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2020-12-17 新浪財經

來源:雪球

你投資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當你花費了時間研究併購買了公司股票成為了股東,你後期對這家公司的跟蹤和繼續研究一般是怎麼樣的心態?是不是你會通過各種渠道(研報、新聞、資訊網站的相關信息等等)去尋找有利於公司的論點和證據?會在別人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非常惱火?在網絡上你會發現因為別人對自己的股票不看好而互懟的比比皆是。這種現象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

確認偏差,也被稱為證實性偏差。是個人選擇性回憶、搜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確認偏差也指人一旦產生某個信念,就會努力尋找與它相符的例子,並無視那些不符的。證實偏差其實是人的一種自利性傾向造成的,有選擇地去解釋並記憶某些能夠證實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圖式的信息,驗證自己觀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並由此獲得自信與自尊的滿足感。不是你沒有接收到正確信息,而是那些與你的經驗和認知相矛盾的信息反而可能是正確的,但卻被你的大腦給過濾掉了。

最能說明這種偏差的一個例子是《呂氏春秋》中疑鄰竊斧的故事。從前有個丟了一把斧子的人。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臉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人。後來,丟斧子的人在山谷裡挖水溝時,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走路的樣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臉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談話語,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像偷斧子的了。陷入「確認性偏差」的人常常思想比較保守,做判斷、做選擇常常感情認識多於理性認識,基幹表象而不是基於本質,基於直覺而不是事實。

在投資中確認偏差更為顯著,為了驗證自己觀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並由此獲得自信與自尊的滿足感,大多數投資人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認知問題。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前面說的研究了買了的股票總覺得好,所有信息都覺得是利好,忽視一些關鍵性的負面信息,很容易導致決策失敗;比如樂視網的故事,很多人當初就是覺得相信JYT,相信樂視的生態會成功,相信樂視的神話會繼續,結果對於後期樂視網很明顯的債務危機和道德危機沒有足夠的認識,這點讓很多投資人、專業投資人、甚至明星們損失慘重。

投資中的確認偏差會給投資者造成極大的損失,尤其是研究的越深、拿了越久的公司,就非常難以從「看好」轉向「不看好」;反之也是,因為對一些行業和公司的過去的研究和回憶,導致的不看好,也會讓投資人錯失很多極好的投資機會。比如說現在的中石油,投資者或者身邊其他人因為過去在上面受過的虧損和傷害,會讓我們確認做多中石油就是錯誤的,但也許一些積極有利於公司的實質性利好就會被忽略,誰能知道未來的中石油會不會是翻倍股呢?

確認性偏差的危害性還體現在讓投資人認不清自己,比如一輪牛市來臨投資者賺了一些錢,會錯估自己的投資能力,會按照經驗和回憶去複製之前的這種「成功」,但是實際上賺錢可能只是運氣,複製「成功經驗」往往讓投資人陷入困境,反之熊市的時候也容易讓投資者對自己失去信心,在最底部繳械投降。

如何規避確認偏差對投資的負面影響呢?

第一,尊重數據和邏輯:投資中最不會說謊的就是數據了,各類生產數據和財務數據,都是可以來驗證我們很多主觀的觀點是否正確的最有利證據;同時,利用底層邏輯來進行驗證和證偽,比如一家公司不斷出利好,但是大股東和管理層不斷減持,那我們就應該懷疑這個公司故意放出利好配合減持。投資中的一些案例並不是那麼難分析,只需要常識和理性即可。

第二,兼聽則明,接受不同的觀點:投資不同於別的職業和事情,即使錯了可以通過別的形式去挽回甚至將錯就錯,投資上犯了錯誤如果不改正不認錯,就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所以投資應該是所有職業中最應該具備善於認錯這個優點的職業。投資者應該接受不同的觀點,內容上的矛盾和衝突越大,也許對於你找到正確的結論越是有用。

第三,保持開放和學習的心態:用更加開放的心態吸收新的信息,無論這個信息有多麼討厭、多麼另類,先把信息讀完,讓自己的大腦先接受它。

第四,不擅下結論,充分論證:投資中儘量多思考多論證,儘量少做決策,如果投資人每天都在忙於做決策,這種決策的質量能有多高呢?決策的成功率又有多大呢?而傑出的投資人往往一年就做幾次正確的決策。我們對於投資應該多論證,多個維度去觀察研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往往決定了投資的結果。

