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最高境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
這是偉大的孔子自述其人生思想境界進階過程。
而做交易,就是做人。在我看來,做交易的境界提升跟孔子所言的過程極其相似,做交易的最高境界,也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1、而立
首先,之前我們討論過:只有當一個交易員認識到了「走勢是不確定的」時,投機大門才算真正的打開。
因為他忽然意識到,自己之前沉寂的那個以「預測」為核心的領域完全是錯的。
自己是完全被欲望牽引,在一個紛繁複雜,充滿謬誤的幻境中完全迷失了自己。真實的交易並不是尋求所謂的無敵的聖杯,真實的交易,是處理未來的不確定性。
他忽然清醒的看到了自己的方向,他知道自己該從哪些方面去努力,他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和未來該走什麼樣的路,他達到了而立的境界。
他開始拋棄之前所依賴的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他開始完全的依靠自己。
2、不惑
而立之後的交易者,他在不確定的領域中不停的去嘗試尋找出自己的模式。
在各種各樣的經歷中,他開始洞察到了越來越多的真相,他開始接觸到了不確定性的核心,他開始發現,那些表面的繁華背後隱藏著無盡的寒意。所謂的誇張收益,所謂的投機天才,所謂的驚人戰績,很多都是不確定性氣運加身的結果而已。
他於倖存者偏差,不可證偽,隨機混沌橫生的領域中,清晰的意識到了風險和收益的關係:盈虧同源,風險與收益從來不會分離。
他開始不惑。
別人吹噓到天上的方法他開始嗤之以鼻,任何不著邊際的方法都無法讓他沉迷。他開始明白,什麼叫做眾人皆醉我獨醒,他開始於孤獨中繼續前行。
3、知天命
人,生來渴望自由。在交易中,我們擁有最大化的自由,然而,自由其實是交易中最大的陷阱。
很多交易者在經歷了自己自由交易帶來的悲慘結局之後,深刻的意識到:想要在不確定的領域中想要真正的長期持續存活下去,需要依靠的是規則。既然不可預知未來的走勢,那麼就以規則高效應對即可。
以規則生成的確定邏輯,去應對不確定的未來。
他知道,所謂的交易中最完美的處理方式,最完美的處理標準,就是交易規則。入場規則,出場規則,資金管理規則。
於是,他開始知取捨,不臆測,盡人事,聽天命。在我看來,達到了這一步的人,都可以稱為交易高手。
他們在深刻的認知支撐下,做出了大量的取捨,他們開始認清真相,放棄了自己對行情走勢的個人臆測,以走勢為王。他們開始構建自己的交易規則,構建自己的交易系統,摒棄噪音,開始一致性的執行。
然後,以最大的耐心等待行情的到來。
他們明白,自己所能做到的是有限的,真正想要實現盈利,靠的是行情給你機會。東風來了,才能崛起。
他們達到了交易的聽天命境界。
有些事情你能做到,而有些事情,不是你努力就可以達成的。他們放棄了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堅持運行自己正確的交易邏輯,通盤無妙手,規則行天下。
4、耳順
在堅持運行了自己的交易系統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得到了不確定走勢帶來的各種反饋,他們也深刻的體會到了規則的力量,他們對交易邏輯才是盈利根本的理解越來越深刻。這個時期,他們會明白:邏輯正確即有正向預期,而正確的邏輯,又有無數種實現方式。
回撤10%還是回撤30%出場?均線出場,算法出場,高低點出場,這些都無所謂,只要他們能夠堅持的輸出具有正向收益預期的交易邏輯,都可以實現盈利。
他們對於不確定性的理解,他們對於盈虧同源的理解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一套方法,一眼可窺透其根本,他們開始不在拘禁於細節。他們開始中庸,他們開始包容市場上各種各樣的方法。
他們達到了耳順的境界。
5、從心所欲不逾矩
所謂的規則,在建立的初級,其根本作用是限制自由,明確邏輯優勢。在交易的初級,交易者和規則的關係是依靠。
他依靠規則帶來的「確定性」。
在前期,最大的挑戰是執行,因為他們依然要面對周邊環境和氣運加身者所帶來的無盡誘惑。然而,在無數次的執行自己的交易規則的過程中,在經歷了無數次牛熊轉換,震蕩趨勢的過程中,一個交易者對其規則的理解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地步,他的行為基本深刻的融合了自己的理念。
他不在需要規則的刻意幫助,因為規則的真正好處他已經完全掌握,他的交易行為,他的一舉一動,全都是規則的影子。也就是說,他由之前的依靠規則,達到了完全掌控規則的境界。
