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交易的最高境界,一定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2020-12-22 騰訊網

交易的最高境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

這是偉大的孔子自述其人生思想境界進階過程。

而做交易,就是做人。在我看來,做交易的境界提升跟孔子所言的過程極其相似,做交易的最高境界,也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1、而立

首先,之前我們討論過:只有當一個交易員認識到了「走勢是不確定的」時,投機大門才算真正的打開。

因為他忽然意識到,自己之前沉寂的那個以「預測」為核心的領域完全是錯的。

自己是完全被欲望牽引,在一個紛繁複雜,充滿謬誤的幻境中完全迷失了自己。真實的交易並不是尋求所謂的無敵的聖杯,真實的交易,是處理未來的不確定性。

他忽然清醒的看到了自己的方向,他知道自己該從哪些方面去努力,他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和未來該走什麼樣的路,他達到了而立的境界。

他開始拋棄之前所依賴的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他開始完全的依靠自己。

2、不惑

而立之後的交易者,他在不確定的領域中不停的去嘗試尋找出自己的模式。

在各種各樣的經歷中,他開始洞察到了越來越多的真相,他開始接觸到了不確定性的核心,他開始發現,那些表面的繁華背後隱藏著無盡的寒意。所謂的誇張收益,所謂的投機天才,所謂的驚人戰績,很多都是不確定性氣運加身的結果而已。

他於倖存者偏差,不可證偽,隨機混沌橫生的領域中,清晰的意識到了風險和收益的關係:盈虧同源,風險與收益從來不會分離。

他開始不惑。

別人吹噓到天上的方法他開始嗤之以鼻,任何不著邊際的方法都無法讓他沉迷。他開始明白,什麼叫做眾人皆醉我獨醒,他開始於孤獨中繼續前行。

3、知天命

人,生來渴望自由。在交易中,我們擁有最大化的自由,然而,自由其實是交易中最大的陷阱。

很多交易者在經歷了自己自由交易帶來的悲慘結局之後,深刻的意識到:想要在不確定的領域中想要真正的長期持續存活下去,需要依靠的是規則。既然不可預知未來的走勢,那麼就以規則高效應對即可。

以規則生成的確定邏輯,去應對不確定的未來。

他知道,所謂的交易中最完美的處理方式,最完美的處理標準,就是交易規則。入場規則,出場規則,資金管理規則。

於是,他開始知取捨,不臆測,盡人事,聽天命。在我看來,達到了這一步的人,都可以稱為交易高手。

他們在深刻的認知支撐下,做出了大量的取捨,他們開始認清真相,放棄了自己對行情走勢的個人臆測,以走勢為王。他們開始構建自己的交易規則,構建自己的交易系統,摒棄噪音,開始一致性的執行。

然後,以最大的耐心等待行情的到來。

他們明白,自己所能做到的是有限的,真正想要實現盈利,靠的是行情給你機會。東風來了,才能崛起。

他們達到了交易的聽天命境界。

有些事情你能做到,而有些事情,不是你努力就可以達成的。他們放棄了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堅持運行自己正確的交易邏輯,通盤無妙手,規則行天下。

4、耳順

在堅持運行了自己的交易系統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得到了不確定走勢帶來的各種反饋,他們也深刻的體會到了規則的力量,他們對交易邏輯才是盈利根本的理解越來越深刻。這個時期,他們會明白:邏輯正確即有正向預期,而正確的邏輯,又有無數種實現方式。

回撤10%還是回撤30%出場?均線出場,算法出場,高低點出場,這些都無所謂,只要他們能夠堅持的輸出具有正向收益預期的交易邏輯,都可以實現盈利。

他們對於不確定性的理解,他們對於盈虧同源的理解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一套方法,一眼可窺透其根本,他們開始不在拘禁於細節。他們開始中庸,他們開始包容市場上各種各樣的方法。

