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中︱參訪泰戈爾為世界締造和平的寂鄉

2020-12-14 澎湃新聞

記憶中的8月總是炎熱的,加爾各答這個時候居然如此涼爽,這是我殊未料及的。夏日的芒果與椰果雖是我日常的必備美物,風中吹動的氣息,卻分明是南中國早秋的意味。此間8月份的西孟加拉,屬於天時中的雨季,落入我目中的一切,無不驚動了深心中最是恬靜和平的夢。這些時候,我除了與自然的詩心為伍外,或可進駐聖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幽深的思想當中。

我是在這樣的時節,訪問現代印度的教育與詩的聖地:加爾各答北郊的寂鄉(Santiniketan,桑地尼克坦,意為「和平村」、「沉靜之鄉」),與藏身這個蔥鬱林藪中的印度國際大學(Visva Bharati),這是由詩人泰戈爾於1901年開始造夢,直至1921年初步締造完成的和平之鄉。1921年,在遲到的諾貝爾文學獎答謝辭裡,他曾明其初心:

「我決心創建一個國際性的組織,令西方和東方的學生可以在彼處相會,分享著共同的精神盛宴。……把這所大學當做東西方文明的共同之橋梁。願他們能夠以自己的生命為之獻策建言,作出貢獻,讓我們一起努力,使它富有生機,以代表這個世界永不可能分割開來的真實人性。」

這次,我為了趕赴寂鄉的國際大學,搭乘了豪拉(Howrah)通往波爾普爾(Bolpur)的第12337號列車。這是較好的選擇了,無論是時間,還是車廂空調的品質。波爾普爾是去往寂鄉的最後一站,保證了和平村的寧靜。一百多公裡,需要運行三個小時,若是不與中國大陸比較的話,在這裡已屬人們的首選了。

由於泰戈爾後半生超過四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寂鄉早就聞名全球,成了世上無數熱愛這位聖詩人的朝覲之地。包括幾代中國人,記住名字最深的,恐怕也是這個地方了。

豪拉通往波爾普爾的第12337號列車——和平鄉特快。

1924年的春天,泰戈爾曾專程拜訪過中國,他說:「趁我暮年的肢體不曾僵透,趁我衰老的心靈還能感受,決不可錯過這最後唯一的機會,這博大、從容、禮讓的民族,我幼年時便發心朝拜,與其將來在黃昏寂靜的境界中萎衰的惆悵,毋寧利用這夕陽未暝的光芒,了卻我晉香人的心願?」於是,跋涉了一萬裡的海程,抵達了中國。

而自中國回來後,他便念茲在茲,一直謀劃在國際大學創建一所「中國學院」事宜。此後復得中華民國政府的資助,陸續邀請中國的學者訪學、施教。湘人譚雲山,是中國學院於1937年正式創立時的首任院長,至1968年退休,而詩人徐志摩、哲學家徐梵澄、畫家徐悲鴻、佛門大德太虛上人、學者季羨林等,還有周恩來總理,都曾到訪過此所著名的大學。

「Santiniketan」,這個名字取自印度古奧義書中的祝福之語「Santi」(和平),亦有人襲其聲音,稱作「香緹」,其實皆源出古時印度人的森林夢想。這種祝福與夢想,乃是古人從天地自然那裡領受過來的生命啟示:人,不是互競的異族,而是互助的同類。加之人類個體先天的脆弱,無法孤獨如獸、寂寞如神,在關係的隔絕當中,力量、智慧與慈悲,皆會萎縮,故啟之以此種祝福,謀求存在界的大和諧。他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答獎辭中說:「人的存在,不是為了與其他族類、其他的個體進行戰鬥,而是藉由他的工作,以實現存在界的和解與和平,重建友誼與愛的紐帶。」


我們知道,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不但是一位詩人,同時還是一位靠近精神聖域的社會行動家。在五天竺的漫遊途中,我曾遇見過無數的人,不分僧俗,對他一律充滿敬重,甘地譽之為「聖師」實在並無誇張,允為當之無愧。在印度文化裡面,最完美的人一生都當致力於兩個使命:第一、自我證悟;第二、服務社會。沒有前者,後者是盲人;沒有後者,前者是瘸子。泰戈爾、斯瓦米•辨喜、室利•阿羅頻多,皆是如此,有趣的是,這三位近代世界最是卓越罕見的印度人傑,他們居然都是加爾各答人,前二人還住在同一條街上!

