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所欲不逾矩(書人書事)

2020-12-22 人民網

2015年3月20日,作者(左)在北京大學暢春園,與許淵衝先生(右)交流翻譯理論。(圖中為許淵衝的夫人照君)

圖為許淵衝先生贈送給作者的漢法對照本《詩經》,扉頁上許先生用中文、法文抄寫了《詩經·採薇》的名句。

前不久,中央電視臺推出全新的人文類電視節目《朗讀者》。作為第一期壓軸的出場人物,96歲高齡的許淵衝老先生以其自信、激情和敏銳徵服了在場觀眾,也打動了電視機前的廣大觀眾。人們興致盎然地搜索許淵衝的有關資訊,有人甚至詼諧地把他稱為今年第一位「網紅」。

我既為節目的成功感到高興,也略有遺憾之情。因為,早在第一期《朗讀者》策劃的過程中,節目組曾經邀請我作為許淵衝老先生的點評人。但由於當時我在外地錯過了機會。

許淵衝是我國翻譯界一位備受尊重的標誌性人物。2010年,他獲得中國翻譯協會頒發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他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許淵衝至今筆耕不輟,新著迭出。而我之所以受到邀請為許淵衝老先生點讚,是因為許先生是我的老同鄉、老師長、老前輩。

許淵衝和我都是江西南昌人氏。許先生曾經說過,他讀的小學是全市最好的小學,中學是全省最好的中學,大學是全國最好的大學。這個小學,是江西南昌實驗小學。這個中學,是江西南昌第二中學。這個大學,是西南聯合大學。其中,許先生中學就讀的南昌二中,其前身心遠學校的源頭是江西南昌岡上鎮月池村熊氏的家塾,而我就是這個熊氏家族的後代,因此可以說,許淵衝就讀的這個「全省最好的中學」是我們熊家創辦的。許淵衝曾經告訴我,他見過創辦心遠學校的熊育鍚,而熊育鍚是我曾祖父輩的先人,今天的南昌二中塑有熊育鍚的雕像。像許淵衝這樣見過熊育鍚本人而仍然健在的,可以說為數極少了。

心遠學校及其後的南昌二中的確配得上「全省最好」這樣的讚譽。在民國時期,心遠學校一度與天津的南開學校、長沙的明德學校並稱為當時全國最知名的新式中學之一。吳有訓、傅抱石、胡先驌等名人曾在心遠學校任教,方志敏、鄒韜奮、夏徵農等名人曾在心遠學校就讀。當時,心遠學校選用外文原版教材施教,許淵衝正是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奠定了外文的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說,許淵衝是我的老同鄉。

我與許先生還有一段師生緣。上世紀50至80年代中期,留法歸國的許淵衝被安排在軍隊的外語院校任教,而我50年代後期就在這所院校就讀並畢業。雖然許先生沒有直接擔任我的外語老師,但他與我的英語老師索天章教授有著很深的淵源。索天章畢業於清華大學,比錢鍾書低三屆。而許淵衝是錢鍾書在西南聯大的學生。按年級算,許淵衝比索天章低六屆,按年齡算,許淵衝比索天章小七歲。無論索天章還是許淵衝,都可以稱得上是當時國內頂級的外語專家。正是由於得到了索天章、許淵衝這樣的外語專家的精心培養,我們才學到了過硬的本領,為國家和軍隊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應該說,許淵衝也是我的老師長。

許淵衝還是我在翻譯工作上的老前輩。

從軍隊的外語院校畢業後,我從事的第一項工作是擔任譯員。在民主德國、聯邦德國工作期間,我既進行中英文翻譯工作,也進行中德文翻譯工作。但與許淵衝從事的文學翻譯不同,我的主要翻譯工作是口譯。口譯是一種解釋性的翻譯,是interpretation,是即時的,要求反應迅速,準確達意,解釋清楚。而筆譯則是translation,需要字斟句酌,追求信達雅。

