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廣:中國的糧食安全不是沒有問題,但……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糧食安全問題已經轉化為飼料糧安全問題以及肉類產量與價格問題。

文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吳麗華 米粟

民以食為天,糧食關乎國運民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近些年被中央反覆強調。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蝗災、水災、乾旱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疊加影響之下,糧食安全的問題更是受到廣泛關注。目前,世界糧食供求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是否存在糧食短缺甚至出現糧食危機,中國的糧食安全情況怎樣?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糧食與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戰略中心執行主任王宏廣在他的新書《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中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認為,「吃飽沒問題,吃好須進口」,將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基本態勢。

王宏廣教授曾任科技部農村與社會發展司副司長,30多年來一直深耕糧食安全研究,諸多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議被證明非常符合我國國情及農業發展方向。

近日,王宏廣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採訪,針對我國糧食安全具體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分析解讀。

在他看來,「中國糧食安全不是沒問題,有問題但是能解決,可憂不可怕。」

全球8.4億人挨餓

《財經國家周刊》:在今年這樣一個新冠肺炎疫情不斷蔓延的特殊年份,糧食安全問題更受關注,一些國際組織甚至發出警告說,全球將迎來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據你研究,真實情況怎樣?

王宏廣: 目前世界糧食安全形勢確實比較嚴峻。

2020年7月1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與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計劃署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發布的《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有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比2018年增加了1000萬人,佔世界總人口的8.9%;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導致食物缺乏人數在2020年新增8300萬,達到1.3億;世界飢餓人口數量到2020年將超過8.4億,佔世界總人口的9.8%;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提到的零飢餓目標將難以實現。

▲當地時間2017年5月31日,南蘇丹,位於南蘇丹的巴赫爾阿爾加扎爾北部的帕索,一個由國際救援委員會(IRC)運作的營養中心內一位母親將自己營養不良的孩子放在吊籃上。圖/視覺中國

美國雖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是農業第一出口大國,但是其農業部的數據顯示 ,2018年美國大概有11%的家庭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約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疫情影響了食品安全。此外,印度學者預測,蝗災較嚴重的地區糧食將減產30%-50%。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目前世界糧食安全形勢確實比較嚴峻,這種情況下,類似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極端情況引發世界糧食危機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糧食鴻溝」長期存在

《財經國家周刊》:你提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零飢餓目標將難以實現,長期看世界範圍內糧食安全問題處於怎樣的態勢,存在哪些問題?

王宏廣: 我們的判斷是當今世界存在糧食鴻溝,而且將長期存在。

一方面,在擁有先進技術和豐富自然資源的發達國家,比如美國,糧食過剩導致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大量閒置,農業補貼負擔沉重,糧食增長的動力明顯不足,糧食生產體系不穩定;技術先進但自然資源匱乏的發達國家,比如日本,通過大量進口糧食轉移本國農業自然資源危機,進一步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短缺問題。

另一方面,中國、印度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迅速發展,但由於受到人口眾多和農業資源緊缺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本國糧食自給問題和壓力很大;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糧食仍然不能自給自足,仍然面臨糧食生產不足和缺乏足夠的糧食進口能力的雙重製約。

▲2018年2月1日,在印度高哈蒂郊區,一名男子在田間勞作。圖/新華社發

從近60年的世界農業生產狀況來看,糧食鴻溝將進一步加大,並將長期存在,主要表現為人均穀物佔有量差距、穀物單產水平差距、人均肉類產量差距以及人均糧食消費量差距。

此外,科學技術創新的鴻溝明顯,發達國家科技創新加快,與發展中國家技術 差距加大。從科學技術水平和發展趨勢來看,農業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遺傳科學等高新技術迅速發展,加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使發展中國家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填平世界糧食鴻溝,不僅需要技術、政策、投入,還需要人類文明的升華,需要土地、技術、資金豐富的國家或地區對糧食短缺、經濟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無私、長期的支持與幫助,否則人類徹底告別飢餓難度非常大。

吃好、吃安全、吃科學還是難題

《財經國家周刊》:世界糧食局勢緊張、存在外憂的情況下,我們自己的糧食安全狀況如何,是不是真的能夠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王宏廣: 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農業大國,糧食生產、進口、消費大國。14億人告別了飢餓的長期困擾,中國糧食生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並不是完全高枕無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15年前,我們在《中國糧食安全研究》一書中,對中國糧食安全總體判斷是「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可憂不可怕」,這一判斷仍然符合當前實際。目前,中國口糧自給率達98%以上,穀物基本自給,但這並不能夠全面反映糧食安全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糧食安全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原因是中國「吃飽」問題解決以後,糧食安全問題已經轉化為飼料糧安全問題以及肉類產量與價格問題。

