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是不遵守規矩,春秋晉文公這樣處理為老不尊

2020-12-22 閱史明心

自古以來尊老愛幼都是社會所提倡的正能量價值觀,但是社會上也不乏倚老賣老、為老不尊的人。

人都會有到老的時候,到了老年身體智力逐漸衰退,這是自然規律,不可避免,年輕人謙讓老人,尊重老人也是應該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老年人可以隨心所欲,不遵守社會最基本的規矩,如果縱容老人為老不尊的行為,那麼對於小孩子的影響將會是反面的。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老人家在晚年的時候,評論自己的一生,說在自己七十歲之後,達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從心所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嚮往的人生境界,但並不是某些人理解的那樣,想幹嘛就幹嘛,無法無天。

孔子的從心所欲是有要求的,這個要求就是不逾矩,矩的意思是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孔子老人家一生最推崇的就是周朝禮制,禮之用和為貴,儒家也倡導人修身要克己復禮。

儒家反對人放縱自己的欲望,試想如果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放縱自己的欲望不遵守社會規矩,那這個社會就會亂了套。

一個美好的社會,必然是一個井然有序的狀態,就比如排隊這件事,大家都是很著急的,並不能因為你覺得自己著急,就要去插隊。

但是很多老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認為自己年紀大了,年輕人都應該讓著自己,但年輕人也有非常急的事情。

人活到老要學會善良

有些老人在年輕的時候,沒有接受過好的教育,養成了偷奸耍滑,無理取鬧的壞習慣,到了老年這種不良習氣更是愈發嚴重。

這些老人年輕時,因為趕上時代的動亂,他們打砸搶燒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內心似乎沒有認識到自己年輕時候的錯誤。

到了老年,內心還抱著反正我老了,活過今天還不知道能不能有明天的心理,破罐破摔,毫無顧忌。

況且社會法律對於年級大的人,也是有照顧的,這更加助漲了一些沒有素質老人的為老不尊。

其中最為典型的事件,比如廣場舞大媽擾民的情況,還有的廣場舞大媽霸佔籃球場,把打球的孩子趕跑。

再比如新聞曾報導過的,暴走老人隊伍,打著紅旗成群結隊在快速路上理直氣壯的暴走鍛鍊。

還有一些素質更低的老人,對於不讓座的年輕人,直接破口大罵。明目張胆的訛詐攙扶者,導致年輕人都不敢扶老人。

這些事情無不說明一點,這些老人真的是毫無規矩,為老不尊,他們不僅破壞了這個社會的秩序,還讓尊敬老人的年輕人寒心。

所以做人一定要學會善良,尤其是作為一個老人更要學會善良,因為你的一個隨心所欲很可能就教壞了一個小孩,最後整個社會都變得不敢尊敬老人了。

春秋晉文公這樣處理為老不尊

在春秋時期,社會同樣是倡導尊老愛幼的,春秋時期的人們更加重視禮制和道德,即便是這樣依然有為老不尊的事情發生。

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他手下便有兩員大將魏犨和顛頡,這二位便因為為老不尊最後落得悲慘的下場。

晉文公重耳早年,因為晉國動亂,不得不離開晉國,到處逃亡,在外流亡長達十九年,最終才回到晉國即為晉國國君。

重耳在外流亡的時候,並不是孤身一人,身邊有幾位追隨他的文臣武將,這其中便有魏犨和顛頡二位。

由此可見魏犨和顛頡和重耳的關係是非常親近的,屬於共患難的忠臣,他們一直跟隨重耳重返晉國,輔佐重耳坐上晉國國君的位置。

此時這兩位功臣已經是兩位年邁老人了,年級大再加上功勞大,慢慢的心態便飄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了,不在需要遵守規矩。

當一個人用老資格去破壞社會規矩的時候,其實他正在動搖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礎,說的現實點,功勞是不能作為違法擋箭牌的。

那麼魏犨和顛頡這兩位老人是如何為老不尊,破壞規矩的呢?這要從晉文公流亡到曹國開始說起。

當年晉文公重耳流亡到了曹國,曹國的國君曹共公不按照當時應有的待客禮儀接待重耳,如果說人家不熱情周道,那倒也無可厚非。

畢竟重耳處於流亡狀態,寄人籬下還想得到貴賓的禮遇,顯然不切實際,但是即便不被待見,也不應該遭到侮辱。

曹共公在重耳洗澡的時候居然偷窺,這種行為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對人都是極大的侮辱。

雖然重耳和曹共公都是男的,但是男人之間也是不能偷窺的,當時曹共公的大臣僖負羈勸曹共公不要這樣做,但是曹共公不聽。

於是僖負羈做出一個決定,他獨自接待重耳,並且還送了重耳一塊玉,重耳流亡這些年飽嘗世態炎涼。

對於僖負羈的盛情款待,自然是感激涕零,當著身邊隨從發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重耳發誓的時候,魏犨和顛頡這兩位也在場。

到了後來,重耳成為晉文公,發兵攻打曹國,殺了曹共公,晉文公特地下令,保全僖負羈一家,違令者斬!

