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社會學概念:具身認知、社會啟動和主觀感知

2020-12-16 蛋殼花生

1、具身認知

認識到具身認知,是從索羅斯的「反身理論」開始的。

索羅斯的反身理論告訴我們,市場的變化會影響投資者的行為,而投資者的行為又會反過來影響市場。

從反身理論回到自身,那就是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思維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

特別是在沒有社會監督的「獨處」時,我們更應該警惕自己的行為,你的行為時時刻刻在影響著你的思維方式,從而一遍遍的塑造出一個新的你。

所以我們應該「慎獨」。

而具身認知這個概念,則更加的具體的描述了一個現象——身體的動作,會影響我們的大腦。

比如手握一杯冰水,會讓一個人說話語氣也會慢慢冰冷起來。

但是換成一杯熱咖啡,就會讓你溫暖起來,更容易向陌生人打開心扉。

再比如當一個人把手叉腰放到胯骨上,胳膊向外打開,保持兩分鐘,就會真的感到自信。

而反過來如果一個人長期聳肩、塌腰、佝背,他的內心也會覺得不舒服,而且容易緊張。

具身認知現在已經發展成了一門身體語言,幫助銷售、演講、社交等領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社會啟動

當代認知心理學有一個非常熱門的研究領域,那就叫「社會啟動」。

什麼是社會啟動?就是你能實現通過一些微小的刺激或者暗示,左右一個人接下來的行為。

這裡面最出名的當然是兩個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和理察·塞勒了,他們的兩本書《思考快與慢》和《助推》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比如我們上面說的,手裡拿著一杯熱咖啡,一個人的態度就會變得更友善。

再比如經典的語義啟動,比如做實驗之前,被「金錢」啟動過的人會更自私,而被「教授」啟動過的人在解謎時會更出色。

再比如西奧迪尼在他的《先發影響力》裡,列舉了很多很多這種暗示的例子,來幫助營銷行業增加他們的轉化率。

還有比如用「節食」,「瘦」,「苗條」這類詞啟動的人,進超市的時候會更容易選擇買健康的食品等等。

有一部電影叫《聚焦》,是威爾史密斯演的,裡面最神奇的魔術就是精心設置各種暗示,讓對手最後隨機選擇的數字,變成他們想要的數字。這也用到了社會啟動效應。

不過最近這個熱門研究領域出現了一些危機,那就是很多以前的實驗,一些被證明數據造假,一些被證明無法重複等等。

畢竟人的行為決策太複雜了,那一點點的暗示行為,是否真的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還真的很難說。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能增加一點成功率的事,只要方便的那就去做,如果像《聚焦》裡的威爾史密斯一樣,把這麼重要的賭注壓在這種概率上,那就有點魯莽咯。

哈哈哈哈

3、主觀感知

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很多人都覺得那是天生的。

比如男女的基因決定了身體激素的不同分泌,從而造成了不同的性格。

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決定男女之間激素分泌差異的決定性因素,不是基因,而是成長環境。

甚至於性別本身,也不是由那條Y染色體決定的,而是很多很複雜的基因共同決定的,而且最新的研究也表明,激素的不同分泌並不會分化出兩套不同的大腦運轉系統。

導致分化出兩套不同運轉系統的,恰恰是之前提到的成長環境。

比如在大部分人眼裡,男性愛冒險,而女性比較謹慎,這個差異的關鍵就是——主觀感知。

而不是我們常常說的體內的睪酮分泌量多少的原因。

一個人決定要不要展開冒險,他會先評估風險和收益,同一件事情對不同人而言,對風險和收益的主觀感知是不同的,男性對收益更敏感,所以愛冒險。

而女性對風險更敏感,所以更謹慎。

而這種主觀感知,就是我們成長環境帶來的,男性從小被灌輸和引導的,就是在收益上感知,而女性更多則在風險的控制。

身體激素影響了認知系統?還是認知思考模式影響了激素分泌?

這是一個很難誰說服誰的過程,普遍認知是睪酮的分泌影響了一個人的決策傾向,但是現在越來越多人覺得首先是成長環境,決定了一個的主觀感知,然後主觀感知又影響了一個人的激素水平。

就像你生氣了,會導致你的皮質醇分泌升高一樣。

小時候給你家的小女孩玩賽車,還是玩洋娃娃?長大後整個社會告訴小女孩她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才是讓女孩子,變成我們「認為」的標籤女孩子的根本原因。

而不是他們身體裡的兩條XX染色體。

所以,不管在職場中,還是在生活中,天賦和性格上並沒有所謂的男女之分,我們大腦裡已經被成長環境塑造好的運作系統,他們是可以被改變,可以被重新塑造的。

特別是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裡,所有的女孩子們,只要你們想,你們就可以成為誰。

