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多,為何糧食產量卻不及中國的一半?

2021-02-08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讀懂本星球 ,作者本星君

讀懂本星球

本號帶你發現國際政經史地領域硬核又有趣的知識

★成為讀懂本星球特別讀者:

點擊上方「讀懂本星球」→右上角菜單欄→設為星標

作者▏肉 絲

出品▏本星君

「我們生活在熱帶的淫威之下,每時每刻為了最起碼的生存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泰戈爾

印度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人口14億,印度人口13.5億。人口大國要解決人民吃飯的問題,耕地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大家普遍的印象裡,我國國土面積排全球第三,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我國的三分之一。殊不知,印度次大陸的土地特別肥沃,幾乎所有土地都可用作耕種,印度耕地面積1.6億公頃,中國耕地面積1.2億公頃,印度的耕地面積其實比中國還多。

雖然印度耕地足足比中國多了0.4億公頃,但印度的糧食年產量僅為中國的一半。2017年,中國糧食產量6.17億噸,印度大約是2.8億噸。也就是說,幾乎相同的人口,印度人每年只產出了我們一半的糧食。

▲世界耕地分布圖,印度土地面積雖為中國1/3,但幾乎都可以用作耕地

那麼為什麼印度的耕地比中國多,而糧食產量卻連中國的一半還不到?

(一)印度缺糧,說到底還是老天爺不賞飯

很多人給低產的印度農業總結了這麼幾個理由:一個是印度的工業不行,我們知道現代農業是被工業反哺的。農業的持續高產依賴於工業的持續投入。比如說各種農機,化肥以及農藥生產,甚至還包括高產糧種的培育。而印度在這方面跟中國相比恰恰是其弱項。

第二個理由是水利,中國是基建大國,我們從新中國成立伊始就開始修建各種水利灌溉系統,而印度大多數地區的農業基本上都要依靠每年的季風降雨。

第三個理由是印度農業的土地所有制,印度沒有進行過土改,所以他們還存在大量的佃農和僱傭農,導致他們的勞動積極性不高,以及政府推進農業工業化時阻力重重。

這些原因都有其一部分道理,但是這些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因為在1949年的時候,中國的糧食產量就已經是印度的兩倍了。中國是1.13億噸,印度是0.62億噸。

那個時候中國工業積累也很弱,中國剛剛結束了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而此時印巴分治已經兩年,並且我們的第三次土改也還沒開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糧食總產量依舊是印度的兩倍。

自打那以後,中印兩國各自沿著自己的農業道路往前走,印度經歷了兩次所謂的「綠色革命」。中國也長期把農業視為重要任務,每年的一號文件就是關乎三農問題的。但是這兩個國家這麼一路走來,彼此的農業產量的比例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中國糧食產量始終是印度的兩倍。

以上三個因素對印度農業產量的抑制當然是存在的,但是這些無法導致中印兩國農業產量高達一倍的差距,印度平均糧食單產甚至連世界平均糧食單產都達不到。印度的大米單產為2191公斤/公頃,世界平均為3026公斤/公頃;小麥產量為2750公斤/公頃,世界平均為3289公斤/公頃。

其實,中印兩國農業最大的區別,或者說制約印度糧食產量最大的原因就是印度的乾旱。印度的氣候是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它的分法也很直白,全年就兩個季節,旱季和雨季。印度大部分地區的雨季集中在6-9月份,其餘時間就靠這四個月的降水存量熬過去。

▲著名的印度階梯井,印度社會歷史上為了應對乾旱挖的井,為了挖的更深,在技術條件限制下不得不把進口擴的越來越寬大

如果光看降雨量,印度的降水其實並不少,全國年均降雨量大概在1000-1500毫米之間,要知道上海年均才1100毫米。不過印度主要經濟區域是在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地區,全年高溫,蒸發量非常的大,雨季的降水很難存留下來。

(二)印度有多旱?

