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安全仍然面臨九大難題

2020-12-19 澎湃新聞

我國糧食安全仍然面臨九大難題

2020-11-30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11月29日舉行的「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視頻發言中指出,「黨中央明確要求保糧食安全,雜交水稻近50年已經跨越8個畝產100公斤的臺階,為養活14億人口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提出我國糧食總產要達到8億噸左右,才能滿足我國未來對糧食的需求,我認為經過努力是完全能夠達到的目標。目前,第三代雜交水稻每畝單產有望突破1200公斤,耐鹽鹼水稻有望大面積達到300公斤以上的產量,能夠為中國人的飯碗能夠端在自己手裡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糧食與食物安全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宏廣在《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一書中提出,發達國家人均年消耗糧食800公斤時糧食需求才基本穩定,我國人均糧食剛剛達到470公斤,我國糧食安全處於「高難度、低水平、弱安全,吃飽沒問題、 吃好要進口,平時沒問題、戰時有風險」的狀態,糧食安全的弦永遠不能松,「八管齊下」我國糧食生產能力能夠達到8億噸。

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副總幹事何昌垂分析了新冠疫情衝擊下的全球糧食安全形勢與走向。他表示,當前世界糧食安全現狀不容樂觀,如果管控失當,將會引發重大危機。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糧食安全風險急劇增加。疫情使全球糧食體系的脆弱性凸顯,糧食危機或有可能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危機,需要各方共同應對。

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傑在報告中指出,我國農業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引導了農業經營體制、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良性發展,糧食產量穩步提升徹底解決了困擾幾千年的「飢餓」問題,持續數千年「交皇糧」的歷史終結、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徹底告別了「絕對貧困」。

科技部原紀檢組長吳忠澤在報告中指出,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農業科學技術發展,雜交水稻、矮稈小麥、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農業科技成果,推動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糧食單產的增長。

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報告中分享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在提升糧食、蔬菜、水果等農作物產量、抗性和品質中的應用案例,展望了基因編輯作為第三代育種技術的巨大前景。

他在報告中提到了兩個令人興奮的技術,一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植物育種已經取得重大突破,有望形成新一代育種技術,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產量與品質;二是利用大量種植藜麥,不僅能夠新增300億公斤口糧,還能夠緩解大豆進口壓力。

論壇專家針對全球形勢與中國糧食安全進行了交流研討。我國糧食安全仍然面臨九大難題:

糧食總量缺口大、隱性自給率僅為70%;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6%、面臨的「糧食戰」風險增大;複種指數降低了23個百分點、保糧食麵積難度加大;激勵政策空間變窄、亟待新一輪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單產提高難度加大、亟待第二次綠色革命;糧農戶均規模僅7畝、通過規模化提質增效難度大;年輕農民不願種糧、農業優質勞動力缺乏;農民不存糧、國家儲糧壓力大;肥胖人口高達 2.5億、糧食浪費問題突出。

論壇專家倡議,要從「保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有底線思維、高線防備,通過8個方面的努力,進一步夯實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中國經驗、做出中國貢獻。第一,「要糧於技」,推進第二次綠色革命;第二, 「藏糧於地」,開展「土地整治」;第三,「生糧於海」,進一步發揮300萬平方公裡藍色糧倉的作用;第四,「產糧於山」,充分發揮南方10億畝草山草坡、北方30億畝草原,種植優質牧草、木本糧食,新增100億公斤糧食;第五,「要糧於改」,深化糧食生產與流通體制改革,推進糧食生產、加工、銷售、進出口「四位一體」;第六,「儲糧於友」,建立海外10億畝耕地或1.5億噸糧食的多元、長期的海外「供應鏈」;第七,「節糧於用」,在儲藏、加工、消費等方面節約糧食;第八,穩糧於共同體,要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國家或地區, 共同建設人類糧食安全的命運共同體。

據悉,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中國農業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研究中心、莫幹山研究院、國際綠色經濟協會、中國國土經濟學會聯合主辦。