這個階段,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此,一念起,即為交易。
交易的智慧,醍醐灌頂:「阻力最小」的秘密
在這個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均遵循著「阻力最小」原則,儘管我們很多時候並未留意。
光與水的智慧光是節約時間的典範,它永遠以最短路逕行進。在真空中,光以30萬千米/小時的速率沿直線傳播;反射時,光所走過的路線,入射角等於反射角;折射時,入射角與折射角的比例,與兩種介質的折射率保持著特定關係。光的行為,取決於介質的根本結構,光在介質中始終以「阻力最小」的方式傳播,任何一條其他路徑都是「彎路」。
再來觀察水。水的智慧,遠非世間常人所能及。河道寬,則水流緩慢;河道窄,則水流湍急;水的行進路線也取決於河道結構,或直或彎。若水流遇到一塊巨石攔路,它不會去「努力翻越」,而是明智地繞道而行。
努力乃痛苦之源麼先問個問題,你喜歡交易嗎?你為交易努力過嗎?現代教育崇尚努力和競爭。宣傳名人早年充當「拼命三郎」的報導比比皆是,似乎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但真是這樣嗎?讓孩子每天比別人多練兩個小時鋼琴,將來他就能成為莫扎特?比別人多畫兩個小時的畫,就能成為達文西?
「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這句話沒錯。但不要小看那1%,它決定了剩下99%的汗水的性質。擁有這1%,努力便是成功之源;缺少這1%,努力只能成為痛苦之源。
努力,即試圖用強大的意志克服「最小阻力」的約束,與環境和自身心境對抗。從這個意義來看,天才或許從來都沒有「努力」或「勤奮」過,在常人眼裡是在做拼命三郎,但事實上他們不過是順應自己心靈的召喚而已。半夜12點,小莫扎特在練琴;凌晨1點,在父母棍棒驅使下的一個小男孩同樣在練琴。外表相似的行為背後,是全然不同的結構。前者在享受整個音樂行雲流水的過程,後者或許僅僅出於不願挨打的目的。「順心」根本無需努力,只有「違心」才需要努力。愛因斯坦曾說:「我從來沒有工作過一天」。如果您發現自己每天工作都不開心,都在努力克服許許多多的障礙,一切只為等待發薪日,那麼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您不是做這件事的天才。
畫家每畫一筆,想著這一筆能給自己帶來多少財富,他不會是一個好畫家;不熱愛足球,只希望藉助踢球讓自己擁有豪宅的球員,不會是一個天才球員;立志要得諾貝爾獎的人,一定得不了諾貝爾獎;不能享受投資和交易的過程,只求在交易中快速獲利的人,不可能是一個好的交易員。
更看重「享受過程」,還是更看重「享受結果」,或許正是少數成功者與多數失敗者之間的根本差異。克服內心的掙扎,試圖用「努力」來麻痺神經,從交易的角度來講其實就是逆勢。那些讓您徹夜難眠的交易單,十有八九會以虧損收場,因為很明顯,您已經不是在享受過程了,而是在被整個過程煎熬,不斷地寄希望於這個過程早點結束,好讓自己最後得到「煎熬的回報」。不幸的是,人的心靈往往是最準確的羅盤,逆勢而為不僅讓整個過程痛苦不堪,而且結果也往往不盡人意。
改變結構,方能改變結果以努力作為手段的行為是治標;唯有改變結構方能治本。這猶如治水,堵不如疏。要想改變河流的走向和強度,必須在河道上做文章。不想讓水太急,可以把河道修寬一些;一味封堵可能決堤;而積極疏通反能引水灌溉農田。
對個人而言,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現狀不滿,那麼這時最需要的是自省,而不是「繼續努力」。換一份工作,換一個環境,從結構進行調整,要比運用意志力重要得多。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搞清楚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究竟是做什麼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讓姚明去打桌球,巴菲特去做中文系教授,恐怕他們再怎樣努力也難以獲得現在的成功。一旦尋找到這份上帝安排的職業,就找到了心中的「勢」,從而順勢而為,為過程而快樂,而非為了得到一個結果委曲求全。
對交易者而言,必須認識自身結構——性格與心理;認識市場結構——趨勢理論與波浪理論,做到知己知彼。市場是自然的函數。穩定獲利的途徑,也註定是一條阻力最小的通途;而非讓人心力交瘁的戰場。
成交量
分析成交量的變化,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幫助呢?
