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揪心的消息,武漢一名初三的學生只因在教室和同學玩撲克牌,被老師叫家長來學校管教,在眾目睽睽之下,這位媽媽一邊教訓一邊狠狠的在男孩臉上扇了兩耳光,男孩並沒有反抗,當這位女士發洩完情緒走開後,男孩默站了兩分鐘,之後爬上護欄跳下,因傷勢嚴重不治身亡。
看到這個消息,不禁讓人膽戰心寒,為這位不滿18歲的未成年遺憾而惋惜的同時,也為這位母親的偏激和強勢感嘆!
最終這位母親因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她的暴力粗魯行為成為了壓垮這個少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然而,這只是中國式父母的一個縮影,仔細想想在中國有多少個父母像這位母親一樣,為了顯示自己的家長地位和高高在上的姿態,不姑息踐踏孩子的自尊,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一點點毀滅他們的自信!
珍妮.艾裡姆說:「孩子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在中國這樣的父母並不少見,在他們的腦子裡從來都沒有「孩子也有自尊」這樣的理念,他們一味地用暴力手段和強勢的姿態在弱小的孩子面前顯示自己的權威。
當他們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滿,或是挫折時,就把所有的情緒發洩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在他們眼中孩子不是他們的孩子,是他們出氣筒,是他們的奴隸。
她們並不知道我們和孩子是平等的人,都平等的生活在這個世界,應相互關愛和尊重。
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他來到這個世界,是讓我們在有生之年,有人一起陪伴看這世間的風景,是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讓我們體驗一個生命在我們的呵護下茁壯成長。
一個孩子每天面對父母的辱罵和毒打,就會形成懦弱、膽怯的性格,這樣的性格怎樣去面對外面複雜的社會和險惡的人性?
在孩子面前父母是發洩了自己的情緒,而想過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嗎?想過他以後怎樣過自己的一生嗎?在你的摧殘之下,他內心能否有足夠的強大面對世間的挫折及困擾?
明智的父母都不會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因為他們知道:自尊、自信、自力、自愛才能夠成就一個孩子,才能讓他們幸福、快樂的過好這一生,才能讓他們有底氣、有尊嚴的對面一切!
所以請用辱罵和毒打教育孩子的父母,放下你們手中的屠刀吧,你的雙手是用來擁抱孩子的,不是打罵他們的!
愛德華說:「家庭關係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
我們都應該上好父母這一課,學習怎樣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生活中的很多人遇到別人的指責和挑釁,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對自己充滿了失望。在低落的情緒中不能自拔,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甚至萎靡不振、抑鬱成疾!
這是典型的被傷害人格,容易陷入被傷害中無法自拔。
這一類型的人往往內心不夠強大,她們總是根據外界的評論來判斷自身的價值,她們不知道任何人—除了自己,都不能否定自身的價值。
社會上因內心不夠強大,害怕做錯事情、害怕被懲罰而毀掉一生的人比比皆是。
南京九歲男孩跳樓身亡,只因撞碎了學校的玻璃,害怕被懲罰;
無錫一九歲小男孩因和父親吵架,被鎖在房間裡,因沒有安全感,跳樓身亡;
安徽一學生因被老師拿紙筆拍頭部後自殺……
這些孩子抗挫折能力都比較弱,當他們內心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承受這一切的時候,最終做出極端的行為,匆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成年後他們往往通過別人的態度、外界的聲音來決定自己快樂與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掌控自己的心情,不能擁有自己情緒的主導權,情緒總是被他人左右,往往生活都不會快樂和幸福。
抗挫折能力差的人,別人的任何攻擊和冒犯都是自我的否定,這種否定就像一張裝滿痛苦和恐懼的網,緊緊的把自己包圍,直到他們喘不過氣來。
她們不敢反抗,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面對挫折手足無措,面對選擇不能跟隨自己的內心。
怎樣才能擺脫這樣的困局,從局中掙脫出來呢?只有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增強自己的內心力量。
知名心理學諮詢師、著名作家方聆說,內心強大應符合以下標準:
1、有自我的認知體系,他們的心理優勢是建立在內在評價系統上。通常會有一套自己的認知體系來解釋自我和這個世界。這使他們可以不用理會別人的看法,這個世界操控不了他們,她們的內心卻可以操控這個世界。
2、理智與情感的平衡。他們能夠客觀地看待問題,同時又不失同理心,不會一味的理性,亦不會一味的感性。
3、意識和潛意識的和諧統一,頭腦指揮著人的意識,心靈指揮著人的潛意識,當兩者得到較好的統一時,人的內心才會得到和諧與平靜。
4、內心沒有較大的衝突
只有增強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內心足夠強大時,遇到任何挫折和困難,都能調整自己的心情與情緒,整裝出發。
每一個人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童年,追溯到父母,追溯到原生家庭。
一個人的童年生活決定了他的內心是否足夠強大,童年時期的教育來自於父母,因此父母的家庭教育對孩子內心強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父母應該用語言和行為讓孩子知道:他是值得擁有所有的,他是值得被愛的,他是有價值的。讓孩子形成較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正確的自我評價和肯定中成長。
林徽因是民國時期最出色最優秀的才女,她是在爸爸的愛中成長起來的。
爸爸林長民出門在外都會給她寫信說:爸爸非常愛你。
林長民曾利用出差的機會帶林徽因遊歷歐洲,讓她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
因此在人生中的每一次選擇,她都能遵從自己的內心,作出正確的決定。
林長民給予了林徽因正能量培養,精神上充足的富養,才成就了一代才女。她從小就獲得了極大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孩子的每一次需求都應得到父母的及時回應,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
讓他們知道他們值得擁有這些東西,值得被父母這樣對待,值得被重視。
這樣他們長大以後才能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勇敢的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欲望。
拒絕本身就是一種否定,這會讓孩子感覺他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好好對待,從而產生物質上的匱乏感和心理上的低價值感。這樣被對待的孩子內心很難強大。
當你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時也要如實的告訴他原因,比如我們的經濟能力不能支付起這個東西,但是你值得擁有所有的東西。
這樣讓孩子知道:不是因為他的原因才得不到這個東西,而是因為客觀的條件。
及時滿足,就是讓孩子享受在當下,成為一個時刻都滿足,都能享受生活的人,這樣的人才有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貴族,去抵擋生活中的風雨。
父親傳遞給童年的張幼儀的價值觀是這樣的:「女人是一文不值的。」父親很少和她親密交流,在家裡經常是冷暴力,從而造成了張幼儀自卑的性格。
她只懂付出,不懂拒絕別人。長大後面對徐志摩的背叛,面對徐志摩的逼婚,即使內心不情願也沒有勇氣去拒絕。
林徽因和張幼儀童年的不同經歷,構成了她們不同的性格,在不同階段也影響了她們的人生。
人無完人,不完美才美。
如果孩子不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那他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陷入對自己無限的否定和深深的自責,甚至一蹶不振。
因此,培養一個樂觀的孩子至關重要。樂觀的性格能夠使他面對挫折和困難時,快速地從悲傷的情緒中修復。走出低谷。
吳軍在給女兒的信中說:「我最期望的就是你在學校裡能夠過得快樂,相比你的快樂,取得好成績是次要的,長遠來講,我希望看到你一輩子,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保持樂觀,做一個快樂的人,樂觀的人生態度比什麼都重要。」
海倫幼時因病失去視力和聽力,面對這樣一個殘缺的孩子,他的父母並沒有放棄她,而是接納了她的不完美,接受她因失明而敏感暴躁的脾氣。
為了讓她獲得更多的知識,父母請家庭教師來家裡輔導。在父母的關愛和老師的指導下,她迅速的成長,最終成為美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海倫的父母用關愛換來了海倫的重生,讓她沒有因為自己的缺點而感到自卑。
父母的愛和接納可以讓孩子的人生不設限,讓孩子有無限可能。
讓我們一起學習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不要讓類似的悲劇重演,給孩子一個人精彩演繹自我的人生。
共勉!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繫我,我們會及時刪除,謝謝!
關注 持續為您輸出人間百態,世間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