我們拜訪了國際大學的校園,由中間的一條小路進去,沒轉幾個彎,就到了Cheena Bhavana(中國學院),隔著院牆,遠遠亦可看到學院的院名——「中國學院」四字,由當時的民國政要林森書寫的中文魏碑體,題寫於創立之初的民國二十六年。

泰戈爾國際大學中國學院

我見到學院裡面走動的這些印度學生,手中拿的都是印滿中文的課本,並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心中甚是驚喜。我認識了這裡的印度學生蘇滿與阿布。簡短的中文對話之後,我知道蘇滿下半年正要啟程前往中國,到西南學術重鎮四川大學訪學一年,聽其口風,有攻讀博士的志願。而阿布則是一個伊斯蘭教家庭出身的孩子,也在這裡學習中國文字與文化。這正是泰戈爾的偉大抱負,不分宗教種姓、國籍男女,盡可「尚亨於野,無吝於宗」地在此求學,用泰戈爾的精神講,就是「世界相會於同一個鳥巢」,梵文則寫作:Yatra Viśvam Bhavatyekanidai。

歷任中國學院院長名字與任期,首任湘人譚雲山。

由印度學生蘇滿的引路,我們很快與院長阿維傑特(Avijit Banerjee)見了面。從2011年9月份上任始,阿維傑特先生已經擔任了將近八年的院長。在他的院長辦公室裡,我看到了掛在牆上,由中國政府於2014年9月19日頒發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友誼獎獎框,下方還掛著中國的吉祥物:一幅熊貓圖。

我把自己帶來的幾本古書與書法作品,一併贈送給他們學院的圖書館。因受美籍華裔著名學者孫智燊先生之託,我把他剛剛發來的一份重要信物也交給這個學院。這份信物與泰翁的關係甚是密切,緣起於1941年的8月7日,時泰翁於加爾各答的舊家中溘然長世,泰山崩摧,哲人其萎,消息傳到了中國,一代哲人方東美先生代「中國哲學會」作了一首《天竺詩哲泰戈爾輓詞》云:

東方道種智,證得依林藪。

園丁新月夜,玄覽淨群有。

歸神託性天,博大真人後。

燦爛死中生,發心獅子吼。

逝者全其天,榮名長不朽。

生人綿博愛,萬古以為壽。

不久前,孫智燊先生將該詩譯成了英文。我今天遞交給院長的,便是這首紀念泰戈爾逝世的輓辭原文與譯文。我告訴他:原作者叫做方東美,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在舊時的中國極富盛名與威望。他與泰翁幾乎是同樣的博大傑出。所以,他在1941年代表「中國哲學會」起草的該詩別具意義,正是中國與印度的傳統友誼,在現時代的一個重要見證,希望你們能保存起來!

泰戈爾國際大學博物館裡陳列的中國演講集,泰翁的中國名字還是梁啓超給取的:竺震旦,含有恆久的和平與友誼的寄託

嗣後,阿維傑特院長安排了學生為導遊,引薦我們參觀諸所,帶我們到詩人居住的房子,詩人冥想的地方,還有大學的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等地一一參觀畢。

而我印象最深的乃是一些供低年級學童與天地自然接觸的露天教室。這些露天教室形狀不一,或方或圓,或構作心形,但在中間都一律留有一個位置,是給老師坐的,學生們則席地圍成一圈,然後再外圍稍遠處,便全都是濃蔭匝地的各式樹木了。

這好一副幕天席地的教室啊!它們也正體現了泰戈爾孜孜以求的師事自然的教育夢想。這塊充滿田園風光的僻靜之地原是詩人的父親代溫德拉納特•泰戈爾選中的,是「作為他的生命與神交流的適宜之所」。而復又作為永久性的捐贈,指定這個地方供給那些為沉思和祈禱而追求寧靜和隱居的人們使用。

