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2020-12-10 讀裁者黃遠輝

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吉檀迦利》,《神性的溫柔》,鄭振鐸譯《飛鳥集》,馮唐譯《飛鳥集》

這次我聊泰戈爾,又是一個富二代(泰戈爾家族屬於印度婆羅門種姓,是印度最高種姓),上次我們聊到的王爾德也是富二代,大家還記得我說過的「伯克森悖論」吧(請關注回看呀)。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生長在印度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和諧交融的書香門第,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神童兼富二代,歷史向來不缺乏這樣的天才。1913年,泰戈爾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這裡我要額外多說一句,當西方人談論到東方文化或東方神秘主義的時候,他們大概率指的是印度或日本,這個請大家理解,泰戈爾在西方有可能比孔子更加知名。我以前寫《智慧財產權簡史》人物篇(請關注回看),說到賈伯斯禪修,其實他不應該到印度,他應該來中國,因為禪宗的濫觴在中國。

有人可能不服,說我們的國學,西方怎麼可能不知道呢,我們的孔子學院都建到全世界去了。國學是什麼學?李零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我曾推薦過他的《花間一壺酒》《喪家狗:我讀論語》《人往低處走:<老子>天下第一》等著作)的理解很有意思,國學就是「國將不國之學」。國學是西學東漸,被西學逼出來打出來的學問。西學未入,無所謂國學。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00年前後,是印度文學的最初源頭,廣義的吠陀文學還包括《梵書》《奧義書》等,對印度後代文學影響極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文學的雙峰,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生活和文學成就。

泰戈爾儘管受到西方哲學思潮的影響,但他的思想的基調,還是印度古代《吠陀》《奧義書》等泛神論的思想。他在《宗教經驗》中說:「我出生的家庭,站在印度一個偉大宗教的復甦運動的前列,《奧義書》中古聖先賢的精闢論述,是這個宗教的理論基礎。」

這種思想主張宇宙同源一體,這個一體就叫做「梵」,印度人認為「梵」是世界的本質。印度婆羅門教是個多神崇拜的宗教,教內有三個最高的主神:梵天、毗溼奴、溼婆。婆羅門基本教義:業報輪迴(很多人以為業報輪迴是佛教教義,不要搞錯了,這是婆羅門的教義),祭祀萬能,吠陀天啟,梵我合一

泰戈爾受印度傳統宗教、文學以及西方人道主義思想的影響,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下,創作了《吉檀迦利》。《吉檀迦利》,描寫對神的讚頌,對神到來的渴望,與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與神合一的狂歡,創造了獨特的的「詩人的宗教」,是泰戈爾對生命哲學的深刻思考與表達。

《吉檀迦利》語言清新樸素又充滿浪漫想像,既充滿哲理又高度感性,帶著濃烈的泰戈爾式的浪漫情懷。這部宗教抒情詩集,是一份「奉獻給神的祭品」,是「生命之歌」,是表達「梵我同一」的境界和「積極入世」的人生宣言。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是這樣評價《吉檀迦利》的:「其特點為思想的極大深度」是呈現「靈魂對永恆的渴望」而又「充滿詩意的思想」的清新、優美的詩歌

從《生如夏花》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泰戈爾的詩確實影響了眾多中國讀者。泰翁的詩風還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過重大影響,啟發了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作家,冰心在《飛鳥集》的影響下,寫出了《繁星·春水》。

《飛鳥集》創作於1913年,分兩部分,一部分由泰翁譯自自己的格言詩集《碎玉集》,另外一部分則是泰翁1916年造訪日本時的即興英文詩作。泰翁曾盛讚日本俳句的簡潔,《飛鳥集》明顯受俳句影響。

《飛鳥集》描寫的不外乎小草,流螢,落葉,飛鳥,山水,河流……等等。我們比較一下《詩經》,描寫的也不外乎是瓜果、蔬菜、花木、鳥獸、魚蟲……表達了真實、生動、清澈、溫暖、質樸的小確幸,輕鬆的語句道出深沉的哲理,這正是《飛鳥集》《詩經》的偉大之處。