逆向投資如何利用群體的確認偏差來獲取認知的超額收益呢?就因為市場上大多數投資者都具有確定偏差的認知偏差,所以我們也可以利用這種偏差,來尋找到市場中的一些逆向投資機會。比如大家都對過去的一些大熊股尤其是在上面虧過錢的股票抱著非常負面的判斷,而且情感上也不願意再去關注這樣的公司,那麼這種認知偏差會極大的造成這類公司的低估,我們在公司出現實質性利好的時候去關注,這就是利用確認偏差來尋找便宜好公司的一種實現方式;比如投資者對於大規模計提商譽減值避之不及,因為很多公司就是這樣暴雷的,媒體和專家都在建議規避這樣的企業,這就給投資人形成了一種確定偏差,不能碰商譽減持的票,甚至不能碰商譽高的票,而不管這家公司到底商譽減值是長期影響還是短期影響,是正常的商譽還是未來有減值風險的商譽。我們也利用大家對於這樣類型的確定偏差機會,尋找到一些非常好的逆向投資機會。

投資的最大敵人就是自己,戰勝自己的認知偏差,才能讓投資質量進一步提升,戰勝確定偏差,甚至利用確定偏差,讓我們投資的遠航更加一帆風順。

作者:專注逆向的滾雪兔連結:https://xueqiu.com/9142456509/156180755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相關焦點