最初,即1901年12月,詩人帶著五個孩童(包括他的長子)來到了這裡,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開始展開對教育真諦的探索,直至最後辦成了舉世聞名的國際大學,為印度培養出許多第一流的人才,譬如著名舞蹈家李•哥特曼(Li Gotami)、共和國總理英迪拉•甘地、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庫馬爾•森等。

學校裡面的露天教室

藉著阿維傑特院長的指津,我們還訪問了當地一個著名的手工品集市,一個印度教的神廟,前者顯然與近代印度以來,尤其與甘地、泰戈爾等人的民族自助運動有關。我得突突司機之助,又拜訪了泰戈爾詩中的靈感之源:庫拜河(Kopai River)。

彼時,我是在寂鄉的暮色中拜訪了這條河流的,一路上真是鋪滿了詩人詩歌中的音樂、色彩與韻律,我看到根須匝道的大班楊樹(Banyan)樹,遇見了安靜的蓮花湖,還與鄉間漫步的牛羊陌路相逢,一直乘到了庫拜河的橋上,「在庫拜河河水的潺潺流動當中,有著與我的詩歌類似的一種自然節律」。泰戈爾曾經這樣深情回憶道。我也似乎被寂鄉的這種無盡詩情觸及了深心,如同亙古的殘夢,教人歡喜,復又教人辭窮。

給泰戈爾以靈感的庫拜河與鄉野風情

泰戈爾創辦這所學校的初心,是有著印度古老的傳統的啟示的,這古老的傳統來自於《奧義書》聖典的形成。印度人曾經自豪地稱謂他們偉大的《薄伽梵歌》雲,這至高的神聖之甘露《薄伽梵歌》,乃是自一頭神秘的母牛身體內汩汩湧出的牛奶,而那頭母牛,就是古老的諸奧義書。

《奧義書》精神高邁,遠愈塵間種種俗諦,隸屬於四部吠陀(Veda)。吠陀文獻是那些隱居密林之中身披鹿皮、冥思宇宙的森林聖者們的傑作。古典時代的印度人相信這是上帝的呼吸,是永恆的真理,奧義書的數量有一百二十部之多,是印度文化中的核心哲學文獻,在印度傳統中,它們一直被珍視為至高知識的精神寶庫。

而奧義書(Upanishad)一詞的梵文原意,即蘊含著這樣一幅古典的畫面:在無邊寂靜的森林裡面,對至高的真理有著真實渴望的師徒,或靜靜安坐,沉入冥思;或四目相對,口耳相授,於是,真理與新的生命會同時誕生。在印度的文化中,有所謂的「知道真理者,就會成為真理」(Brahmavid brahmaiva bhavati)一說。這樣一種誕生真理與和平的森林所在,就叫做「靜修林」(梵文:Ashram)。泰戈爾說:「在印度,我們至今緬懷那些偉大導師在森林聚居的傳統。……這種傳統的師徒關係不是浪漫主義的虛構,它為遺蹟所證實。我們擁有本土的教育體系,數世紀以來它一致保持著獨立,最後大概是毀於外國官僚統治之手。」所以,泰戈爾在寂鄉試圖重建的,正是印度這種古老的教育理想,安坐天地之間,重視冥想傳統,並讓學生通過與教師共享高尚的生活,來實踐心目中理想的教育。

和平村的印度榕樹

泰戈爾認為,真正的教育必當是,它不僅給我們以知識與信息,而且要使我們的生命與萬物的存在獲得最高的和諧、最高的一致,使此微塵之肉身,獲得了天界不朽之榮光。他說:"我認為,作為教育的一部分,要讓我的孩子們完全認識到他們是生活在一個存在的系統裡,在那裡,樹木是實體性的事實,不僅僅是產生葉綠素並從空氣中攝取二氧化碳的樹木,而且是活生生的樹木。"