《飛鳥集》中,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我們來幾句感受一下:

縱然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是誰會愛上你的笑容。——泰戈爾《飛鳥集》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泰戈爾《飛鳥集》

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泰戈爾《飛鳥集》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失去群星了。——泰戈爾《飛鳥集》

這裡我們要澄清一個事實,有一首詩: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卻還是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上。」

網傳這是泰戈爾寫的,真正的作者其實是香港作家張小嫻,張小嫻只是寫了第一句,後面幾句是網友發起的接龍。後來還有人投訴張小嫻抄襲泰戈爾,讓張小嫻哭笑不得。

我此前也說過倉央嘉措的詩,有人冒充過,因為風格實在太倉央嘉措了(請關注回看我寫的《當倉央嘉措遇見納蘭性德》),張小嫻寫的那句詩也有點泰戈爾風格,導致大家熱傳。

我們說回《飛鳥集》的譯本,鄭振鐸的譯本最為經典,前些年馮唐的譯本,卻引起軒然大波,在叫罵聲中下架了。

據馮唐自己說,他2014年到美國灣區租了個院子,無聊至極,於是開始翻譯泰戈爾的《飛鳥集》,披甲上陣的目的是:他想掂掂第一個亞裔諾貝爾獎得主的見識有多高;他想通過翻譯英文拓展一下現代漢語的詞彙;他想平復一下心情。2015年7月30日,馮唐譯《飛鳥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出版,波瀾不驚。2016年初的某個周末之後,馮唐譯《飛鳥集》在一片罵聲中下架。馮唐說,司馬遷之後,《世說新語》之後,張岱之後,沒見過太多的比他更好的漢語修為。夠狂,馮唐的心理學朋友給他的評語:自君翻譯,舉國謾罵,人生榮耀,莫過於此。(以上內容根據馮唐譯《飛鳥集》香港版自序編輯)

我想,馮唐譯《飛鳥集》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口誅筆伐,可能是以下這些翻譯:

O Troupe of little vagrants of the world, leave your footprints in my words.

馮唐譯:現世裡孤孤單單的小混蛋啊,混到我的文字裡留下你們的痕跡吧。

We read the world wrong and say that it deceives us.

馮唐譯:我們沒讀明白塵世,卻說塵世是個騙子

The world 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

It becomes small as one song, as one kiss of the eternal.

馮唐譯: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開褲襠,綿長如舌吻,纖細如詩行。

Man is worse than an animal when he is an animal.

馮唐譯:人變成禽獸時,禽獸不如。

Her wistful face haunts my dreams like the rain at night.

馮唐譯:她期待的臉縈繞我的夢,雨落進夜的城。

……

關於馮唐譯《飛鳥集》,怎麼說呢,被禁下架前我買了一本,大陸以後應該是買不到了,香港版本應該可以在港臺買到。有人引用了王小波的《我的師承》一文來懟馮唐先生,我仔細拜讀過這篇文章,王小波的文章寫得真好。

王小波在《我的師承》一文中說到(以下提到的我,皆指王小波),我終於有了勇氣來談談我在文學上的師承。小時候,有一次我哥哥給我念過查良錚先生譯的《青銅騎士》:

我愛你,彼得興建的大城

我愛你嚴肅整齊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麼莊嚴

大理石鋪在它的兩岸……

他還告訴我說,這是雍容華貴的英雄體詩,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譯的《青銅騎士》就不夠好:

我愛你彼得的營造

我愛你莊嚴的外貌……

現在我明白,後一位先生準是東北人,他的譯詩帶有二人轉的調子,和查先生的譯詩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歲,就懂得了什麼樣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請聽聽王道乾先生譯的《情人》開頭一段: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杜拉斯的文章好,但王道乾先生譯筆也好,無限滄桑盡在其中。

馮唐不好就不好在這裡,這位老兄我們就不過度解讀了,實在是因為他翻譯了泰戈爾的《飛鳥集》才說了這麼多。另外說一句,馮唐先生的著作我(這個我就是我本人,不是王小波)基本都看過,寫的還是可以的。

