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改回長安」的問題,因為「西安」之名並不是「長安」改來的,作為地名的長安一直存在,並未中斷。
西安得名,始於明代。洪武二年,徐達進兵奉元路,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也就是說,「西安」這個地名,不是由「長安」改的,而是由「奉元」改的。
奉元路是元朝的名稱,再向前追溯,則是京兆府、京兆郡、京兆尹、內史。
從秦朝設置內史開始,到漢朝的京兆尹,魏晉北朝的京兆郡,唐宋的京兆府,元朝的奉元路,明清的西安府……這才是西安名稱的歷史沿革。
這裡面可曾出現「長安」麼?
不論郡、府還是路,都不是基層行政區劃級別,下面還要管轄若干個縣,而長安,正是其中一個縣的名稱。
長安之名,始於秦的長安鄉,漢高帝五年,在此地設長安縣,在長安縣內建起的都城,也順理成章被稱作「長安城」。
但是,長安城很特殊,它不僅是長安縣的縣城,同時也是京兆尹-京兆郡-京兆府-奉元路-西安府的治所,還是州府、省會,甚至是一國的都城。也就是說,長安縣是一個典型的附郭縣,同一個城裡有好幾級上級壓著,頗有一種「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有多小」的感覺。
所以,問題就很明白了,西安和長安是從明朝開始就並存的兩個地名,它倆的關係不是誰取代了誰,而是上下級的關係,西安府是上級,長安縣是下級,府衙與縣衙同城,府尹縣令同城辦公。若是類比現在的話:西安府是地級市,長安縣是西安府的市區。
到了民國時期,廢府道,留省縣。本來西安府被裁撤,西安這個名稱就該沒有了。偏偏民國又實行切塊設市,市縣分離,也就是把縣城從母縣切出來,單獨設市,這個單獨設置的市,地位還比縣高。於是就把長安縣的縣城(當然也是原西安府的府城、陝西省的省會),從長安縣分出來,沿用了原西安府的名稱,設西安市。長安縣的轄區就變小,縣政府也遷到了別處,不再管轄原來的縣城(同時也是明清的府城和省會)了。
新中國成立之後,西安市又開始管轄了周圍幾個縣,長安(縣)重新成為西安(市)的下級行政區。2002年,長安縣改為長安區。
綜上所述,西安的前身是內史、京兆、奉元,長安是西安(及其前身)下轄的一個縣。
如今,長安仍然存在,就是長安區,仍然是西安下面的一個區。西安和長安在歷史上,是並存的上下級關係,而不是取代關係,至今西安市與長安區仍然是共存的上下級。
▲by每日三分鐘
先說說長安,長安,即長治久安,古代帝王都希望王朝永固,統治萬載。長安名字源於漢代,漢承秦制,漢長安即在秦鹹陽建立起來,所以,古長安嚴格來說就是今天的鹹陽,這個長安和西安長安縣不是一回事。
後來的王朝都在長安以東建立王朝,原長安就失去了地位,帝王們希望西方能夠安定,改名,西安。明太祖洪武年間,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以前叫安西路)後,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即長安和西京的合稱。
所以,現在意義上講,西安改長安不合適,因為就算你有長安縣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長安。如果說,非要有一個長安市,最有資格的當屬鹹陽。
但是,現在,西安作為省會城市,如果鹹陽改為長安,名頭明顯蓋過西安,從級別上來講也不好。
除非,西安與鹹陽合併形成一個大都市,這時改名,當在情理之中。現在,西安與鹹陽之間的漫遊費早都沒了;西鹹新區正在逐步建成,相信西安與鹹陽合併在不久將來會實現。
▲by法士特變速箱條頭經理
這是個誤解。狹義的「長安」僅指漢代到北周時的長安城,按朝代不同也叫雍州、京兆郡。隋朝在漢長安城南邊修建新城,開皇三年遷都,城的名字叫大興城,先後設置雍州、京兆郡,城中的兩個附廓縣叫長安縣、萬年縣(大興縣)。
唐朝時,稱大興城為「京城」,先後設置雍州、京兆府,稱為「西京」、「上都」。和隋朝一樣,唐朝時長安只是京城的一個附廓縣,另一個縣是萬年縣(唐玄宗時改名鹹寧縣)。換句話說,唐朝時的國都只是俗稱「長安」,但正式名稱是雍州或者京兆府,長安只是其中的一個縣。
