。他們從同一人群中收集了暗示性指標,就參與者進行了配對,然後發現,這些分數可以預測人們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鏡像的觸摸和鏡像的疼痛。這一結果表明,暗示性至少可以部分解釋鏡像聯覺效應。「這並不是說這些經驗是不真實的,」Lush說,「只是它們可能與鏡像神經元或其他被提議的機制沒有什麼關係。」

更進一步地,Lush觀察了「橡皮手錯覺」,這個現象指的是參與者報告說當看到一隻橡皮手和他們真實的(但藏起來不讓看見的)手同時被撫摸時,他們會感覺到橡膠手是自己的。這一驚人的效應,在20多年前首次被證實,曾推翻了我們所感知的「我們」是不可改變的觀念,而指向了自我意識的可塑性。

橡皮手錯覺示意圖。圖片來源the-scientist.com ,@TAMI TOLPA

在Lush和他的同事們對橡膠手實驗的測試中,353名參與者單獨坐在一張桌子旁,一隻胳膊被隔板擋住了視線,一隻橡膠手臂放在他們面前。一名研究人員同時用刷子撫摸隱藏的真手和可見的橡膠手,然後向受試者提出旨在揭示身體「所有權」體驗的問題,與鏡像聯覺研究一樣,研究小組發現,暗示性可以預測參與者體驗幻覺的程度。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認知科學同行Vince Polito評論說,「這項研究的有趣之處在於:它突顯了隱藏的需求和期望在塑造人們體驗方面的作用。」。

心理學家們早就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問題。「暗示確實存在,在心理學實驗中也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很高興它們被注意到了,」 倫敦大學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Patrick Haggard說,「他們選擇了正確的挑戰。」橡膠手實驗中研究人員用於排除暗示的通常做法是使用一個控制條件,即參與者的手與橡膠手的運動不同步。如果受試者在這些條件下沒有體驗到幻覺,但在同時真手和橡皮手同時被撫摸的時候卻有這種錯覺,那麼這種效果就(被認為)不能與暗示聯繫起來,或者他們的推定就是如此。然而,Lush認為,參與者很有可能預期到這些案例之間存在差異。「這些控制條件是完全無效的,」他說,因為不同的反應可能完全來自不同的期望,「但它們已經被使用了20年了。」因此,在測試條件下的回答可能完全與建議有關,這意味著標準解釋是錯誤的。「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所有權是可塑的,這一觀點可能根本就不對。」

Lush說,顯示相關大腦活動的腦成像研究和測量皮膚電導的實驗都無法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因為暗示可以產生相應的大腦活動和生理反應。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使用儘可能不透露研究人員期望的問題,即使用所謂的內隱測量。在橡膠手研究中,這通常涉及要求讓參與者指出手的物理位置,以測量人的身體位置的變化,即「本體感受漂移」。但是,Lush指出,這種方法也面臨著完全相同的問題,並引用了他進行的一項研究來進行解釋。該研究表明,當觀看橡膠手實驗的視頻時,人們會給出相同的回應模式,無論是否有被詢問到他們的身體所有權感和手的位置在哪兒。

當然,暗示還沒有提供一個關於鏡像聯覺或橡膠手錯覺的完整解釋,所以它也有可能並沒有起作用。「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是顯著的,但並不很大,」Haggard說,「似乎有很多東西不能用暗示性來解釋。」他指出,本體感受漂移與暗示性沒有那麼密切的關係。這項工作的一個潛在好處是它可以幫助心理學家提高他們的測量質量,確定哪些措施容易產生暗示性影響,哪些措施不那麼敏感,從而改進心理學實驗。

現在的一個大問題是,暗示效應對心理學的影響有多麼廣泛。義大利維羅納大學的神經科學家Mirta Fiorio並未參與此次研究,他說:「這些期望可以應用於許多情況下,比如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的效果。」參與者可能會從被告知正在接受大腦刺激中體驗到明顯的效果,而當刺激實際啟動時,效果會降低。這可能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期望。「催眠性和預期性都與安慰劑效應密切相關,我們應該去詢問參與者對所發生事情的信念。」