他們達到了耳順的境界。

5、從心所欲不逾矩

所謂的規則,在建立的初級,其根本作用是限制自由,明確邏輯優勢。在交易的初級,交易者和規則的關係是依靠。

他依靠規則帶來的「確定性」。

在前期,最大的挑戰是執行,因為他們依然要面對周邊環境和氣運加身者所帶來的無盡誘惑。然而,在無數次的執行自己的交易規則的過程中,在經歷了無數次牛熊轉換,震蕩趨勢的過程中,一個交易者對其規則的理解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地步,他的行為基本深刻的融合了自己的理念。

他不在需要規則的刻意幫助,因為規則的真正好處他已經完全掌握,他的交易行為,他的一舉一動,全都是規則的影子。也就是說,他由之前的依靠規則,達到了完全掌控規則的境界。

這個階段,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此,一念起,即為交易。

交易的智慧,醍醐灌頂:「阻力最小」的秘密

在這個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均遵循著「阻力最小」原則,儘管我們很多時候並未留意。

光與水的智慧光是節約時間的典範,它永遠以最短路逕行進。在真空中,光以30萬千米/小時的速率沿直線傳播;反射時,光所走過的路線,入射角等於反射角;折射時,入射角與折射角的比例,與兩種介質的折射率保持著特定關係。光的行為,取決於介質的根本結構,光在介質中始終以「阻力最小」的方式傳播,任何一條其他路徑都是「彎路」。

再來觀察水。水的智慧,遠非世間常人所能及。河道寬,則水流緩慢;河道窄,則水流湍急;水的行進路線也取決於河道結構,或直或彎。若水流遇到一塊巨石攔路,它不會去「努力翻越」,而是明智地繞道而行。

努力乃痛苦之源麼先問個問題,你喜歡交易嗎?你為交易努力過嗎?現代教育崇尚努力和競爭。宣傳名人早年充當「拼命三郎」的報導比比皆是,似乎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但真是這樣嗎?讓孩子每天比別人多練兩個小時鋼琴,將來他就能成為莫扎特?比別人多畫兩個小時的畫,就能成為達文西?

「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這句話沒錯。但不要小看那1%,它決定了剩下99%的汗水的性質。擁有這1%,努力便是成功之源;缺少這1%,努力只能成為痛苦之源。

努力,即試圖用強大的意志克服「最小阻力」的約束,與環境和自身心境對抗。從這個意義來看,天才或許從來都沒有「努力」或「勤奮」過,在常人眼裡是在做拼命三郎,但事實上他們不過是順應自己心靈的召喚而已。半夜12點,小莫扎特在練琴;凌晨1點,在父母棍棒驅使下的一個小男孩同樣在練琴。外表相似的行為背後,是全然不同的結構。前者在享受整個音樂行雲流水的過程,後者或許僅僅出於不願挨打的目的。「順心」根本無需努力,只有「違心」才需要努力。愛因斯坦曾說:「我從來沒有工作過一天」。如果您發現自己每天工作都不開心,都在努力克服許許多多的障礙,一切只為等待發薪日,那麼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您不是做這件事的天才。

畫家每畫一筆,想著這一筆能給自己帶來多少財富,他不會是一個好畫家;不熱愛足球,只希望藉助踢球讓自己擁有豪宅的球員,不會是一個天才球員;立志要得諾貝爾獎的人,一定得不了諾貝爾獎;不能享受投資和交易的過程,只求在交易中快速獲利的人,不可能是一個好的交易員。

更看重「享受過程」,還是更看重「享受結果」,或許正是少數成功者與多數失敗者之間的根本差異。克服內心的掙扎,試圖用「努力」來麻痺神經,從交易的角度來講其實就是逆勢。那些讓您徹夜難眠的交易單,十有八九會以虧損收場,因為很明顯,您已經不是在享受過程了,而是在被整個過程煎熬,不斷地寄希望於這個過程早點結束,好讓自己最後得到「煎熬的回報」。不幸的是,人的心靈往往是最準確的羅盤,逆勢而為不僅讓整個過程痛苦不堪,而且結果也往往不盡人意。

改變結構,方能改變結果以努力作為手段的行為是治標;唯有改變結構方能治本。這猶如治水,堵不如疏。要想改變河流的走向和強度,必須在河道上做文章。不想讓水太急,可以把河道修寬一些;一味封堵可能決堤;而積極疏通反能引水灌溉農田。

