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二四 做到這一點,則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也

2021-01-16 易經通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一章大多數人皆耳熟能詳。也無歧義。

我重點談談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

這個心字,筆畫數為四劃。而同樣四畫的字還有元,太,中,天,仁,生,再加上這個心。其實還有。

以造字法而言,元或者天乃為最初的那個字。這些字都是從元或者天變形而來。

而這些字之所以能從元或者天變形而來,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本義都是一致的。是同出而異名。

也就是說,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因為所用的地方位置不同,而給他們再另起一個名而已。

他們的本質其實都是太極,也就是無。

心也是太極所在。所以常說心中,中心,仁心,天心等。

所以這個心字很妙,其形則來自人身體的心。其意義則來自於太極所賦。要注意的是中國所言的心,不是心臟這個器官,而是那個心窩之處。

所以,現在的招牌動作比心實際上是毫無意義的。雖然心臟是那個形狀,但和心意毫無關聯。

從心所欲,即是從人之本性也。心乃中,是太極之位,也是仁所在,人之性所在也。

所以從心所欲就是率性而為的意思。

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這個天命所賦予人的性就在心中。性這個字,就是心生也。心所生也。

#論語解讀#

心所欲就是人之情。人本性是純正的,至靜的。動則生情。情發則欲生。心所欲就是說人之情動。

喜怒哀樂皆是人之情。人有七情。

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說的人之喜怒哀樂之發皆中節之義。

也就是致中和之道。

唯有致中和之道才能讓人不逾矩。不逾矩就是不違人之本性。合乎人之本性。

孔子到了七十歲才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修身之道非一朝一夕之功。

乃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其實本章就是根據人的年齡所推斷的人的思想成熟度。到了三十歲就有自主的思想意識在了。到了四十歲就很多事情都看開了,通透了。比如人之修身,更注重內心修為,而不在意外界的物質以及他人對自己的影響了。有了自己獨立的認識方法和世界觀。五十知天命是說明天道。六十耳順是說人已經從於自己的內心了。七十就可以從心所欲了。

這是人的每個年齡階段所出現的一個典型特徵。是儒家的格物之功。這樣的話也只有在從心所欲的境界下才能認識到,說得清,說得明。

那麼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個什麼樣的境界呢?