關心印度的朋友可能經常會看見印度有關乾旱的新聞,也許印度不是每年都有旱情,基本上兩年肯定會碰到一次,而且一般都是大面積大範圍甚至全國性的乾旱。因為印度的乾旱基本上就是季風晚到了,或者季風帶來的降水比往年偏小,所以影響範圍一般都比較大。

去年印度就遭遇了一次大範圍的乾旱,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的旱情極為嚴重。西南季風帶來的降水比往年減少了29%。在它的首府金奈的四座水庫逐漸乾涸,蓄水量縮減為原來的1%。

▲金奈市民排隊等水車送水

城市居民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越挖越深的地下水,金奈三分之二的用水來自地下水。印度政府為了緩解危機每天用火車從數百公裡之外運來數百萬公升的水。有人說印度為啥不建廁所?其實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沒水。印度的許多社區都是用的機井取水,沒有條件給你建廁所。

▲美國宇航局的衛星於2019年6月拍攝位於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城市金奈的Puzhal湖時(右圖),金奈的這個湖泊已經乾涸

然而金奈絕不是印度唯一缺水的城市,印度國內大多數的城市都面臨水資源危機。就在前不久,2020年6月22日,印度媒體就有消息稱印度第一大城市孟買的七座湖泊和大壩的儲水量出現了水危機。蓄水量下降為原來的10%。只能在繼續維持42天的供水,這個城市的命運就指望著季風按時到來了。

這所謂的印度第一大城市和第四大城市的情況尚且如此,那麼乾旱對於印度農業的影響可想而知。印度農業2/3的耕地依靠降雨進行灌溉。西南季風一旦出現異常,秋收的農作物由於缺乏水分就會大面積的減產。糧食減產又導致印度社會物價的上漲,所以印度的通貨膨脹往往直接跟西南季風是否能夠如約而至掛鈎。

除此之外,六七月份是印度的播種季,雨季遲遲不到還會導致印度農民的耕種面積大幅度的減少,尤其是水稻,這又會直接影響下一次的收穫。

美國加州大學對印度幾十年的自殺記錄做過研究,他們發現印度農業對於氣溫有極端的敏感性。在作物生長季,平均每天氣溫增加1攝氏度,就會導致67人自殺。2015這一年,因為乾旱就導致全印度12602個農民自殺。

印度的農業部長拉達莫汗辛格就曾直接了當的表示,印度的糧食產量低,不能簡單的歸咎於種植技術不先進。大範圍降雨量不足,以及種植季節的短暫,才是技術改進了但潛在產量並未得到挖掘的原因。

▲印度的人口密度非常高,使得在缺乏製造業大量吸納人口的情況下,繼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築只能製造更多的貧民窟

(三)徹底改變乾旱命運,印度需要有自我顛覆式的改造

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如果是乾旱導致了印度農業產量的限制,那麼進行更多的水利建設,造更多的水庫和水壩將雨季的雨水儲備起來,以應旱期之用不就行了嗎?也就是上文說的還是水利設施不夠啊。

這句話可能只說對了一半,水利不夠僅僅是一個淺層矛盾,水利設施可以在已有的基礎上略微改善,或者改變小範圍的水資源現狀,但對於大範圍的整體上的生態環境是無能為力的。否則以中國的基建能力,我們的華北哪會存在如此巨大的地下水漏鬥區呢?

▲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漏鬥區

我們假設印度想通過水利工程改變乾旱的現狀,那麼它就需要在河流上建造許多大壩,並且在周圍大面積的建造水庫,以把截流下來的水儲藏起來。考慮到印度的蒸發量,水庫的面積必須足夠的大,這就需要大量的土地。

但是這對印度來說非常的困難,隨著印度人口從建國之初的3.9億到現在的13.5億,因為糧食生產,因為城市的擴張,大量的自然湖泊、沼澤被填埋。

以金奈這座城市為例,1980年到2010年,金奈市的城市面積極速擴張,從47平方公裡到了402平方公裡,而溼地面積從186平方公裡急劇減少到71.5平方公裡。現有的湖泊沼澤都保不住,你如何能指望政府用付出無數財力人力去修建無數新的水庫大壩?

說到底,印度的乾旱問題本質上就是人口和自然生態的矛盾。從植被分布上來看,南亞次大陸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南印度其實是一種熱帶草原植被區。它的自然植被就是類似非洲一樣的熱帶稀疏草原景觀。

▲世界植被帶分布圖

印度的可再生內陸淡水資源總量同樣僅為中國的一半。中國是2813,印度為1446(單位都是十億立方米)。印度本身就是處於比較乾旱的一種自然生態。這種源頭上的乾旱並不是一種人為的結果,它是自然形成的,讓這片乾旱的土地承載13.5億人已經達到它的極限了。印度平民的生活質量被極端的壓縮了。

▲印度農民

對印度來說,真正可行的道路是想辦法先減少人口,並且切實的認真的去執行,只有人口數下降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夠餘出一定的土地去涵養湖泊,建造水庫。而印度人口如果保持現在這個狀態,印度政府乃至印度社會能夠改變操作的餘地將非常有限,它只能被迫的陷入內捲化的困境之中。

