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記載:一日早朝,明太祖朱元璋問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眾說紛紜,或曰金榜題名者,或曰功成名就者,或曰富甲天下者,不一而足,卻皆未獲讚許,唯獨大臣萬鋼回答「畏法度者快活」時,朱元璋點頭稱是,稱其見解「甚獨」,並說「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敬畏,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敬是會意字,由茍和攴兩部分組成。茍意為自我告誡、自我反省。攴意為敲擊。《說文解字》中說:「敬,肅也」,敬字本義為恭敬、端肅。
畏的甲骨文字形像是鬼以手持杖的樣子。《說文解字》說:「畏,惡也,從甶,虎省,鬼頭而虎爪,可畏也。」畏的本義為害怕、畏懼。
敬畏一詞最早見於《管子·小匡》:「故以耕則多粟,以仕則多賢,是以聖王敬畏戚農。」自此之後,敬畏便成了一種固定用法,用來指對人和事物心存崇敬尊重。敬畏雖然由敬與畏兩種情感組成,卻並非二者的簡單組合。畏因敬而生,內心敬服,方能有所戒懼,從而約束規範言行。敬中有畏,畏中有敬,二者相融通,方能體現敬畏意識的真諦。
宋人李俊甫所撰《莆陽比事》中記載:北宋林逵居官清白,任職於泉州市舶司時,有人贈其十甕海蜇。林逵起初以為不過是醃製的海產品,只能當小菜用,也不好意思拒絕,就勉強接受。過了一些日子,家人發現十個甕中竟然全部裝著白銀。林逵知道後感嘆道:「昔人畏四知,予獨畏一心」,急忙叫人將白銀送還。林逵洞悉送禮者的居心,內省自己的貪心,而幡然醒悟,正是因為其心存敬畏,方能自省自警。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強調敬畏意識。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明代張居正曾說:「志成於懼,而荒於怠。」這裡的懼並非害怕、戒懼,而是對人生的敬畏。明代呂坤亦有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意思是說,常懷敬畏則不敢放肆妄為,因此能修養德行;若無敬畏則隨心所欲,從而招致災禍及身。
對為官從政者來說,敬畏之心十分重要。明朝清官魯穆為官正直,被稱為「魯鐵面」,初任都察院監察御史,出巡江北、兩淮等地,所到之處,秉公執法,剛正無私。常州有一巨商,犯法當斬,其家人託魯穆的一個親戚向他饋金300鎰,請求免去其死罪。魯穆不為所動,斥責說情的親戚道:「你難道還不了解我嗎?如果我真想靠做官發財又何必等到今日呢!」打發走親戚後,魯穆按原定刑罰對巨商予以處置。魯穆所為,是對法律的敬畏,更是對手中權力的敬畏。正因為心存敬畏,因而能公正無私、正道直行。
敬畏是自律的開端,也是行為的界限。對黨員幹部來說,敬畏是為官從政的必備素養,只有時刻保持敬畏,方能心不妄動、行不逾矩。廣大黨員幹部應常懷敬畏之心、常修從政之德,用敬畏守住底線,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