這一點就相當於把離心修成乾心的境界。已經達於天人合一之道,可以與天地參了。實際上就是入於聖人之境了。

這是君子之道的最高境界。臻於化境,超凡入聖。與天合一,可以參贊天地化育之道了。

讀論語學論語,世事洞明皆學問,論語國學,經典中的經典

相關焦點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
  • 讓中小學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
    讓中小學有辦學活力,要讓其能「從心所欲」。首先,要承認中小學不僅有組織之「體」,還有組織之「心」,要承認其獨立的法人地位,尊重其辦學主體地位,這是中小學自我治理的基礎,也是遵循社會文化心理規律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克制對中小學的幹預衝動,不能將政府的組織「心」凌駕於中小學的組織「心」之上。其次,中小學的組織之「心」要有所動、有所欲,切不可「清心寡欲」。
  • 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魯灣《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養生養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說明養生已經進入一種自由境界。養生者中有一種人認為養生就是「從心所欲」,幹一些自己想幹的事,莫為自己圈定「雷池」,認為這種快樂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養生大法。
  • 從心所欲不逾矩
    記者:吳先生,您創作了這麼多與羊有關的作品,請您談談創作這批作品的初衷。  吳澤浩:羊,古同「祥」,吉祥就是寫為吉羊。今年是乙未羊年,羊是十分吉利的題材,所以我就畫了一些,希望大家都喜氣洋洋,大吉祥。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讀
    古代的人還不知道有腦這個東西,所以說的都是心。很顯然,已經從形而下,說到了形而上。從,是按照的意思;心,頭腦;欲,頭腦產生的想法;矩,自然規律。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我到了七十歲的時候,按照我頭腦中產生的想法去做事,不管做(想法可行)或不做(想法瘋狂,自動摒棄了),都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行善積德的那種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為何?因為常在道中行,當然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果三四十歲,貪貪佔佔,或者玩玩打打,該有的善緣浪費光了,該有的錢浪費完了,該做了一堆壞事結了一堆仇人,能夠做到隨心所欲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首古詩:人弱道不弱,人貧道不貧,一生常修心,常在道中行。這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義。
  • 做到從心所欲,要以「不逾矩」為前提!
    自由並非是不受限制、隨性而為,而是有限度的自由才算合理。隨著自己的意思去做十分危險,要從心所欲,就必須以不逾矩為前提。如此看來,自由與不自由並沒有什麼區別,合理的自由與不合理的不自由,也沒有太大的不同。
  •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論語·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先有「從心所欲」?還是先有「不踰矩」?讓人疑惑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會竟然排在知天命之後,難道在孔夫子看來隨心所欲境界和難度比知天命高得多?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學畢業時,馬老師在我的畢業留言上留了一句贈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時候似懂非懂。心裡嘀咕:一個人既能夠活得從心所欲,又能夠與社會和諧相處,哪能呢?年歲漸長,映照先哲孔子所提點的每一個人生階段,確實有大智慧:「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一個人成家立業,從社會來看,真正獨立了。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你要知道,一夥十三四歲的初中生,是最不安定的年紀,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我們每次在課堂上都會各種傳紙條啊,說話啊,吃東西啊,當然有眼光灼灼的老師在上面,我們也不敢作出十分幹擾課堂秩序的舉動。過了很多年才徹底明白,其實老師不是看不見我們自以為很隱蔽的小動作,他不過是選擇照顧十幾歲孩子的一顆愛玩的天性心理,看破不說破,睜一眼閉一眼罷了。
  • 從心所欲不逾矩(書人書事)
    其中,許先生中學就讀的南昌二中,其前身心遠學校的源頭是江西南昌岡上鎮月池村熊氏的家塾,而我就是這個熊氏家族的後代,因此可以說,許淵衝就讀的這個「全省最好的中學」是我們熊家創辦的。許淵衝曾經告訴我,他見過創辦心遠學校的熊育鍚,而熊育鍚是我曾祖父輩的先人,今天的南昌二中塑有熊育鍚的雕像。像許淵衝這樣見過熊育鍚本人而仍然健在的,可以說為數極少了。
  • 從心所欲,逾矩也罷
    今天看了記錄短片《從心所欲》,通過孫女的視角,講述爺爺的故事。20分鐘的短片,片頭片尾的懸殊對比,從起初認為這個固執又奇怪的老頭簡直不可理喻,到心生敬意。感嘆這是中國版的《月亮與六便士》啊。爺爺與人隔絕,沒有社交,不與人打交道。家人都嫌他怪。包辦婚姻的奶奶跟他吵了一輩子,終於在爺爺80歲時跟他離了婚。孫女也不理解這個怪老頭,於是第一次真正走進爺爺,了解他。
  • 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得道了嗎?
    孔子直到年過七十,才感嘆自己終於可以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然而他並非真的明白了這天地之間的規則,從而達到與天地混同為一的逍遙境界,因為他也只是在依「矩」而行。先有「矩」,而後才有「不逾矩」。這就好像腳是不變的,但踩出來的腳印卻沒有一個是相同的一樣。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用名象和語言固定下來的道,已非真道。拿武術套路來說,陳式太極拳48式的套路,不過起源於民國時期,後人依照套路學習拳術,一板一眼,絕不能走樣,稱為嚴謹。那麼當初編成這套路的人,他們又該如何做到嚴謹?造字的倉頡,又該向誰尋求嚴謹?周禮的制定者,又該如何證明自己嚴謹?
  • 詩譯英法許淵衝 從心所欲不逾矩
    其中,許先生中學就讀的南昌二中,其前身心遠學校的源頭是江西南昌岡上鎮月池村熊氏的家塾,而我就是這個熊氏家族的後代,因此可以說,許淵衝就讀的這個「全省最好的中學」是我們熊家創辦的。許淵衝曾經告訴我,他見過創辦心遠學校的熊育鍚,而熊育鍚是我曾祖父輩的先人,今天的南昌二中塑有熊育鍚的雕像。像許淵衝這樣見過熊育鍚本人而仍然健在的,可以說為數極少了。
  • 股市交易的最高境界,一定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交易的最高境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 這是偉大的孔子自述其人生思想境界進階過程。
  • 孔老夫子是怎樣做到「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
    「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子的《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一矩是規矩。儒家的規矩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信義,仁愛和平。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是不遵守規矩,春秋晉文公這樣處理為老不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老年人可以隨心所欲,不遵守社會最基本的規矩,如果縱容老人為老不尊的行為,那麼對於小孩子的影響將會是反面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老人家在晚年的時候,評論自己的一生,說在自己七十歲之後,達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 從心所欲不逾矩,取榮當世不以讒,留名後世不以慘。誰是漢武帝時最...
    若內心屈從於身體,不管緣由名利或者責任,都是身不由己,不為自己而活,不覺瀟灑快活。如朱由校,癖愛木工卻不得不當皇帝,政務惱人,還留下千古罵名。但若「從心所欲」而肆意妄為,又必定妨礙人與外界關係。如漢武帝,自己倒是「從心所欲」了,別人卻遭了殃,同樣不可取。故人與外界相處重在互不妨害,最低要求「不逾矩」。 若兩大關係都處理得很好,則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 從心所欲不逾矩,有為有畏「套中人「|「經典重讀作文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由此可見,好文章是需要重讀的,因為重讀後,往往會給人帶來新的體會。請從下面四篇文章中任選一篇,聯繫自身實際與社會現實,為你將要參加的學校讀書會寫一篇發言稿,談談你重讀這篇文章後帶給你的新思考與新體會。
  • 【論語】-《為政第二》
    【論語】-《為政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