按理說國君下令,作為屬下自然要遵守國君命令,但是魏犨和顛頡這兩位自恃功高,資格老,對於晉文公的命令當耳旁風。

這兩位痛恨曹國人,私自下令,偷偷放火殺掉僖負羈,晉文公得知此事後大怒,把此二人軍法處置。

雖然眾人求情,但晉文公沒有答應,晉文公的理由是:國君之所以取信於民,是因為有令必行。如果大臣都倚老賣老,擅自行事,國家豈不是要亂了套。

晉國自此,軍紀嚴明,戰鬥力提升,晉文公後來也登上了中原霸主的位置。

由此我們看魏犨和顛頡這兩位大臣依仗年紀大,資格老,功勞多,破壞規矩,不遵守命令,最後的下場就是自取其辱。

這對於現今的某些老人,也起到了教育作用,人老,老的是年齡,道德與尊嚴不能老!

文/閱史明心

圖/網絡

參考資料/

《春秋左傳》

相關焦點

  • 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所畫的這些羊,都是我借羊的形象畫出我的寄託。畫裡必須有精神,有寄託。這幅《福壽康寧》裡有仙杖繫著寶葫蘆,有壽星託著仙桃,有神童端著美酒,有羊銜著靈芝,諧音為福壽康寧,寓意也是。還有松樹、竹子,都有美好的寓意。古人的畫也是如此,不以像不像為品評標準,以表達自己心中的寄託為妙品。能從心所欲,但不逾矩,也不會畫羊不是羊。
  • 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國數字科技館
    從心所欲不逾矩2013-07-08 10:20:19
  •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論語·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先有「從心所欲」?還是先有「不踰矩」?讓人疑惑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會竟然排在知天命之後,難道在孔夫子看來隨心所欲境界和難度比知天命高得多?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你要知道,一夥十三四歲的初中生,是最不安定的年紀,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我們每次在課堂上都會各種傳紙條啊,說話啊,吃東西啊,當然有眼光灼灼的老師在上面,我們也不敢作出十分幹擾課堂秩序的舉動。過了很多年才徹底明白,其實老師不是看不見我們自以為很隱蔽的小動作,他不過是選擇照顧十幾歲孩子的一顆愛玩的天性心理,看破不說破,睜一眼閉一眼罷了。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讀
    古代的人還不知道有腦這個東西,所以說的都是心。很顯然,已經從形而下,說到了形而上。從,是按照的意思;心,頭腦;欲,頭腦產生的想法;矩,自然規律。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我到了七十歲的時候,按照我頭腦中產生的想法去做事,不管做(想法可行)或不做(想法瘋狂,自動摒棄了),都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 讓中小學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
    讓中小學有辦學活力,要讓其能「從心所欲」。首先,要承認中小學不僅有組織之「體」,還有組織之「心」,要承認其獨立的法人地位,尊重其辦學主體地位,這是中小學自我治理的基礎,也是遵循社會文化心理規律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克制對中小學的幹預衝動,不能將政府的組織「心」凌駕於中小學的組織「心」之上。其次,中小學的組織之「心」要有所動、有所欲,切不可「清心寡欲」。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
  • 從心所欲不逾矩,取榮當世不以讒,留名後世不以慘。誰是漢武帝時最...
    人生在世,無時不刻不在處理兩大關係:與自己、與外界。與自己相處得好的人,不管外界如何評他、看他,他自巋然不動,自得其樂。與外界相處得好的人,外界視他,總覺得友好善良,與人同樂。 人與自己關係的全部,是外在與內心。人與自己相處重在「從心所欲」。
  • 從心所欲不逾矩,再讀論語 - 心之所至,皆合大道
    從心所欲不逾矩 草書、朱文印《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設定的最高境界。簡單來說,怎樣才能不逾越規矩呢?「規所以正圓,矩所以正方」,圓不正,以規正之,方不正,以矩正之;若方圓本正,自然不需要規矩正之,自然而然不會逾越規矩。
  • 遠離「為老不尊」的人,孝順不是百依百順!
    但是大家在孝順老人的過程當中就會發現,有的老年人可能比較和善,但是也有一部分老年人總是顯得為老不尊。比如說我們經常從新聞報導當中看見這樣的新聞,有一些老年人在座公交車的時候,嫌別人不給他讓座,就對別人任意的辱罵甚至毆打,還有一部分老年人故意去騷擾一些年輕的女性朋友等等,種種例子,數不勝數。那麼,當遇到了這些為老不尊的老人,我們應該真正的去孝順、尊敬他們嗎?
  • 法治大講堂|給孩子命名,可以從心所欲也須不逾矩
