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行間丨心有敬畏 行不逾矩

2020-12-22 新華社客戶端

《明史》中記載:一日早朝,明太祖朱元璋問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眾說紛紜,或曰金榜題名者,或曰功成名就者,或曰富甲天下者,不一而足,卻皆未獲讚許,唯獨大臣萬鋼回答「畏法度者快活」時,朱元璋點頭稱是,稱其見解「甚獨」,並說「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敬畏,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敬是會意字,由茍和攴兩部分組成。茍意為自我告誡、自我反省。攴意為敲擊。《說文解字》中說:「敬,肅也」,敬字本義為恭敬、端肅。

畏的甲骨文字形像是鬼以手持杖的樣子。《說文解字》說:「畏,惡也,從甶,虎省,鬼頭而虎爪,可畏也。」畏的本義為害怕、畏懼。

敬畏一詞最早見於《管子·小匡》:「故以耕則多粟,以仕則多賢,是以聖王敬畏戚農。」自此之後,敬畏便成了一種固定用法,用來指對人和事物心存崇敬尊重。敬畏雖然由敬與畏兩種情感組成,卻並非二者的簡單組合。畏因敬而生,內心敬服,方能有所戒懼,從而約束規範言行。敬中有畏,畏中有敬,二者相融通,方能體現敬畏意識的真諦。

宋人李俊甫所撰《莆陽比事》中記載:北宋林逵居官清白,任職於泉州市舶司時,有人贈其十甕海蜇。林逵起初以為不過是醃製的海產品,只能當小菜用,也不好意思拒絕,就勉強接受。過了一些日子,家人發現十個甕中竟然全部裝著白銀。林逵知道後感嘆道:「昔人畏四知,予獨畏一心」,急忙叫人將白銀送還。林逵洞悉送禮者的居心,內省自己的貪心,而幡然醒悟,正是因為其心存敬畏,方能自省自警。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強調敬畏意識。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明代張居正曾說:「志成於懼,而荒於怠。」這裡的懼並非害怕、戒懼,而是對人生的敬畏。明代呂坤亦有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意思是說,常懷敬畏則不敢放肆妄為,因此能修養德行;若無敬畏則隨心所欲,從而招致災禍及身。

對為官從政者來說,敬畏之心十分重要。明朝清官魯穆為官正直,被稱為「魯鐵面」,初任都察院監察御史,出巡江北、兩淮等地,所到之處,秉公執法,剛正無私。常州有一巨商,犯法當斬,其家人託魯穆的一個親戚向他饋金300鎰,請求免去其死罪。魯穆不為所動,斥責說情的親戚道:「你難道還不了解我嗎?如果我真想靠做官發財又何必等到今日呢!」打發走親戚後,魯穆按原定刑罰對巨商予以處置。魯穆所為,是對法律的敬畏,更是對手中權力的敬畏。正因為心存敬畏,因而能公正無私、正道直行。

敬畏是自律的開端,也是行為的界限。對黨員幹部來說,敬畏是為官從政的必備素養,只有時刻保持敬畏,方能心不妄動、行不逾矩。廣大黨員幹部應常懷敬畏之心、常修從政之德,用敬畏守住底線,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