來源:中華糧網

原標題:《我國糧食安全仍然面臨九大難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三大問題仍然值得重視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三大問題仍然值得重視:第一大問題,中國糧食生產「十七連豐」,在今年疫情嚴重的形勢下實屬不易,在世界貿易不確定性加大的環境下,為我國提供了糧食安全底線,但如何持續保持我國糧食產量仍然需要重視今年最大的變數有三個
  • ...市場化方式助力解決我國發展中面臨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問題
    參與我國期貨市場創建發展的有關領導、有關專家、鄭商所歷任領導、市場人士和媒體代表等,圍繞「回顧歷史、邁向未來」主題開展了座談交流,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出席會議。「今天是整個期貨業界喜慶的日子。」方星海在座談會上表示,當年開拓創建期貨市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國期貨市場創業艱難,市場各方要繼續發揚前輩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精神,努力推動期貨市場持續向好發展。
  • 王宏廣:中國的糧食安全不是沒有問題,但……
    另一方面,中國、印度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迅速發展,但由於受到人口眾多和農業資源緊缺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本國糧食自給問題和壓力很大;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糧食仍然不能自給自足,仍然面臨糧食生產不足和缺乏足夠的糧食進口能力的雙重製約。
  • 中國糧食總產8億噸才滿足未來需求?袁隆平稱能達到
    《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提出我國糧食總產要達到8億噸左右,才能滿足我國未來對糧食的需求,我認為經過努力是完全能夠達到的目標。目前,第三代雜交水稻每畝單產有望突破1200公斤,耐鹽鹼水稻有望大面積達到300公斤以上的產量,能夠為中國人的飯碗能夠端在自己手裡做出更大的貢獻。」
  • 關注糧食安全①|疫情衝擊的糧食安全憂思與應對
    特別是,雖然我國糧食庫存充裕、糧食安全形勢處於歷史上最好時期,具有保障口糧絕對安全的堅實基礎,而且我國輿論引導及時,在總體上沒有出現糧價大幅波動情況,但部分涉農股票、期貨以及現貨市場出現上漲行情,部分地區的居民也出現囤糧現象。其中,對於彭博社這則新聞,有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經濟學家萬喆: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而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愈加覺得,所謂「糧食安全」,仿佛已然是一個離大家生活相當遙遠的概念。然而,從事實情況看,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全面解決,而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仍然值得重視,可以說,糧食安全問題是統籌安全和發展的底線。怎麼看糧食安全形勢:全球的困境從國際層面看,全球糧食安全赤字有增無減。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那麼,當前全球糧食生產和供應狀況如何?糧食安全面臨哪些風險挑戰?國際社會應如何保障全球糧食供應鏈穩定,維護糧食安全?非洲聯盟委員會發出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對非洲的影響將是長期的,特別將嚴重衝擊非洲的糧食安全。在肯亞,受疫情導致的食品價格上漲、收入減少和失業造成的影響,預計有35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在南蘇丹,疫情前,世界糧食計劃署預計該國今年將有650萬人嚴重糧食不安全,疫情將使這一數字大幅增加。
  • Z博士的腦洞|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而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愈加覺得,所謂「糧食安全」,仿佛已然是一個離大家生活相當遙遠的概念。然而,從事實情況看,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全面解決,而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仍然值得重視,可以說,糧食安全問題是統籌安全和發展的底線。
  • 蔣和平等:「十四五」時期的我國糧食安全的形勢、問題與對策
    反觀國內,糧食安全同樣面臨著不小挑戰,除了過去一直存在的成本持續推高、種糧收益下降、科技含量不足、支持保護政策改革以及生產經營模式探索等涉及的糧食生產潛力發展不足問題外,還面臨新時期居民消費升級後對健康營養食物需求產生的供需結構不平衡的矛盾[2]。 另外,近兩年非洲豬瘟、草地貪夜蛾蟲害接踵而至,農業疫情事件頻發,養殖鏈條上諸多壓力不斷傳導到飼料糧食作物上,引起糧食供需和價格波動性變化。
  • 基於指標評價體系的我國糧食安全演變研究
    Coates從糧食充足性、營養充足性、文化可接受性和糧食穩定性的角度出發,建立糧食安全評價體系。我國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從供給、需求、市場和庫存角度出發對我國糧食安全進行評價,認為 2004 年我國糧食基本安全。公茂剛從產前和產後的角度出發,從糧食供給、糧食獲取、糧食利用和糧食安全穩定性 4 個維度對我國糧食安全進行評價。
  • 最新,我國3個部門聯合印髮禁止餐飲浪費方案!中國糧食情況如何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近期多個事件與政策交織,使「節約糧食,杜絕浪費」成了社會焦點,但也引燃了炒作「糧荒」的輿論。那麼,目前我國的糧食安全情況如何呢?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今年我國的夏糧和早稻均獲得豐收,其中小麥的產量是2634億斤,增長0.6%。
