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偏差導致了行為偏差——解讀《寄生蟲》悲劇原因

2020-12-17 陳柏圻聊娛樂

2019年,韓國影片《寄生蟲》獲得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有朋友推薦過,一直沒記起看。今天,偶然間,查閱別的影片名字跳出了《寄生蟲》。擇日不如撞日,臨時決定選擇了這部影片。

影片故事情節不繁雜,主要兩個家庭有關:一個是貧窮住在地下室的金家,陰暗潮溼,又髒又臭,屋子裡還常年漏水斷電。一家四口,工作不穩定,以折披薩盒為營生。另一個是富有住別墅的樸家,高級住宅區,視野開闊,男主人公工作豐厚,一兒一女,女主人全職太太,家有傭人,衣食無憂。

就這樣兩個天差地別的家庭,因為金家兒子基宇在朋友的推薦下,到樸家給其女兒多惠做英語家教,讓兩家人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隨後,基宇便開始暗中設計,把家人一個個介紹進這棟高級住宅裡工作,妹妹成為了美術老師,爸爸變成了司機,媽媽擔任了管家……

就這樣慢慢地,他們成為了這戶人家的寄生蟲。但是,好景不長,他們用謊言不道德行為換來的這一切,很快被前傭人發現,而且,前傭人的丈夫也住在地下室,於是,在一次家庭聚會上,衝突爆發,基澤看到事情敗露,兒女都流血倒下,就在這麼慘絕人寰的狀況下,樸社長居然還捂著鼻子嫌棄氣味,於是衝上去給了一刀。最後基澤來偷偷到了樸家地下室裡生活,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告訴他自己現在過得很好。兒子基宇最後寫給爸爸一封信,信中他寫道,從這一刻開始,他要努力往上層走,賺錢買下那間豪宅,而爸爸只需做的就是,堂堂正正的從下面走出來,感受久違的陽光。

整個影片似乎沒有刻意描繪出一種悲傷氛圍,但,我們都清楚,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悲劇。其中投射出了太多深刻的問題,例如,韓國社會貧富兩個階層的社會問題和人性等問題。我只想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影片人物悲劇命運的原因。

心理學教授申荷永說過,"陰影"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專業術語,大意是指"一個人不願意成為的樣子"也可將其理解為"人格的陰暗面",人們要去掩蓋的所有負面存在,人性中的劣勢、弊端,甚至是"邪惡"。榮格理論顯示,任何人在擁有其誘人或充滿魅力的"人格面具"的背後,也都會掩埋著他自己的"陰影",那是他隱藏起來不想讓別人看到的一面,惟有意識到陰影的存在,我們才有機會將其克服,或者救贖;不然,就只能任由陰影來擺布;或將其"投射",損人害己。

該影片中,無論是樸家人,還是金家人,他們人格中都有陰影。片中幾處提及了「氣味」,樸社長在聚會現場聞到了金家人身上的氣味,樸家太太在車上也聞到金司機身上的氣味,他們對氣味的反應是一致,帶有明顯的「嫌棄」,以及嫌棄背後的漠視。這種氣味帶給金家人的是深深的自卑。兩家人對「氣味」的態度和行為,截然不同,導致沒法真正和諧共處,如果據以心理學的「認知偏差」進行解讀,就不難理解其悲劇性了。

所謂「認知偏差」,指的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典型表現有顯著性偏差、生動性偏差等。社會知覺中常見的刻板印象、暈輪效應等均為某種形式的知覺偏差。是個人知覺具有選擇性的特徵所致。

影片中的人物會產生認知偏差,因為他們各自受到了先前的經驗所影響。金司機自卑心理導致了只要看到樸社長臉上的厭惡表情就認為針對他自己,這是一種證實偏差,個體一旦形成了某種假設,在檢驗的過程中會不自覺的選擇支持自己假設的信息而忽略了情境的其他因素,而且,在極端情況下的個體更會服從自動化的信息加工過程。認知偏差導致了行為偏差,金司機在情緒的應激狀態下,衝動殺死了樸社長,直接導致了悲劇發生。樸社長也是因為認知偏差,潛意識中對窮人的輕視漠視間接導致了他的悲慘下場。