相關焦點

  • 6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心存敬畏,是一個人終身的修行
    學會敬畏,懂得敬畏,敬重敬畏,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人生才有方向,生活才會幸福、美好!今天分享6句關於心存敬畏的經典語錄,心存敬畏,是一個人終身的修行。1.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曾國藩)人生在世,應該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反之,若心無敬畏,則行無所止,於是膽大妄為,傷天害理,最終必自取滅亡。曾國藩一生常懷敬畏之心,心有所向,行有所止,內清外濁,內方外圓,謹言慎行,終成一代名臣。
  • 審視自己,心懷敬畏,厚德敦行
    ,厚德敦行恒生資管集團 副總裁 何伏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即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於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言語。《史記·魯周公世家》:「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孫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唐代韓愈在《賀太陽不虧狀》中道:「陛下敬畏天命,克己修身」。自古我們中華民族就有心存敬畏的傳統。
  • 高考優秀作文點評:敬畏是什麼?
    敬畏是什麼?也許有的人早已忘了「敬畏」二字該如何書寫。且看麥收時節,政府的宣傳車東奔西走,聲嘶力竭地喊著禁燒口號。可是有的人真是越來越聰明了,白天不燒,明著不燒,不在自家燒,甚至找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瞅著沒人全都倒進了河裡。
  • 從心所欲不逾矩,再讀論語 - 心之所至,皆合大道
    從心所欲不逾矩 草書、朱文印《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設定的最高境界。簡單來說,怎樣才能不逾越規矩呢?「規所以正圓,矩所以正方」,圓不正,以規正之,方不正,以矩正之;若方圓本正,自然不需要規矩正之,自然而然不會逾越規矩。
  • 從心所欲不逾矩
    畫裡必須有精神,有寄託。這幅《福壽康寧》裡有仙杖繫著寶葫蘆,有壽星託著仙桃,有神童端著美酒,有羊銜著靈芝,諧音為福壽康寧,寓意也是。還有松樹、竹子,都有美好的寓意。古人的畫也是如此,不以像不像為品評標準,以表達自己心中的寄託為妙品。能從心所欲,但不逾矩,也不會畫羊不是羊。  記者:關於繪畫方面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請吳先生詳細講講。
  • 讓中小學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
    中小學作為提供基礎教育服務的公共組織,能夠自主決策、自主發揮效能、自主評測組織績效並追求自身的社會美譽度,是有其「心」的。中小學既然有其「心」,就必有「所欲」,「所欲」與「所成」之間會產生一種張力,從而使中小學產生組織動機,並轉化為行動,即有「所為」。
  • 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國數字科技館
    著眼於中老年群體,關注內容廣泛,既有名人名醫養生辦法,也有壽星的經驗介紹,從身體到心理,無不涉獵,重視權威性,不跟風,有自己觀點與特色,文章被多家刊物轉載,受到讀者好評。文/魯灣《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行善積德的那種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為何?因為常在道中行,當然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首古詩:人弱道不弱,人貧道不貧,一生常修心,常在道中行。這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義。
  • 挑戰規矩:比隨心所欲不逾矩更高的境界
    挑戰規矩:比隨心所欲不逾矩更高的境界 2020-08-13 0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孔老夫子是怎樣做到「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
    「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子的《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一矩是規矩。儒家的規矩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信義,仁愛和平。
  • 「疫」線面孔讀後感|杭州市建蘭中學802班陶佳昀:善待自然 敬畏生命
    掃一掃,直入專題杭州市建蘭中學802班陶佳昀讀後感善待自然 敬畏生命《論語》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曾國藩也曾說過:「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敬畏,就是我們人類對待世間萬物的一種態度。敬是尊敬,畏是畏懼,所謂敬畏,即因尊敬而心存畏懼。一旦我們失去了敬畏之心,就會變得無所忌憚,有恃無恐,輕浮淺薄,不屑放縱,因而開始逾矩犯錯,最終為自己遭致滅頂之災。從2003年的SARS病毒到當下肆虐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統計發現,超過 70%的新發傳染病來源於動物。
  • 從心所欲不逾矩,有為有畏「套中人「|「經典重讀作文
    「套」新解:外——自然規律,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命運共同體內——敬畏之心(自然、規則),社會公德,修身自省新「套中人」:愛崗敬業,恪守職業道德,把職業當作事業。(人民科學家,各行各業的模範)把握規律,與時俱進,拓寬思路,改革創新。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讀
    說到七十,我覺得有必要提到前面的年齡的稱謂。十歲,總角,說的是頭髮;二十歲,弱冠,說的是帽子;三十歲,而立,立於禮,說的是言行;四十歲,不惑,說的是執行力;五十歲,知命,說的是知道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耳順,說的是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 陝西日報:敬畏之心不可無
    這一系列不斷推出的「組合拳」,再次告誡人們:敬畏之心不可無。 敬畏,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敬是嚴肅、認真的意思,還指做事嚴肅,免犯錯誤;畏指謹慎,不懈怠。作為一個人,首先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父母,這樣才可能成為一個有品行、有修養、積極向上的人。
  • 【津玉良言】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做廉潔從教的好老師為深化「黨風廉政文化進校園」專題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廣大教幼思想道德修養,強化拒腐防變和廉潔從教意識,東麗區委黨校彭義強老師蒞臨我園,為黨員、入黨積極分子以及教師們開展了「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 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得道了嗎?
    孔子直到年過七十,才感嘆自己終於可以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然而他並非真的明白了這天地之間的規則,從而達到與天地混同為一的逍遙境界,因為他也只是在依「矩」而行。先有「矩」,而後才有「不逾矩」。總想著承襲舊制,承襲古人,依賴所謂古聖先賢之餘蔭而生存,卻拒絕創造和更新,這與發冢盜墓的蠹蟲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的祖先也都是這樣的人,那我們連漢字都不可能出現。腳印是腳踩出來的,卻要拿腳印去固定和限制腳,這不是很愚蠢嗎?因此道家推崇順其自然,讓萬物自然成長;提倡不言之教,讓人民自作自化。
  • 心中有戒不逾矩 心中有責比奉獻
    援疆幹部分別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單位,思想認識、能力傾向、工作方式均有差異,要想把廣大援疆幹部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作用發揮出來,就必須加強援疆隊伍建設,強化組織性和紀律性,有效地促進援疆幹部思想認識的統一,使大家行動有方向、工作有目標、行為有準則,不斷凝聚和激發援疆幹部的創造力和戰鬥力,發揮和彰顯浙江省援疆工作對整個阿克蘇地區的輻射效應和帶動作用,形成團結和諧的良好援疆局面。
  • 心存敬畏,是一個人基本的修養
    文|張(富書專欄作者)明代學者方孝孺曾說: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意思是說,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能讓人自律與自覺,告誡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人,只有對生命、對規章、對職責心存敬畏,才能行穩致遠。
  • 你離從心所欲不逾矩還有多遠?
    這個方法的核心公式就是「三省吾身+不貳過=從心所欲不逾矩」公式裡沒有強調知天命,因為很難知,再者筆者認為在「省」的過程中,天命是參與進來的,那時的天命是一種隱隱約約的感知。第三步:不斷增加自己的「原則」,對照事件本身,深深的體悟他們,使自己努力不違背這些原則。第四步:如有違背之前提煉出來的「原則」,就要重點標註出來。第五步:定期回顧這些已經總結出來的原則,努力用一個囊括到一個體系裡去。
  • 自由:隨心所欲不逾矩
    盧梭曾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由:隨心所欲不逾矩那麼真正的自由是什麼?這似乎是一個無法解釋的問題,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的自由也有各人的表現形式。如此看來,我們也不難發現,越有自控能力的人,越不會為一時心中慾念而逾越法律與道德律的界限,也就能擁有更大限度的自由。而若是視規矩如虛無,那麼無限度的自由終將招致惡果。例如古代的商紂王,他沉迷女色,為妲己「赴湯蹈火」,不惜「烽火戲諸侯」,最終卻只能落得眾叛親離,臭名昭著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