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認知偏差牽著走》

2020-10-03 長天物語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視網膜效應」,是指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加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徵。比如,當我們注意高學歷、高收入的時候,我們就會比以前更加關注高學歷、高收入方面的信息,對於那些低學歷、低收入的方面信息,就會自動忽略或者過濾不看。其實,這是我們在思維認知方面進入了一個誤區,從根本上出現了偏差。

目前,網際網路大數據的精準投放,充分體現著「視網膜效應」的特點,你喜歡那個方面的知識信息,它就不斷地向你推送那個方面的知識信息,具備典型的」投其所好」特點,不斷飼餵著我們的思維認知,也強化著我們在思維認知方面的一些偏差。

當然,這並不是否定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的積極意義,而是提醒大眾在知識消費方面保持必要的警惕。要不然,經常性在網上看到那麼多的高收入人群,動輒豪車別墅、珠光寶氣、朱門酒肉,再反觀自身那少得可憐的收入,就會不自覺地陷入一種心理焦慮,覺得生活黯然失色。其實,據國家發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月均2542.4元。這就是社會的真相,並沒有如我們所認為的那樣,處處充滿了精緻與高級。

作為普通人,如果不滿足自己的生活境況,大可通過智慧與勞動去努力改善,提升生活質量。如果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解決之後,選擇柴門小家的生活方式也無可厚非,一切都取決於個人內心的取捨。時不時矯正一下思維認知的方向,捨棄那些虛幻的東西,在真實的世界裡真實地去定位自己的生活,並且在這種真實中,尋找那種苦中有甜的樂趣。

與塵世相伴,與內心自處,恬淡安然,樂享當下!

