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土面積只有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卻養活了幾乎與中國相當的人口,何也?其實沒什麼訣竅,一靠吃得少,二是地方好。印度人擅長「辟穀養生」,年均食物消耗量遠低於中國的平均水平,幾個才頂中國一個,當然好養活了。
但更重要的是,別看印度面積小,耕地面積卻比中國還大,與美國、俄羅斯在同一水平線上。不僅如此,印度的緯度更低,降水更豐富,因此理論上的單位面積產出比美俄兩國還要高,這麼來看,以區區298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養活超過13億的人口,其實是不足為奇的。
但理論歸理論,回到現實中來,印度的耕地產出不但比不上農業發達的美國,更是連小農經濟為主的中國也遠遠不如,而這背後的原因,則與印度的旱災頻發有關。
從數據上來看,印度並不缺降水,哪怕近些年被報導嚴重缺水的城市,比如坐落於孟加拉灣的金奈,年降水量也超過了1300毫米,與中國的武漢市相當。對武漢有了解的人應該知道,這裡是很少發生嚴重乾旱的,反倒是洪災更常見一些。
印度不但降水豐富,境內的河流也是四通八達。最大的兩條河流,也就是恆河以及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在印度境內的部分),其水量甚至分別超過了中國的長江和黃河。可見印度不但不缺降水,也不缺河流,但即便如此,旱災卻仍然頻發。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本不應缺水的印度乾旱頻頻?這其實和印度特殊的氣候,也就是熱帶季風氣候有關。與中國不同的是,印度一年四季並不分明,反倒是雨季和旱季比較分明。
所以印度雖然降水豐富,時間卻比較集中,雨季時拼命地下,旱季時卻少得可憐,正是這種特殊的氣候,導致了印度在雨季時洪水泛濫,到了旱季卻又嚴重乾旱。所以老天爺雖然給了印度豐富的雨量,卻給得不是時間。
雨季旱季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但水卻是人可以「治」的,中國的老祖宗就深諳此道,早在先秦時期,便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有的甚至直到今天都在發揮作用,比如著名的都江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更是大修水庫,把很多原本不適合栽種糧食的地方變成了糧倉。雖然中國不像印度那樣雨季旱季分明,一年四季的降水卻也是非常不均衡的,但有了水利設施後,這種不均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可以被打破,因為降水豐富的月份多下的雨水,可以被截留在水庫裡等到乾旱的時候再派上用場。
這種辦法,連中國的老祖宗都想得到,沒理由今天的印度人想不到吧。可奇怪的是,印度人似乎對修水庫沒什麼興趣,不像中國有很多人造水庫,咱們很少聽說印度有什麼出名的人工湖或者大壩。
印度也是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因此印度人的智慧也是拔尖的,可為什麼修水庫這麼簡單的辦法他們就想不到呢?其實不是想不到,而是想到了也沒法修。
中國今天的水利設施,絕大多數都是建國後才修建的,與很多人想像中不同的是,在當今社會,興修水利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技術,而是徵地以及人口的搬遷。比如浙江省的千島湖(又名新安江水庫),就是淹沒了淳安、遂安兩個縣城後才得以修成。
搬遷兩個縣城,其中牽扯到的利益以及矛盾可想而知,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主導,是絕對無法完成的。好在中國特有的體制優勢,讓政府有能力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才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地大型水利設施的建成。
反觀印度,在這方面正好處於劣勢。由於是民主政體,再加上土地歸私人所有,印度政府想要徵地修一處水庫是非常困難的。哪怕隨著印度人口暴漲,乾旱問題日益嚴重,政府也很難說服民間配合興修水利工程,因為人都是自私的,只要自己不缺水,哪管他人缺不缺呢。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因為修路也需要佔用大量的私人土地,除非政府開出天價,否則那些印度地主是寧願不修路,也不願意出讓土地的。
從長遠看,修水庫絕對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可在私有制佔主導的印度,縱然領導人有長遠眼光,也架不住下面百姓的短視。所以印度當前的強勢總理莫迪,未必就不想大興水利,只是很可惜,就算他再強勢,也不敢強行徵收民間的土地,畢竟那些土地的主人手裡,可是握有選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