對個人而言,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現狀不滿,那麼這時最需要的是自省,而不是「繼續努力」。換一份工作,換一個環境,從結構進行調整,要比運用意志力重要得多。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搞清楚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究竟是做什麼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讓姚明去打桌球,巴菲特去做中文系教授,恐怕他們再怎樣努力也難以獲得現在的成功。一旦尋找到這份上帝安排的職業,就找到了心中的「勢」,從而順勢而為,為過程而快樂,而非為了得到一個結果委曲求全。

對交易者而言,必須認識自身結構——性格與心理;認識市場結構——趨勢理論與波浪理論,做到知己知彼。市場是自然的函數。穩定獲利的途徑,也註定是一條阻力最小的通途;而非讓人心力交瘁的戰場。

成交量

分析成交量的變化,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幫助呢?

分析個股對市場的吸引程度。成交量越大,說明越有吸引力,價格波動幅度可能會越大。

分析個股的壓力和支持價格區域:在一個價格區域,如果成交量很大,說明趨勢將在這裡產生停頓或反轉;

觀察個股的價格走出成交密集區域的方向:當價格走出成交密集的區域,說明多空分歧得到了暫時的統一,如果向上走,那麼價格傾向於上升;向下走,則傾向於下跌;

觀察個股成交量在不同價格區域的相對值的大小,判斷趨勢的持續性。

股票成交量基本概念

成交量是指一個時間單位內對某股票交易成交的數量。一般情況下,成交量大且價格上漲的股票,趨勢向好。成交量持續低迷時,一般出現在熊市或股票整理階段,市場交投不活躍。成交量是判斷股票走勢的重要依據,對分析主力行為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成交量運用四大要點

縮量跌後,成交量放大,有反彈的可能。

縮量漲後,成交量放大,有回調的需求。

縮量下跌,證明洗盤吸籌可能性較大。

縮量漲停,證明籌碼珍貴。

量價關係口訣:

高位放量就要跑,跑錯也要跑

個股在高位經歷了一段較大漲幅後,股價已經處於高位,但成交量不斷增加,個股股價卻一直停滯不前,表明此時已經出現高位量增價平的現象,大概率是主力開始出貨。

高位無量就要拿,拿錯也要拿

高位指的是股價處於或接近歷史高位,高位無量橫盤走勢,是典型的上漲中繼形態,此時不宜輕易出局。

低位放量就要跟,跟錯也要跟

低位放量是好事,通常是資金介入吸籌,後期上漲概率大。

低位無量就要等,等錯也要等

無量是因為主力還未做好拉升準備,一旦放量就是大幅拉升時。

量增價升,進場

這是比較常見的積極進場訊息。

量增價平,轉陰

成交量有效放大,但股價卻不成比上漲,通常就是轉陰訊息。

量平價跌,出局

個股股價持續下跌,成交量卻並未出現相應降低,大概率是主力已經開始出逃,股民也應及時出局。

量平價升,加倉

多空博弈下,一旦量能出現快速放大,則說明博弈中多方勝出,主力開始入場建倉。

量比怎麼看?為什麼選票首先要看量比

分時線與量比指標線在同一時期都形成上升趨勢,表明個股股價良性上漲,個股股價每一分上漲都得到成交量的支持,可以入場做多。

量比指標雙線順下它可以提示投資者獲利區間的所在,還可以幫助投資者迴避股價下跌的風險。量比指標形成下降趨勢,表示盤中的量能開始不斷減小,是資金撤離的訊息。

開盤時量比指標數值非常大,但是隨後出現連續下滑走勢,個股股價下跌途中可以看到,分時線形成狼牙形態,表明有資金在堅決出貨。

盤中短線快速上漲,同時成交量也在股價快速上衝過程中相應放大。但是想要連續性的上漲就必須得到成交量持續放大的配合,否則上漲行情不能延續,如果這樣,量比指標就必須形成明確的上升趨勢,但是量比沒有上升,反而下降。這表明當前的放量並不真實。