    律師說法1    公序良俗,就是給孩子命名的「規矩」    《論語》中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人活到七十歲就能做到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了。其實,給孩子起名時,父母可以隨心所欲,但卻也仍要遵從一定的「規矩」。    近幾年,年輕父母給孩子取名越來越個性化,有一對年輕夫婦給孩子取名「北雁雲依」,其中「北雁」是姓,「雲依」是名。然而這個名字到當地派出所去登記時,最終沒有被核准。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荀子·王霸》最有意思,它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中霸主人選更近戰國。其餘說法中,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加上晉文公,晉國出現了四位霸主,這可是很有偏袒了。這個說法是清人全祖望《鮚崎亭集外編》中的說法,也不知道為何這樣看重晉國。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行善積德的那種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為何?因為常在道中行,當然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首古詩:人弱道不弱,人貧道不貧,一生常修心,常在道中行。這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義。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學畢業時,馬老師在我的畢業留言上留了一句贈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時候似懂非懂。心裡嘀咕:一個人既能夠活得從心所欲,又能夠與社會和諧相處,哪能呢?年歲漸長,映照先哲孔子所提點的每一個人生階段,確實有大智慧:「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一個人成家立業,從社會來看,真正獨立了。
  • 為老不尊!老人大白天看片,音響聲音很大,鄰居抱怨:聽著噁心,孩子學...
    子曰: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不逾矩。老人在上了歲數之後,對事情應該看得淡了,好像更看開了。笑呵呵,應該是老人每天的生活內容。雖然簡單的想法,但是做起來並不容易,畢竟人的修養良莠不齊,真正能夠做到的並不多。然而,下面故事中的一位老人的做法受到了鄰居的抱怨,甚至是指責,鄰居都說他為老不尊。
  • 為政篇二四 做到這一點,則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也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章大多數人皆耳熟能詳。也無歧義。我重點談談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這個心字,筆畫數為四劃。要注意的是中國所言的心,不是心臟這個器官,而是那個心窩之處。所以,現在的招牌動作比心實際上是毫無意義的。雖然心臟是那個形狀,但和心意毫無關聯。從心所欲,即是從人之本性也。心乃中,是太極之位,也是仁所在,人之性所在也。所以從心所欲就是率性而為的意思。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個天命所賦予人的性就在心中。
  • 從心所欲不逾矩(書人書事)
    像許淵衝這樣見過熊育鍚本人而仍然健在的,可以說為數極少了。 心遠學校及其後的南昌二中的確配得上「全省最好」這樣的讚譽。在民國時期,心遠學校一度與天津的南開學校、長沙的明德學校並稱為當時全國最知名的新式中學之一。吳有訓、傅抱石、胡先驌等名人曾在心遠學校任教,方志敏、鄒韜奮、夏徵農等名人曾在心遠學校就讀。當時,心遠學校選用外文原版教材施教,許淵衝正是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奠定了外文的基礎。
  • 做到從心所欲,要以「不逾矩」為前提!
    自由並非是不受限制、隨性而為,而是有限度的自由才算合理。隨著自己的意思去做十分危險,要從心所欲,就必須以不逾矩為前提。如此看來,自由與不自由並沒有什麼區別,合理的自由與不合理的不自由,也沒有太大的不同。
  • 詩譯英法許淵衝 從心所欲不逾矩
    像許淵衝這樣見過熊育鍚本人而仍然健在的,可以說為數極少了。   心遠學校及其後的南昌二中的確配得上「全省最好」這樣的讚譽。在民國時期,心遠學校一度與天津的南開學校、長沙的明德學校並稱為當時全國最知名的新式中學之一。吳有訓、傅抱石、胡先驌等名人曾在心遠學校任教,方志敏、鄒韜奮、夏徵農等名人曾在心遠學校就讀。
  • 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是啥意思?禮崩樂壞說的就是這個
    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有這樣一段評價: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譎」:欺詐、詭計;晉文公和齊桓公同為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孔子對他們卻有著不同的評價呢?二公皆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雖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義執言,不由詭道,猶為彼善於此。文公則伐衛以致楚,而陰謀以取勝,其譎甚矣。二君他事亦多類此,故夫子言此以發其隱。朱熹的註解讓我們有了大致的了解,原來是因為晉文公和齊桓公雖然同為諸侯盟主,並且都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雖然都是假仁假義,動機不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