假使他們的人口能夠減少,水資源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印度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很快就會上去,就能夠實現用更少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提高農業效率。印度光照熱量非常豐富,只有在水資源穩定充足的情況下,光照和熱量才能被農業所利用,如果水資源短缺,光照和高溫就是個麻煩。

不過要完成這項任務對印度並不容易,它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排除一切阻力,然而這跟印式民主、地方權力、宗教等等印度習慣並且引以為傲的一切都背道而馳。

▲印度的上層社會人士在祈雨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籤約帳號【讀懂本星球】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讀懂本星球」的 鐵粉們,為了能及時收到我們有趣的國際政經史地文章,點擊「在看」吧。↓

原標題:《印度: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多,為何糧食產量卻不及中國的一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美國耕地比中國多,為啥糧食產量不如中國?
    目前,我國是全世界糧食產量最高的國家,產量穩定在6億噸以上,美國,雖然耕地面積比中國要多出許多,但是全年產量僅有5億噸左右。看到這樣的數據很多國人表示自豪。這個數據,我們的耕地面積只有18億畝多一點,換算成公頃(除以15)就是1.2億公頃。那麼,美國耕地面積要比中國大,為什麼糧食產量不如中國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美國在農業生產方面,與我國糧食生產以三大主糧不同,美國的種植業生產更加多樣化,從高粱、大麥到苜蓿牧草都有大量種植,美國是各種農作物都生產,所以主糧方面的生產就不如中國數量多了。
  • 美國耕地面積比中國大得多,為什麼糧食產量不如中國?
    可以看出,目前美國的耕地面積達到167萬平方公裡,而中國的耕地面積只有15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美國的耕地面積比中國多出17萬平方公裡左右。 儘管美國耕地面積比中國耕地面積多,但目前美國的糧食總產量卻比中國低,比如2019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達到6.6億噸左右,而美國一年的糧食總產量只有4.8億噸左右。
  • 以印度的耕地面積,如果發揮到極限,可以養活多少人口?
    根據2020年的最新數據,印度擁有約13.6億人口,是全世界人口數量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中國的14億人口。要如何養活這麼多人,讓他們都吃飽飯,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 印度: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耕地面積超過153.5萬平方千米
    而耕地是種植業,特別是糧食作物種植的基礎,保證耕地面積,就是保證糧食產量,也就是保證糧食安全和國家安全。所以我國,我國為了保證糧食安全,劃定了18億畝的耕地紅線,相當於120萬平方千米的耕地面積,是我國的最低底線。截止2016年我國的耕地面積約為20.24億畝,相當於135萬平方千米。
  • 中國糧食生產重心在北移:播種面積北漲南降,黑豫魯糧食產量佔全國3成
    與經濟掉隊不同的是,北方省份在糧食生產方面,卻佔據主力地位。 2020年糧食產量10強省份中,北方佔據6席,其中黑龍江,河南、山東霸佔前三甲,三省的糧食總產量佔全國糧食生產的比重接近3成。 其中,黑龍江以7541萬噸的糧食產量領跑全國,這一產量約為中國經濟最強省廣東同期產量的6倍。
  • 國土面積不到中國三分之一的印度憑什麼跟中國叫板?
    2、糧食除去爭議領土,印度的國土面積為298萬平方公裡,但印度實際上控制面積有316萬平方公裡,大約只有中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印度的耕地面積跟中國相差不大,由於化肥資源氣候等的問題,印度的糧食產量不高,在全球排在第三名。
  • 美國耕地面積比中國大得多,為何產量遠不如中國?
    而我國的耕大地積大概是1.2億公頃,並且後備耕大地積要小得多。美國近來幾年食糧產量根基連結在5億噸擺布,並且顛簸幅度相對大,而中國多年來連續連結在6億噸以上,並且穩中有升,今年年中國食糧產量到達了6.6億噸。
  • 袁隆平:拓寬耕地「紅線」外種植面積,讓糧食生產更安全
    (袁隆平:拓寬耕地「紅線」外種植面積,讓糧食安更安全)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世界多個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在國際、國內都引起了一陣「糧荒」恐慌,當然這也不能完全算是壞事,通過這次事件,讓各國又重新審視了一下本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對於我國而言糧食安全問題同樣棘手,雖說國內三大主糧供給充足,但是供給結構非常不平衡,年度進口1億噸的糧食中將近9千萬噸都是大豆。
  • 越南人口近億,國土卻僅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為何還出口大米?
    今天的越南,雖然水稻種植面積遠遠不及我國和印度,但越南卻是的水稻產量卻出奇地高,2018年達到4425萬噸,排名世界五,僅次於我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孟加拉國。 今日的越南國土面積只有32.96萬平方公裡,對應人口來看越南完全是一個人口大國,那麼為何這樣的人口大國還有大量的稻米出口呢?