分析個股對市場的吸引程度。成交量越大,說明越有吸引力,價格波動幅度可能會越大。
分析個股的壓力和支持價格區域:在一個價格區域,如果成交量很大,說明趨勢將在這裡產生停頓或反轉;
觀察個股的價格走出成交密集區域的方向:當價格走出成交密集的區域,說明多空分歧得到了暫時的統一,如果向上走,那麼價格傾向於上升;向下走,則傾向於下跌;
觀察個股成交量在不同價格區域的相對值的大小,判斷趨勢的持續性。
股票成交量基本概念
成交量是指一個時間單位內對某股票交易成交的數量。一般情況下,成交量大且價格上漲的股票,趨勢向好。成交量持續低迷時,一般出現在熊市或股票整理階段,市場交投不活躍。成交量是判斷股票走勢的重要依據,對分析主力行為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成交量運用四大要點
縮量跌後,成交量放大,有反彈的可能。
縮量漲後,成交量放大,有回調的需求。
縮量下跌,證明洗盤吸籌可能性較大。
縮量漲停,證明籌碼珍貴。
量價關係口訣:
高位放量就要跑,跑錯也要跑
個股在高位經歷了一段較大漲幅後,股價已經處於高位,但成交量不斷增加,個股股價卻一直停滯不前,表明此時已經出現高位量增價平的現象,大概率是主力開始出貨。
高位無量就要拿,拿錯也要拿
高位指的是股價處於或接近歷史高位,高位無量橫盤走勢,是典型的上漲中繼形態,此時不宜輕易出局。
低位放量就要跟,跟錯也要跟
低位放量是好事,通常是資金介入吸籌,後期上漲概率大。
低位無量就要等,等錯也要等
無量是因為主力還未做好拉升準備,一旦放量就是大幅拉升時。
量增價升,進場
這是比較常見的積極進場訊息。
量增價平,轉陰
成交量有效放大,但股價卻不成比上漲,通常就是轉陰訊息。
量平價跌,出局
個股股價持續下跌,成交量卻並未出現相應降低,大概率是主力已經開始出逃,股民也應及時出局。
量平價升,加倉
多空博弈下,一旦量能出現快速放大,則說明博弈中多方勝出,主力開始入場建倉。
量比怎麼看?為什麼選票首先要看量比
分時線與量比指標線在同一時期都形成上升趨勢,表明個股股價良性上漲,個股股價每一分上漲都得到成交量的支持,可以入場做多。
量比指標雙線順下它可以提示投資者獲利區間的所在,還可以幫助投資者迴避股價下跌的風險。量比指標形成下降趨勢,表示盤中的量能開始不斷減小,是資金撤離的訊息。
開盤時量比指標數值非常大,但是隨後出現連續下滑走勢,個股股價下跌途中可以看到,分時線形成狼牙形態,表明有資金在堅決出貨。
盤中短線快速上漲,同時成交量也在股價快速上衝過程中相應放大。但是想要連續性的上漲就必須得到成交量持續放大的配合,否則上漲行情不能延續,如果這樣,量比指標就必須形成明確的上升趨勢,但是量比沒有上升,反而下降。這表明當前的放量並不真實。
量比0.5成交量萎縮到極致,變盤隨時發生。
量比0.8--1.5成交量處於正常水平。
量比1.5--2.5溫和放量,將會延續原有趨勢。
量比2.5--5明顯放量,可以採取相應行動了。
量比5--10放巨量表現,趨勢已到末期。
量比>10極端放量,趨勢已經到默契,可以考慮反向應用。
放量:如果股價也處於溫和緩升狀態,則升勢相對健康,可繼續持股,若個股股價下跌,則可認定跌勢難以在短期內結束,從量的方面判斷應可考慮停損退出。
主力在成交量上最難作假。成交量無非有兩個方向,一是放量,二是縮量。主力只可能把成交量做大不可能做小成交量。
主力在拉升個股的最後階段會儘量對倒把成交量放大很大,目的就是為把散戶吸引進來,調動散戶的追漲熱情,然後主力藉機出貨。
但是主力出貨都是很短時間的,不可能一直把成交量放的很大,成交量是真金白銀砸出來的,所以主力持續的放量也是需要成本的。
主力單方面是不可能做出縮量的。
股票中有兩種勢力,主力和散戶。
主力在洗盤初期,主力不出貨,但是散戶在出這個時候成交量是放大的,在洗盤的末期,主力不出,散戶也不出,這個時候縮量就形成了。