按播種面積當量計算,2019年我國糧食淨進口量折合播種面積近9億畝,佔國內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約為35%。也就是說,中國14億人口消費了29億畝耕地的 食物,糧食隱性自給率只有70%,大豆和油料自給率分別僅為15%和30%,中國糧食安全存在較為嚴重的深層次問題,亟待進行重新認識和引起足夠重視,要吃好,中國必須依賴大量進口。

目前的情況是,雖然中國「吃飽」問題已解決,但吃好、吃安全、吃科學依然是難題。在今後一段時期內,隨著中國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飼料、工業用糧的持續增加,中國糧食需求量將會進一步增加,供需矛盾將更加明顯,糧食將會長期保持弱安全狀態。

大量進口大豆,小心美國「卡脖子」

《財經國家周刊》:糧食隱性自給率只有70%,大豆和油料自給率分別僅為15%和30%,這種情況一直備受關注,它對我國糧食安全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會否造成人們普遍擔心的「卡脖子」?

王宏廣: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0—2029)》展示了2019年我國主要農產品對外依存度,大豆為86.69%,牛奶及製品為33.54%,植物油為28.70%,食糖為21.32%,牛肉為19.93%,羊肉為7.40%,豬肉為4.74%。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飼用豆粕和牧草進口國,2017年豆粕進口佔飼用總量的30.9%,牧草進口佔國內牧草商品流通量的23.83%。

雖然我國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但部分農產品對外依存度很高,進口來源國集中,極易因氣候、經濟、外交等變化導致供應鏈斷裂,在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今天,我國糧食安全風險明顯加大,容易受制於人。

特別是大豆,自給率僅為15%,對外依存度高的同時,進口來源過於集中,美國、巴西、阿根廷佔我國大豆進口量的95%左右,而且美國通過期貨等金融手段,基本控制了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中美經貿摩擦持續升級的情況下,「糧食戰」可能成為美國遏制我國的手段之一。

▲圖/新華社發

《財經國家周刊》:這種潛在風險,我們應如何應對?

王宏廣: 我國糧食「弱安全」的主要原因是糧食進口多,相當於9億畝耕地的產量,而進口多的糧食主要是大豆,大豆佔進口糧的85%左右,大豆進口來源又主要集中於美國、巴西、阿根廷。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快速增長,一個重要原因是大豆產量、種植面積佔比的下降,相比1950年,我國大豆產量佔糧食總產量的比重下降了57個百分點、種植面積比重下降了14個百分點,而單產近20年來並沒有顯著增長。

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建議政府啟動「進口大豆替代工程」,使大豆對外依存度下降30個百分點左右。具體來說,實施「進口大豆替代工程」,可以通過增加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推動大豆標準化種植工程等,實現增產大豆1000萬噸以上;可以通過發展油菜籽、藜麥、優質牧草、海洋生物替代大豆,減少大豆需求2000萬噸以上。

不過同時還要注意,我國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存在玉米與大豆爭地的問題,增加大豆種植面積,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擠佔玉米種植面積,還會造成糧食總產下降等問題。

所以,在實踐中,我們還需要綜合平衡好大豆與玉米的關係,防止出現大豆產量上去而玉米產量、糧食總產下降的局面。

推進新一輪農業經濟體制改革

《財經國家周刊》:我們下大力氣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自己飯碗的同時,我國糧食生產成本較高,農民缺乏種糧積極性,年輕人普遍不願種糧等現象較為明顯?在你看來,這些問題如何解決?

王宏廣: 糧價倒掛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中國現在的糧價基本比國外高出40%-70%。在和平年代,我們可以通過購買外國的糧食來減輕國內的土地壓力,但是一旦全球糧食危機出現,肯定還得把國內的糧食生產搞上去,甚至不計生產成本地保障糧食安全。

▲2020年5月26日,「三夏」時節,河南省麥收正酣。圖/新華社發

要把糧食生產搞上去,必須要提高種糧的積極性,讓種糧有利可圖,通過降低糧食生產成本來提高中國糧食的競爭力。

我們現在採取的農機補貼、醫療保障、低收入保障等措施,都是為了增強農業的競爭力,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但是現有補貼政策只能保證種糧不虧錢,掙錢還有難度,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種糧的農民中,50歲以下的都很少。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進行新一輪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將「土地使用權再分配」轉向「農業收益再分配」,通過「土地使用權」較大幅度、較長時間期、較為固定的流轉,實現「農業收益再分配」,保障「種糧者」,包括種糧大戶、糧食合作社、種糧公司等有收益、有利潤,進而保障種糧者的生產積極性。

讓種糧有錢掙,讓農村青年「回流」

《財經國家周刊》:如何實現「農業收益再分配」?

