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尊老愛幼都是社會所提倡的正能量價值觀,但是社會上也不乏倚老賣老、為老不尊的人。
人都會有到老的時候,到了老年身體智力逐漸衰退,這是自然規律,不可避免,年輕人謙讓老人,尊重老人也是應該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老年人可以隨心所欲,不遵守社會最基本的規矩,如果縱容老人為老不尊的行為,那麼對於小孩子的影響將會是反面的。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老人家在晚年的時候,評論自己的一生,說在自己七十歲之後,達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從心所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嚮往的人生境界,但並不是某些人理解的那樣,想幹嘛就幹嘛,無法無天。
孔子的從心所欲是有要求的,這個要求就是不逾矩,矩的意思是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孔子老人家一生最推崇的就是周朝禮制,禮之用和為貴,儒家也倡導人修身要克己復禮。
儒家反對人放縱自己的欲望,試想如果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放縱自己的欲望不遵守社會規矩,那這個社會就會亂了套。
一個美好的社會,必然是一個井然有序的狀態,就比如排隊這件事,大家都是很著急的,並不能因為你覺得自己著急,就要去插隊。
但是很多老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認為自己年紀大了,年輕人都應該讓著自己,但年輕人也有非常急的事情。
人活到老要學會善良
有些老人在年輕的時候,沒有接受過好的教育,養成了偷奸耍滑,無理取鬧的壞習慣,到了老年這種不良習氣更是愈發嚴重。
這些老人年輕時,因為趕上時代的動亂,他們打砸搶燒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內心似乎沒有認識到自己年輕時候的錯誤。
到了老年,內心還抱著反正我老了,活過今天還不知道能不能有明天的心理,破罐破摔,毫無顧忌。
況且社會法律對於年級大的人,也是有照顧的,這更加助漲了一些沒有素質老人的為老不尊。
其中最為典型的事件,比如廣場舞大媽擾民的情況,還有的廣場舞大媽霸佔籃球場,把打球的孩子趕跑。
再比如新聞曾報導過的,暴走老人隊伍,打著紅旗成群結隊在快速路上理直氣壯的暴走鍛鍊。
還有一些素質更低的老人,對於不讓座的年輕人,直接破口大罵。明目張胆的訛詐攙扶者,導致年輕人都不敢扶老人。
這些事情無不說明一點,這些老人真的是毫無規矩,為老不尊,他們不僅破壞了這個社會的秩序,還讓尊敬老人的年輕人寒心。
所以做人一定要學會善良,尤其是作為一個老人更要學會善良,因為你的一個隨心所欲很可能就教壞了一個小孩,最後整個社會都變得不敢尊敬老人了。
春秋晉文公這樣處理為老不尊
在春秋時期,社會同樣是倡導尊老愛幼的,春秋時期的人們更加重視禮制和道德,即便是這樣依然有為老不尊的事情發生。
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他手下便有兩員大將魏犨和顛頡,這二位便因為為老不尊最後落得悲慘的下場。
晉文公重耳早年,因為晉國動亂,不得不離開晉國,到處逃亡,在外流亡長達十九年,最終才回到晉國即為晉國國君。
重耳在外流亡的時候,並不是孤身一人,身邊有幾位追隨他的文臣武將,這其中便有魏犨和顛頡二位。
由此可見魏犨和顛頡和重耳的關係是非常親近的,屬於共患難的忠臣,他們一直跟隨重耳重返晉國,輔佐重耳坐上晉國國君的位置。
此時這兩位功臣已經是兩位年邁老人了,年級大再加上功勞大,慢慢的心態便飄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了,不在需要遵守規矩。
當一個人用老資格去破壞社會規矩的時候,其實他正在動搖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礎,說的現實點,功勞是不能作為違法擋箭牌的。
那麼魏犨和顛頡這兩位老人是如何為老不尊,破壞規矩的呢?這要從晉文公流亡到曹國開始說起。
當年晉文公重耳流亡到了曹國,曹國的國君曹共公不按照當時應有的待客禮儀接待重耳,如果說人家不熱情周道,那倒也無可厚非。
畢竟重耳處於流亡狀態,寄人籬下還想得到貴賓的禮遇,顯然不切實際,但是即便不被待見,也不應該遭到侮辱。
曹共公在重耳洗澡的時候居然偷窺,這種行為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對人都是極大的侮辱。
雖然重耳和曹共公都是男的,但是男人之間也是不能偷窺的,當時曹共公的大臣僖負羈勸曹共公不要這樣做,但是曹共公不聽。
於是僖負羈做出一個決定,他獨自接待重耳,並且還送了重耳一塊玉,重耳流亡這些年飽嘗世態炎涼。
對於僖負羈的盛情款待,自然是感激涕零,當著身邊隨從發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重耳發誓的時候,魏犨和顛頡這兩位也在場。
到了後來,重耳成為晉文公,發兵攻打曹國,殺了曹共公,晉文公特地下令,保全僖負羈一家,違令者斬!
按理說國君下令,作為屬下自然要遵守國君命令,但是魏犨和顛頡這兩位自恃功高,資格老,對於晉文公的命令當耳旁風。
這兩位痛恨曹國人,私自下令,偷偷放火殺掉僖負羈,晉文公得知此事後大怒,把此二人軍法處置。
雖然眾人求情,但晉文公沒有答應,晉文公的理由是:國君之所以取信於民,是因為有令必行。如果大臣都倚老賣老,擅自行事,國家豈不是要亂了套。
晉國自此,軍紀嚴明,戰鬥力提升,晉文公後來也登上了中原霸主的位置。
由此我們看魏犨和顛頡這兩位大臣依仗年紀大,資格老,功勞多,破壞規矩,不遵守命令,最後的下場就是自取其辱。
這對於現今的某些老人,也起到了教育作用,人老,老的是年齡,道德與尊嚴不能老!
文/閱史明心
圖/網絡
參考資料/
《春秋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