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得道了嗎?

2020-12-22 國際道學網

孔子直到年過七十,才感嘆自己終於可以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然而他並非真的明白了這天地之間的規則,從而達到與天地混同為一的逍遙境界,因為他也只是在依「矩」而行。

先有「矩」,而後才有「不逾矩」。劃出一條路讓人走,哪怕走得再熟練,閉上眼睛下意識地走都不會出錯,但仍然是在走一條固定的路。然而大音尚且希聲,大象尚且無形,固定了形跡的東西,連「大」都稱不上,沿著固定的路去走,遵循著固定的「矩」去行,又怎麼可能得「道」?

道是恆定不變的,但作用於萬物,顯化出來的的表象卻是千變萬化的。這就好像腳是不變的,但踩出來的腳印卻沒有一個是相同的一樣。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用名象和語言固定下來的道,已非真道。

拿武術套路來說,陳式太極拳48式的套路,不過起源於民國時期,後人依照套路學習拳術,一板一眼,絕不能走樣,稱為嚴謹。那麼當初編成這套路的人,他們又該如何做到嚴謹?造字的倉頡,又該向誰尋求嚴謹?周禮的制定者,又該如何證明自己嚴謹?

老子開創道家學說,他就一定是嚴謹地師從古人而得來的嗎?總想著承襲舊制,承襲古人,依賴所謂古聖先賢之餘蔭而生存,卻拒絕創造和更新,這與發冢盜墓的蠹蟲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的祖先也都是這樣的人,那我們連漢字都不可能出現。

腳印是腳踩出來的,卻要拿腳印去固定和限制腳,這不是很愚蠢嗎?因此道家推崇順其自然,讓萬物自然成長;提倡不言之教,讓人民自作自化。

因為一旦有言,一旦有了外在形式的約束,即為固定下來的「矩」,讓他人依「矩」而行,就永遠也別想觸摸到真正的道。

時代已經在向前走了,而腳印卻沒有。拿昨天的腳印來作為依憑,約束人今天行走的腳步,這不如刻舟求劍一般嗎?所以老子說「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編造武術套路的人,一定並非憑空想像;制定周禮的人,一定有據可循;倉頡造字,也一定遵循著某種規律。我們研究和學習他們,不應該僅效法於他們留下來的成品,而應該去發掘他們所找到的依據,那才是他們留給我們的真東西。

如果僅僅把眼光專注在他們留下的成品上,卻忽略了他們的真正內涵,那才是買櫝還珠的行為。

《莊子外篇天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砍削木材製作車輪。輪扁放下椎鑿的工具走上堂來,問齊桓公說:「請問,大王所讀的是什麼書呀?」

桓公說:「是記載聖人之言的書。」

輪扁又問:「聖人還在嗎?」

桓公說:「已經死去了。」

輪扁說:「那麼您所讀的書不過是聖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桓公說:「我讀書,你一個做輪子的匠人怎麼能議論?說出道理就可以放過你,說不出道理就要處死你。」

輪扁說:「我是從我做的事情看出來的。砍削木材製作輪子,輪孔寬舒則滑脫不堅固;輪孔緊縮則輪輻滯澀難入。只有不寬舒不緊縮,才能手心相應,製作出質量最好的車輪.。這裡面有規律,但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不能明白地告訴我的兒子,我兒子也不能從我這裡得到做輪子的真正技術,所以我已七十歲了,還在獨自做著車輪。古代人和他們所不能言傳的東西都一起死去了,那麼您讀的書不過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如果連製作輪子之術尚且不能言傳,又何況是聖人之道,天地之道呢?遵從聖人的言行,卻不知聖人為什麼要這麼說,這麼做。看到西施皺眉感覺很漂亮,於是也去皺眉頭,卻忽略了自己是東施,而不是西施,這就是「東施效顰」。

