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三)

2020-12-17 金融慕播課

對這些不經意間發生並帶來損失的偏差,Kahnema曾感慨:「在我們要犯嚴重的錯誤時,如果出現一個響亮的報錯鈴聲來提醒,避免錯誤的決策,就能省下很多麻煩,但是很遺憾沒有這樣的鈴聲。」

Part.1

如果必須要指出一種最普遍、最有害的偏差,那可能是確認偏差。一旦陷入這種偏差,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尋找證據來確認之前的思考或懷疑,對我們所遇到的事實和想法做進一步的確認,並減少關注或忽略似乎支持著另一種觀點的任何證據。確認偏差在我們當前的政治分歧中表現最為明顯,你會發現雙方似乎都不能「允許」對方的任何一件事情是正確的,很多時候都是確認偏差惹的禍。

確認偏差在很多情況下都會發生,有時會帶來可怕的後果。2005年總統領導伊拉克戰爭期間,當面對表明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時,分析家們傾向於貶低這些信息,受先前接到的主流理論信息的影響,他們潛意識的駁斥了與之矛盾的信息,而不是獨立地權衡分析這些證據。

實際上已有很多科學家注意到了認知偏差,而且做了系統性的研究。比如1970年Amos Tversky和DanielKahneman提出了認知偏差和錯誤推測法(我們作出的預測和判斷往往是基於經驗或者直覺得來的),社會學家早期的事業紮根於以色列,後來移居到美國。Tversky於1996去世了。他們也是聯合國非洲國家實驗的研究人員。Kahneman於2002年贏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自己2011年的暢銷書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將這個遲來的諾貝爾獎歸功於兩人共同努力的研究。他回憶道「我們像兄弟一樣共同工作已經有一個世紀了」。

有人戲稱Amos Tversky和Daniel Kahneman是「錯誤之王」,他們挑戰了「人們如何判斷與選擇」的傳統觀念。去年的暢銷書Undoing Project中,Michael Lewis講述了Tversky和Kahneman之間一些學術爭議的故事。Lewis早期還有一本書是關於他的英雄——棒球執行官Billy Beane,如何對抗老校友的認知偏差,這裡面的主角是基本歸因錯誤(也就是在評估某人的行為時,我們往往過於重視他或她的個人屬性(譴責或讚譽他人)而忽略外部因素(譴責或讚譽環境)的重要性),而很多外部因素都可以用統計學來衡量。

Part.2

該領域的另一個關鍵人物是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RichardThaler。他研究最多的一個偏差是稟賦效應,稟賦效應導致我們對個人財產產生不合理的高估。在Thaler、Kahneman和Jack L. Knetsch進行的一項實驗中,半數參與者每人得到一個杯子,然後問他們如果賣掉要賣多少錢,回答是5.78(平均值)美元。另一組表示,他們會花費2.21(平均值)美元買同一個杯子。這與古典經濟學理論有較大的分歧,這一觀點表明在給定的時間和給定的人口中,一個產品的市場價值取決於一個人是否擁有它。損失給人們帶來的效用降低大於同樣的收益給人們帶來的效用增加。因此出於對損失的厭惡,人們在銷售商品時往往要求高價來彌補損失。Thaler獲得了2017屆諾貝爾經濟學獎。

大多數關於認知偏差的書籍和文章都包含一個簡短的段落,通常出現在結尾,類似於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的:「最常被問及的關於認知偏差的問題是它們是否可以被克服。這個消息……有點喪氣。」

Kahneman和其他人在理解繆勒-萊爾錯覺的基礎上做了一個類比,如下圖:兩條平行線每一端都有箭頭。一條線的箭頭向裡另一條線的箭頭向外。由於箭頭的方向,後一條線看起來比前者短,但實際上這兩條線的長度相同。這裡有一個關鍵:即使我們測量了線,發現它們是相等的,並且已經有對錯覺的神經學基礎的解釋,我們仍然能感知到一條線比另一條短。