相關焦點

  • 具身感知反身抽象是基本思維規律那麼理科知識如何創建具身感知?
    知識,來源於對具身感知的反身抽象。這裡有兩個要素:具身感知:由這具身體的各種感官獲得的信息,留下來的就是「經驗」。反身抽象:脫離具體某人、某種感官的經驗,而用語言文字符號(語義)對經驗進行描述(比如總結、分類等)。知識生成的第一階段,是建立具身感知;第二階段才是將具身感知中所獲得的經驗,進行總結、提升、符號化(也就是語義化)。
  •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響貪歡」,認知是主觀、錯覺、虛構、自我的
    根據認知包含的這4個內容,我們可以簡化為四句話,從現實生活容易被忽視的角度再認識。可以認為,感覺是主觀世界,知覺是錯覺世界,記憶是虛構世界,思維是自我魔幻世界。這些聽起來過於激烈,不太正常,但是強調的是認知的不為人知一個方面,對於心理困惑的解釋有益處。我們可以把認知對象或者內容分作兩部分,客觀真實世界和主觀虛構世界。
  • 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研學旅行策略研究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身體作用於環境塑造出來的,它闡明了學習中身體與環境的重要性,而研學旅行正是具身認知理論忠實的「實踐者」。文章基於具身認知理論對研學旅行中學生身體參與及研學環境兩大因素進行探究,提出以具身認知理論為指導的研學旅行新策略,並進行實證探索,試圖通過提高學生身心參與度、充分利用研學環境,來促進研學旅行更加順利而有意義地開展。
  • 具身認知視角下嬰幼兒早期閱讀的教育策略探析
    當前嬰幼兒早期閱讀仍然存在缺乏身體動作參與的問題,成人在開展早期閱讀時往往會摒棄個體身體的感知,把嬰幼兒的大腦當作知識的容器,不斷地進行超前開發與填充。比如有些早教機構的教師在開展閱讀教育時,讓嬰幼兒機械地認讀,同時學會認字,忽視了0—3歲嬰幼兒大多處於感知運動階段,需要依靠感官知覺和動作反應來認識事物並收穫閱讀信息。另外,家長沒有具身化參與嬰幼兒的閱讀,即成人自身的缺位。
  • 「感知—行動」循環中的互利共生:具身認知視角下學習環境構建的生態學
    本文由《中國電化教育》雜誌授權發布作者:鄭旭東、王美倩摘要 具身認知打破了經典認知科學中根深蒂固的身心二分,進而主客二分的二元論傳統,開闢了對認知進行理論解釋的新道路,而其深厚的生態心理學淵源,則有力地促進了具身認知領域內「認知生態」這一觀念的發展,進而在教育學的層面上,推動了具身認知視角下學習環境之生態隱喻的建立。
  • 話語分析說認知|話語感知模式的特點1:相似性
    對客觀世界的感知是人們關於世界一切知識的重要源泉。世界所指,在這裡簡單的分為外在的客觀世界,及人腦中的主觀世界。客觀世界是先於一個人存在的存在,因此通過個人與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在人腦中的主觀世界建構起來的話語感知模式,與外在的客觀世界在表象形式、內容方面、結構層次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範式
    近來,包愛民等人(2012: 8)基於腦科學的最新發展成果認為:「精神/心理狀態可以被反思/內省,也可以用語言表述,而無論是反思/內省還是語言的基礎都是客觀的(物質的)。現代神經科學技術甚至能使人們對本來具有神秘感的腦-意識(身-心)關係進行徹底地『祛魅』」。這表明,內省法並不像其他學者所說的那樣是純粹主觀或者是研究者一廂情願地「拍腦袋」。
  • 最新成果發布||具身語言學——人工智慧時代的語言科學
    具身認知研究在國外比國內熱,在其他領域比在語言學領域熱;在語言學領域,國內正呈現方興未艾之勢,國外多以主題聚焦的精細深入研究為主,其議題主要聚焦在 「行動為基礎的語言觀」的理論探討、「感知和動覺機制融合與抑制」的機制探究、「做中學」與「經驗痕跡塑造與重塑」的語言教與學的實踐應用等議題上。
  • 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對情緒感知的影響
    對於具身情緒的探討也有了許多成果。實驗室裡的研究到實際的應用方面的轉變還有待發展。本文綜述了具身性情緒領域的實證研究,包括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的操縱對情 緒的影響,姿勢的改變如何調節情緒,以及研究在情緒障礙中的臨床應用。具身的思想在哲學領域的起源有一個長久的過去。
  • 具身認知丨莉琳心理首屆心理諮詢師技能實戰集訓營
    2020年11月22日,莉琳心理首屆心理諮詢師技能實戰集訓營迎來新課程——具身認知療法,由樂山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樂山一中心理發展中心主任廖大琴老師帶領學習。       具身認知,也稱「具體化」,是心理學中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具身認知理論主要指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繫。生理體驗「激活」心理感覺,反之亦然。
