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們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都應該給對方一個面子。
畢竟誰都有自尊心的。
今天,在微博看到了一則新聞,武漢14歲中學生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身亡,令人心痛。
這位學生與另外兩名同學在教室玩撲克被請家長,沒想到媽媽來之後,對他就是一通打罵。
視頻中的他站在牆邊低著頭,媽媽一來就是對他扇耳光,絲毫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和旁人的阻攔。
男孩不敢動,低著頭聽媽媽的教訓。
媽媽走的三分鐘後,他轉身從樓上跳了下去。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走了,太惋惜了。
看了視頻的前後,我發現,並不能說孩子的心理有多脆弱,抗不住打罵,而是太傷自尊心,跳樓想要報復自己的媽媽吧。
那三分鐘內,他一直站在那一動不動,跳樓前先低頭,繼而抬頭,後又低頭,然後翻身跳下;可見,他經過了思想鬥爭,不是一時衝動。
感覺自己在母親的眼裡就那樣了吧,自己又被當眾扇耳光,他想到的種種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縱身躍下。
網友們紛紛說,孩子小不懂事很正常,但也不能當眾扇他耳光,私下教育就好,孩子也是要自尊的。
這其實是很多父母的通病,覺得孩子要什麼面子?當眾責怪他才能激起他的羞恥心,他才會改進。
殊不知,這都是父母自己異化出來的想法。
孩子無論多小,無論什麼場合,一定要給他留點面子,他也是有自尊心的。
丟掉的面子,是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一位網友說到:
小時候每次被媽媽當眾批評,我就覺得特別丟臉;那時候我特別羨慕嬸嬸家的妹妹,因為嬸嬸從來沒當眾罵過她。
我知道妹妹也會被嬸嬸教訓,因為我看到她手上偶爾會有淤青;但她經受的這些都是悄悄發生的,不會有人圍觀。
而我的媽媽相反,她經常是囔囔著左鄰右舍都知道,卻捨不得下手,可是她不知道,我寧願自己被悄悄打一頓的。
因為我的童年認知裡,士可殺不可辱。
父母總以為孩子小,就不用顧忌面子,更覺得孩子哪懂什麼面子。
《圓桌派》裡,主持人竇文濤拋出一個困擾了中國孩子們多年的問題。
「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消遣、貶損孩子?」
這個答案可能連父母自己都答不出來,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但這個事實確實存在。
拿孩子小時候的糗事來打趣,或者叫孩子當眾表演等等,都是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將孩子的面子丟在地上摩擦。
父母痛快了,而孩子卻有可能留下一輩子的陰影。
如華少在《我們長大了》中所說:
「教育小孩時,不要因為動機的合法性,就忽略途徑的正確性。」
父母總以為只要是為了孩子好,不管什麼方式,孩子最後都能理解。
怎麼可能,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只是父母。父母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而孩子往往相信眼前的事實,想的沒那麼長遠。
蔣方舟在節目裡講到,「大人與孩子的世界比例是不同的。」
孩子在乎父母給的每一個評價和反饋,而當你當眾羞辱他時,像一把刀子在他身上狠狠紮下,留下無法癒合的傷疤。
視頻中的那個14歲男孩,當眾被扇耳光,心裡有多難受,又多沒面子,我們感受不到;但他在那三分鐘內的掙扎,我們能感受到。
他可能想過回去好好認錯,讓媽媽對他燃起希望;也可能想過,面子算什麼,是我有錯在先;而最後他做出決定,轉身跳樓,這樣的結果似乎「意料之中」。
因為作為旁人,都感覺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侮辱,更何況他。
而把他間接推下樓的是他母親,當眾給他難堪的母親。
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更好,好的動機卻並不代表好的結果。
教育孩子之前,記得保護他的自尊心。
我一直很喜歡黃磊的教育,因為他真正地做到了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隱私。
黃磊的一條微博收穫了網友26萬點讚。
小女兒坦然地問爸爸:「你知道我怎麼尿床的嗎?」
爸爸也充滿童趣地做出了回應:「你是在夢中找到了衛生間吧?」
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化解了小女兒尿床的尷尬,從而不讓女兒有羞愧之心,畢竟羞愧之心並不是什麼好東西。
不僅不會讓孩子奮進,還可能讓孩子自卑、抑鬱、叛逆。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一定要私下教育;你為他著想的心,孩子能感受到;同樣,你故意讓他難堪的話,說不定他會故意報復你,讓你後悔。
當你照顧孩子的面子時,孩子也將學會照顧你的面子和他人的面子。
好的教育是可以代代相傳和感染的,而試圖用丟面子來刺激孩子,反而會讓孩子滋生陰暗心理。
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夠更加優秀。
但在「為他們著想」的同時,也別忘記考慮他們的想法。
教育的本意不該是傷害,希望父母們最後能夠學會,用合適的方式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