至少在光學幻覺中,我們經過緩慢思考與分析後,會意識到繆勒-萊爾的情況(Kahneman稱之為系統2),說服自己不要相信快速判斷系統1的感知。但在現實世界中,當我們面對的是人和錯綜複雜的事件而不是直線時,這並不容易。「不幸的是,這一明智的程序最不可能在最需要的時候被應用」Kahneman寫道,「如果在我們要犯嚴重的錯誤時,出現一個響亮的報錯鈴聲來提醒,避免錯誤的決策,就能省下很多麻煩,但是很遺憾沒有這樣的鈴聲。」

因為偏差看起來是冥頑不變,所以大多數人的注意力並不放在解決問題時的想法、判斷或預測本身。相反,人們的注意力一直集中於如何改變行為,以激勵或「鞭策」的形式,例如,僱主激勵員工參與退休計劃,如果員工選擇不參與僱主就會採取其他措施讓員工更改初衷,相當於被動參與退休計劃。也就是說,採用一些程序上的做法,用來勸阻或阻止人們改變行為。

相關焦點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二)
    當聽到「偏差」這個詞時,許多人會聯想到種族偏差,或者是新聞媒體所談到的對「某種政治立場」的偏袒。其實認知偏差是人在感知自我、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所處情境或自身原因出現的感知結果失真的情況,它包含當前偏差、賭徒謬論、確認性偏差等等。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大腦的?
    「科學表明我們非常的喜歡欺騙自己。」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也就是當人們在權衡未來兩個不同時點同一事件的收益時,認為最近發生會優於延遲發生。」學者們給了這樣一種偏見一個名字:「雙曲貼現」,即人們對未來事件的收益評估隨時間變化而變化,不同時間點的折現率是不同的,這在生活中非常常見。
  • 被忽視的認知偏差,了解一下?
    最近嘛,廣告商、培訓機構越來越會忽悠人了,筆者最近也是幾次上了他們的當——雙十一剁手一堆 「高檔」產品。於是,痛定思痛,筆者決定好好研究下他們的套路,到底為啥筆者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看到一堆花花綠綠的營銷,還是會忍不住入坑。這不,還真弄出來點名堂。
  • 如何調整青春期孩子的認知偏差?
    後臺有很多媽媽問我:「如何調整孩子的認知偏差?」,在這兩年中,我接觸到很多案例中,也確實見到了想法偏激,認知偏差的孩子,他們或認為這個世界都是陰暗的,活著沒有意義,或認為不考第一就不去考試,或認為老師同學就是在針對他,等等,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認知偏差呢?
  • 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這種現象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確認偏差,也被稱為證實性偏差。是個人選擇性回憶、搜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確認偏差也指人一旦產生某個信念,就會努力尋找與它相符的例子,並無視那些不符的。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我一直在思考著怎麼才能鳳凰涅槃,從一個碼農變成企業家,做出一家不斷成長和改變的優秀企業。陳老師給我提供了一點有益的認知。按照陳春花教授的說法,企業要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一點是領導人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然而作為領導人,大家常常有三個認知障礙:自我,事實和經驗。今天就這一點分享我的感悟。
  • 情感使我們認知偏差做出錯誤和低水平的決策
    觀念來源於感覺,但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忽略我們心理中「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即情感。情感會使我們的認知產生偏差,第一大類:歸因偏差。歸因偏差通常情況下是因為做出決策的人由於白身認知因素的局限而產生一些脫離邏輯的偏向。
  • 認知偏差與投資決策
    通過與私人客戶合作,我們觀察到的最常見的啟示類型有:-錨定錨定是一種認知偏差,即過度注重特定意義上的成功。它是一種根據對已知起始點的估算或信念進行相應調整的傾向,即使這種錨定並不具備應有的穩定性或相關性。當我們估算我們所不了解的事情時,通常會從已知的事情(錨定)開始,然後據此上下調整來對未知數量進行估算。
  • 認知偏差:怎麼和這個看不慣你世界相處?
    今天我們說下認知偏差,了解下什麼是認知偏差,有哪些認知偏差,最後我們如何應對呢?其實很多時候,我不喜歡某個人,並不是對方糟糕,而是我們存在偏見,認為這個人怎樣怎樣。當然有些人確實令人討厭,對阿,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喜歡的人,不必理他們就是了。
  • 如何避免認知偏差?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對外界的認知,是通過感官開始,因此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往往會出現偏差,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我們需要從理性的角度去了解認知偏差,從而有效避免它。從本原出發。有些人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間接的,道聽途說,人云亦云,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與事物本來的面目產生巨大的偏差。只有回到事物本原,排除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的幹擾,才能夠還原事物最真實的一面,這種主張叫做存在主義。從理性出發。除了實踐,還需要學習理論的知識,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問題,因為我們很容易受到感官的欺騙,例如放在水中的筷子,它折射出來的樣子使我們誤認為筷子折斷了,實際上只是錯覺。
  • 認知偏差、認知偏見(簡述016-030)