王宏廣: 我們設想,新一輪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途徑是推進「新四化」,即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生態化,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使種糧的低利潤、加工、貯藏的中利潤和流通、貿易的高利潤有機結合、融合,建立健全糧食生產、貯藏、加工、流通、貿易的全產業鏈,提高全產業鏈的效益,進而讓種糧有利可圖。

同時,我們還要結合國家現代化的進程,解決好幾億農民的生產、生活、養老、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使農村成為青年農民嚮往的就業與生活的地方。

也就是說,新一輪糧食生產與經營體制機制改革,以提高效益為核心,糧食生產經營向種糧大戶、合作社、公司集中,擴大生產規模、實現效益提高。而在這一過程中,僱用的新農民以工人的身份回農村工作,能夠獲得與在城市工作相當的工資,還住在城市裡,這樣慢慢可能會形成一種新的體制,解決年輕人不願種地的問題。

《財經國家周刊》:擴大生產規模,能夠保證提高生產效益和農民種糧積極性嗎?

王宏廣: 我們現在勞均耕種八九畝地,很多地方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一兩畝,這種情況肯定掙不了錢,很難養活家庭。但是如果實現規模化經營,一二三產業打通,糧食生產、加工、流通、銷售整個鏈條,種糧主體都可以參與利益分配,效益還是可以期待的。

我認為,衡量新一輪農業經濟體制改革是否成功,可以通過三點判斷。一是看糧食播種面積,如休耕的土地是否恢復種糧、複種指數是否穩步提高;二是看農村打工青年是否「回流」,農村青年「回流」是解決農民「老化」、弱化甚至斷代的根本途徑,「農民年輕化」應作為新一輪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三是看現代農業企業是不是「下鄉」,大批現代企業「下鄉」從事農業、紮根農村、建設農村、耕耘「三產結合」,是有效、徹底解決好農村、農業、農民、農民工問題的關鍵。

