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一場疫情,讓有孩子的中國家庭,體驗了一把前所未有、規模空前的線上教育。
「我孩子在房間關著門,也不知道他是在玩遊戲還是聽課」
「老師催著孩子,說他作業又沒交,我說他還不聽,還和我爭論。」
「我家孩子掛著網上課,可在一邊看視頻。」
「我家那個,8點鐘的課,我開著上課界面,他睡在床上不起來,還嫌我吵。」
……
孩子不主動學習,需要催著、管著才會學,這一直是家長的痛點;怎樣讓「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也一直是教育的難點。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都如此。
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的留存率
上圖看到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學習內容的留存率的差別,主動學習學習內容的留存率比被動學習要高得多。
可是即使是疫情期的網課,目前也僅僅是把傳統教學方式放到了網上,孩子們還是被動學習:聽講、閱讀、視聽、演示,沒有主動學習的討論、實踐、教授他人。
傳統標準教育模式的基本要素是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的教材、統一的進度、統一的考試,這是為適應工業化大生產而產生的教育模式,是把人的培養也變成流水線上的產品生產,教授出來的學生可以很快適應工業化批量生產的技術要求。
「信息爆炸、數位化和全球化以及其他不確定因素,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複雜的思維能力和合作能力,這遠遠超過了對父輩時代的要求。而我們的教育卻幾無改變!」(《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
「傳統教育強調教,而非學。這種方式錯誤地認為,一盎司的施教會給受教者帶來一盎司的學識。」(《翻轉式學習:21世紀學習的革命》)
可是我們看到上面的圖,再厲害的老師講授,運用傳統方式——聽講、閱讀、視聽、和演示,學習者都是被動學習,學習內容的留存率最高只有30%。
這種流水線的教育模式,沒有考慮學習者不同的特點,有一部分早就學會了,有一部分是正好跟上統一的步伐,還有一部分還沒有熟練。
沒有熟練掌握學習內容的人,授課老師只能根據教學進度,照顧到大多數孩子的水平,這些孩子就被放棄了,他們在沒有掌握前面概念的情況下,就被無情地拖到了下一個環節,以至於聽不懂,對不會的內容產生了恐懼,慢慢也對學習這門學科產生了畏懼。
這樣對學習心生畏懼的孩子,面對網課的種種誘惑,以及在家學習沒有人監督,怎麼可能主動學習?
不僅僅是網課,這些孩子即使是在學校學習,也會逃避和被老師家長催促,只是因為在校學習,學校有統一的作息和學習環境,沒有網課那麼鬆散,只是網課讓這種家長催促的痛點凸顯了出來。。
我每個學期,都會接到因為學習不好,輟學或抑鬱的心理諮詢案例。
教育的目的是學,而不是教。 ——《翻轉式學習:21世紀學習的革命》
真正孩子們喜歡有用的東西,不是教出來的,比如吃飯、穿衣。
我們必須要知道到底該學什麼,該教什麼,如何才是真正的學習。
如何讓孩子們對所學的東西真正精熟、自動自發學習,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留存率,激發孩子們的天生就有的學習的欲望,有不少教育家在嘗試。
100年前美國芝加哥市郊的溫內特卡鎮推出了溫內特卡計劃,該計劃的核心就是精熟教學法:所謂精熟學習法就是在學生進入更高難度的學習階段之前,應充分理解以前學習的概念。
20世紀20年代,溫內特卡計劃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但沒過多久,精熟教學法就被人們淡忘了,幾十年後,它被徹底拋棄。部分是經濟因素。教師的再培訓也是個問題。將精熟教學法扼殺在搖籃裡的主要原因是20世紀20年代的人們懶於嘗試,甚至排斥新潮並具威脅性的想法。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班傑明·布魯姆和他的學生對精熟教學法提出了改進建議:教師主要負責指導,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學習,學生之間要積極互動,改進考試模式,重視反饋。這一方法在美國進行了大範圍的試點,在一項又一項研究中,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精熟教學法總能表現出顯著的優勢。
但這一理念得到了短暫的發展之後,又遭到了傳統教育模式的排擠。和以前一樣,經濟和技術因素是其中部分因素,政府及傳統教育人士對改革的過程也心生畏懼。
傳統教育模式是教師教,學生聽
資訊時代為每個人都呈現了新的歷史性機遇,主要包括:
在全球範圍內直接獲取最新知識的能力。
獲取任何領域內最佳榜樣的能力。
可在任何地方與其他有共同興趣之人進行互動的能力
把新思想、新發明和新藝術創造廣而告之的能力。
接受對於任何文化貢獻所做的及時反饋的能力。
以適合自身的速度把個人興趣發揮到自己希望達到的程度的能力。
一生中從一種生活轉向另一種生活能力。
這是資訊時代帶給我們教育改革的機會——《翻轉式學習》
因為技術的興起,根據翻轉式學習理念進行的課堂,稱為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指的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在家中聽課,然後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一起解決疑問。
翻轉課堂最有名的教育實例是美國的可汗學院。隨著可汗學院視頻課程風靡全球,這一概念也逐漸成了主流的教育思想。
可汗學院錄製了大約2000多視頻,從基礎數學到向量計算的所有內容,視頻都短小精悍,從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正好在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候放完,每個視頻針對一個具體的知識點,可以暫停、回放。
看完視頻,還會自動生成相關知識點試題,讓孩子們以遊戲的方式來通關學習。
另外隨著視頻增多,可汗學院還將所有知識點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知識結構網——「知識地圖」(knowledge map)。這樣一來,軟體就可以自動告訴學生他們下一步該學什麼,很受學生歡迎。
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軟體,清晰的知道哪一個孩子在學習,是遇到困難、正在學習、還是已經精熟
可汗學院,教師可以通過軟體清晰知道每個孩子的狀況
可汗學院,學生案主自己的節奏學習。教師有更多的數據清晰了解孩子具體學習情況
孩子們遇到困難可以求助老師,也可以找已經精熟的孩子教授,還可以找同樣遇到相同困難的夥伴一起攻克難關。
一個知識點出題庫自動出8-12題,需要連續答對10題,才可能進入下一個視頻學習。
這樣做最大的優點是:由於學生認為連續答對10道題是件很困難的事,所以當他們做到時,便能體會到一種成就感,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會得到大幅提升,進而對更高難度的挑戰充滿期待。
這正是促動孩子們主動學習所要達成的效果。
這是一種完全是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方式。
可汗學院還獲得比爾·蓋茨的捐助,得以以非營利方式向更多人推薦這種學習方式,包括正規的學校教學,也會用到這樣的視頻和軟體。
可汗學院創辦人,和比爾·蓋茨在TED上演講
竟然我們已經不能阻止網課,為什麼不好好利用網絡為孩子們提升網絡效果呢?