    繼上文: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1-006),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7-012),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3):富蘭克林效應,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4):伯克森悖論,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5):偏見盲點。
  • 認知偏差、認知偏見(簡述016-026)
    認知偏差、偏見指的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理性的系統模式,目前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之中進行了一些研究。繼上文: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1-006),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7-012),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3):富蘭克林效應,
  • 認知偏差:大腦的「非理性」你認知多少?
    的文章裡,我們提到關於大腦的「非理性」。在這裡,我們進一步介紹這方面的知識。在認知科學裡,大腦的「非理性」也常被稱為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也稱認知偏誤、認知偏見,指人們主觀的認知與外在客觀現象的差異所產生的特定模式的判斷偏見。認知偏差可導致感知失真、判斷失誤等各種統稱為「非理性」的結果。
  • 批判性思考之難:阻礙我們思考的8種認知偏差
    對於此類言論,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批判性思考,以對它們作出理性的判斷。都說認識到思維誤區是打破誤區的起點,在對某個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哪些因素在制約著我們的思考?對此,本文整理了8種常見的認知偏差,聊一聊人類在思考時常常會犯的一些錯誤。不過,受限於篇幅,對其背後的機制我們不作探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翻閱相關文獻。
  • 批判性思考之難:阻礙我們思考的8種認知偏差-虎嗅網
    對於此類言論,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批判性思考,以對它們作出理性的判斷。都說認識到思維誤區是打破誤區的起點,在對某個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哪些因素在制約著我們的思考?對此,本文整理了8種常見的認知偏差,聊一聊人類在思考時常常會犯的一些錯誤。不過,受限於篇幅,對其背後的機制我們不作探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翻閱相關文獻。
  • 這7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影響了我們太多的決策
    許多植根於人性本能中的非理性心理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主導著我們作出決策,有的是一些不易覺察的心理效應,有的僅僅是不算太顯著的認知偏差,但是在設計和實際產品當中運用,則常常呈現出極為驚豔的效果。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雖然被稱為認知偏差,但是實際上,它更接近於是一種邏輯謬誤下產生的一種錯誤認知。倖存者偏差指的是人往往會注意到某種經過篩選之後所產生的結果,同時忽略了這個篩選的過程,而被忽略的過程往往包含著關鍵性的信息。
  • 認知偏差導致了行為偏差——解讀《寄生蟲》悲劇原因
    整個影片似乎沒有刻意描繪出一種悲傷氛圍,但,我們都清楚,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悲劇。其中投射出了太多深刻的問題,例如,韓國社會貧富兩個階層的社會問題和人性等問題。我只想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影片人物悲劇命運的原因。
  • 反轉新聞中的社會認知偏差分析
    圖式、刻板印象、歸因行為在形成對他人的印象和解釋他人行為時難免產生偏差,這些認知偏差反映在新聞報導過程中,就必然導致反轉新聞現象。要防止反轉新聞,就要求新聞傳播者洞見人類普遍的心理規律,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與人性的弱點作鬥爭,從而扭轉社會認知偏差,讓新聞更加客觀,更加靠近真相。
  • 挽回必知:警惕這些認知偏差!
    一段關係的分分合合,原因多樣,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指人們在感知自己、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常判斷錯誤,使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簡單說,認知偏差就是你總喜歡按照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去解讀很多事情。愛情中的認知偏差,往往是你對交往對象的誤解,把你的想像當事實了。
  • 《別讓認知偏差牽著走》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視網膜效應」,是指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加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徵。比如,當我們注意高學歷、高收入的時候,我們就會比以前更加關注高學歷、高收入方面的信息,對於那些低學歷、低收入的方面信息,就會自動忽略或者過濾不看。其實,這是我們在思維認知方面進入了一個誤區,從根本上出現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