相關焦點

  • 警惕偏見導致的四類心理行為偏差
    究其本質,「錘子思維定式」造成了行為偏差,進而導致領導決策的偏差。形成「錘子思維定式」的深層次原因有兩個:一是知識結構不合理。科學研究偏重於「專才」,重視知識的深度。而公共管理者與科學研究者不同,它需要的是「通才」,重視知識的廣度。知識面廣的領導者是實踐中的多面手,適應不同領域的工作,是準內行。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陳老師給我提供了一點有益的認知。按照陳春花教授的說法,企業要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一點是領導人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然而作為領導人,大家常常有三個認知障礙:自我,事實和經驗。今天就這一點分享我的感悟。「自我」就是過度自信,做得好的都是自己的功勞,做得差的都是別人和環境的問題。「事實」是指在認識的事實和真正的事實有差距,從而導致認知偏差。
  • 挽回必知:警惕這些認知偏差!
    一段關係的分分合合,原因多樣,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指人們在感知自己、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常判斷錯誤,使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簡單說,認知偏差就是你總喜歡按照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去解讀很多事情。愛情中的認知偏差,往往是你對交往對象的誤解,把你的想像當事實了。
  • 管理財富應弄清認知型偏差
    龐皮恩在其所著的《財富管理的行為金融》一書中指出,要判斷客戶的風險偏好、風險傾向和容忍度,並因此設計最佳資產配置方案,需要在投資者財富水平基礎上,區分情感型偏差和認知型偏差。  情感型偏差   情感型偏差是指基於受感覺或情感影響的推理,源自衝動或直覺,是感性推理導致的決策偏差。
  • 反轉新聞中的社會認知偏差分析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作為假新聞的「反轉新聞」是一種帶有活動發展狀態的新聞傳播現象,造成反轉新聞的原因有很多,而報導者較為隱形的社會認知偏差,是導致反轉新聞產生的心理因素。
  • 認知偏差與投資決策
    這裡的風險很明顯:易得性啟示會導致投資決策不夠準確。我們會因回想起近期具有戲劇性的事情或個人體驗的容易,而令我們忽略深層次相關的信息。代表性代表性是我觀察到的另一種啟示,投資者看到採用某種方式能獲得成功,並據此推斷能實現有利投資,於是就走捷徑。這種行為啟示會假定性質類似的事物都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
  • 觀點 | 祁凡驊:警惕偏見導致的四類心理行為偏差
    究其本質,「錘子思維定式」造成了行為偏差,進而導致領導決策的偏差。形成「錘子思維定式」的深層次原因有兩個:一是知識結構不合理。科學研究偏重於「專才」,重視知識的深度。而公共管理者與科學研究者不同,它需要的是「通才」,重視知識的廣度。知識面廣的領導者是實踐中的多面手,適應不同領域的工作,是準內行。
  • 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這種現象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確認偏差,也被稱為證實性偏差。是個人選擇性回憶、搜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確認偏差也指人一旦產生某個信念,就會努力尋找與它相符的例子,並無視那些不符的。
  • 認知偏差:大腦的「非理性」你認知多少?
    在認知科學裡,大腦的「非理性」也常被稱為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也稱認知偏誤、認知偏見,指人們主觀的認知與外在客觀現象的差異所產生的特定模式的判斷偏見。認知偏差可導致感知失真、判斷失誤等各種統稱為「非理性」的結果。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二)
    當聽到「偏差」這個詞時,許多人會聯想到種族偏差,或者是新聞媒體所談到的對「某種政治立場」的偏袒。其實認知偏差是人在感知自我、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所處情境或自身原因出現的感知結果失真的情況,它包含當前偏差、賭徒謬論、確認性偏差等等。
  • 認知偏差、認知偏見(簡述016-030)