唐朝滅亡後,除了後梁時一度稱為「大安府」之外,「京兆府」的名字一直到北宋和金朝末年都一直沿用未變,長安、鹹寧作為附廓縣名一直沿用到民國。
元朝滅金後,把「京兆府」名字改為奉元路。明朝設西安府。在元明時期,包括清朝,長安、鹹寧仍然是奉元路/西安府城中的兩個附廓縣。
民國初年一度取消府級建制,「廢府存縣」,各府一律改以附廓縣名相稱,比如山西省會由太原府改稱陽曲縣(太原附廓縣),福建首府由福州府改稱閩侯縣(福州城附廓為閩縣、侯官縣),廣東省會由廣州府改稱番禺縣(廣州城附廓為南海、番禺二縣)。西安府也改稱長安縣。這是北周滅亡以後一千多年裡,歷史上唯一一次正式稱這座城市為「長安」。到1928年復設立西安市。
順便說一句,洛陽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裡也只是河南府的一個附廓縣。洛陽在隋唐時雖然號稱「東都」,但正式建制是洛州、河南郡或河南府,洛陽為其附廓縣。也是在民國初年這次改制以後,洛陽才由縣名變為市名。類似的情況還有:
雲南府→昆明縣→昆明市(清代府名→清代附廓縣及民初改名→今名,下同)
平陽府→臨汾縣→臨汾市
潞安府→長治縣→長治市
順德府→邢臺縣→邢臺市
東昌府→聊城縣→聊城市
曹州府→菏澤縣→菏澤市
彰德府→安陽縣→安陽市
歸德府→商丘縣→商丘市
延平府→南平縣→南平市
安陸府→鍾祥縣→鍾祥市
德安府→安陸縣→安陸市
衡州府→衡陽縣→衡陽市
寶慶府→邵陽縣→邵陽市
順慶府→南充縣→南充市
嘉定府→樂山縣→樂山市
敘州府→宜賓縣→宜賓市
保寧府→閬中縣→閬中市
綏定府→達縣→達縣市(後來改名達州市、達州區)
寧遠府→西昌縣→西昌市
涼州府→武威縣→武威市
甘州府→張掖縣→張掖市
……
但是也有些改回原名的情況,比如
濟南府→歷城縣→濟南市
兗州府→滋陽縣→兗州市
揚州府→江都縣→揚州市
蘇州府→吳縣→蘇州市
泉州府→晉江縣→泉州市
蘭州府→皋蘭縣→蘭州市
……
▲by戰爭史研究WHS
借著這個問題解釋一下長安與西安的關係,第一,長安從來就沒有改名,從古至今都叫長安,現在西安市任然有長安區,就是古代的長安。第二,長安與西安不是一個級別的兩個地名。
長安自漢朝開始,作為大漢的都城存在,此後經歷數朝一直是大都市,到唐朝達到頂峰,唐之後,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東移,長安逐漸衰落,但是它始終作為一個城市存在。
西安這個地名最早出現是在明朝,西安不是一個城市,而是一片區域,類似於現在的地級市。長安與西安的關係,就像是地級市和地級市期中的一片城區的關係,長安隸屬於西安。西安的由來是這樣:京兆尹(漢)—京兆郡(魏晉隋唐)—京兆府(唐宋金)—奉元路(元)—西安府(明清民國)—西安市(民國至今)。
所以要說改名,那也是奉元路改名為西安,不存在長安改名為西安的說法。因為二者不是一個級別的概念。
至於它有沒有可能改名長安的問題,見仁見智,個人以為,以長安城輝煌的歷史和在華人世界巨大的知名度,西安市改名長安市是有一定好處的(請記住,不能叫「改回」),這個相信西安市人民應該是支持的,但是如果西安改了,一旦這個口子開了,那麼很多其他的地方是不是都會效仿?比如黃山改名徽州,南京改叫金陵等等,政府要考慮各方面成本。所以短期內,不會開這個口子。
個人淺見。
▲ by史海拾遺
答案是,不存在「改回長安」的問題,因為「西安」之名並不是「長安」改來的,作為地名的長安一直存在,並未中斷。
西安得名,始於明代。洪武二年,徐達進兵奉元路,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也就是說,「西安」這個地名,不是由「長安」改的,而是由「奉元」改的。
奉元路是元朝的名稱,再向前追溯,則是京兆府、京兆郡、京兆尹、內史。
從秦朝設置內史開始,到漢朝的京兆尹,魏晉北朝的京兆郡,唐宋的京兆府,元朝的奉元路,明清的西安府……這才是西安名稱的歷史沿革。
這裡面可曾出現「長安」麼?
