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2021-01-16 日月星辰為伴

讀初中的時候,有一同桌,自然跟我能玩的來的都是皮的要緊的人,那時候下課了總是肆意打鬧,各種人來瘋。

你要知道,一夥十三四歲的初中生,是最不安定的年紀,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我們每次在課堂上都會各種傳紙條啊,說話啊,吃東西啊,當然有眼光灼灼的老師在上面,我們也不敢作出十分幹擾課堂秩序的舉動。

過了很多年才徹底明白,其實老師不是看不見我們自以為很隱蔽的小動作,他不過是選擇照顧十幾歲孩子的一顆愛玩的天性心理,看破不說破,睜一眼閉一眼罷了。

而我那個同學問題就出現在這裡,當我們上課的時候,各種小動作搞的風生水起,我的同桌正襟危坐,巋然不動,好像下課的時候那個跟我們一起野的他與課堂上的他是兩個人一樣。

我上課的時候,有好幾次找他玩,但是都被他用很冷酷的口氣打斷了,但是下了課堂他又能跟我們打成一片。那時候小,還不知道這個判若兩人的舉止是什麼原因,但他上課的那種以師為表的眼神和身影一直在我心中記了這麼多年。

我忘了恩師的名字,忘了那些課堂上很多美麗的紙條,很多的喧譁,卻獨獨記著那個在我們一眾紛亂中,那個抬頭看著黑板專注的他。

等到如今出了社會,當同事們共處的時候,辦公室的群體性,同事們聚在一起聊家長裡短,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初中時代,又看到那個安靜坐在我旁邊的他一樣。

辦公室沒事情做的時候,我們這些跑腿的就喜歡聚在一起聊天,但是卻忽略了背後還有領導的眼光。我既希望氣氛活躍點,又害怕這個是工作不是度假和居家,仿佛有害了辦公室的環境,我倒成了當年那個正襟危坐的他。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這是一種對秩序的維護的責任感,當我們有什麼身份做什麼事情,相對應的會產生一種責任和使命,只有認識到的人才會去遵守它。哪怕他的周遭是快樂的誘惑,但是秩序在他心中地位更重。

我突然明白,耶穌是因為愛世人,才會代我們在十字架上受苦,一個人的秩序感越大,責任感越重,才會不需要他人監督地作出他想要做的事情。

只有心有遠方和信仰,才能持身中正,慎獨而勉進。因為心中有秩序,所以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樣的人,往往會有格格不入的痛苦,因為他背叛了周圍的環境,他是孤獨的行者。