量比0.5成交量萎縮到極致,變盤隨時發生。

量比0.8--1.5成交量處於正常水平。

量比1.5--2.5溫和放量,將會延續原有趨勢。

量比2.5--5明顯放量,可以採取相應行動了。

量比5--10放巨量表現,趨勢已到末期。

量比>10極端放量,趨勢已經到默契,可以考慮反向應用。

放量:如果股價也處於溫和緩升狀態,則升勢相對健康,可繼續持股,若個股股價下跌,則可認定跌勢難以在短期內結束,從量的方面判斷應可考慮停損退出。

主力在成交量上最難作假。成交量無非有兩個方向,一是放量,二是縮量。主力只可能把成交量做大不可能做小成交量。

主力在拉升個股的最後階段會儘量對倒把成交量放大很大,目的就是為把散戶吸引進來,調動散戶的追漲熱情,然後主力藉機出貨。

但是主力出貨都是很短時間的,不可能一直把成交量放的很大,成交量是真金白銀砸出來的,所以主力持續的放量也是需要成本的。

主力單方面是不可能做出縮量的。

股票中有兩種勢力,主力和散戶。

主力在洗盤初期,主力不出貨,但是散戶在出這個時候成交量是放大的,在洗盤的末期,主力不出,散戶也不出,這個時候縮量就形成了。

所以縮量是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縮量甚至極致縮量作為進場點是很準確的。

關於成交量的股諺有:量在價先,即天量見天價,地量見地價;底部放量,閉眼進場。

所以說把成交量作為交易的依據,可靠性相對來講還是比較準確的。

MACD口訣:「負區金叉」看漲,「正區死叉」看跌

股市的MACD,對於股民來說幾乎家喻戶曉,甚至到了人人都掌握了它的地步。但若是要真利用好它卻是不太容易的,MACD是一個趨勢指標,MACD在關注趨勢轉變的同時,也兼具了監測趨勢發展的作用。

我們就用MACD指標中紅柱、綠柱的變化來判斷蠟燭線所顯示的價格趨勢狀況,以此來決定交易時機的把握。

MACD如何用?首先看MACD是如何構成的。表面上,MACD有白線和黃線各一,紅柱和綠柱。

現在讓我們來改一改,把「紅柱和綠柱」換成「線」,看看效果如何。

有點看不慣,但更直觀,「紅柱和綠柱」變成了紫色的線。

而且這裡我們注意到一條以前未留意過的線,就是「0軸」。

0軸就如「楚河漢界」,把MACD分成強區和弱區,上為強,下為弱。

黃白兩線的走勢,分成金叉和死叉。

它們的關係,就如下圖:

然後帶著這關係,看圖

「負區金叉」,看漲;

震蕩,「負區金叉」,看漲;

「正區死叉」,看跌;

「負區死叉」,看漲;

震蕩,「正區死叉」,看跌。

上圖,隱藏著一個MACD重要的知識點,就是背離。

個股股價創新低,紫色線(紅柱和綠柱)沒跟著創新低,這就是背離。

如果你在第1點進場,那麼可以在第2點時加倉,然後在第3點撤退。一般來說,MACD的背離比較可靠,成功率也高。

MACD「反映」慢,屬於趨勢指標,很難用在短線上,當然,可以用30分鐘圖或15分鐘圖來應用,現在只說在日線圖的操作。但MACD最好用的是周線圖,用周線圖選出合適的個股,再從日線圖找到進場的好時機。

周線上的指標,可信度比日線上的高,有一個說法是「小周期要服從大周期」,就是說投資者要從中長期來布局,穩步建倉,而MACD,正適合用在中長線上。

股市如戰場,資金就是你的士兵。在大方向正確的情況下,才能從容地投入戰鬥。要先勝而後求戰,不能先戰而後求勝。投機的核心就是儘量迴避不確定走勢,只在明顯的漲勢中下注。並且在有相當把握的行動之前,再給自己買一份保險(止損位擺脫出局),以防自己的主觀錯誤。做交易,必須要擁有二次重來的能力,包括資金上,信心上和機會上。

