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11月29日舉行的「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視頻發言中指出,「黨中央明確要求保糧食安全,雜交水稻近50年已經跨越8個畝產100公斤的臺階,為養活14億人口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提出我國糧食總產要達到8億噸左右,才能滿足我國未來對糧食的需求,我認為經過努力是完全能夠達到的目標。目前,第三代雜交水稻每畝單產有望突破1200公斤,耐鹽鹼水稻有望大面積達到300公斤以上的產量,能夠為中國人的飯碗能夠端在自己手裡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糧食與食物安全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宏廣在《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一書中提出,發達國家人均年消耗糧食800公斤時糧食需求才基本穩定,我國人均糧食剛剛達到470公斤,我國糧食安全處於「高難度、低水平、弱安全,吃飽沒問題、 吃好要進口,平時沒問題、戰時有風險」的狀態,糧食安全的弦永遠不能松,「八管齊下」我國糧食生產能力能夠達到8億噸。
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副總幹事何昌垂分析了新冠疫情衝擊下的全球糧食安全形勢與走向。他表示,當前世界糧食安全現狀不容樂觀,如果管控失當,將會引發重大危機。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糧食安全風險急劇增加。疫情使全球糧食體系的脆弱性凸顯,糧食危機或有可能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危機,需要各方共同應對。
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傑在報告中指出,我國農業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引導了農業經營體制、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良性發展,糧食產量穩步提升徹底解決了困擾幾千年的「飢餓」問題,持續數千年「交皇糧」的歷史終結、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徹底告別了「絕對貧困」。
科技部原紀檢組長吳忠澤在報告中指出,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農業科學技術發展,雜交水稻、矮稈小麥、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農業科技成果,推動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糧食單產的增長。
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報告中分享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在提升糧食、蔬菜、水果等農作物產量、抗性和品質中的應用案例,展望了基因編輯作為第三代育種技術的巨大前景。
他在報告中提到了兩個令人興奮的技術,一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植物育種已經取得重大突破,有望形成新一代育種技術,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產量與品質;二是利用大量種植藜麥,不僅能夠新增300億公斤口糧,還能夠緩解大豆進口壓力。
論壇專家針對全球形勢與中國糧食安全進行了交流研討。我國糧食安全仍然面臨九大難題:
糧食總量缺口大、隱性自給率僅為70%;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6%、面臨的「糧食戰」風險增大;複種指數降低了23個百分點、保糧食麵積難度加大;激勵政策空間變窄、亟待新一輪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單產提高難度加大、亟待第二次綠色革命;糧農戶均規模僅7畝、通過規模化提質增效難度大;年輕農民不願種糧、農業優質勞動力缺乏;農民不存糧、國家儲糧壓力大;肥胖人口高達 2.5億、糧食浪費問題突出。
論壇專家倡議,要從「保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有底線思維、高線防備,通過8個方面的努力,進一步夯實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中國經驗、做出中國貢獻。第一,「要糧於技」,推進第二次綠色革命;第二, 「藏糧於地」,開展「土地整治」;第三,「生糧於海」,進一步發揮300萬平方公裡藍色糧倉的作用;第四,「產糧於山」,充分發揮南方10億畝草山草坡、北方30億畝草原,種植優質牧草、木本糧食,新增100億公斤糧食;第五,「要糧於改」,深化糧食生產與流通體制改革,推進糧食生產、加工、銷售、進出口「四位一體」;第六,「儲糧於友」,建立海外10億畝耕地或1.5億噸糧食的多元、長期的海外「供應鏈」;第七,「節糧於用」,在儲藏、加工、消費等方面節約糧食;第八,穩糧於共同體,要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國家或地區, 共同建設人類糧食安全的命運共同體。
據悉,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中國農業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研究中心、莫幹山研究院、國際綠色經濟協會、中國國土經濟學會聯合主辦。
來源:中華糧網
原標題:《我國糧食安全仍然面臨九大難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