相關焦點

  • 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所畫的這些羊,都是我借羊的形象畫出我的寄託。畫裡必須有精神,有寄託。這幅《福壽康寧》裡有仙杖繫著寶葫蘆,有壽星託著仙桃,有神童端著美酒,有羊銜著靈芝,諧音為福壽康寧,寓意也是。還有松樹、竹子,都有美好的寓意。古人的畫也是如此,不以像不像為品評標準,以表達自己心中的寄託為妙品。能從心所欲,但不逾矩,也不會畫羊不是羊。
  • 讓中小學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
    讓中小學有辦學活力,要讓其能「從心所欲」。首先,要承認中小學不僅有組織之「體」,還有組織之「心」,要承認其獨立的法人地位,尊重其辦學主體地位,這是中小學自我治理的基礎,也是遵循社會文化心理規律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克制對中小學的幹預衝動,不能將政府的組織「心」凌駕於中小學的組織「心」之上。其次,中小學的組織之「心」要有所動、有所欲,切不可「清心寡欲」。
  • 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國數字科技館
    從心所欲不逾矩2013-07-08 10:20:19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讀
    古代的人還不知道有腦這個東西,所以說的都是心。很顯然,已經從形而下,說到了形而上。從,是按照的意思;心,頭腦;欲,頭腦產生的想法;矩,自然規律。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我到了七十歲的時候,按照我頭腦中產生的想法去做事,不管做(想法可行)或不做(想法瘋狂,自動摒棄了),都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學畢業時,馬老師在我的畢業留言上留了一句贈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時候似懂非懂。心裡嘀咕:一個人既能夠活得從心所欲,又能夠與社會和諧相處,哪能呢?年歲漸長,映照先哲孔子所提點的每一個人生階段,確實有大智慧:「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一個人成家立業,從社會來看,真正獨立了。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行善積德的那種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為何?因為常在道中行,當然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首古詩:人弱道不弱,人貧道不貧,一生常修心,常在道中行。這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義。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
  • 為政篇二四 做到這一點,則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也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章大多數人皆耳熟能詳。也無歧義。我重點談談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這個心字,筆畫數為四劃。從心所欲,即是從人之本性也。心乃中,是太極之位,也是仁所在,人之性所在也。所以從心所欲就是率性而為的意思。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個天命所賦予人的性就在心中。性這個字,就是心生也。心所生也。#論語解讀#心所欲就是人之情。人本性是純正的,至靜的。動則生情。情發則欲生。心所欲就是說人之情動。
  •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論語·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先有「從心所欲」?還是先有「不踰矩」?讓人疑惑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會竟然排在知天命之後,難道在孔夫子看來隨心所欲境界和難度比知天命高得多?
  • 從心所欲,逾矩也罷
    爺爺與人隔絕,沒有社交,不與人打交道。家人都嫌他怪。包辦婚姻的奶奶跟他吵了一輩子,終於在爺爺80歲時跟他離了婚。孫女也不理解這個怪老頭,於是第一次真正走進爺爺,了解他。2爺爺年輕時也算的上是個知識分子,但因為是地主階級子女,成分不好,政審通不過,入不了黨。一輩子出不了頭,沉默寡言。他17歲時父母包辦結婚。他不想結婚,只想讀書。他說他的夢想是學中醫。「我這輩子算是完蛋了,等下輩子再說吧!」。
  • 從心所欲不逾矩(書人書事)
    借用孔子名言「從心所欲不逾矩」,許淵衝說,「不逾矩」是不違反客觀規律,是重「真」,始終保持科學態度;「從心所欲」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是重「美」,始終堅持藝術態度。許淵衝強調,中文翻譯成西方文字,尤其要追求「美」,因為英、法、德、意等西方主要語言之間相互翻譯,對等率接近90%,因此翻譯的時候一般來說按照科學的態度「不逾矩」就可以了。但中文與西方語言有很大不同。中文與西方文字互譯,對等率只有一半左右。
  • 詩譯英法許淵衝 從心所欲不逾矩
    借用孔子名言「從心所欲不逾矩」,許淵衝說,「不逾矩」是不違反客觀規律,是重「真」,始終保持科學態度;「從心所欲」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是重「美」,始終堅持藝術態度。許淵衝強調,中文翻譯成西方文字,尤其要追求「美」,因為英、法、德、意等西方主要語言之間相互翻譯,對等率接近90%,因此翻譯的時候一般來說按照科學的態度「不逾矩」就可以了。但中文與西方語言有很大不同。中文與西方文字互譯,對等率只有一半左右。
  • 從心所欲不逾矩,再讀論語 - 心之所至,皆合大道
    從心所欲不逾矩 草書、朱文印《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設定的最高境界。簡單來說,怎樣才能不逾越規矩呢?「規所以正圓,矩所以正方」,圓不正,以規正之,方不正,以矩正之;若方圓本正,自然不需要規矩正之,自然而然不會逾越規矩。
  • 做到從心所欲,要以「不逾矩」為前提!
    自由並非是不受限制、隨性而為,而是有限度的自由才算合理。隨著自己的意思去做十分危險,要從心所欲,就必須以不逾矩為前提。如此看來,自由與不自由並沒有什麼區別,合理的自由與不合理的不自由,也沒有太大的不同。
  • 從心所欲不逾矩,取榮當世不以讒,留名後世不以慘。誰是漢武帝時最...
    人生在世,無時不刻不在處理兩大關係:與自己、與外界。與自己相處得好的人,不管外界如何評他、看他,他自巋然不動,自得其樂。與外界相處得好的人,外界視他,總覺得友好善良,與人同樂。 人與自己關係的全部,是外在與內心。人與自己相處重在「從心所欲」。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是不遵守規矩,春秋晉文公這樣處理為老不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老年人可以隨心所欲,不遵守社會最基本的規矩,如果縱容老人為老不尊的行為,那麼對於小孩子的影響將會是反面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老人家在晚年的時候,評論自己的一生,說在自己七十歲之後,達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中老年人,生理成熟並不等於心理成熟
    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心理不健康的人跟原生家庭有關。如果父母關係緊張,父母的教育缺失,兒童的心理就會畸形生長,或者永遠長不大,總像個孩子一樣。心理不成熟有以下幾點特徵:01 缺乏安全感,內心深處總是處於恐懼當中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或者父母經常吵架的孩子內心深處總是害怕被拋棄,或者總是擔心家庭破裂,自己失去爸爸或者媽媽,因此內心總是處於恐懼之中,缺乏安全感。
  • 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得道了嗎?
    孔子直到年過七十,才感嘆自己終於可以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然而他並非真的明白了這天地之間的規則,從而達到與天地混同為一的逍遙境界,因為他也只是在依「矩」而行。先有「矩」,而後才有「不逾矩」。如果我們的祖先也都是這樣的人,那我們連漢字都不可能出現。腳印是腳踩出來的,卻要拿腳印去固定和限制腳,這不是很愚蠢嗎?因此道家推崇順其自然,讓萬物自然成長;提倡不言之教,讓人民自作自化。因為一旦有言,一旦有了外在形式的約束,即為固定下來的「矩」,讓他人依「矩」而行,就永遠也別想觸摸到真正的道。時代已經在向前走了,而腳印卻沒有。
  • 從心所欲不逾矩:李文志先生書法藝術賞析
    那既不張揚也不耀眼,將所有力道與能量,儘可能都含蓄著,卻又讓人不敢小覷。那光華內斂,平靜淡然的外表下,分明有著不與人同的眼界:「並非說古人絕對不能超越,但古代書法是以廣闊的社會必需為背景,古人從孩提寫字時起,就把毛筆作為唯一的書寫工具,一生不曾間斷,已趨極致。反觀當代書法早已失去實用性,成為技巧與藝術的展現。」
  • 孔子教你談戀愛:從心所欲不逾矩
    剛開始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我們一心一意的去愛,可能結果不遂人意,不總結,不反思,會容易形成死循環,甚至還有點消極。親密關係中消極是非常忌諱的,其實哪怕從失敗的戀愛經歷中提取經驗,總結分析,也會成為一件積極的事情。在每次戀愛中學會成長,才不至於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