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韓國影片《寄生蟲》獲得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有朋友推薦過,一直沒記起看。今天,偶然間,查閱別的影片名字跳出了《寄生蟲》。擇日不如撞日,臨時決定選擇了這部影片。
影片故事情節不繁雜,主要兩個家庭有關:一個是貧窮住在地下室的金家,陰暗潮溼,又髒又臭,屋子裡還常年漏水斷電。一家四口,工作不穩定,以折披薩盒為營生。另一個是富有住別墅的樸家,高級住宅區,視野開闊,男主人公工作豐厚,一兒一女,女主人全職太太,家有傭人,衣食無憂。
就這樣兩個天差地別的家庭,因為金家兒子基宇在朋友的推薦下,到樸家給其女兒多惠做英語家教,讓兩家人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隨後,基宇便開始暗中設計,把家人一個個介紹進這棟高級住宅裡工作,妹妹成為了美術老師,爸爸變成了司機,媽媽擔任了管家……
就這樣慢慢地,他們成為了這戶人家的寄生蟲。但是,好景不長,他們用謊言不道德行為換來的這一切,很快被前傭人發現,而且,前傭人的丈夫也住在地下室,於是,在一次家庭聚會上,衝突爆發,基澤看到事情敗露,兒女都流血倒下,就在這麼慘絕人寰的狀況下,樸社長居然還捂著鼻子嫌棄氣味,於是衝上去給了一刀。最後基澤來偷偷到了樸家地下室裡生活,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告訴他自己現在過得很好。兒子基宇最後寫給爸爸一封信,信中他寫道,從這一刻開始,他要努力往上層走,賺錢買下那間豪宅,而爸爸只需做的就是,堂堂正正的從下面走出來,感受久違的陽光。
整個影片似乎沒有刻意描繪出一種悲傷氛圍,但,我們都清楚,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悲劇。其中投射出了太多深刻的問題,例如,韓國社會貧富兩個階層的社會問題和人性等問題。我只想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影片人物悲劇命運的原因。
心理學教授申荷永說過,"陰影"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專業術語,大意是指"一個人不願意成為的樣子"也可將其理解為"人格的陰暗面",人們要去掩蓋的所有負面存在,人性中的劣勢、弊端,甚至是"邪惡"。榮格理論顯示,任何人在擁有其誘人或充滿魅力的"人格面具"的背後,也都會掩埋著他自己的"陰影",那是他隱藏起來不想讓別人看到的一面,惟有意識到陰影的存在,我們才有機會將其克服,或者救贖;不然,就只能任由陰影來擺布;或將其"投射",損人害己。
該影片中,無論是樸家人,還是金家人,他們人格中都有陰影。片中幾處提及了「氣味」,樸社長在聚會現場聞到了金家人身上的氣味,樸家太太在車上也聞到金司機身上的氣味,他們對氣味的反應是一致,帶有明顯的「嫌棄」,以及嫌棄背後的漠視。這種氣味帶給金家人的是深深的自卑。兩家人對「氣味」的態度和行為,截然不同,導致沒法真正和諧共處,如果據以心理學的「認知偏差」進行解讀,就不難理解其悲劇性了。
所謂「認知偏差」,指的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典型表現有顯著性偏差、生動性偏差等。社會知覺中常見的刻板印象、暈輪效應等均為某種形式的知覺偏差。是個人知覺具有選擇性的特徵所致。
影片中的人物會產生認知偏差,因為他們各自受到了先前的經驗所影響。金司機自卑心理導致了只要看到樸社長臉上的厭惡表情就認為針對他自己,這是一種證實偏差,個體一旦形成了某種假設,在檢驗的過程中會不自覺的選擇支持自己假設的信息而忽略了情境的其他因素,而且,在極端情況下的個體更會服從自動化的信息加工過程。認知偏差導致了行為偏差,金司機在情緒的應激狀態下,衝動殺死了樸社長,直接導致了悲劇發生。樸社長也是因為認知偏差,潛意識中對窮人的輕視漠視間接導致了他的悲慘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