泰戈爾不僅在西方知名度很高,與中國的交情也是槓槓的。泰戈爾對中國人民懷有特殊真摯的情感,20歲那年在《婆羅蒂》雜誌上發表著名文章《鴉片——運往中國的死亡》,揭露英國殖民主義者向中國傾鎖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罪惡行徑。

泰戈爾也曾多次怒斥日本侵華。1938年6月,泰戈爾發表《致中國人民書》,對中國人民的抗日行動表示聲援:「我們惟一的安慰,就是希望這種對你們國家深思熟慮的暴力進攻,會在它帶來的英勇的痛苦中,產生一種崇高的意義,促使一個新的民族靈魂產生。」日本詩人野口米次郎寫信給泰戈爾,美化日軍侵略。泰戈爾立場堅定,毫不客氣地稱「在戰爭狂熱的薰染下,某些領域卓有創見的藝術家竟陷入迷惘,天才人物竟把自己的名望和真誠供奉在戰爭魔鬼的祭壇下面」。

1924年,泰戈爾應邀訪問中國,在北京、杭州等地發表講話,回顧中印兩國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回印度後,他創辦的國際大學專門成立中國學院,首屆開學典禮上,他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中國和印度》。中國學院為印度培養了許多漢學專家,至今是漢語教學中心。

梁啓超曾在泰戈爾本人的請求下,為他起了一個中國名字——竺震旦,「竺」是中國古代對印度的稱呼,而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徐志摩為泰戈爾翻譯了名字的意思,泰戈爾感動不已,離席起立,雙手合十,頻頻致謝。後來,泰戈爾也為徐志摩取了一個印度名字——素思瑪,「素思瑪」在印度語中是太陽神,意為陽光和希望。

左起: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

除了詩歌,我極力推薦大家讀一讀泰戈爾的《神性的溫柔》這本書,寫的極好!書評是這樣評價的:有別於清新質樸行雲流水的詩歌,而是用典雅考究的文字解讀人、靈性、生命

泰戈爾一生筆耕不輟,積勞成疾。1941年7月23日早晨,他在走上手術臺之前,寫了最後一首詩。12點45分手術結束,醫生宣布:手術良好,病人體質之強出乎所料。次日起他的病情便開始惡化。8月7日中午12點13分,泰戈爾與世長辭,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行。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我們知道,泰戈爾與甘地是一生的好友,泰戈爾認為甘地是聖人與英雄的合體,尊稱他為「聖雄」。甘地用生命喚醒世界的和平,而泰戈爾用詩歌喚醒人類的神性。最後,我們用泰翁的詩來紀念他: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生如夏花》

你的完美,是一筆債,我將終生償還,以專一的愛。——泰戈爾《情債》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留下什麼,只要你經歷過,就是最大的美好,這不是無能,而是一種超然。——泰戈爾《流螢集》