可汗學院已經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換一種思維面對,也許我們解決的辦法更多。
我也觀察我家高中孩子的網課效率,他是標準的好孩子,絕大部分時間按時上課,偶爾遲到一下卻從不缺課,電腦手機前一坐一天,可常常神不知在哪裡,作業也需要老師和爸爸催交,考試常常是班上倒數。
可是讓他講講課堂之外的東西,比如新聞、交通知識等等,他則神採飛揚,邏輯清晰,有時還會有一些讓我意想不到的見解。
開始,我也是在孩子網課走神時,旁敲側擊,提醒專心,孩子講學校學習之外的東西,強力阻止,好幾次後,收效甚微,孩子反感我的「嘮叨」,甚至我的提醒還被孩子爸爸判斷為影響孩子聽課。
爸爸堅定地認為「老師講,學生聽」是天經地義的的教育模式,孩子聽了總比沒聽好!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孩子學習的效果提升比爸爸的道理正確重要,孩子學習要達到效果,就得提升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提升孩子網課學習效率,讓孩子自律自覺,不受網絡信息的引誘,怎麼做?
這對我和孩子來說是問題也是機遇!
首先我從學習問題專家核聚老師那裡,學到了進步本的方式,即把孩子學習的所有的困惑、收穫等等進行記錄,在這個記錄中,有一道孩子自己記錄的不會的地理題,是關於地球黃赤交角與對應春分點的選擇題。
我首先想到的是讓他問老師,可發覺他問了老師後,只是知道了這道題的答案,對於黃道、南北回歸線、黃道在地球上對應的投射點等等都沒弄清楚,他只想快點把答案記住,考試過關即可。
這種結果不是我想要的,因為同一個知識點換一個題目類型,他記得答案就沒什麼意義了,
我拿著地球儀,嘗試引導引導孩子真正理解的題目的內容,他發覺我比老師講得更容易讓他懂,不是我有多牛,而是因為面對面交流更形象,也在於我沒有老師那種非要把課講得多好的壓力,我的目的只在於能否讓孩子理解這個知識點,不知不覺中運用到了翻轉課堂中以學為主的理念。
接下來,我提出要求,請孩子了解什麼是黃道和黃赤交角等等,與這個題相關的知識。
這些內容,我講不了,結果孩子非常迅速的在B站上找到了相關視頻,一起觀看!網際網路學習資源的便利性,唾手可得,視頻演示又非常形象生動!
然後,讓孩子用他的話講給我聽,如何讓我懂這個題怎麼做。
為了向我這個「比較挑剔的媽媽」(孩子語)講清楚,孩子反覆找到相關視頻和文字來學習,把之前不熟悉的東西基本弄清楚了,完全是精熟學習法。
當孩子比較淡定的跟我講清楚這個題時,我除了及時給予他肯定,同時促進他反思:
·找答案的過程就是真正學習的過程,你的體會是怎樣的?
·古人在天文望遠鏡等等觀測設備都沒有的時候,是怎麼得知這些知識的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孩子沒有給到我,可我看到他興奮的眼神,不亞於他看新聞和交通知識時,查找網絡的那種自豪感和沉浸感。
現在回顧起來,這一次無意中我和他創造的翻轉課堂,真正讓我理解了翻轉課堂和主動學習,和他一起學習,我都沒想到離開高中課堂幾十年的我,竟然還能學懂高中地理。
我也成為孩子討論和教授的對象,教授這些知識給我,他是學得最好的,關鍵是他覺得學習的內容有用有興趣!
讓孩子從被動學,到我要學,提升孩子學習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本身就是一個教育改革,是適應資訊時代的教育方式。
做為父母,疫情期的網課,我們不是拒絕新的教育方式,而是需要去理解和運用好資訊時代的教育工具。
父母與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完全是互動的關係。父母的成長會帶動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朱永新《未來學校》
感謝孩子不斷挑戰我成長的極限,也感謝這麼多年,我對心理學、家庭教育持續不斷的學習精進和實際經驗的累積,還有網際網路的學習的便利性,這才有這次誤打誤撞的翻轉課堂。
成長,中文的意思很明確,即長大、成熟,就是一個人自身不斷變得更好、更強、更成熟的一個變化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朱永新《未來學校》
我們期待教育的改革,不如起而行和孩子一起來學習和創造,把網際網路變成我們終身學習的最好的工具和幫手!
作者簡介:GreatAnita 本名方瑾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講師,高中男孩的媽媽。和你一起面對家庭和孩子學習、生活、成長中的種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