相關焦點

  • 在生活裡的一些認知偏差,你遇到過嗎
    認知其實我們有很多認知——對於現象以及對現象的看法、評價和判斷——在相當程度上沒有遵循人類認知的規律。老祖宗早就總結出了這些規律,不需要我們再費盡心思的探討。2.認知偏差人們不善於為該做的事情找理由,卻善於為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找藉口;越做不好事情的人越善於找藉口,於是沒有任何藉口輸出時,大家都趨之若鶩。這是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發現的一個很重要的認知規律。丹尼爾·卡尼曼「把心理學成果與經濟學研究有效結合,從而解釋了人類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進行判斷」。
  • 認知偏差導致了行為偏差——解讀《寄生蟲》悲劇原因
    兒子基宇最後寫給爸爸一封信,信中他寫道,從這一刻開始,他要努力往上層走,賺錢買下那間豪宅,而爸爸只需做的就是,堂堂正正的從下面走出來,感受久違的陽光。整個影片似乎沒有刻意描繪出一種悲傷氛圍,但,我們都清楚,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悲劇。其中投射出了太多深刻的問題,例如,韓國社會貧富兩個階層的社會問題和人性等問題。我只想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影片人物悲劇命運的原因。
  • 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這種現象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確認偏差,也被稱為證實性偏差。是個人選擇性回憶、搜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確認偏差也指人一旦產生某個信念,就會努力尋找與它相符的例子,並無視那些不符的。
  • 認知偏差:大腦的「非理性」你認知多少?
    在認知科學裡,大腦的「非理性」也常被稱為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也稱認知偏誤、認知偏見,指人們主觀的認知與外在客觀現象的差異所產生的特定模式的判斷偏見。認知偏差可導致感知失真、判斷失誤等各種統稱為「非理性」的結果。
  • 如何調整青春期孩子的認知偏差?
    後臺有很多媽媽問我:「如何調整孩子的認知偏差?」,在這兩年中,我接觸到很多案例中,也確實見到了想法偏激,認知偏差的孩子,他們或認為這個世界都是陰暗的,活著沒有意義,或認為不考第一就不去考試,或認為老師同學就是在針對他,等等,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認知偏差呢?
  • 「都是為你好」太多只是情緒綁架,父母的認知偏差可能會害了你
    而這歸結起來,大體不過就是認知偏差所出的問題。02認知偏差普遍存在於每個人中其實,每個人都有認知偏差,即便是專家、學者,乃至於我們尊為「聖人」的孔夫子也一樣如此這或許說的是氣話,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其實人都是存在認知偏差的。這個案例其實和很多父母認為,所有不結婚的男男女女都是不幸福的,是一樣的道理。因為認知偏差,所以在父母眼中認為,孩子就應該都結婚生子,否則人生就是失敗的。其實,不僅是人存在認知偏差,動物也一樣如此。
  • 如何避免認知偏差?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對外界的認知,是通過感官開始,因此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往往會出現偏差,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我們需要從理性的角度去了解認知偏差,從而有效避免它。從本原出發。有些人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間接的,道聽途說,人云亦云,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與事物本來的面目產生巨大的偏差。只有回到事物本原,排除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的幹擾,才能夠還原事物最真實的一面,這種主張叫做存在主義。從理性出發。除了實踐,還需要學習理論的知識,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問題,因為我們很容易受到感官的欺騙,例如放在水中的筷子,它折射出來的樣子使我們誤認為筷子折斷了,實際上只是錯覺。
  • 認知偏差、認知偏見(簡述016-026)
    認知偏差、偏見指的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理性的系統模式,目前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之中進行了一些研究。繼上文: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1-006),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7-012),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3):富蘭克林效應,
  • 認知偏差與投資決策
    通過與私人客戶合作,我們觀察到的最常見的啟示類型有:-錨定錨定是一種認知偏差,即過度注重特定意義上的成功。它是一種根據對已知起始點的估算或信念進行相應調整的傾向,即使這種錨定並不具備應有的穩定性或相關性。當我們估算我們所不了解的事情時,通常會從已知的事情(錨定)開始,然後據此上下調整來對未知數量進行估算。
  • 被忽視的認知偏差,了解一下?
    來,小二上酒,今天我們來聊聊被忽視的認知偏差。如果下面的你中了,中幾扣幾在評論區哦,筆者也很想聽你的中招故事!認知偏差有以下這麼幾種類型——信念偏差、否定性偏差、群內偏差、服從權威偏差和過度自信。我們一個個掰扯掰扯。首先,信念偏差。這是啥嘞?
  • 認知偏差、認知偏見(簡述016-030)
    認知偏差、偏見指的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理性的系統模式,目前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之中進行了一些研究。繼上文: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1-006),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7-012),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3):富蘭克林效應,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4):伯克森悖論,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二)
    當聽到「偏差」這個詞時,許多人會聯想到種族偏差,或者是新聞媒體所談到的對「某種政治立場」的偏袒。其實認知偏差是人在感知自我、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所處情境或自身原因出現的感知結果失真的情況,它包含當前偏差、賭徒謬論、確認性偏差等等。
  • 管理財富應弄清認知型偏差
    龐皮恩在其所著的《財富管理的行為金融》一書中指出,要判斷客戶的風險偏好、風險傾向和容忍度,並因此設計最佳資產配置方案,需要在投資者財富水平基礎上,區分情感型偏差和認知型偏差。  情感型偏差   情感型偏差是指基於受感覺或情感影響的推理,源自衝動或直覺,是感性推理導致的決策偏差。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陳老師給我提供了一點有益的認知。按照陳春花教授的說法,企業要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一點是領導人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然而作為領導人,大家常常有三個認知障礙:自我,事實和經驗。今天就這一點分享我的感悟。「自我」就是過度自信,做得好的都是自己的功勞,做得差的都是別人和環境的問題。「事實」是指在認識的事實和真正的事實有差距,從而導致認知偏差。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三)
    Part.1如果必須要指出一種最普遍、最有害的偏差,那可能是確認偏差。一旦陷入這種偏差,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尋找證據來確認之前的思考或懷疑,對我們所遇到的事實和想法做進一步的確認,並減少關注或忽略似乎支持著另一種觀點的任何證據。
  • 挽回必知:警惕這些認知偏差!
    一段關係的分分合合,原因多樣,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指人們在感知自己、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常判斷錯誤,使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簡單說,認知偏差就是你總喜歡按照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去解讀很多事情。愛情中的認知偏差,往往是你對交往對象的誤解,把你的想像當事實了。
  • 反轉新聞中的社會認知偏差分析
    圖式、刻板印象、歸因行為在形成對他人的印象和解釋他人行為時難免產生偏差,這些認知偏差反映在新聞報導過程中,就必然導致反轉新聞現象。要防止反轉新聞,就要求新聞傳播者洞見人類普遍的心理規律,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與人性的弱點作鬥爭,從而扭轉社會認知偏差,讓新聞更加客觀,更加靠近真相。
  • ACCA探討認知偏差對審計的重要影響
    中國會計視野訊:近日,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發布了一份報告,探討了審計過程中「認知偏差」(可能影響到決策制定的潛在行為動因)的重要影響。
  • 避免認知偏差,找到自己的生活路數
    後來我發現,信息是容易讓自己產生偏差的。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要警惕認知偏差。我們無論是通過視頻還是書籍,看到的一些理論、思想都很有道理,但只能是作為我們想法的一部分參考。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生活的核心,在生活實踐中找到符合自己的路數。切莫生搬硬套,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相信自己的雖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實用的。
  • 別讓時間牽著鼻子走
    我是鄭老師這一講給大家介紹的主題是「別讓時間牽著鼻子走」。說起人生開掛,同學們想到更多的就是那些學霸們了吧!其實他們之所以有開掛的學習成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都特別珍惜時間,都非常善於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你之所以還不是學霸呢,就是因為你時間利用率還很低,還喜歡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