  • 認知偏差與投資決策
    錨定啟示常見於投資中,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投資者針對特定股價(通常是歷史股價)來決定投資決策的成功或失敗,而不會質疑錨定是否有意義。例如,投資者根據年初至今的股價衡量股價表現,或根據股價 52 周來的高低起伏觀察走勢,或根據購買股票以來的股價表現觀察走勢。這些都是衡量股價表現的合理措施,但當投資者容許它們來主導投資決策時,它們反而會對投資者不利。
  • 風險投資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
    但如果我們展開深入分析及實證研究,就會發現一些極具挑戰性、讓人付出慘痛代價的認知偏差,而若想做出穩妥的決策,就必須消除這些認知偏差。所謂的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是指「一種基於觀察和歸納總結的思維方式,而這些觀察和歸納總結可能會導致記憶錯誤、判斷不準確以及邏輯錯誤。」
  • 洞察認知偏差 回歸理性投資
    卡尼曼的突出貢獻在於,將來自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應用在經濟學中。當我們把它運用於投資領域時,就可以破解投資中的種種迷思。在投資決策中,投資者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人的本能和心理。因此投資者很難永遠保持理性。即便想這樣做,也做不到。大多數投資者都要糾纏於反射系統所造成的非理性影響,被人類的局限性所界定。這個系統會誘使人們出現各種各樣的系統性心理偏差,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認知偏差。
  • 管理財富應弄清認知型偏差
    比如,客戶表示能容忍的最大損失是總資產的20%,這並不表明適合客戶的理想組合的損失會達到20%,投資顧問應當通過設置投資組合參數,讓客戶在任何給定期限內,都不會達到可容忍的最大損失。  龐皮恩在其所著的《財富管理的行為金融》一書中指出,要判斷客戶的風險偏好、風險傾向和容忍度,並因此設計最佳資產配置方案,需要在投資者財富水平基礎上,區分情感型偏差和認知型偏差。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二)
    當聽到「偏差」這個詞時,許多人會聯想到種族偏差,或者是新聞媒體所談到的對「某種政治立場」的偏袒。其實認知偏差是人在感知自我、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所處情境或自身原因出現的感知結果失真的情況,它包含當前偏差、賭徒謬論、確認性偏差等等。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三)
    Part.1如果必須要指出一種最普遍、最有害的偏差,那可能是確認偏差。一旦陷入這種偏差,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尋找證據來確認之前的思考或懷疑,對我們所遇到的事實和想法做進一步的確認,並減少關注或忽略似乎支持著另一種觀點的任何證據。
  • 這六種認知偏差,你中了幾個?
    這些情景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正常的,殊不知,這是你的直覺思維系統在作祟。多年來,心理學家經過成百上千次的實驗表明,人們在直覺思維系統的主導下,會出現大致六種不理性的思維模式,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認知偏差。
  • 挽回必知:警惕這些認知偏差!
    一段關係的分分合合,原因多樣,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指人們在感知自己、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常判斷錯誤,使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簡單說,認知偏差就是你總喜歡按照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去解讀很多事情。愛情中的認知偏差,往往是你對交往對象的誤解,把你的想像當事實了。
  • 錨定效應、峰終定律...投資中12種常見的認知偏差,你知道幾個?
    今天的文章來自量信投資,作者主要羅列了12種投資過程中常見的認知偏差,實際上認知偏差遠遠多於這些,無論是主觀還是量化投資,交易者都應通過不斷努力和科學方法去克服它們、規避它們造成的危害。本文的標題可能會讓一些公眾號的老朋友想起《讓你投資虧錢的 15 個偏差》那篇文章。標題中的 N 旨在說明影響投資決策的認知偏差有很多,單靠一篇文章也說不完,本文簡單介紹其中的 12 個(和前面那篇文章中的 15 個不盡相同)。在今後的文章中會不斷的擴充這個列表。
  • 心理學經典與證券投資——虛假同感偏差
    當然這種方式並非我首創,很早就有人研究投資心理學。但是,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大家很難有時間去一本本閱讀理解相關著作。我儘量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大家在碎片時間裡,快速的了解相關知識。今天就向大家介紹,十大著名理論之虛假同感偏差。
  • 反轉新聞中的社會認知偏差分析
    圖式、刻板印象、歸因行為在形成對他人的印象和解釋他人行為時難免產生偏差,這些認知偏差反映在新聞報導過程中,就必然導致反轉新聞現象。要防止反轉新聞,就要求新聞傳播者洞見人類普遍的心理規律,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與人性的弱點作鬥爭,從而扭轉社會認知偏差,讓新聞更加客觀,更加靠近真相。
  • 認知偏差、認知偏見(簡述016-026)
    認知偏差、偏見指的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理性的系統模式,目前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之中進行了一些研究。繼上文: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1-006),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7-012),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3):富蘭克林效應,
  • 認知偏差、認知偏見(簡述016-030)
    認知偏差、偏見指的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理性的系統模式,目前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之中進行了一些研究。繼上文: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1-006),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7-012),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3):富蘭克林效應,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4):伯克森悖論,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大腦的理解力總是有限的,所以大腦中的事實和實際的事實總是有偏差,這是陳春花提到的「事實」的部分。個人動機。我們的認知經常會受到動機,所處環境,個人意願等等的影響,容易讓我們傾向於做出自己偏好的決策。陳春花提到的「自我」,包含在其中,當然過度自信和過度自卑都會導致認知偏差。除了她提到的以上三點以外,下面兩點,也是造成認知障礙的原因。社會壓力。
  • 認知偏差:大腦的「非理性」你認知多少?
    在認知科學裡,大腦的「非理性」也常被稱為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也稱認知偏誤、認知偏見,指人們主觀的認知與外在客觀現象的差異所產生的特定模式的判斷偏見。認知偏差可導致感知失真、判斷失誤等各種統稱為「非理性」的結果。
  • 認知偏差導致了行為偏差——解讀《寄生蟲》悲劇原因
    心理學教授申荷永說過,"陰影"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專業術語,大意是指"一個人不願意成為的樣子"也可將其理解為"人格的陰暗面",人們要去掩蓋的所有負面存在,人性中的劣勢、弊端,甚至是"邪惡"。該影片中,無論是樸家人,還是金家人,他們人格中都有陰影。片中幾處提及了「氣味」,樸社長在聚會現場聞到了金家人身上的氣味,樸家太太在車上也聞到金司機身上的氣味,他們對氣味的反應是一致,帶有明顯的「嫌棄」,以及嫌棄背後的漠視。這種氣味帶給金家人的是深深的自卑。
  • 經驗主義的陷阱:談談需求探索中的認知偏差
    經驗主義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經驗而獲得,並在經驗中得到驗證。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往往需要警惕調入「經驗主義」的陷阱中。本文作者為我們列舉了一些常見的認知偏差,並且分析了應該如何消除認知偏差。
  • 經驗主義的陷阱:談談需求探索中的認知偏差
    經驗主義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經驗而獲得,並在經驗中得到驗證。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往往需要警惕調入「經驗主義」的陷阱中。本文作者為我們列舉了一些常見的認知偏差,並且分析了應該如何消除認知偏差。
  • 如何避免認知偏差?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對外界的認知,是通過感官開始,因此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往往會出現偏差,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我們需要從理性的角度去了解認知偏差,從而有效避免它。從本原出發。有些人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間接的,道聽途說,人云亦云,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與事物本來的面目產生巨大的偏差。只有回到事物本原,排除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的幹擾,才能夠還原事物最真實的一面,這種主張叫做存在主義。從理性出發。除了實踐,還需要學習理論的知識,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問題,因為我們很容易受到感官的欺騙,例如放在水中的筷子,它折射出來的樣子使我們誤認為筷子折斷了,實際上只是錯覺。
  • 人自身有哪些認知偏差?
    人自身的認知偏差總是扭曲了我們發現事實的方式,包括非常常見的基本的統計與記憶錯誤。自從1950年代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提出限制理性(英語:Bounded rationality,又譯為有限理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判斷力和決策,繼而發現了人本身更多的認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