許淵衝的主要翻譯工作就是translation(筆譯)。我曾經拜訪許先生位於北京大學暢春園的寓所,和他一起探討翻譯理論。許淵衝把他的翻譯理論歸結為「真」與「美」兩個字。借用孔子名言「從心所欲不逾矩」,許淵衝說,「不逾矩」是不違反客觀規律,是重「真」,始終保持科學態度;「從心所欲」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是重「美」,始終堅持藝術態度。許淵衝強調,中文翻譯成西方文字,尤其要追求「美」,因為英、法、德、意等西方主要語言之間相互翻譯,對等率接近90%,因此翻譯的時候一般來說按照科學的態度「不逾矩」就可以了。但中文與西方語言有很大不同。中文與西方文字互譯,對等率只有一半左右。在對等的時候,翻譯要講究「真」,要「不逾矩」;但在不對等的時候,就不能只局限於轉述原文的意思了,這時候,要想方設法用藝術的語言把原文的美翻譯出來,不僅要追求內容的真,還要追求藝術的美,做到「從心所欲」。

在《朗讀者》現場,許淵衝先生送給主持人董卿一張名片,上面印著「書銷中外百餘本,詩譯英法唯一人」。的確,許淵衝雖然擅長中英法互譯,涉足小說、詩歌、散文等眾多文學領域,但他最突出的成就仍然是將詩、詞、曲、賦、戲曲這樣的中國傳統韻文翻譯成英文、法文。正是在韻文翻譯領域,他廣泛實踐了自己追求「真」與「美」結合的翻譯理論。例如,李白名詩《靜夜思》的翻譯,他沒有直譯「床前明月光」,而是譯成「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我的床前一池光)」,借用pool(池塘)的意象,勾勒出西方人熟悉的場景。我喜愛收藏籤名題跋的圖書。許淵衝在他新近出版的法譯本《詩經》扉頁給我寫下了《詩經·採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其中,他沒有把「依依」簡單地翻譯成柳枝搖擺的動作,而是採用「saule en pleurs(楊柳哭泣)」表達出依依不捨流下眼淚的意象;他沒有把「霏霏」簡單翻譯成雨雪飛揚的情景,而是採用「La neige en fleurs(雪如花)」表達出「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象。當有人批評他不忠實於原文時,他強調,忠實並不等於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

我欣賞許淵衝的翻譯理論,更加讚賞許先生在向世界介紹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幾年前,我的一位朋友費濱海先生,約請上海等地的一批知名畫家,分別以唐詩宋詞意境,一詩一畫、一詞一畫,繪製了一批精美的國畫,結集出版,書名《畫說唐詩》《畫說宋詞》。經我推薦,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決定將這兩本書作為推薦教材,向世界各地學習漢語的孔子學院學生介紹我國優秀的唐詩宋詞文化。但孔子學院提出要配上許淵衝的英譯稿。後來,我曾將《畫說唐詩》贈給來華訪問的美國著名智囊人物、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他當著我的面翻到賀知章的《回鄉偶書》,讀完許淵衝的英語譯文後當即讚賞說:「很有詩歌的韻味。」

值得注意的是,許淵衝的譯著大都出版於60歲以後。我認為,這既是許淵衝先生厚積薄發的結果,也離不開中國在偉大復興的徵途中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優秀文化不斷走出去的大背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從許淵衝身上,我們恰恰可以看到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以開放自信的姿態不斷走向世界、被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和傳誦的光輝前景。

因此,我為許淵衝老先生點讚,既是為這位老同鄉、老師長、老前輩點讚,更是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點讚。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16日 24 版)

(責編:王麗瑋、翁迪凱)