穆勒-萊爾錯覺指的是箭頭方向會影響人們對線段長短的判斷,如上圖兩條線段,明明是一樣長,但觀看者會覺得上面的更長。

匹諾曹錯覺指的是在捏著鼻子的手臂上增加一個震動,會使參與者產生一種手臂從面部移開把鼻子一起拉長的錯覺。

界面錯覺指的是一個人在觀看放在面前的屏幕中的臉被用棉籤輕拭或用針扎的時候,會覺得自己的臉也在經歷同樣的變化。

Lush和他的團隊正在計劃去檢視其他關於「化身」效應的實驗,它們都有著別具一格的名字,比如「界面錯覺」和「皮諾曹錯覺」。但他們將從最底層開始,檢查那些最不容易引起暗示性的效應果,比如簡單的視覺錯覺(比如穆勒-萊爾錯覺),然後轉向多感官效應,比如聲音誘發的閃光錯覺(人們聽到的聲效次數會使他們報告上來的看到的閃光次數產生偏差)。最後,研究人員將評估複雜的行為領域,如社會啟動,指的是一些微妙線索被認為會對人的行為產生無意識影響——這一領域的研究,由於無法重複實驗結果而遭到了巨大的阻礙。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ypnosis-experts-cast-doubt-on-famous-psychological-experiments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橡膠手錯覺的缺陷給心理學提出了許多問題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一篇最新學術論文稱,一項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認為是不合適的,該實驗曾被用來解釋大腦對身體的理解,以及數十種臨床疾病。這一心理學實驗被稱為橡膠手錯覺。蘇塞克斯大學薩克勒意識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彼得·萊瑟博士在一篇新的研究論文中論證了橡膠手錯覺中通常使用的控制條件並沒有達到他們需要的效果。他的研究結果表明,普遍報導的「橡膠手錯覺」效應可以歸因於想像力暗示,也就是所謂的「催眠」。
  • 心理學如是說:催眠是什麼?一種心理暗示的應用
    學心理學的人最有可能被別人問到的問題應該就是下面這兩個了。你是學心理學的啊,那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你是學心理學的,那你是不是會催眠啊?問這些問題的人好像覺得我們學心理學的學生,整天在學校裡除了揣摩別人的心思外什麼也不幹似的,而且我們壓根就不想知道你在想什麼。
  • 冥想與催眠、暗示的區別!
    那麼冥想不是催眠,也不是暗示?這三者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暗示和催眠。 暗示(心理學暗示解釋-百度百科): 暗示(suggestion
  • 心理學中的催眠療法是睡眠嗎?還是心理暗示或其他
    催眠療法是心理治療的方法之一,它是運用暗示的方法,使病人產生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處於催眠狀態的人暗示性會明顯提高,病人與醫生保持密切的感應關係,會不加批判地接受醫生的暗示指令,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在當時這不叫催眠,是以他本人的方式做的,稱為麥斯麥術。 現在來講,催眠就是一種心理暗示,一種積極的正面的給我們潛意識下達指令去改變我們潛意識的不良產物。
  • [原創]催眠術(二)——心理暗示技術
    上節跟大家聊了聊催眠的歷史和基本的原理,不知大家還記得多少,催眠其實就是「心理暗示」技術的一個表現。從古印度巫術到中醫、磁石療法、再到《神經催眠術》、直至現代的催眠療法,心理暗示的力量被人類不斷的使用和挖掘,直到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和實踐系統。很多同學紛紛帶著問題向尚儒砸來,有人問我,催眠可以戒菸嗎?當然可以,但催眠戒菸者自己也必須承受很大的戒菸考驗。
  • 心理學效應之暗示效應
    「末梢神經壞死」,以及「轉移」等,都是醫學的常用語,有極強的暗示效應。結果,買者對自己的「左腿有病」便深信不疑,於是,一場騙局便大功告成,《賣拐》也成了小品的經典之作。望梅止渴,賣拐,分別出自小說和小品,很可能是作者的虛構,但它們卻藝術地反映了生活真實。一則發生在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身上的暗示效應。葉聖陶有嚴重的失眠症,每天都由夫人給他三片安眠藥服下,才能安然入睡,這已成了他的入眠習慣。
  • 100個實驗只能驗證36項,心理學還靠譜嗎?
    在這篇文章中,首當其衝受到質疑的對象,就是心理學。 在201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者發現心理學領域的陽性結果,也就是實驗證實了某個假說的結果比例最高,大約能佔9成。他們懷疑這其中涵蓋了大量的假陽性結果,也就是說某項研究看起來證明了某種觀點,但這其實只是人為或巧合帶來的錯覺。
  • 藉助催眠,學習原來這麼簡單
    催眠能讓你快速掌握一門外語20世紀60年代,保加利亞著名心理學家拉扎諾夫對15名受試者進行了催眠學習的實驗研究。拉扎諾夫公開宣布稱:運用催眠可以將人的記憶力提高50%以上,1個月內可以學會1門外語,1年後仍可以記住大部分學過的知識。這些方法對任何人群都有效,包括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很快,質疑聲和批判聲充斥了整個歐美,他們組織了科學家研討會,來驗證拉扎諾夫實驗結論的真偽。
  • 催眠師提升必讀:清醒催眠與清醒暗示