相關焦點

  •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地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包爾人獻給理想之人大家都讀過泰戈爾的詩歌,為他詩歌飽滿的激情,美妙的韻律,深遂的哲理,盈溢的靈性以及帶給我們發自內心的喜悅而驚嘆,他的《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我們很少人讀過他的《人的宗教》這本書。這本書是他對宗教的體驗和真實世界的理解,是他所有思想,靈性,文學創作的源泉。
  • 用泰戈爾的溫柔,拂開你眉間的鬱氣,如春風吹軟一朵晨花點一顆星
    大提琴旋律(Robert Ronnes巴松版)吳桐如同開文葉芝所說,泰戈爾的溫柔可以幫助很多世人度過鬱鬱寡歡泰戈爾的偉大從不是只活在詩句中,縱然其如溫柔城堡立於荊棘滿地的世界上,給更多人以寶貴的精神的花園。
  • 泰戈爾飛鳥集賞析第一期
    眾所周知,泰戈爾是印度的著名詩人,他的作品《吉檀迦利》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吉檀迦利》因為深奧難懂,不被我們中國的讀者知曉。反而,泰戈爾的一些短小而雋永的散文詩,文筆優美,靈動,體現出了泰戈爾本人那純真而美好的靈魂,讓我們感動不已。
  • 泰戈爾詩歌是神(梵)啟之作
    他在《泰戈爾回憶錄》中寫道:「這光輝立刻穿透積壓在我心上的重重疊疊的愁悶和蕭索,以宇宙的光明注滿了我的心。 」於是,有了靈動而玲瓏的「飛鳥」,有了聖潔而清麗的「新月」……其實,作為父母的最小的第14個孩子,泰戈爾在很小的時候,就享受到和「自然」獨對的親密的神交。
  • 紀念泰戈爾: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陸小曼油畫:徐志摩與泰戈爾梁啓超還在泰戈爾本人的請求下,贈其中文名「竺震旦」。「竺」是中國古代對印度的稱呼,而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泰戈爾十分珍視「竺震旦」這個名字,他此後每每提及這個中文名字時,都十分動容,不無自豪。
  • 泰戈爾 | 《吉檀迦利》新譯
    當然,說到底,神其實是不需要的,而是我們需要,我們需要一種讚美的能力,此能力之養育,生命與存在才得以圓滿,故需要一種讚美的練習,而這種讚美的練習,是需要一種對待的情境才是可能的,於是,唯有與神的完美聯結,這種讚美俾得以真實發生。完美都是有震撼力的,一旦渺小的個體,被完美所震動,便自然會發出如此由衷、如此無代價的讚美之妙音聲,於是便開了心眼,能夠看清楚存在界最奇妙的源頭。
  • 劍來:陳平安的純粹神性的產生
    所以,那個苦手給陳平安召喚出來的苦手是一個陳平安,純粹神性的陳平安。關於陳平安的神性,之前很多人就已經說到過這一點,陳平安的神性是極為純粹的,可以說這是和陳平安作為人的心思複雜縝密相對應的。外在的陳平安其實算不得純粹,心思太雜,太重,所以才會有一個內在純粹的神性。
  • 【詳解】神性蛻變點數機制
    (網圖,侵刪)王謝圻:神性蛻變點數機制大家不要光看抽獎,我放段原文:這1500點耐力補足了缺口,自己只要再拿出一部分自由屬性點扔進耐力屬性,便能超過1w5的大關,以後每次進階都能多得到一個神性蛻變點數。
  • 獸性、人性、聖性和神性
    聖人又再進一步,就進入神性狀態。人類的獸性、人性、聖性和神性之別,就是靈魂的區別。有些人哪怕身體殘缺,也不影響他的人性、聖性和神性,有些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就還是任由自己的獸性所支配。獸性就是野蠻、粗暴、卑鄙、無恥那些表現。人性最主要的是要與一般動物劃出根本的界限來,變得尊重理解、包容共生、知書達理,擁有重諾守信、遵守規則、講求道德的基本素質。
  • 歌手與哲人——泰戈爾
    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泰戈爾世家屬於印度名其祖父為德瓦勒凱那特親王,一生顯赫,他的父親因虔誠地通循道德標準而被贊稱為「大哲」。泰戈爾的家是當時加爾各進步思想文化界的中心。一些著名的哲學家、愛國人土、作家詩人、音樂家、戲劇家經常在他們家聚會,討論各種問題,器辦音樂會和戲劇演出。
  • 所謂的神性、獸性,都是人性!
    影片的意思是:人性是基礎,但是醫生跳過了人性,使自己處於神性和獸性的相互轉換中,從而忘卻了自我,才曲解了道的真正含義。那麼,人性是和神性、獸性對等分開的?非也,非也!而神性是指人的心靈、精神;獸性,是形容極端野蠻和殘忍的性情,也是人有時所反映出的作為動物的一種本性,因此,神性也罷,獸性也罷,都是人性的一種性情而已。