當我們被自然的力量遣送到這個世間的時候,並沒有同人間的政府,或教育部商量過成長的事情,而自然的聲音卻從來沒有片刻停止過它的耳語。泰戈爾說,成人世界與孩子世界的最大區別就是:孩子是自然本身的造物,而成人已經通過人類社會的塑造,很可能面目已經全非。所以,泰戈爾在《飛鳥集》中說過,"上帝在期待每一個人從智慧當中重獲童年。"這或許就是泰戈爾教育理想的終極真諦。

泰戈爾在涉及這種理想時,他確實有過對生命過程與文明之間的考察,他認為,文明只是中間事物,「它既不是開端,也不是結尾。它的紛繁複雜和禮儀習俗自有其用處。然而,如果把它們作為最終的,並把它作為一種規定,不給人類生命留下一塊綠地,以遠離煙霧和喧鬧的統治,那麼,孩子們就會痛苦,青年們就會陷入厭世,而老年人就會忘卻在安寧和美感中頤養天年,並因年齡之衣的襤褸、滿布破洞和補丁而羞愧。」所以,在孩子的教育成長中,文明,或知識,僅僅是一個中間階段,絕不可誤為終極的理想,「首先,他們必須通過熱愛生命去搜集知識,然後得拋棄生活去獲取知識,最後,他們將以成熟的智慧,返回到他們更完全的生命。」

在寂鄉的泰戈爾博物館裡面,還有大量的圖片資料與他的那一次中國之旅有關,表明他對中國的眷戀與祝福。最近,因中印在洞郎的邊界問題,使得兩國上空陰霾深鎖。而作為對和平精神孜孜以求的詩人泰戈爾,此時尤其值得我們來緬懷。1941年2月,已然臥病在床的他,尚念念不忘他在中國的這份記憶,人生最後一個詩集《生辰集》中,專門有詩紀念,現在,這首詩正鐫刻在他的故居Rabindra Bharati 的博物館「中國分館」的牆壁上,其大體意義為:

在我生辰的淨瓶裡

盛滿自朝覲途中的聖地採集過來的聖水

猶且記得,我曾訪問過中國的土地

遇見從不認識的東道主人

他在我前額的吉祥痣上,留下了這樣的印跡:「你,就是我們中的一員。」

生人的面紗不覺中掉落

心靈密室出現了永恆的人

我們歡喜的相會,意外的親密

我取了中國名字,穿上中國衣裳。

這在我心裡是明白的:

我在哪裡獲得朋友,便在哪裡獲得新生

朋友帶來生命的奇蹟

而異鄉,則開著姓名各異的鮮花。

徐悲鴻、譚雲山與泰翁在寂鄉合影的老照片

此詩寫完後不久,病體愈衰。最後,他告別了寂鄉,回到加爾各答不久,便於當年的8月份去世。留下了這個最能夠體現他的世界和平與人類大同思想的地方,他曾如此說過:

「在這個寂鄉的靜修林,人們為生命的最高目的,在自然的安寧之中聚集到一起。在那兒,生命不僅是靜思的,而且是在活動中覺醒的;在那兒,孩子們的心靈不會被強迫去信仰;在那兒,他們要去將人的世界實現為他們渴望成為其居民的天國;在那兒,日出、日落和靜寂的、燦爛的群星,每天都受到孩子們的重視;在那兒,人們在花兒與果實的盛會中盡情地享受著歡樂;在那兒,年輕人與老年人,教師與學生圍坐同一張桌子,共進他們世俗之餐和永恆的生命之餐。」