你可以被市場打敗,但千萬不能被市場消滅。我們來到這個市場是為了賺錢,但是這個市場卻不是全自動提款機。進入股市,就是要搶劫那些時刻準備搶劫你的人。股票投機講究時機和技巧,機會不是天天有,即使有,也不是人人都能抓住。要學會分析自己擅長把握的機會,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有機會就撈一票,沒機會就觀望,離開。如果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擅長什麼,就不要輕舉妄動。與鱷共泳有風險,入市撈錢需謹慎。

做交易,最忌諱使用壓力資金。資金一旦有了壓力,心態就會扭曲。你會因為市場上的正常波動而驚慌出局,以至事後才發現自己當初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你也會因為受制於資金的使用時間,在沒有機會的時候孤注一擲,最終滿盤皆輸。資金管理是戰略,買賣股票是戰術,具體價位是戰鬥。在十次交易中,即使六次交易你失敗了,但只要把這六次交易的虧損,控制在整個交易本金20%的損失內,剩下的四次成功交易,哪怕用三次小賺,去填補整個交易本金20%的虧損,剩下一次大賺,也會令你的收益不低。

你無法控制市場的走向,所以不需要在自己控制不了的形勢中浪費精力和情緒。不要擔心市場將出現怎樣的變化,要擔心的是你將採取怎樣的對策回應市場的變化。判斷對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你正確時,你獲得了多大的利潤,當你錯誤的時候,你能夠承受多少虧損。入場之前,靜下心來多想想,想想自己有多少專業技能支撐自己在市場中拼殺,想想自己的心態是否可以禁得住大風大浪的起伏跌宕,想想自己口袋中有限的

貴在思考,成于堅守

股票交易中,90%以上的投資者都會被虧損而困擾,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風格的交易方法。雖然市面上不乏有各種實盤交易冠軍的交易方法或者思路可供分享,但這種拿來主義顯然沒有給大家帶來實際的效果。為什麼?原因不在交易方法本身,而是貫徹這種交易方法的人的能力,更多的是考驗交易者百鍊成鋼的條件反射般的理解力和執行力。

一種盈利(小虧大賺)的交易方法的形成,是在不斷地交易試錯(各種行不通),不管的改進,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取捨過程中逐漸成型的,無不是建立在成千上萬個犯錯的基礎之上。實戰能力的形成必須經歷刻苦訓練、深刻領悟、並能忍受常人無法承受的壓力,別無他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無不經歷數次的反覆試錯反覆訓練,才能有所成就。雖然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得門而入,認為只有天資聰慧、悟性極高者才能步入成功的行列,只能說天資聰慧者做更多的思考、能更快的悟道、有更強的辯證邏輯、演繹邏輯、歸納邏輯能力。天道酬勤,任何成功者都不覺得自己比別人更聰明,不覺得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持續不斷的努力。

所以當你沒有經歷這些反覆的訓練,而去套用本不屬於自己摸索出來的交易方法,自然不會在交易中成功的貫徹這種交易方法,只能在原創本人的親自指導下才會奏效,除非你與交易方法的原創本人有著同樣的思考和理解。而這種思考和理解才是關鍵的關鍵,這種思考和理解其實就是交易方法背後的交易邏輯!或者說是背後的交易哲學。他指導著你對市場的認知思維,決定了你探索各種交易方法的方向!所以,如果一種交易方法長期不能實現盈利,就要考慮你的交易邏輯的問題了,需要清空自己,重新出發!交易邏輯、交易思想哲學正確,找到方法只是時間問題。

關於交易哲學,本人曾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所啟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附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大體意思為:道是獨一無二,其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相交而形成調和的狀態,進而演變成大道相同而外在不同的萬物。個人把它放在炒股的理解是:股市是一個整體,分為價格的上漲和下跌,在漲跌力量勢均時,則是價格處于震蕩的均衡調和狀態。上漲、下跌、震蕩則是通過形形色色的各種不同的形態存在著。