  • 改革生產經營體制保證糧食安全
    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糧食安全問題與其他地區相比具有特殊性,且區域內多數國家面臨的問題具有相似性
  • 糧食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底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1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其中關於農業部分是重點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這也是近幾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到種子和耕地問題,重點強調保障糧食安全。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糧食安全的形勢如何,種子和耕地問題在經濟工作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何解決種子和耕地問題?
  • 大豐收為何要進口糧食?節約糧食,「糧食危機」絕不是說說而已!
    文:寒夜 每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往往都是眾人所最關心的,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一頓都不可少。而就今年關於糧食的最新消息,我國今年的糧食仍舊是大豐收,對比去年的產量總體還是有所上漲,但面臨糧食大豐收,為何我國還要進口糧食。
  • 全國首屆糧食安全與產業科技創新國際論壇,昨日武漢開幕
    新冠肺炎疫情後,我們國家的糧食儲存量和質量是否受到影響?在全球糧食安全面臨挑戰的大背景下,怎樣才能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糧食安全同時寫進全會公報和中央《建議》。湖北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承擔著重要責任。
  • 韓一軍:構建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政策體系
    我們需審時度勢認清當前我國糧食產業所面臨的新形勢與新要求,著手構建中國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政策體系,「確保糧食供給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糧食產業面臨新的形勢與要求當前,中國糧食產業面臨著新的形勢與要求,保糧食供應和保糧食安全等重大任務變得更加迫切。
  • 權威解答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問題
    ,我國大概會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幾個信息關聯起來,讓人覺得中國的糧食似乎「不安全」了。我國糧食安全還有保障嗎?8月26日,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專門舉行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就社會關心的糧食問題進行了權威回應,一起來看——現在有必要囤糧嗎? 完全沒必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有一些消費者出於防範風險的心理,搶購糧油;也一些貿易商和農戶出於看好後市的預期,有不少囤糧的舉措。
  • 經濟日報:我國糧食進口數量緣何增加
    前三季度,我國糧食進口同比有所增加,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內需求增長較快,二是國內外糧價倒掛。專家認為,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目標。然而,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因此,需要通過進口調劑餘缺,優化供給結構,從更高層次上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整體水平。
  • 糧食進口增加了?專家: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專家認為,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目標。然而,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因此,需要通過進口調劑餘缺,優化供給結構,從更高層次上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整體水平。根據海關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糧食進口同比有所增加,特別是玉米進口增加比較明顯。
  • 構築「糧食均衡安全」的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創聯新農業智度認為:正視我國糧食產業格局的新拐點,就要重新解構「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體系,絕不能在這個新拐點前繼續僵化、繼續被動,而是要以前瞻性的戰略思維和戰略統籌體系引領和駕馭這個新拐點。過去多年一直奉行的單純保障總量供給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亟待調整和躍升,必須向總量平衡、品種均衡、品質安全並舉的多維保障轉變。加快構築「糧食均衡安全」的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是大策,更是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