總監製:陳良傑

監製:夏宇

相關焦點

  • 我國糧食安全仍然面臨九大難題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糧食與食物安全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宏廣在《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一書中提出,發達國家人均年消耗糧食800公斤時糧食需求才基本穩定,我國人均糧食剛剛達到470公斤,我國糧食安全處於「高難度、低水平、弱安全,吃飽沒問題、 吃好要進口,平時沒問題、戰時有風險」的狀態,糧食安全的弦永遠不能松,「八管齊下」我國糧食生產能力能夠達到8億噸。
  • 糧食安全沒有問題丨散布恐慌有何意義
    我想給某些前輩糾正一個問題,就是糧食安全問題。那些整天發布糧食恐慌的人,我不知道您是有何居心。我可以把你理解成不懂裝懂還是在彰顯自己的才能又或者是有什麼企圖,還是單純的湊熱鬧刷存在感,掙點流量費。我還是把您當作不懂裝懂吧!因為我才有機會給您普及一下,我國糧食安全沒有問題。首先第一中國糧食絕對自給,沒有一點問題。
  • 經濟學家萬喆: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Z博士的腦洞|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萬喆(作者萬喆為經濟學家,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1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其中關於農業部分是重點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這也是近幾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到種子問題,重點強調保障糧食安全。
  • 中國糧食總產8億噸才滿足未來需求?袁隆平稱能達到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糧食與食物安全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宏廣在《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一書中提出,發達國家人均年消耗糧食800公斤時糧食需求才基本穩定,我國人均糧食剛剛達到470公斤,我國糧食安全處於「高難度、低水平、弱安全,吃飽沒問題、 吃好要進口,平時沒問題、戰時有風險」的狀態,糧食安全的弦永遠不能松,「八管齊下」我國糧食生產能力能夠達到
  • Z博士的腦洞|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1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其中關於農業部分是重點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這也是近幾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到種子問題,重點強調保障糧食安全。而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愈加覺得,所謂「糧食安全」,仿佛已然是一個離大家生活相當遙遠的概念。然而,從事實情況看,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全面解決,而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仍然值得重視,可以說,糧食安全問題是統籌安全和發展的底線。
  • 李國祥:新時代中國糧食安全的世界宣言
    1996年中國糧食問題的白皮書,從歷史視角論證了中國糧食安全領域的成就非凡,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從來沒有威脅他國或者地區的糧食安全,也從糧食生產能力和政策體系等多個方面向世界宣示中國未來經濟實力無論增強到怎樣的程度,中國的糧食安全也絕不會損害他國或者地區的糧食安全。
  • 構築「糧食均衡安全」的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構築「糧食均衡安全」的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還必須以戰略統籌的大格局視角,從過去重點保障消費轉變到保障消費與保障農產品生產者收益和生態友好並舉轉變,將土地生態修復、農業比較收益等重大生態、社會問題以及全球農業競爭戰略突破等問題進行關聯思考與戰略組織設計。特別要防止「穀賤傷農」和製造「漏鬥區」這樣的重大生態災害。
  • 中國糧食安全經驗提供全球治理樣本
    【中國食品報融媒體】(記者王磊)在最近這一年裡,由於受到疫情以及各種極端天氣的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備受關注。12月4日下午,2020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白馬峰會糧食安全創新峰會在江蘇白馬農業國際博覽中心舉行。
  • 《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雙語全文)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月14日發布《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中國在農業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不僅成功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居民生活質量和營養水平顯著提升,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 隆平高科董事長:近年來中國糧食安全風險邊際有所抬升
    2019年10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提出「中國正處在歷史上糧食安全形勢最好的時期」。毛長青稱,他完全同意這個判斷,但是最近在實際調研中,有一些思考,感覺還是存在一些隱憂。他認為,中國糧食安全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的基本原則。
  • 原創 | 要不要囤糧:中國的糧食安全是怎麼做到的?
    然後他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什麼疫情導致糧食危機,全球性大蕭條,美國為了轉移矛盾可能發動對外戰爭等等。對於他的這些想法我很不以為然,在我看來,疫情導致某些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出現糧食危機是可能的,但是中國爆發糧食危機絕無可能——因為我太了解中國為了糧食安全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中國的糧食安全在任何時候都堅如磐石。
  • 豐收節談糧食安全問題,國家為此做的太多了
    今天是我國第三個農民豐收節,應左欄阿周的邀請,老農民再來談談農業問題。《荀子·王制》中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這是我國農業千百年來的普遍規律(除開一些一年多熟的神奇地區)都知道今年情況特殊,從年初開始,糧食安全問題就牽動著全球的心。
  • 「反食品浪費法」硬核護航中國糧食安全
    反食品浪立法,事關「中國飯碗」。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以約佔世界7%的耕地,解決著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民以食為天,糧食是社稷之本。由此可見,糧食事關中國人的飯碗,事關國家安全,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就必須種好糧,並注重節儉每一粒糧食。
  • 關注糧食安全①|疫情衝擊的糧食安全憂思與應對
    特別是,雖然我國糧食庫存充裕、糧食安全形勢處於歷史上最好時期,具有保障口糧絕對安全的堅實基礎,而且我國輿論引導及時,在總體上沒有出現糧價大幅波動情況,但部分涉農股票、期貨以及現貨市場出現上漲行情,部分地區的居民也出現囤糧現象。其中,對於彭博社這則新聞,有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史妍嵋:全球糧農治理框架下的中國糧食安全
    2019年10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全景式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安全事業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闡明我國將堅定維護世界糧食安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糧食安全理念。
  • 糧食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底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1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其中關於農業部分是重點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這也是近幾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到種子和耕地問題,重點強調保障糧食安全。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糧食安全的形勢如何,種子和耕地問題在經濟工作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何解決種子和耕地問題?
  • 《中國人的飯碗——讀懂中國糧食安全》正式出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確立了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新糧食安全觀,不斷完善創新糧食安全政策,健全糧食安全體制機制,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保障之路。
  • 給糧食安全加上一道防火牆
    強化糧食收購、儲存等環節質量安全檢測監管;規定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等糧食不得作為食用用途銷售。明確了防止和減少糧食損失浪費的措施。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通過法律方式加強對糧食安全的監管,把好糧食流通關,不讓不合格的糧食流入市場,這是對國家負責,也是對人民負責。
  • 中方如何看疫情背景下維護糧食安全的問題,是否會對有需要的國家...
    該所不具備設計並創造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的能力,也從來沒有這麼做過。袁志明先生還否認了有關實驗室意外洩露從蝙蝠身上採集冠狀病毒的謠言,強調該實驗室嚴格執行生物安全程序。我想再次指出,病毒溯源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應由科學家和專業人士去研究。我們奉勸美國政客停止向中國「甩鍋」、轉移國際注意力,還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到控制好本國疫情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