  • 世界各國耕地面積
    4、中國,123.80萬平方公裡。3、俄羅斯,126.52萬平方公裡。2、美國,168.18萬平方公裡。1、印度,189.17萬平方公裡。中國耕地面積排名第四,但糧食產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一。
  • 2020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分析
    原標題:2020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分析(圖)   中商情報網訊:12月10日,
  • 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預計為全球的24.4%,那人均情況如何呢?
    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是多少呢?這個問題,已經由國家統計局給出答案了——今年全國的糧食播種面積約為17.52億畝,糧食總產量約13390億斤(近6.7億噸),並且是連續數年的增長。其中,夏糧和早稻產量分別為2857億斤和546億斤,秋糧產量9987億斤,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實現了增產。此外,受大豆振興計劃政策帶動,其播種面積1.48億畝,比上年增加825萬畝,增長5.9%。
  • 【新發展格局下的大國三農】糧食產量十六連豐之後 中國為何還要大...
    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將連續第6年超過1.3萬億斤,產能再上一個新臺階。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魏百剛指出,今年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產量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這也是連續第十六個豐收年。
  • 2019年全國各省糧食產量排名
    全國各省糧食產量排名第一名,黑龍江省糧食產量7503萬噸。第二名,河南省糧食產量6695萬噸。第三名,山東省糧食產量5357萬噸。第四名,安徽省糧食產量4054萬噸。第五名,吉林市糧食產量3878萬噸。第六名,河北省糧食產量3739萬噸。第七名,江蘇省糧食產量3706萬噸。第八名,內蒙古自治區糧食產量3653萬噸。
  • 王宏廣:中國的糧食安全不是沒有問題,但……
    圖/視覺中國美國雖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是農業第一出口大國,但是其農業部的數據顯示 ,2018年美國大概有11%的家庭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約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疫情影響了食品安全。此外,印度學者預測,蝗災較嚴重的地區糧食將減產30%-50%。
  • 中國每年糧食損失浪費量相當於2億畝耕地產量(圖)
    產糧越多,損耗越大!前不久,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透露,我國糧食從生產出來到擺上餐桌的過程中,每年浪費掉了上千億斤,大約相當於2億畝耕地的產量。其中農戶存糧因為設施簡陋,缺乏技術指導服務,以及因蟲、黴、鼠、雀造成的損失達400億斤以上。
  • 中國人均糧食產量位於世界前列,為何還要年年進口糧食?
    70多年中國糧食年年增產,從2263.6億斤增加到2018年的13157.8億斤,世界首位,為何還是不夠吃,每年進口1億噸?說起中國的糧食產量,真是一個讓人自豪的事情。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產量達到了6.6億噸(13277億斤),再創歷史最高紀錄。即便是人均糧食產量,我國也已經做到了世界前列。可是,問題是,為何我們還要每年進口1億噸糧食?是因為不夠吃嗎?
  • 大豐收為何要進口糧食?節約糧食,「糧食危機」絕不是說說而已!
    文:寒夜 每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往往都是眾人所最關心的,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一頓都不可少。而就今年關於糧食的最新消息,我國今年的糧食仍舊是大豐收,對比去年的產量總體還是有所上漲,但面臨糧食大豐收,為何我國還要進口糧食。
  • 放心,中國的糧食可以養活中國人
    如何實現糧食安全和資源、環境和可持續農業之間的平衡,是擺在中國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議題。  放眼未來,提高糧食產量必須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資源投入。中國正在積極著手土壤改良、降低耗水量和控制化肥施用量。正在加速推進的土地流轉體系將孕育大型現代農場,規模種植效應將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伴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精準農業可以使糧食產量再提升10%左右。
  • 原創 | 要不要囤糧:中國的糧食安全是怎麼做到的?
    那麼,為什麼中國農民種植成本要高於國際市場?因為中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2畝多一點(現在是3畝多一點),人均耕地少+土地制度制約,導致農業無法產業化發展,無法根本上提高科技含量。如果貿然改動農村土地制度,在城市還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下將大量的農民推向城市……請欣賞一下巴西、印度城市的貧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