不論郡、府還是路,都不是基層行政區劃級別,下面還要管轄若干個縣,而長安,正是其中一個縣的名稱。
長安之名,始於秦的長安鄉,漢高帝五年,在此地設長安縣,在長安縣內建起的都城,也順理成章被稱作「長安城」。
但是,長安城很特殊,它不僅是長安縣的縣城,同時也是京兆尹-京兆郡-京兆府-奉元路-西安府的治所,還是州府、省會,甚至是一國的都城。也就是說,長安縣是一個典型的附郭縣,同一個城裡有好幾級上級壓著,頗有一種「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有多小」的感覺。
所以,問題就很明白了,西安和長安是從明朝開始就並存的兩個地名,它倆的關係不是誰取代了誰,而是上下級的關係,西安府是上級,長安縣是下級,府衙與縣衙同城,府尹縣令同城辦公。若是類比現在的話:西安府是地級市,長安縣是西安府的市區。
到了民國時期,廢府道,留省縣。本來西安府被裁撤,西安這個名稱就該沒有了。偏偏民國又實行切塊設市,市縣分離,也就是把縣城從母縣切出來,單獨設市,這個單獨設置的市,地位還比縣高。於是就把長安縣的縣城(當然也是原西安府的府城、陝西省的省會),從長安縣分出來,沿用了原西安府的名稱,設西安市。長安縣的轄區就變小,縣政府也遷到了別處,不再管轄原來的縣城(同時也是明清的府城和省會)了。
新中國成立之後,西安市又開始管轄了周圍幾個縣,長安(縣)重新成為西安(市)的下級行政區。2002年,長安縣改為長安區。
綜上所述,西安的前身是內史、京兆、奉元,長安是西安(及其前身)下轄的一個縣。
如今,長安仍然存在,就是長安區,仍然是西安下面的一個區。西安和長安在歷史上,是並存的上下級關係,而不是取代關係,至今西安市與長安區仍然是共存的上下級。
▲by天道留學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是如何變成西安的呢,需要先說說它們的歷史演變。
長安地區(100多萬年前,藍田人建造了聚落)
長安地區城垣雛形(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
而「長安城」要從周說起。長安地區很早就已經成為中國周朝的國都,也就是當時所說的豐鎬兩京,即酆京、鎬京,在灃水的西面稱酆京,灃水的東面稱鎬京。這兩個地方所在的區域,就是咱們歷史上常說的「宗周」。
到了秦朝的時候,改叫「內史」。
西漢的時候,劉邦定都關中,設了個長安縣,並且在這上面修築新城,這才有了「長安城」,意為「長治久安」。後來索性把長安城所在地區為「京兆」,所謂的「京畿之地」就是這樣來的。
後來經絲綢之路」長安」成為東方文明中心,到了隋文帝的時候,建了新都在當時的大興縣,實際就在長安縣東邊,叫作「大興城」。再到了唐代,長安縣與大興縣成為一個分界線,重新劃分,改大興縣為萬年縣,意思是「萬年長安」。
到了元朝的時候,長安城所在的「京兆府」也成了「奉元路」;明朝的時候變「奉元路」為「西安府」。也就是此時,西安這個名字才出現。需要注意的是「長安城」仍稱 「長安」,屬於長安縣的管轄範圍,「長安」的名字一直都沒有廢除。
直到近代,「長安城」剝離「長安縣」成為了獨立的「西安市「,長安這個名字才被真正廢除。
▲by清秋史館
古都長安,歷經西周、秦、漢、隋、唐,始終是中原大一統帝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但安史之亂,基本終結了它的地位。尤其是黃巢起義,長安遭到大肆洗劫,宮室、官署與民居拆毀殆盡,唐昭宗被迫遷都,長安繁華不再。
再後來的朝代中,長安的城牆、規制又因各種原因被縮小(僅有原長安城面積的十六分之一),所以到了元朝,長安已完全失去了中國大一統帝國首都和經濟中心的地位。
明代,大將軍徐達率領北伐大軍在攻佔元大都後,引兵西向,渡過黃河,攻佔關中,佔據了這座城鎮,並改名為「西安府」。西安府作為西北最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與軍事重鎮,成為剛興起的大明王朝治理西北的行政中心。
西安經過明朝的多次大規模修葺,重新成為固若金湯,堅不可摧的重鎮。
然而,西安重建政治中心易,再建經濟中心卻難了。