相關焦點

  • 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所畫的這些羊,都是我借羊的形象畫出我的寄託。畫裡必須有精神,有寄託。這幅《福壽康寧》裡有仙杖繫著寶葫蘆,有壽星託著仙桃,有神童端著美酒,有羊銜著靈芝,諧音為福壽康寧,寓意也是。還有松樹、竹子,都有美好的寓意。古人的畫也是如此,不以像不像為品評標準,以表達自己心中的寄託為妙品。能從心所欲,但不逾矩,也不會畫羊不是羊。
  • 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魯灣《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養生養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說明養生已經進入一種自由境界。養生者中有一種人認為養生就是「從心所欲」,幹一些自己想幹的事,莫為自己圈定「雷池」,認為這種快樂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養生大法。
  • 讓中小學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
    讓中小學有辦學活力,要讓其能「從心所欲」。首先,要承認中小學不僅有組織之「體」,還有組織之「心」,要承認其獨立的法人地位,尊重其辦學主體地位,這是中小學自我治理的基礎,也是遵循社會文化心理規律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克制對中小學的幹預衝動,不能將政府的組織「心」凌駕於中小學的組織「心」之上。其次,中小學的組織之「心」要有所動、有所欲,切不可「清心寡欲」。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讀
    古代的人還不知道有腦這個東西,所以說的都是心。很顯然,已經從形而下,說到了形而上。從,是按照的意思;心,頭腦;欲,頭腦產生的想法;矩,自然規律。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我到了七十歲的時候,按照我頭腦中產生的想法去做事,不管做(想法可行)或不做(想法瘋狂,自動摒棄了),都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行善積德的那種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為何?因為常在道中行,當然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首古詩:人弱道不弱,人貧道不貧,一生常修心,常在道中行。這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義。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學畢業時,馬老師在我的畢業留言上留了一句贈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時候似懂非懂。心裡嘀咕:一個人既能夠活得從心所欲,又能夠與社會和諧相處,哪能呢?年歲漸長,映照先哲孔子所提點的每一個人生階段,確實有大智慧:「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一個人成家立業,從社會來看,真正獨立了。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
  • 從心所欲,逾矩也罷
    爺爺與人隔絕,沒有社交,不與人打交道。家人都嫌他怪。包辦婚姻的奶奶跟他吵了一輩子,終於在爺爺80歲時跟他離了婚。孫女也不理解這個怪老頭,於是第一次真正走進爺爺,了解他。凌亂「垃圾堆」的房間裡竟碼放了一排整整齊齊的書。他出門進城,第一個地方就是去書店。他閒時還喜歡練書法,寫寫字。他給孫女寫的寄託祝語,也頗有魏晉風骨。他的文化修養與他邋遢的表象完全對立,這種反差讓人震驚又詫異。3明明腹有詩書,卻為什麼要偽裝邋遢呢?我有些不解,但又好似有些釋懷。
  • 為政篇二四 做到這一點,則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也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章大多數人皆耳熟能詳。也無歧義。我重點談談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這個心字,筆畫數為四劃。所以這個心字很妙,其形則來自人身體的心。其意義則來自於太極所賦。要注意的是中國所言的心,不是心臟這個器官,而是那個心窩之處。所以,現在的招牌動作比心實際上是毫無意義的。雖然心臟是那個形狀,但和心意毫無關聯。從心所欲,即是從人之本性也。心乃中,是太極之位,也是仁所在,人之性所在也。所以從心所欲就是率性而為的意思。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讀初中的時候,有一同桌,自然跟我能玩的來的都是皮的要緊的人,那時候下課了總是肆意打鬧,各種人來瘋。你要知道,一夥十三四歲的初中生,是最不安定的年紀,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我們每次在課堂上都會各種傳紙條啊,說話啊,吃東西啊,當然有眼光灼灼的老師在上面,我們也不敢作出十分幹擾課堂秩序的舉動。過了很多年才徹底明白,其實老師不是看不見我們自以為很隱蔽的小動作,他不過是選擇照顧十幾歲孩子的一顆愛玩的天性心理,看破不說破,睜一眼閉一眼罷了。
