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身認知
認識到具身認知,是從索羅斯的「反身理論」開始的。
索羅斯的反身理論告訴我們,市場的變化會影響投資者的行為,而投資者的行為又會反過來影響市場。
從反身理論回到自身,那就是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思維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
特別是在沒有社會監督的「獨處」時,我們更應該警惕自己的行為,你的行為時時刻刻在影響著你的思維方式,從而一遍遍的塑造出一個新的你。
所以我們應該「慎獨」。
而具身認知這個概念,則更加的具體的描述了一個現象——身體的動作,會影響我們的大腦。
比如手握一杯冰水,會讓一個人說話語氣也會慢慢冰冷起來。
但是換成一杯熱咖啡,就會讓你溫暖起來,更容易向陌生人打開心扉。
再比如當一個人把手叉腰放到胯骨上,胳膊向外打開,保持兩分鐘,就會真的感到自信。
而反過來如果一個人長期聳肩、塌腰、佝背,他的內心也會覺得不舒服,而且容易緊張。
具身認知現在已經發展成了一門身體語言,幫助銷售、演講、社交等領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社會啟動
當代認知心理學有一個非常熱門的研究領域,那就叫「社會啟動」。
什麼是社會啟動?就是你能實現通過一些微小的刺激或者暗示,左右一個人接下來的行為。
這裡面最出名的當然是兩個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和理察·塞勒了,他們的兩本書《思考快與慢》和《助推》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比如我們上面說的,手裡拿著一杯熱咖啡,一個人的態度就會變得更友善。
再比如經典的語義啟動,比如做實驗之前,被「金錢」啟動過的人會更自私,而被「教授」啟動過的人在解謎時會更出色。
再比如西奧迪尼在他的《先發影響力》裡,列舉了很多很多這種暗示的例子,來幫助營銷行業增加他們的轉化率。
還有比如用「節食」,「瘦」,「苗條」這類詞啟動的人,進超市的時候會更容易選擇買健康的食品等等。
有一部電影叫《聚焦》,是威爾史密斯演的,裡面最神奇的魔術就是精心設置各種暗示,讓對手最後隨機選擇的數字,變成他們想要的數字。這也用到了社會啟動效應。
不過最近這個熱門研究領域出現了一些危機,那就是很多以前的實驗,一些被證明數據造假,一些被證明無法重複等等。
畢竟人的行為決策太複雜了,那一點點的暗示行為,是否真的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還真的很難說。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能增加一點成功率的事,只要方便的那就去做,如果像《聚焦》裡的威爾史密斯一樣,把這麼重要的賭注壓在這種概率上,那就有點魯莽咯。
哈哈哈哈
3、主觀感知
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很多人都覺得那是天生的。
比如男女的基因決定了身體激素的不同分泌,從而造成了不同的性格。
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決定男女之間激素分泌差異的決定性因素,不是基因,而是成長環境。
甚至於性別本身,也不是由那條Y染色體決定的,而是很多很複雜的基因共同決定的,而且最新的研究也表明,激素的不同分泌並不會分化出兩套不同的大腦運轉系統。
導致分化出兩套不同運轉系統的,恰恰是之前提到的成長環境。
比如在大部分人眼裡,男性愛冒險,而女性比較謹慎,這個差異的關鍵就是——主觀感知。
而不是我們常常說的體內的睪酮分泌量多少的原因。
一個人決定要不要展開冒險,他會先評估風險和收益,同一件事情對不同人而言,對風險和收益的主觀感知是不同的,男性對收益更敏感,所以愛冒險。
而女性對風險更敏感,所以更謹慎。
而這種主觀感知,就是我們成長環境帶來的,男性從小被灌輸和引導的,就是在收益上感知,而女性更多則在風險的控制。
身體激素影響了認知系統?還是認知思考模式影響了激素分泌?
這是一個很難誰說服誰的過程,普遍認知是睪酮的分泌影響了一個人的決策傾向,但是現在越來越多人覺得首先是成長環境,決定了一個的主觀感知,然後主觀感知又影響了一個人的激素水平。
就像你生氣了,會導致你的皮質醇分泌升高一樣。
小時候給你家的小女孩玩賽車,還是玩洋娃娃?長大後整個社會告訴小女孩她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才是讓女孩子,變成我們「認為」的標籤女孩子的根本原因。
而不是他們身體裡的兩條XX染色體。
所以,不管在職場中,還是在生活中,天賦和性格上並沒有所謂的男女之分,我們大腦裡已經被成長環境塑造好的運作系統,他們是可以被改變,可以被重新塑造的。
特別是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裡,所有的女孩子們,只要你們想,你們就可以成為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