長安作為大一統帝國之都,原意為「長治久安」。而後來的西安,取義「安定西北」。目前,西安是西部地區重要的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信息樞紐,是通往西南、中原、華東和華北各地區的門戶和交通樞紐。但畢竟已不再是整個中華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了。所以我覺得沒必要再改回「長安」。
▲by以史為鏡
末藩鎮割據,長安城幾經兵火,「宮室廛閭,鞠為灰燼」。但在長安城的原址上,又新建起新的城市,直至今天的西安城,未再作遷移。 公元880年,黃巢軍攻克潼關,唐僖宗逃往成都。黃巢率軍進入長安城後,在長安大明宮即位稱皇帝,國號大齊。但沒過多久,唐王朝重新調集各路兵馬,圍攻長安,大齊軍大敗,只好撤出長安。 唐昭宗天?元年(904年),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為適應軍事上防守的需要,放棄了破敗不堪的外郭城和宮城,重修皇城,稱為「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長安城。
重修後的長安「新城」,其範圍不及原長安城的十五分之一。長安城縮小以後,原來的長安、鹹寧兩縣的縣治已被隔在新城之外,後又另修建了兩個小城作為二縣的縣治。這樣三城並列,在當時戰亂的形勢下,便於相互聲援。到了元代,由於統一王朝的重建以及通往中西亞的絲綢之路的再度暢通,長安城又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有所發展,成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軍事重鎮。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封其第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次年,於長安城東北?河西的龍首原餘脈上,營建了安西王宮。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行記中,描寫京兆府城(即長安城)「工商繁盛」,居民製造「種種金、錦、絲、絹」和「武器」等「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安西王宮「周圍約五裡」,其宮室「皆以金繪飾」,「壯麗之甚,布置之佳,罕有與比」。反映了元代長安城的繁榮以及安西王宮建築的富麗堂皇,堪稱是繼唐長安城三大宮之後興建的最後也是最輝煌的宮殿。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為安西路。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後來隨著元王朝被推翻,安西王宮也被毀不存。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後,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今西安名稱即從此開始。朱元璋為加強對西北、西南的控制,又封次子於西安,稱秦王。 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朱元璋派都督濮英增修西安城,其西、南兩面仍保留韓建新城的位置不變,北、東兩面向外擴展了約四分之一。後至崇禎末年,又增修了四關城。這就是保存到今天的西安城。
可見長安改名為西安的歷史時間也不短,所以想要改回來很難,而且設計到改變中的經濟損失,至少在短期內不回改名。
▲by方家說史
現在的長安區,是過去的長安縣,跟歷史上的長安根本不在一塊,所以別拿這個說事,作者寫這個之前最好研究一下長安的歷史,別亂寫,憑自己想像。叫不叫回長安不重要,漫漫歷史長河中,地名的變更是經常的事,西安當下重要的是把自己發展好,西部經濟上比不過成都、重慶,在全國也就二十幾名,叫回長安能咋?努力發展自己,經濟上不斷進步,在當前大格局下,努力爭取一下中國的文化中心職能,在個名字上爭來想去的就是浪費時間。
▲by半個蘋果54900233
微信公眾號:大西安吃喝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