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深秋,丹桂飄香,花團錦簇,古都雁引路兩側青翠碧綠,芳香的泥土氣息四處漂浮,沿途的村落折射出發生的變化,行走其間猶似畫中漫步。10月8日傍晚時分,陝西黨氏宗親聯誼會黨曉賢、黨俊肖、黨改霞等考察長安國際大酒店後,又奔赴三人行酒樓確定用餐事宜。17時許,一行人驅車返回,在美景似畫的塬畔停下腳步,與路邊忙碌的農民攀談,細緻了解這裡的村落分布、人文地理、生活習性,聽說眼前建築工地後邊村落居住著党家人的敘述後,內心的激動和探尋黨氏家親得渴望,給予了永不停歇的力量。
十餘分鐘步行,穿越繁忙的建築工地,一棟棟房屋浮現眼前,六層、七層比比皆是,白牆紅磚窗明几淨,赤紅街門家家敞開,熱情的村民、喜悅的心情洋溢著微笑寫滿了臉龐,迎接遠方的親人回家。駐足細聽群眾熱議,"賢"姐向村中老鄉自我介紹說「俺是渭南的黨氏閨女,打聽一個人……」話音未落,老鄉們的話匣子就打開了,聊起了這個村大部分人姓黨,你一言我一語,親切的攀談起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該村醫療站,村醫黨育熱情的招呼,召集村民,端茶倒水,安排做飯,小小的客廳充滿歡聲笑語,大家興奮不已。原村支書黨志民講「黨氏居住此地,近乎五百餘年,記得我七五年復員回村,去炮裡塬西凹村找戰友黨軍忠敘舊,其家人聽說姓黨,倍顯親切,翻閱家譜,並笑著說『在外的孩子回老家了,西曹北村口有四顆大槐樹,四個大鏤軸,用於碾壓成熟的小麥,老輩們過去隔原也能看見暱,還告訴他和戰友是同一輩份』。
黨氏家人衛國保邊疆,同宗隔川望原思親人。這成為了黨書記經常給後輩講的淵源故事,隨著年齡增加,對戰友的思念,對家親的思念與日劇增,黨志民如是說。
德高望重的黨廣森先生說,他小時就讀私塾,前輩們講當年黨永興老先生帶領四個男孩來此居住置業,由此党姓宗親演變為四大家族,居住五百餘年。其中一大家族部分成員做生意拓展至柞水,落地繁衍,成為西曹北村党姓後裔。他的記憶裡原有仨大坊,醋坊,染坊,綢緞坊,那時候家家做好飯,都端到村中央的大鐘旁,先敬先祖,然後分食。「反對浪費,勤儉持家,耕讀傳家,鄰裡和睦」一直是党姓家族傳承的家風。說起大鐘,它銘刻著先輩們移居此地居住的歷史淵源。黨氏工匠刻製成模,澆鑄鐵水,鑄成此鍾,懸掛祠堂門前,用以明示,教誨後人;黨氏神軸和銘鍾均因年久失傳。
黨老先生自述:上私塾後,就在外跑堂,二十三歲當上綢緞店老闆,公社化後,被族人召回在村當會計。村裡黨氏取名按輩排序,知其名就可知該如何稱呼。輩分字結合天幹地支十二屬相輪迴。天,世,廣,志,悅,興等輩份十二輩。目前健在的廣字輩有黨廣森,黨廣益,黨廣全,黨廣潤,黨廣軍五人。得知第七屆中華黨氏宗親聯誼大會在長安召開,異常激動。沒想到會議把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宗親會走進長安;沒想到自己知曉的西安南黨、北黨村,方家村外,竟有這麼多黨氏家親村落遍布全國各地。他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帶領全村廣字輩和後輩,聯繫炮裡西凹村党姓村民和柞水党姓後裔,參加盛會,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同時也歡迎各地黨氏來村參觀交流。臨別時,四十歲出頭的村醫黨育說,按輩份,廣字輩是我太爺爺,你們沒想到吧,今天和你們暢談的太爺爺已經九十一歲高齡了。
通過我們在長安少陵原探尋黨氏村落,走訪那裡居住五百餘年的村莊,發掘人文歷史文化,當看到一層層樓房拔地而起,古老的農村發生巨變的時刻,聽村裡議論著為服務城市化進程而消失的村落時,了解這裡的風土人情,聽黨氏村民們講述過去的歷史,親身感受對中華黨氏宗親聯誼會舉辦的期盼,感受熱情好客的一家人的親情和激動,大家臨別時內心惆悵,城市發展的進程促進人們生活改善的同時,眼前這個黨氏居住的村落——西曹北村,也面臨著拆遷,一個有著輝煌歷史,一個黨氏家族將被淹沒在歷史長河裡,這個鄉愁成了西曹北村黨氏村民的共同心聲。
誰去揭示炮裡原西凹村、大兆西曹北村、安康柞水這段塵封的歷史……
誰來搶救性發掘,完善修復族譜,續寫黨氏家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