  •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論語·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先有「從心所欲」?還是先有「不踰矩」?讓人疑惑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會竟然排在知天命之後,難道在孔夫子看來隨心所欲境界和難度比知天命高得多?
  • 從心所欲不逾矩,取榮當世不以讒,留名後世不以慘。誰是漢武帝時最...
    人生在世,無時不刻不在處理兩大關係:與自己、與外界。與自己相處得好的人,不管外界如何評他、看他,他自巋然不動,自得其樂。與外界相處得好的人,外界視他,總覺得友好善良,與人同樂。 人與自己關係的全部,是外在與內心。人與自己相處重在「從心所欲」。
  • 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得道了嗎?
    孔子直到年過七十,才感嘆自己終於可以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然而他並非真的明白了這天地之間的規則,從而達到與天地混同為一的逍遙境界,因為他也只是在依「矩」而行。先有「矩」,而後才有「不逾矩」。那麼當初編成這套路的人,他們又該如何做到嚴謹?造字的倉頡,又該向誰尋求嚴謹?周禮的制定者,又該如何證明自己嚴謹?老子開創道家學說,他就一定是嚴謹地師從古人而得來的嗎?總想著承襲舊制,承襲古人,依賴所謂古聖先賢之餘蔭而生存,卻拒絕創造和更新,這與發冢盜墓的蠹蟲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的祖先也都是這樣的人,那我們連漢字都不可能出現。
  • 詩譯英法許淵衝 從心所欲不逾矩
    許淵衝和我都是江西南昌人氏。許先生曾經說過,他讀的小學是全市最好的小學,中學是全省最好的中學,大學是全國最好的大學。這個小學,是江西南昌實驗小學。這個中學,是江西南昌第二中學。這個大學,是西南聯合大學。其中,許先生中學就讀的南昌二中,其前身心遠學校的源頭是江西南昌岡上鎮月池村熊氏的家塾,而我就是這個熊氏家族的後代,因此可以說,許淵衝就讀的這個「全省最好的中學」是我們熊家創辦的。
  • 從心所欲不逾矩,再讀論語 - 心之所至,皆合大道
    從心所欲不逾矩 草書、朱文印《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很多人以為自己已經多少歲了,按「聖人」的說法已經怎麼怎麼樣了,其實未必;同樣的道理,孔子的階段分類法,未必就適合所有人,二十而立,三十而不惑未必就沒有,學而不可迂腐,循規而不必墨守。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設定的最高境界。簡單來說,怎樣才能不逾越規矩呢?
  • 做到從心所欲,要以「不逾矩」為前提!
    自由並非是不受限制、隨性而為,而是有限度的自由才算合理。隨著自己的意思去做十分危險,要從心所欲,就必須以不逾矩為前提。如此看來,自由與不自由並沒有什麼區別,合理的自由與不合理的不自由,也沒有太大的不同。
  • 孔子教你談戀愛:從心所欲不逾矩
    隨著各類社交平臺的快速推廣,各種渠道可以讓我們很輕易的認識陌生人,在打開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新入口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現在一些人的愛情觀,走向一種相對消極的狀態。圖片源自網絡,新浪微博:@黎陽David你到過很多地方,你會漸漸知道哪個地方的風景最讓你難忘,你看過很多書,你會慢慢明白什麼樣的橋段最讓你著迷
  • 從心所欲不逾矩,有為有畏「套中人「|「經典重讀作文
    「年少不知書中味,再讀已是書中人。」「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由此可見,好文章是需要重讀的,因為重讀後,往往會給人帶來新的體會。請從下面四篇文章中任選一篇,聯繫自身實際與社會現實,為你將要參加的學校讀書會寫一篇發言稿,談談你重讀這篇文章後帶給你的新思考與新體會。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是不遵守規矩,春秋晉文公這樣處理為老不尊
    自古以來尊老愛幼都是社會所提倡的正能量價值觀,但是社會上也不乏倚老賣老、為老不尊的人。人都會有到老的時候,到了老年身體智力逐漸衰退,這是自然規律,不可避免,年輕人謙讓老人,尊重老人也是應該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老年人可以隨心所欲,不遵守社會最基本的規矩,如果縱容老人為老不尊的行為,那麼對於小孩子的影響將會是反面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老人家在晚年的時候,評論自己的一生,說在自己七十歲之後,達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中老年人,生理成熟並不等於心理成熟
    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心理不健康的人跟原生家庭有關。如果父母關係緊張,父母的教育缺失,兒童的心理就會畸形生長,或者永遠長不大,總像個孩子一樣。03 情緒控制能力差很多人性格特別善變,前一秒還有說有笑,只因為一個不如意,立馬暴跳如雷,這樣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很可能就是因為父母的情緒失控引起的。很多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孩子玩什麼給什麼,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做的很好,也是非打即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