    在催眠裡的其中一項定義為:「繞過意識的批判機制,給予選擇性的思考。」那麼,什麼是繞過意識的批判機制,給予選擇性的思考呢?        如果你能掌握到潛意識的原則,那麼清醒暗示會帶給你許多你想不到的卓越效果。我們繼續來講清醒暗示在催眠裡有什麼特別的效果。如果你研究過NLP或是艾瑞克森式催眠,那麼你就一定懂得「連接詞」型態的句法。就像是「當你坐在這張椅子上,你就會舒適的進入催眠裡。」像這類的句法,其實都用來當作是一種清醒暗示,作為前催眠引導的技術。
  • 心理學的陷阱——暗示效應和反暗示效應
    心理學中,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對人的行為反式,思考方向和思維方式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並且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現象稱為暗示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自覺地接受暗示,並按暗示做出行為反應的心理現象。而反暗示效應是指說故意引用反語或過分誇大事實真相,最終產生的結果與正常推論得出的結果大相逕庭的效應。
  • 第18期催眠藝術心理學師資班招生簡章
  • [原創]催眠術三——催眠技術(上)
    θ波:深度放鬆、無壓力的潛意識狀態(範圍4-8HZ) 當人們的大腦頻率處於θ波時,人的意識中斷,身體深沉放鬆,對於外界的信息呈現高度的受暗示狀態,即被催眠狀態。可以看出,催眠與睡眠的區別從腦電反應上就是完全兩種狀態。看完腦電區別,不得不提起一個人來——佛洛依德,那個改變了文學、藝術、政治、哲學,但唯獨沒有改變心理學20世紀最偉大的三個人之一。
  • 催眠真的有那麼神奇麼?帶你看看催眠的前世今生
    的確,別說普通人,哪怕是對於心理學的從業者,也有很多人會對催眠有一定的認知偏差,比如容易「神話」催眠的力量。 他在臨床實驗中,通過磁鐵按摩人們的身體,讓患者進入催眠狀態,他這個方法現在我們一般叫它「麥斯麥術」或者「通磁術」。
  • 科普 | 巴納姆效應——暗示的效果竟然這麼大
    弗拉實驗  心理學家伯特倫·弗拉(Bertram Forer)於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並根據測驗結果分析。試後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  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又稱弗拉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弗拉(BertramForer)通過以上實驗(弗拉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 JEPG:ERP和催眠暗示揭示發聲和按鍵任務中STROOP效應的共同和特殊位置
    研究者使用了平衡設計,包含發聲任務/按鍵任務、有無催眠暗示。除了一致試次和不一致試次,還增加了非詞、高頻德語單詞和低頻德語單詞,這些均與顏色無關。催眠暗示旨在讓被試不去理解單詞含義,因此PHS應該影響單詞識別通路,詳見圖1。
  • 心理學如是說:視錯覺,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實的嗎?
    在生活中,知覺大多數都是真實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有時候我們也會體驗到一些誤導性或錯誤的東西,心理學上稱為錯覺。錯覺是指在特定的條件下,我們的知覺不能正確地表達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現種種歪曲。錯覺不同於幻覺,錯覺是在一定條件下必然會產生的,而幻覺則是一種病態的現象。在古書《列子》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遇見兩個小孩爭辯太陽在日出的時候還是中午的時候離我們更近。
  • 如何利用大腦的錯覺、幻覺和心理暗示解決衝突
    我們所理解的「現實」,其實一部分是大腦自行製造的產物(錯覺、幻覺和心理暗示)。我們並不是被動地感知這個世界,而是主動地去創造「感覺」,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其實是基於大腦期望看到的。為此,科學家還做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中,受試者要手持兩個大小不同但重量相同的球。實驗中,大多數受試者都認為大球比小球更重。
  • 心理學十大著名錯覺-愚弄你的大腦
    每個人都在網際網路上看到過他們的錯覺。視覺上的錯覺只是圖像(或動畫),它使觀看者認為他們實際上看到的是另一件事。該描述相當模糊,但必須如此,因為光學錯覺可能非常多樣。在沙漠中看到海市蜃樓的人會感到視覺錯覺。事情非常不同,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解釋自己認為與實際不同的東西。
  • 催眠術,七種常用的催眠誘導方法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華夏思源專注做心理學教育
  • 心理學著名實驗梳理之暈輪效應
    心理學考研中有幾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分別是感覺剝奪實驗、延遲滿足實驗、情緒實驗、從眾實驗、期待效應、暈輪效應,這幾個實驗是心理學考研常考的知識點,下面介紹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