就是這樣一個高不可攀的模本,一個純粹的教育理想國,它居然在詩人泰戈爾的手中生成,逐漸變成了印度大地上的一種真現實,延續至今,並蔚為壯大。

我們告別了寂鄉這和平的聖土,踏上了返回加爾各答豪拉站的第12338號列車,它與我們來時的列車一樣,其名字都叫做:「和平鄉特快」(Santiniktan Express)。我是多麼期待,這趟列車,它就是行程匆匆中的人類歷史的真實隱喻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高雄市兩岸和平發展促進協會參訪團到內蒙古參訪
    高雄市兩岸和平發展促進協會參訪團到內蒙古參訪 2013年07月29日 15:1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7月29日呼和浩特消息  7月25日至27日,臺灣高雄市兩岸和平發展促進協會教授參訪團一行32人應邀來內蒙古自治區考察交流。
  • 《戈拉》:在泰戈爾的詩語裡,走進印度的「戰爭與和平」
    小說以俄法戰爭為時代背景,將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羅斯託夫以及庫拉金四大家族的際遇興衰投射到戰爭與和平的大背影中,通過描寫貴族青年們在家國動蕩中的成長和對國家命運的探索,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鬥爭精神。
  • 理想主義者的黃昏:泰戈爾與伍爾夫對現代世界的預言
    人類在忘記自己的神聖之後,將重新記起上天經常與人類的世界保持接觸,絕不能把人類世界放棄給現代這些厲聲嚎叫、酷嗜人血的豺狼。」 請不要告訴我泰戈爾是個詩人,也別說他這種感情背後深藏著印度文化追求和諧的精神;我閱讀這段話語感受到的震撼,絕非來自上述這些理由,這是因為,泰戈爾的這段描述是他1916年在日本發表題為《日本的民族主義》的講演的結尾。
  • 泰戈爾的人生與飛鳥集
    我最喜歡的詩人應該就是泰戈爾了,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1.我一路走來的世界,是有許多生活中的挫折所滋潤。 2.寂靜在喧囂裡低頭不語,沉默在黑夜裡與目光結交,於是,我們看錯了世界,卻說世界欺騙了我們。 3.我是一隻曠野的鳥,在你的眼裡找到了天空。
  • 《孩子的世界》——泰戈爾
    總感覺大人的世界,在不斷的長大中,在社會的壓力下,漸漸地就會少了很多夢幻的東西。當我們有了孩子,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感覺自己的放鬆的,好像又回到了那個單純,可愛的小時候。很喜歡泰戈爾的這首詩,用充滿夢幻的語言,以輕快的節奏,訴說了孩子心中的純淨,同時也寫出孩子心中多彩的幻想和真正的自由世界。看似平平淡淡,細細品味卻像平靜的海面下暗藏著內心的激蕩。
  • 為你讀書|全才泰戈爾
    他把這一切融進詩歌,讓閱讀的人更容易沉浸其間,與他一起前行,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將閱讀的人喚醒,重新去審視自我與世界。泰戈爾的每一首詩中都閃爍著他精神的光芒,燦若星辰,照亮每一個閱讀者的心。在泰戈爾所有的詩歌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讓他一舉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集《吉檀迦利》。
  • 世界讀書日詩行遠方,走進泰戈爾故居
    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記者來到印度加爾各答市,走進享譽世界的大詩人泰戈爾的故居,追尋他不朽詩篇背後的人生和創作印記。印度山提尼克坦的泰戈爾故居,現已闢為泰戈爾紀念館。我經常來泰戈爾故居參加詩友會,大家一起朗讀泰戈爾的詩集,共同享受詩歌的美好,交流彼此的感悟,通過詩歌拉近彼此心間的距離,」莎蒂對記者說。泰戈爾的詩歌不僅屬於印度,更屬於世界。正如泰戈爾大學教授塔斯那所言,泰戈爾用詩歌把印度與世界相連。
  • 《飛鳥集》:泰戈爾為我們打開的世界~
    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這種因人性化而整理出來思想的碎片,便是『在我心頭湧現的想法』。這句話是最好的總結,為什麼泰戈爾的詩句這麼受歡迎。他是真真正正地向我們解釋了,我們的嘴是多麼笨拙,解釋不了我們眼中的精彩世界和內心的完美想法。
  • 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是這樣評價《吉檀迦利》的:「其特點為思想的極大深度」,是呈現「靈魂對永恆的渴望」而又「充滿詩意的思想」的清新、優美的詩歌。從《生如夏花》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泰戈爾的詩確實影響了眾多中國讀者。