    認知偏差、偏見指的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理性的系統模式,目前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之中進行了一些研究。繼上文: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1-006),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7-012),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3):富蘭克林效應,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4):伯克森悖論,
  • 洞察認知偏差 回歸理性投資
    這個系統會誘使人們出現各種各樣的系統性心理偏差,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認知偏差。這些偏差讓投資者陷入誤區,它們都具有個體性,並且以隨機方式發生在投資者當中。1、過度反應偏差投資者對壞消息的反應通常甚於好消息,比如當公司發出盈利預警時,很多人就會恐慌性地拋出股票。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三)
    實際上已有很多科學家注意到了認知偏差,而且做了系統性的研究。比如1970年Amos Tversky和DanielKahneman提出了認知偏差和錯誤推測法(我們作出的預測和判斷往往是基於經驗或者直覺得來的),社會學家早期的事業紮根於以色列,後來移居到美國。Tversky於1996去世了。
  • 如何調整青春期孩子的認知偏差?
    後臺有很多媽媽問我:「如何調整孩子的認知偏差?」,在這兩年中,我接觸到很多案例中,也確實見到了想法偏激,認知偏差的孩子,他們或認為這個世界都是陰暗的,活著沒有意義,或認為不考第一就不去考試,或認為老師同學就是在針對他,等等,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認知偏差呢?
  • 被忽視的認知偏差,了解一下?
    來,小二上酒,今天我們來聊聊被忽視的認知偏差。如果下面的你中了,中幾扣幾在評論區哦,筆者也很想聽你的中招故事!認知偏差有以下這麼幾種類型——信念偏差、否定性偏差、群內偏差、服從權威偏差和過度自信。我們一個個掰扯掰扯。首先,信念偏差。這是啥嘞?
  • 葉海林:身份認知偏差對中印關係前景的影響
    2 中印兩國的認知差異及其表現國際關係學界對行為體認知的研究由來已久,戰略研究界也始終把戰略信號的釋放和解讀作為戰略博弈過程的重要內容進行研究。羅伯特 · 傑維斯( Robert Jervis) 的分析框架強調決策者對客觀世界以及其他行為體主觀認識在國際關係語境中的重要性,史蒂芬·沃爾特 ( Stephen M.
  • 聊一聊認知偏差
    Oh射他第一種認知偏差,確認偏差。這就是典型的確認偏差,往往在確認一件事的時候,把自己想的可美了,古語有云「不見棺材不落淚」。第二種認知偏差,倖存者偏差。這類人往往以為自己有主角光環,到哪裡都應該被大家圍著轉。
  • 情感使我們認知偏差做出錯誤和低水平的決策
    情感會使我們的認知產生偏差,第一大類:歸因偏差。歸因偏差通常情況下是因為做出決策的人由於白身認知因素的局限而產生一些脫離邏輯的偏向。 歸因偏差通常博力下有以下三種表現:首先是一種最常見的情況一基 本歸因偏差。很多時候做出決策的人通常情況下會低估外部環境的作用而高估自己或自身因素的作用。
  • 人類認知偏差導致的12個AI研究盲區
    Sabine Hossenfelder在她粒子物理學領域中寫過這認知偏差。她在《迷失在數學中(Lost In Math)》一書中探索了一群世上最具天賦的科學家們所具有的認知偏差。缺覺會導致認知障礙,最終可能致死。至少有實證證據表明,睡眠對認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不幸的是,很多研究者忽視了人類「待機狀態下的」認知發展。而事實上,人類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很可能是在睡眠過程中成長的。
  • 思維認知偏差,可能是導致很多人進步緩慢的最大罪魁禍首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提到認知偏差這個詞,但是認知偏差究竟是什麼?它又包含了哪些方面?這是很多人都不了解或者都不完全掌握的,一個人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創業的過程中,如果無法及時打破原有的認知,就不可能夠快速的讓自己提升,快速讓自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