交易中,多空博弈分三種情況,多大於空,空大於多,多空勢均力敵。其實是兩種情況,一是突破後的趨勢,二是突破前的震蕩。至於摸頂超底,也是價格在達到極點後的均衡狀態的突破行為。只不過是反向突破而已(成功率極低,九死一生),而不是平臺震蕩後的順勢突破。勢乃方向,勢不可擋,順勢而為,事事可為!方向對了,剩下的就是努力通過實踐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努力做到每一個決定的背後都要有邏輯可依。

相關焦點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
  •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論語·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先有「從心所欲」?還是先有「不踰矩」?讓人疑惑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會竟然排在知天命之後,難道在孔夫子看來隨心所欲境界和難度比知天命高得多?
  • 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國數字科技館
    從心所欲不逾矩2013-07-08 10:20:19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學畢業時,馬老師在我的畢業留言上留了一句贈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時候似懂非懂。心裡嘀咕:一個人既能夠活得從心所欲,又能夠與社會和諧相處,哪能呢?年歲漸長,映照先哲孔子所提點的每一個人生階段,確實有大智慧:「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一個人成家立業,從社會來看,真正獨立了。
  • 為政篇二四 做到這一點,則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也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章大多數人皆耳熟能詳。也無歧義。我重點談談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這個心字,筆畫數為四劃。從心所欲,即是從人之本性也。心乃中,是太極之位,也是仁所在,人之性所在也。所以從心所欲就是率性而為的意思。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個天命所賦予人的性就在心中。性這個字,就是心生也。心所生也。#論語解讀#心所欲就是人之情。人本性是純正的,至靜的。動則生情。情發則欲生。心所欲就是說人之情動。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讀
    古代的人還不知道有腦這個東西,所以說的都是心。很顯然,已經從形而下,說到了形而上。從,是按照的意思;心,頭腦;欲,頭腦產生的想法;矩,自然規律。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我到了七十歲的時候,按照我頭腦中產生的想法去做事,不管做(想法可行)或不做(想法瘋狂,自動摒棄了),都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 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所畫的這些羊,都是我借羊的形象畫出我的寄託。畫裡必須有精神,有寄託。這幅《福壽康寧》裡有仙杖繫著寶葫蘆,有壽星託著仙桃,有神童端著美酒,有羊銜著靈芝,諧音為福壽康寧,寓意也是。還有松樹、竹子,都有美好的寓意。古人的畫也是如此,不以像不像為品評標準,以表達自己心中的寄託為妙品。能從心所欲,但不逾矩,也不會畫羊不是羊。
  • 讓中小學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
    讓中小學有辦學活力,要讓其能「從心所欲」。首先,要承認中小學不僅有組織之「體」,還有組織之「心」,要承認其獨立的法人地位,尊重其辦學主體地位,這是中小學自我治理的基礎,也是遵循社會文化心理規律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克制對中小學的幹預衝動,不能將政府的組織「心」凌駕於中小學的組織「心」之上。其次,中小學的組織之「心」要有所動、有所欲,切不可「清心寡欲」。
  • 從心所欲不逾矩,再讀論語 - 心之所至,皆合大道
    從心所欲不逾矩 草書、朱文印《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設定的最高境界。簡單來說,怎樣才能不逾越規矩呢?「規所以正圓,矩所以正方」,圓不正,以規正之,方不正,以矩正之;若方圓本正,自然不需要規矩正之,自然而然不會逾越規矩。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行善積德的那種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為何?因為常在道中行,當然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首古詩:人弱道不弱,人貧道不貧,一生常修心,常在道中行。這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義。