所以縮量是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縮量甚至極致縮量作為進場點是很準確的。
關於成交量的股諺有:量在價先,即天量見天價,地量見地價;底部放量,閉眼進場。
所以說把成交量作為交易的依據,可靠性相對來講還是比較準確的。
MACD口訣:「負區金叉」看漲,「正區死叉」看跌
股市的MACD,對於股民來說幾乎家喻戶曉,甚至到了人人都掌握了它的地步。但若是要真利用好它卻是不太容易的,MACD是一個趨勢指標,MACD在關注趨勢轉變的同時,也兼具了監測趨勢發展的作用。
我們就用MACD指標中紅柱、綠柱的變化來判斷蠟燭線所顯示的價格趨勢狀況,以此來決定交易時機的把握。
MACD如何用?首先看MACD是如何構成的。表面上,MACD有白線和黃線各一,紅柱和綠柱。
現在讓我們來改一改,把「紅柱和綠柱」換成「線」,看看效果如何。
有點看不慣,但更直觀,「紅柱和綠柱」變成了紫色的線。
而且這裡我們注意到一條以前未留意過的線,就是「0軸」。
0軸就如「楚河漢界」,把MACD分成強區和弱區,上為強,下為弱。
黃白兩線的走勢,分成金叉和死叉。
它們的關係,就如下圖:
然後帶著這關係,看圖
「負區金叉」,看漲;
震蕩,「負區金叉」,看漲;
「正區死叉」,看跌;
「負區死叉」,看漲;
震蕩,「正區死叉」,看跌。
上圖,隱藏著一個MACD重要的知識點,就是背離。
個股股價創新低,紫色線(紅柱和綠柱)沒跟著創新低,這就是背離。
如果你在第1點進場,那麼可以在第2點時加倉,然後在第3點撤退。一般來說,MACD的背離比較可靠,成功率也高。
MACD「反映」慢,屬於趨勢指標,很難用在短線上,當然,可以用30分鐘圖或15分鐘圖來應用,現在只說在日線圖的操作。但MACD最好用的是周線圖,用周線圖選出合適的個股,再從日線圖找到進場的好時機。
周線上的指標,可信度比日線上的高,有一個說法是「小周期要服從大周期」,就是說投資者要從中長期來布局,穩步建倉,而MACD,正適合用在中長線上。
股市如戰場,資金就是你的士兵。在大方向正確的情況下,才能從容地投入戰鬥。要先勝而後求戰,不能先戰而後求勝。投機的核心就是儘量迴避不確定走勢,只在明顯的漲勢中下注。並且在有相當把握的行動之前,再給自己買一份保險(止損位擺脫出局),以防自己的主觀錯誤。做交易,必須要擁有二次重來的能力,包括資金上,信心上和機會上。
你可以被市場打敗,但千萬不能被市場消滅。我們來到這個市場是為了賺錢,但是這個市場卻不是全自動提款機。進入股市,就是要搶劫那些時刻準備搶劫你的人。股票投機講究時機和技巧,機會不是天天有,即使有,也不是人人都能抓住。要學會分析自己擅長把握的機會,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有機會就撈一票,沒機會就觀望,離開。如果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擅長什麼,就不要輕舉妄動。與鱷共泳有風險,入市撈錢需謹慎。
做交易,最忌諱使用壓力資金。資金一旦有了壓力,心態就會扭曲。你會因為市場上的正常波動而驚慌出局,以至事後才發現自己當初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你也會因為受制於資金的使用時間,在沒有機會的時候孤注一擲,最終滿盤皆輸。資金管理是戰略,買賣股票是戰術,具體價位是戰鬥。在十次交易中,即使六次交易你失敗了,但只要把這六次交易的虧損,控制在整個交易本金20%的損失內,剩下的四次成功交易,哪怕用三次小賺,去填補整個交易本金20%的虧損,剩下一次大賺,也會令你的收益不低。
