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一章大多數人皆耳熟能詳。也無歧義。
我重點談談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
這個心字,筆畫數為四劃。而同樣四畫的字還有元,太,中,天,仁,生,再加上這個心。其實還有。
以造字法而言,元或者天乃為最初的那個字。這些字都是從元或者天變形而來。
而這些字之所以能從元或者天變形而來,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本義都是一致的。是同出而異名。
也就是說,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因為所用的地方位置不同,而給他們再另起一個名而已。
他們的本質其實都是太極,也就是無。
心也是太極所在。所以常說心中,中心,仁心,天心等。
所以這個心字很妙,其形則來自人身體的心。其意義則來自於太極所賦。要注意的是中國所言的心,不是心臟這個器官,而是那個心窩之處。
所以,現在的招牌動作比心實際上是毫無意義的。雖然心臟是那個形狀,但和心意毫無關聯。
從心所欲,即是從人之本性也。心乃中,是太極之位,也是仁所在,人之性所在也。
所以從心所欲就是率性而為的意思。
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這個天命所賦予人的性就在心中。性這個字,就是心生也。心所生也。
#論語解讀#
心所欲就是人之情。人本性是純正的,至靜的。動則生情。情發則欲生。心所欲就是說人之情動。
喜怒哀樂皆是人之情。人有七情。
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說的人之喜怒哀樂之發皆中節之義。
也就是致中和之道。
唯有致中和之道才能讓人不逾矩。不逾矩就是不違人之本性。合乎人之本性。
孔子到了七十歲才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修身之道非一朝一夕之功。
乃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其實本章就是根據人的年齡所推斷的人的思想成熟度。到了三十歲就有自主的思想意識在了。到了四十歲就很多事情都看開了,通透了。比如人之修身,更注重內心修為,而不在意外界的物質以及他人對自己的影響了。有了自己獨立的認識方法和世界觀。五十知天命是說明天道。六十耳順是說人已經從於自己的內心了。七十就可以從心所欲了。
這是人的每個年齡階段所出現的一個典型特徵。是儒家的格物之功。這樣的話也只有在從心所欲的境界下才能認識到,說得清,說得明。
那麼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個什麼樣的境界呢?
這一點就相當於把離心修成乾心的境界。已經達於天人合一之道,可以與天地參了。實際上就是入於聖人之境了。
這是君子之道的最高境界。臻於化境,超凡入聖。與天合一,可以參贊天地化育之道了。
讀論語學論語,世事洞明皆學問,論語國學,經典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