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地處少陵原上大兆街道最北部,東鄰甘寨村,西鄰韋曲街道大府井村,南鄰三益村,北鄰雁塔街道伍典坡村和三兆村。村域面積1.5平方公裡,其中可耕地1700畝。村東緊接雁塔萬畝生態林帶,老雁引公路從村中穿過,將村子劃分為東、西兩部分,新雁引公路從村西邊而過,雁環路從村北而過,成為長安
區和雁塔區的自然分界線。2011年底,4個村民小組,436戶,1329人。共有翁、田、宋、楊、張等幾大姓氏,其中翁姓佔大多數。
根據各方歷史資料顯示,村子形成應該在明朝時期。據村裡老人講,村名曾叫晉王井,是村北明朝第二代秦藩王(隱王朱尚炳)陵的守陵人形成的村落,屬於九井十八寨裡的井之一;也有傳說叫進王村,由村東北方的漢宣帝(劉詢)杜陵的守護軍隊形成。據《長安縣地名志》記載,「相傳,明代此村是秦藩王墓地的守陵戶,複姓第五,居此成村。明代中期禁止複姓,「第五」改姓為「伍」或「午」。
因此清初《鹹寧縣誌》記東午村,《鹹寧長安兩縣續志》記東伍村。
漢宣帝陵,位於村東北方向1000米左右的生態林帶內,現存覆鬥型封土堆一座,高32米,底邊長175米,四個稜角斜線分明,陵冢南側有清代祭祀碑石十餘塊,但多因風雨剝蝕,字跡不清。唯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立「漢宣帝杜陵」一碑尚清晰。
明秦藩王隱王朱尚炳陵,位於村北方向200米,現存封土堆三座,石麒麟、石馬、石人,石馬與石人間隔排列,現已被西安杜陵保護所圈起保護。
明秦藩王愍王朱校陵,位於村西,現存封土堆一座,封土高約20米,周長l87米。墓前神道兩旁有華表、石羊、石麒麟、石馬、石人等大型石雕12件,均系明初雕刻,造型、刻工均極精美,是一批明代石刻藝術的精品。
改革開放前,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生豬、蛋雞養殖是主要家庭副業。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主要從事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種植。現在糧食種植從種到收累加起來不到三天,而外出打工倒成了村民一年四季的主要工作。
隨著經濟發展,現駐村企業有兩個混凝土攪拌站,五個木器廠加工廠,一個中國石油加油站,若干苗圃。2003年國家修建雁引路項目,佔用該村耕地40畝。
20世紀70年代前,絕大多數房屋為土木結構鞍間廈房,80年代房屋為磚木結構鞍間房,90年代開始為磚混平房或者樓房。21世紀後,建造樓房的有300餘戶,人均居住面積由原來的20餘平方米增加到現在50多平方米,樓層也由兩層增加到三層、四層。20世紀七八十年代,村民取暖做飯的主要原料是麥秸稈,而現在大多用上了煤氣灶、電磁爐,空調、冰箱等家電比比皆是,大多數村民還購置了太陽能、電熱水器,建衛生間、安裝蹲便,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村中主幹道水泥硬化率達90%以上,村民擁有私家車近百輛。
村裡有小學一座,據說最早建於清朝,中間重新修建了幾次。2002年與三益小學合併,現村小學己改造成幼兒園。新中國成立初期村裡就有赤腳醫生,隨後轉建為衛生所延續至今。
自古尊師重教,清朝出過舉人翁樹森,恢復高考至今已有重點大學生近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