因此莊子說「先有真人,後有真知」。不能修成「真人」,化身為「法」,又談何「隨心所欲不逾矩」呢?既然已經化身為「法」,又有何矩可逾呢?道法自然而已。

相關焦點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讀
    大家注意到了,七十歲以前,說的都是外在的東西。七十歲,說到了心。古代的人還不知道有腦這個東西,所以說的都是心。很顯然,已經從形而下,說到了形而上。從,是按照的意思;心,頭腦;欲,頭腦產生的想法;矩,自然規律。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行善積德的那種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為何?因為常在道中行,當然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果三四十歲,貪貪佔佔,或者玩玩打打,該有的善緣浪費光了,該有的錢浪費完了,該做了一堆壞事結了一堆仇人,能夠做到隨心所欲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首古詩:人弱道不弱,人貧道不貧,一生常修心,常在道中行。這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義。
  • 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所畫的這些羊,都是我借羊的形象畫出我的寄託。畫裡必須有精神,有寄託。這幅《福壽康寧》裡有仙杖繫著寶葫蘆,有壽星託著仙桃,有神童端著美酒,有羊銜著靈芝,諧音為福壽康寧,寓意也是。還有松樹、竹子,都有美好的寓意。古人的畫也是如此,不以像不像為品評標準,以表達自己心中的寄託為妙品。能從心所欲,但不逾矩,也不會畫羊不是羊。
  • 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國數字科技館
    從心所欲不逾矩2013-07-08 10:20:19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
  • 為政篇二四 做到這一點,則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也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章大多數人皆耳熟能詳。也無歧義。我重點談談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這個心字,筆畫數為四劃。從心所欲,即是從人之本性也。心乃中,是太極之位,也是仁所在,人之性所在也。所以從心所欲就是率性而為的意思。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個天命所賦予人的性就在心中。性這個字,就是心生也。心所生也。#論語解讀#心所欲就是人之情。人本性是純正的,至靜的。動則生情。情發則欲生。心所欲就是說人之情動。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學畢業時,馬老師在我的畢業留言上留了一句贈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時候似懂非懂。心裡嘀咕:一個人既能夠活得從心所欲,又能夠與社會和諧相處,哪能呢?年歲漸長,映照先哲孔子所提點的每一個人生階段,確實有大智慧:「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一個人成家立業,從社會來看,真正獨立了。
  • 從心所欲不逾矩,再讀論語 - 心之所至,皆合大道
    從心所欲不逾矩 草書、朱文印《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肖像印孔子對自己人生的自傳性總結,無論是自謙還是自負,這其實只是孔子的人生。
  •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中老年人,生理成熟並不等於心理成熟
    網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消息,七十多歲的老大爺,坐公交因為學生不給讓座,就打人家耳刮子。更有甚者,因為公交司機的幾句話就歇斯底裡,搶奪司機的方向盤,置全車人的安危與不顧。這樣的行為,即使發生在未經世事的小毛孩身上都很難理解,為什麼一些中老年人還會這樣暴躁和失控呢?
  •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論語·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先有「從心所欲」?還是先有「不踰矩」?讓人疑惑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會竟然排在知天命之後,難道在孔夫子看來隨心所欲境界和難度比知天命高得多?
  • 老祖宗:七十而從心所欲,難道人到了70歲真的可以隨心所欲?
    老祖宗:七十而從心所欲,難道人到了70歲真的可以隨心所欲?文/號外歷史之雪利 圖/網絡《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自我總結的一句話,原話後面還跟著半句「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自己覺得到了七十歲,做任何事情都能夠從心所欲,不會逾越規矩。
  • 指揮家巴倫博伊姆:七十而從心所欲
    指揮家巴倫博伊姆:七十而從心所欲 2018-11-08 16:03參與互動    七十而從心所欲
  • 從心所欲,逾矩也罷
    片頭,爺爺生活邋遢,故意把衣服剪破,穿得破破爛爛,家裡也亂七八糟,用兒女的話來說,「是叫花子,是活在垃圾堆裡的人」。他節儉,方便的自來水不用,偏要跑老遠擔水。大冬天也偏執拄著拐棍佝僂著背,出遠門挑水。鄰居看了,都笑「拍這個放出去,可是醜化社會主義」。
  • 從心所欲不逾矩,取榮當世不以讒,留名後世不以慘。誰是漢武帝時最...
    人生在世,無時不刻不在處理兩大關係:與自己、與外界。與自己相處得好的人,不管外界如何評他、看他,他自巋然不動,自得其樂。與外界相處得好的人,外界視他,總覺得友好善良,與人同樂。 人與自己關係的全部,是外在與內心。人與自己相處重在「從心所欲」。
  • 孔老夫子是怎樣做到「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
    孔老夫子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逾矩」。他得到解脫,他得到自在!隨心所欲自自然然,不是故意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自然就相應。這是修養功夫純熟。二觀照 照住 照見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云:「受持此經,必將所說義趣,徹底領會。然後乃能歷事練心。
  • 從心所欲不逾矩(書人書事)
    我曾經拜訪許先生位於北京大學暢春園的寓所,和他一起探討翻譯理論。許淵衝把他的翻譯理論歸結為「真」與「美」兩個字。借用孔子名言「從心所欲不逾矩」,許淵衝說,「不逾矩」是不違反客觀規律,是重「真」,始終保持科學態度;「從心所欲」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是重「美」,始終堅持藝術態度。
  • 讓中小學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
    讓中小學有辦學活力,要讓其能「從心所欲」。首先,要承認中小學不僅有組織之「體」,還有組織之「心」,要承認其獨立的法人地位,尊重其辦學主體地位,這是中小學自我治理的基礎,也是遵循社會文化心理規律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克制對中小學的幹預衝動,不能將政府的組織「心」凌駕於中小學的組織「心」之上。其次,中小學的組織之「心」要有所動、有所欲,切不可「清心寡欲」。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是不遵守規矩,春秋晉文公這樣處理為老不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老年人可以隨心所欲,不遵守社會最基本的規矩,如果縱容老人為老不尊的行為,那麼對於小孩子的影響將會是反面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老人家在晚年的時候,評論自己的一生,說在自己七十歲之後,達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 詩譯英法許淵衝 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曾經拜訪許先生位於北京大學暢春園的寓所,和他一起探討翻譯理論。許淵衝把他的翻譯理論歸結為「真」與「美」兩個字。借用孔子名言「從心所欲不逾矩」,許淵衝說,「不逾矩」是不違反客觀規律,是重「真」,始終保持科學態度;「從心所欲」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是重「美」,始終堅持藝術態度。
  • 孔子教你談戀愛:從心所欲不逾矩
    就像現在出境遊門檻很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假期出國玩樂,有些人以為見到了很多風景,領略了很多風土人情,就是增加了自己的見識,可你當真問那些人別國文化的發展和內涵,沒幾個能答得上來的。見識見識,是在見的同時,還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