  • 泰戈爾:人間有別樣的風景,讀過他的詩便可以看見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印度詩人泰戈爾眼中的世界。>泰戈爾看到了這世間最美的風景,那就是生命的意義,他不僅看到了,還試圖用最美的語言分享給我們。——泰戈爾《當時光已逝》從我們降生的那一刻起,我們的時間就已經進入了倒計時。聽起來像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是泰戈爾卻用不同的眼光看待這件事,他在詩中詩把時間化作了一位慈祥的神。他懂你的付出,了解你的難過和氣餒。他好像在說,路途還很遙遠,如果你累了,就暫時停下歇一歇腳吧!但是我希望你能重新振作起來。
  • 1924:泰戈爾中國行
    但在講學社看來,是泰戈爾的助手主動找上門來的,演講又不收分文,風格這等高,「乃自動地來中國」。 而在中國學界看來,泰戈爾跟杜威、羅素一樣,都是講學社請來的。泰戈爾提倡「復活東方文化」,梁啓超號稱「東方文化派」,泰戈爾自然是梁啓超的客人,或者說是梁啓超領導的研究系用來「挾洋自重」的砝碼。
  • 2021展望:品牌的神性、人性與獸性
    其實,從1981年「品牌」這個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中國,這40年來,東方傳統的經營思想與西方的市場理論交織,在不斷衝突和融合的情況下,早已形成了一套「中國式」的品牌哲學,那就是品牌傳播的神性、人性、獸性的「三位一體」。而在2021年,我們會看到行業超級品牌的誕生,「三位一體」的它將用「叫好又叫座」的表現來引領全場。
  • 泰戈爾經典詩句薦賞
    ——泰戈爾 《飛鳥集》2、採著花瓣時,得不到花的美麗。——泰戈爾 《飛鳥集》3、生命如橫越的大海,我們相聚在一這條小船上。死時,我們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泰戈爾 《飛鳥集》4、當你沒胃口時,不要抱怨食物。——泰戈爾 《飛鳥集》5、你微笑地看著我,不說一句話。
  • 神性品質
    你只要以為自己有那麼點神性,必會試著跳躍報恩和報仇的藩籬,有責任和擔當,勇敢地去糾正不公和揭發醜陋。大多數人要是能這麼做,社會公共福利就會更加扁平化。威廉佩恩說過:如果不臣服於上帝,就必然臣服於豹菌。我覺得這話很在理。
  • 《大魚海棠》:從湫的角色淺析影片中的人性與神性
    本文將重點從「湫」的角色出發,探討他身上乃至整部影片的人性和神性。01 和平時期,神性即為人性影片中大部分人都來自中國神話。椿,湫出自《莊子·逍遙遊》:「上古有大椿者,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這樣的解讀,帶著居高臨下的神性,讓人不敢仰視。
  • 書籍真香|讀《泰戈爾詩集》: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但只要當你讀完泰戈爾的詩之後,你就會體會到世人所說的藝術感。我覺得泰戈爾的詩是十分直接大膽的,它就這樣橫衝直撞的,很輕易衝到了你內心的最深處,將你的脆弱全部窺探的一清二楚。雖然很犀利,但卻又不像戰士手裡的那把長滿鏽了的長劍。反而有時候更像童年裡看的老棉花鞋裡粉紅絨裡子上曬著的陽光,溫暖而遲緩;像記得分明的快樂,又像忘卻了的憂愁。
  • 為你讀書|全才泰戈爾
    這兩句詩歌,出自印度「詩聖」泰戈爾所作的《飛鳥集》,正如這本詩集的譯者鄭振鐸先生所說:「泰戈爾的歌聲雖有時沉寂,但是只要有人類在世上,他的微妙幽婉之詩,仍將永遠是由人的心中唱出來的。」因為這種詩歌與韻律的深厚造詣,1913年,52歲的泰戈爾憑藉詩集《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 泰戈爾「審判官」-Lydia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印度現代詩人泰戈爾所作的詩歌審判官,選自新月集。泰戈爾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詩人、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出生於加爾各答一個有良好教育的家庭八歲開始寫詩,一生創作五十多部詩集除了宗教內容外,多描寫自然和生命印度及孟加拉國的國歌歌詞就是泰戈爾的詩作憑藉詩集《吉檀迦利》獲得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