  • 專著推薦| 官群《具身語言學——人工智慧時代的語言科學》
    本書從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角度出發,通過大量的神經科學和生理認知關聯的基礎知識,從四個方面來介紹具身語言,包括具身語言的理論基礎、具身語言的研究現狀和方法、具身語言的應用研究,以及具身語言未來研究的展望。
  • 華爾德 | 政治社會學和社會運動
    他們對社會結構的概念非常不同,被認為將社會地位與政治行為聯繫起來的機制也是如此。階級分析和隨後對經濟企業和社區結構的分析提供了一種具體的社會結構概念,其中對經濟和政治利益的理性認知——有時被嵌入社區傳統中的道德觀念從而得到強化——起著核心作用。
  •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社會學轉向:概念、成果與分析框架
    曼海姆採取一種知識社會學的理論立場,即不對政治觀念做社會性的詮釋,而是將概念化的意識形態視為認知結構,通過探究各種意識形態領域中的知識形式,並關聯到其所處的社會情境中,以此獲得通盤性的解釋(Kettler,1990:74-75)。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爭鳴」熱點總結:法學、經濟學、社會學
    新年伊始,本期推出法學、經濟學、社會學三個學科2019年所關注爭鳴話題的概要總結,以饗讀者。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致敬學術,致敬真理,致敬偉大新時代!期望各位專家讀者一如既往地支持「爭鳴」版,為發展和繁榮當代中國學術貢獻更多思想精華。經濟學2019年,中國經濟堅持穩中求進,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 社會學視野下的文化傳承:實踐—認知圖式導向的分析框架
    (27)作為過去數年中迅速發展的一個社會學分支學科,認知社會學從人們的認知過程出發,強調了社會生活環境如何影響個體的認知模式,以及特定的認知模式如何影響個體的行動。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析流派便是對布迪厄的實踐與慣習研究進行拓展。(28)這裡的核心概念是圖式(schema)。
  • 送給喜歡社會學的朋友們。說社會學連載一:什麼是社會學?
    社會學連載一:什麼是社會學社會學作為一門研究社會常態的學科,在研究社會系統與社會運作的過程中,常常用五花八門的方式去解讀社會的現實狀況。研究社會出眾的學者,我們稱他們為社會學家。社會學中有這樣一句名言:「社會學家以科學家的身份工作,他盡力做到客觀,控制個人的喜好的偏見,儘量獲得清楚的感知,而不是去做規定性的評判」。
  • 劉希婭:全球課程架構正在走向「具身化」 I 頭條
    具身認知理論從人的認知、身體和環境如何相互影響、形成動態統一體提供了新的視角,教育發展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節律,從「有學上」到了「上好學」的新時代。 由此,對於未來課程發展趨勢,我想會從更為人性化的個體需求立場出發,課程架構的邏輯可能就會從學習內容的知識邏輯走向學生立場的學習邏輯。
  • 社會學和社會工作有何區別?
    社會學類是法學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包括兩個基本專業:社會學和社會工作 三個特設專業:人類學 女性學和家政學。社會學社會學是一門分析各種社會現象,研究社會中人的行為,探求如何解決社會問題的學科,研究領域涉及到我們身邊的家庭、學校、企業到國家乃至國際社會。
  • 話語分析說認知 | 話語感知模式的特點4:時間性
    一個處在社會生活中的個人,從他的生命開始,到他生命歷程的展開,是在他與他人及各種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通過長期的、反覆的過程,加上主動的或被動的不斷調整,建構起了他的話語感知方式。這種具有他自身特色的話語感知方式,是時間的長期積澱,是社會生活經驗和他自身體驗的長期疊加,才得以形成的話語感知方式,結構是否完整、功能是否完善,具有其自身的個別性差異。這種他自身長期時間形成的話語感知方式,一經建立起來,就會結構化、固定化、模式化,形成他自己獨有的話語感知模式。
  • 暢談時代背景下的感知、認知和連接
    原標題:暢談時代背景下的感知、認知和連接   昨日,在首屆世界智能大會的第二場圓桌對話——「趨勢對話」環節,來自國內外的7位嘉賓針對時代背景下的感知、認知和連接這三個概念進行了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