你無法控制市場的走向,所以不需要在自己控制不了的形勢中浪費精力和情緒。不要擔心市場將出現怎樣的變化,要擔心的是你將採取怎樣的對策回應市場的變化。判斷對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你正確時,你獲得了多大的利潤,當你錯誤的時候,你能夠承受多少虧損。入場之前,靜下心來多想想,想想自己有多少專業技能支撐自己在市場中拼殺,想想自己的心態是否可以禁得住大風大浪的起伏跌宕,想想自己口袋中有限的
貴在思考,成于堅守
股票交易中,90%以上的投資者都會被虧損而困擾,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風格的交易方法。雖然市面上不乏有各種實盤交易冠軍的交易方法或者思路可供分享,但這種拿來主義顯然沒有給大家帶來實際的效果。為什麼?原因不在交易方法本身,而是貫徹這種交易方法的人的能力,更多的是考驗交易者百鍊成鋼的條件反射般的理解力和執行力。
一種盈利(小虧大賺)的交易方法的形成,是在不斷地交易試錯(各種行不通),不管的改進,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取捨過程中逐漸成型的,無不是建立在成千上萬個犯錯的基礎之上。實戰能力的形成必須經歷刻苦訓練、深刻領悟、並能忍受常人無法承受的壓力,別無他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無不經歷數次的反覆試錯反覆訓練,才能有所成就。雖然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得門而入,認為只有天資聰慧、悟性極高者才能步入成功的行列,只能說天資聰慧者做更多的思考、能更快的悟道、有更強的辯證邏輯、演繹邏輯、歸納邏輯能力。天道酬勤,任何成功者都不覺得自己比別人更聰明,不覺得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持續不斷的努力。
所以當你沒有經歷這些反覆的訓練,而去套用本不屬於自己摸索出來的交易方法,自然不會在交易中成功的貫徹這種交易方法,只能在原創本人的親自指導下才會奏效,除非你與交易方法的原創本人有著同樣的思考和理解。而這種思考和理解才是關鍵的關鍵,這種思考和理解其實就是交易方法背後的交易邏輯!或者說是背後的交易哲學。他指導著你對市場的認知思維,決定了你探索各種交易方法的方向!所以,如果一種交易方法長期不能實現盈利,就要考慮你的交易邏輯的問題了,需要清空自己,重新出發!交易邏輯、交易思想哲學正確,找到方法只是時間問題。
關於交易哲學,本人曾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所啟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附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大體意思為:道是獨一無二,其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相交而形成調和的狀態,進而演變成大道相同而外在不同的萬物。個人把它放在炒股的理解是:股市是一個整體,分為價格的上漲和下跌,在漲跌力量勢均時,則是價格處于震蕩的均衡調和狀態。上漲、下跌、震蕩則是通過形形色色的各種不同的形態存在著。
交易中,多空博弈分三種情況,多大於空,空大於多,多空勢均力敵。其實是兩種情況,一是突破後的趨勢,二是突破前的震蕩。至於摸頂超底,也是價格在達到極點後的均衡狀態的突破行為。只不過是反向突破而已(成功率極低,九死一生),而不是平臺震蕩後的順勢突破。勢乃方向,勢不可擋,順勢而為,事事可為!方向對了,剩下的就是努力通過實踐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努力做到每一個決定的背後都要有邏輯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