  • [視頻]大陸和平小天使訪問團參訪臺北東門小學
    專題:海峽兩岸    央視網消息(海峽兩岸):7月25日,大陸和平小天使訪問團一行80多人,來到臺北市東門小學與臺灣小朋友進行交流,請看記者發自臺北的報導。
  • 臺南市議會國民黨籍議員尤榮智率臺南市基層社區參訪團來穗參訪交流
    市委臺辦副巡視員孔祥新會見參訪團一行,荔灣、天河、花都區臺辦,金花街街道、蟠虯社區,天河微谷眾創社區等單位參加相關活動。  孔祥新向參訪團介紹了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穗臺交流交往以及廣州貫徹落實「惠臺31條措施」等情況。
  • 臺灣臺中市和平區參訪團赴德清縣參訪交流
    中國臺灣網5月27日德清縣訊 5月25日下午,臺灣臺中市和平區區長林建堂率參訪團一行19人來德清縣參訪交流。  莫幹山位於德清縣境內,是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享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譽,又有「世界近代建築博物館」之稱,蔣介石、黃郛、張嘯林、杜月笙等眾多的歷史人物,在莫幹山留下了難以計數的事跡以及二百多幢名人別墅,蔣介石和宋美齡曾三上莫幹山;1937年3月,周恩來與蔣介石在白雲山館進行第二次國共合作談判。
  • 臺灣基隆市中正區基層代表人士參訪團 到棗莊市參訪
    為進一步發揮棗莊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平臺作用,推動棗莊與臺灣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9月18日至23日,棗莊市臺辦邀請基隆市中正區基層代表人士參訪團20人到棗莊及山東參訪交流。    9月19日,臺灣基隆市中正區基層代表人士參訪團一行到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鷺鳴山莊社區參訪。
  • 泰戈爾南京之行尷尬:青年現場發傳單批評老人
    在體育館作公開演講  當天下午3點,身著印度民族服裝的泰戈爾出現在東大體育館。校長郭秉文向大家作了介紹,給予泰戈爾高度讚譽,還強調說,「泰戈爾所發表的學說,足以闡揚東方文化精神,並於溝通中印及世界文化歷程有偉大之貢獻」。  泰戈爾眼光和善而深邃,在講壇上說了將近一個小時。說到激動之處,他緊握右手,放在胸前。  當然他還是用英文。
  • 泰戈爾:只要孩子願意,他此刻便可飛上天去
    泰戈爾13歲就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徐志摩非常崇敬泰戈爾,1924年,徐志摩、林徽因在山東濟南接待泰戈爾,進行了參觀訪問合影,這張照片被當時報紙譽為「松竹梅歲寒三友圖」。
  • 國宗局王作安局長一行參訪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
    王作安局長與果東法師合影留念(圖片來源:法鼓山全球資訊網)9月18日上午10點,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一行十多位同仁,參訪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除感謝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協助推動今年兩岸宗教圖書交流外,也期能藉此機會
  • 臺灣基隆市中正區參訪團參訪棗莊薛城區
    摘要:中國臺灣網9月21日棗莊訊9月19日,臺灣基隆市中正區基層代表人士參訪團一行20位臺灣客人,在棗莊市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和市臺辦領導的陪同下來到薛城區城南新區種莊社區參觀訪問。這是繼今年5月底基隆市中山區基層代表參訪團後,城南新區迎來的又一批臺灣客人。
  • 臺灣彰化縣鄉鎮長、村裡長參訪團到陝西交流參訪
    (陝西臺辦 張群莉 攝)  中國臺灣網6月2日訊 5月31日,2016臺灣彰化縣鄉鎮長、村裡長陝西行參訪團一行32人抵陝,併到陝西省臺辦機關進行座談。陝西省臺辦副主任何銳、副巡視員劉樹良,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盧山冰教授參加了座談會。
  • 高雄市鄉裡長參訪團來鄭州參訪交流
    高雄市鄉裡長參訪團來鄭州參訪交流 2015年06月19日 10:4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6月19日鄭州訊 6月17日,高雄市裡長河南參訪團一行34人來鄭州參訪,重點考察了金水區未來路街道辦事處銀基花園社區,雙方進行了座談交流,並籤訂友好結對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