  • 從心所欲不逾矩,取榮當世不以讒,留名後世不以慘。誰是漢武帝時最...
    若內心屈從於身體,不管緣由名利或者責任,都是身不由己,不為自己而活,不覺瀟灑快活。如朱由校,癖愛木工卻不得不當皇帝,政務惱人,還留下千古罵名。但若「從心所欲」而肆意妄為,又必定妨礙人與外界關係。如漢武帝,自己倒是「從心所欲」了,別人卻遭了殃,同樣不可取。故人與外界相處重在互不妨害,最低要求「不逾矩」。 若兩大關係都處理得很好,則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是不遵守規矩,春秋晉文公這樣處理為老不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老年人可以隨心所欲,不遵守社會最基本的規矩,如果縱容老人為老不尊的行為,那麼對於小孩子的影響將會是反面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老人家在晚年的時候,評論自己的一生,說在自己七十歲之後,達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 從心所欲不逾矩(書人書事)
    2010年,他獲得中國翻譯協會頒發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他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許淵衝至今筆耕不輟,新著迭出。而我之所以受到邀請為許淵衝老先生點讚,是因為許先生是我的老同鄉、老師長、老前輩。 許淵衝和我都是江西南昌人氏。許先生曾經說過,他讀的小學是全市最好的小學,中學是全省最好的中學,大學是全國最好的大學。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你要知道,一夥十三四歲的初中生,是最不安定的年紀,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我們每次在課堂上都會各種傳紙條啊,說話啊,吃東西啊,當然有眼光灼灼的老師在上面,我們也不敢作出十分幹擾課堂秩序的舉動。過了很多年才徹底明白,其實老師不是看不見我們自以為很隱蔽的小動作,他不過是選擇照顧十幾歲孩子的一顆愛玩的天性心理,看破不說破,睜一眼閉一眼罷了。
  • 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得道了嗎?
    孔子直到年過七十,才感嘆自己終於可以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然而他並非真的明白了這天地之間的規則,從而達到與天地混同為一的逍遙境界,因為他也只是在依「矩」而行。先有「矩」,而後才有「不逾矩」。老子開創道家學說,他就一定是嚴謹地師從古人而得來的嗎?總想著承襲舊制,承襲古人,依賴所謂古聖先賢之餘蔭而生存,卻拒絕創造和更新,這與發冢盜墓的蠹蟲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的祖先也都是這樣的人,那我們連漢字都不可能出現。腳印是腳踩出來的,卻要拿腳印去固定和限制腳,這不是很愚蠢嗎?因此道家推崇順其自然,讓萬物自然成長;提倡不言之教,讓人民自作自化。
  • 詩譯英法許淵衝 從心所欲不逾矩
    2010年,他獲得中國翻譯協會頒發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他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許淵衝至今筆耕不輟,新著迭出。而我之所以受到邀請為許淵衝老先生點讚,是因為許先生是我的老同鄉、老師長、老前輩。   許淵衝和我都是江西南昌人氏。許先生曾經說過,他讀的小學是全市最好的小學,中學是全省最好的中學,大學是全國最好的大學。
  • 從心所欲,逾矩也罷
    爺爺與人隔絕,沒有社交,不與人打交道。家人都嫌他怪。包辦婚姻的奶奶跟他吵了一輩子,終於在爺爺80歲時跟他離了婚。孫女也不理解這個怪老頭,於是第一次真正走進爺爺,了解他。2爺爺年輕時也算的上是個知識分子,但因為是地主階級子女,成分不好,政審通不過,入不了黨。一輩子出不了頭,沉默寡言。他17歲時父母包辦結婚。他不想結婚,只想讀書。他說他的夢想是學中醫。「我這輩子算是完蛋了,等下輩子再說吧!」。
  • 挑戰規矩:比隨心所欲不逾矩更高的境界
    挑戰規矩:比隨心所欲不逾矩更高的境界 2020-08-13 0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做到從心所欲,要以「不逾矩」為前提!
    自由並非是不受限制、隨性而為,而是有限度的自由才算合理。隨著自己的意思去做十分危險,要從心所欲,就必須以不逾矩為前提。如此看來,自由與不自由並沒有什麼區別,合理的自由與不合理的不自由,也沒有太大的不同。
  • 從心所欲不逾矩:李文志先生書法藝術賞析
    那既不張揚也不耀眼,將所有力道與能量,儘可能都含蓄著,卻又讓人不敢小覷。那光華內斂,平靜淡然的外表下,分明有著不與人同的眼界:「並非說古人絕對不能超越,但古代書法是以廣闊的社會必需為背景,古人從孩提寫字時起,就把毛筆作為唯一的書寫工具,一生不曾間斷,已趨極致。反觀當代書法早已失去實用性,成為技巧與藝術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