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智庫 | 五年後、1.3億噸!權威解答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問題

2020-12-19 澎湃新聞

最近,糧食成了熱門話題,主要因為這麼幾個事:

前一段時間,有地方出現部分消費者和貿易商囤糧的情況,甚至出現搶購現象;

截至8月10日,主產區累計收購小麥881億斤,比去年同期減少212億斤;

有報告稱,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大概會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

……

幾個信息關聯起來,讓人覺得中國的糧食似乎「不安全」了。

這種擔心有沒有道理?我國糧食安全還有保障嗎?8月26日,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專門舉行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就社會關心的糧食問題進行了權威回應,一起來看——

現在有必要囤糧嗎?

完全沒必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有一些消費者出於防範風險的心理,搶購糧油;也一些貿易商和農戶出於看好後市的預期,有不少囤糧的舉措。

那麼,真有必要囤糧嗎?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認為,這些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避免跟風,防止保管不善造成浪費,也防止後期價格波動下跌帶來損失。

這樣說是有充足理由的。

唐珂介紹,從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我國糧食市場運行情況看,由於糧食儲備充足,糧油加工轉化產能水平高,糧食市場調控和應急保障能力強,再加上發達的物流配送體系,國內終端糧油產品的市場供給是持續充裕的,價格也是基本平穩的。

所以,消費者完全沒有必要過分焦慮甚至恐慌搶購。

糧食豐收有把握嗎?

是有一定基礎的

現在糧食夠吃,那全年糧食生產咋樣呢?

畢竟今年又是疫情,又是洪澇,還有經濟下行壓力,連農業農村部也坦承:今年農業氣象年景總體偏差。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認為,今年糧食生產形勢總體不錯,夏糧、早稻已豐收到手。秋糧佔全年糧食的比重是四分之三,能不能實現全年的糧食豐收,關鍵還要看秋糧。

秋糧怎麼樣呢?潘文博表示,今年秋糧豐收還是有一定基礎的!

原因有兩個:

1、今年秋糧面積12.84億畝,增加了500多萬畝,面積增加是豐收的基礎。

2、全國糧食大頭在秋糧,秋糧大頭在東北。今年東北糧食長勢總體正常。

不過,潘文博也提醒,目前距秋糧豐收還有40天左右,這段時間是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災害多發易發期。最擔心的就是8月底、9月上旬的颱風,這時候作物頭重腳輕,容易造成倒伏。下一步要落地落實後期田管措施,全力以赴地奪取秋糧好收成。

小麥供應緊張了嗎?

沒必要擔心小麥供給

之前,主產區小麥收購量減少以及價格上漲引發質疑:豐收了,還漲價了,是小麥供應緊張嗎?是種植戶囤糧惜售嗎?後期價格還會大幅上漲嗎?

唐珂表示,從當前我國小麥市場供需總體形勢看,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小麥供給問題,小麥價格也不會持續上漲。

原因很簡單:

一是我國小麥連續多年豐產;

二是小麥庫存充足;

三是小麥價格變化具有階段性特徵,具體說就是玉米價格漲,小麥價格也漲,玉米價格穩,小麥價格繼續上漲可能性不大。

至於收購量減少,唐珂介紹,今年主要是政策性收購減少,市場化收購進度還是基本正常的,這表明,目前市場上的糧源是較為充裕的,市場機制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好地發揮。

唐珂提醒,農民朋友特別是種糧大戶要密切關注市場行情,警惕一些炒作「糧荒」的輿論,不要盲目跟風囤糧,把握好售糧的時機,實現豐產又豐收。

未來糧食安全會惡化嗎?

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前不久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提到,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大概會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

這一說法引發廣泛關注,有人擔心這會不會意味著未來國家糧食安全會出現惡化。

唐珂回應稱,報告提到的糧食缺口,應該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內的糧食產需缺口,而不是實際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缺口。產需和供求是兩個概念。

唐珂說,我國產需缺口大,需要大量進口的主要是大豆,2017年進口量曾達到9553萬噸的歷史峰值。未來我國大豆進口仍將保持高位。

同時,唐珂表示,糧食總量平衡下,結構性的矛盾將長期存在。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是能守住的。我國的稻穀、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將繼續立足國內,以我為主保障供給。

來源:經濟日報微信公眾號(ID:jjrbwx)

——END——

往期精選

★ 民生智庫 | 中西方疫情應對為何截然不同?根源在這!

★ 民生智庫 | 智慧養老需要打通「最後一公裡」

★ 民生智庫 | 住戶調查的前世和今生——今生篇

★ 民生智庫 | 你家的廚餘垃圾去哪兒了?點進來就能找到答案

★ 民生智庫 | 文旅業的上半年:復甦是起點 高質量發展是方向

☞ 生活小貼士 ☜

北京市明日(8月27日)

出行提醒——限行3和8

天氣預報——多雲,31℃/20℃

(數據來源:中央氣象臺)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關於我們

民生智庫是中國最早專注於公共事務領域的社會研究智庫,也是國內最大、最具影響力的政府合作智庫之一,連續兩年成為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退出評估唯一社會智庫,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委託單位,擁有國內唯一專注於民生領域的大數據研究院。

智庫秉持「真實社情民意、權威評估諮詢」宗旨,以「為社會思考、為國家獻策」為己任,關注民生,體察民情,聚焦民意,深入研究中國社會發展實際,破解社會發展中面臨的難點問題,為我國政府提供政策決策依據和諮詢建議,為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在公共事務研究領域獨樹一幟。

原標題:《民生智庫 | 五年後、1.3億噸!權威解答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問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1.3億噸糧食缺口?打贏糧食問題勝仗,做好這3件事……
    糧食危機背後的推手是什麼?中國的糧食問題狀況如何?如何解決糧食危機?福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王德培在《中國經濟2021》一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01、糧食危機來襲?2020年7月,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因糧食短缺,2019年近6.9億人遭受飢餓,同比增加1000萬人,與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萬人。且由於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可能進一步導致2020年全球長期飢餓人口新增超過1.3億人。
  • 民生智庫 | 關於2020年的糧食補貼,你關心的問題都在這裡
    轉眼之間又快到了糧食收穫的季節,糧食補貼問題又成了大家討論關心的話題,我國的糧食補貼主要作用是提高農業生產力,避免土地資源浪費,切實保護耕地地力,增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實現藏糧於地。關於糧食補貼問題,小編大概整理了以下內容,僅供大家參考。
  • 構築「糧食均衡安全」的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構築「糧食均衡安全」的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還必須以戰略統籌的大格局視角,從過去重點保障消費轉變到保障消費與保障農產品生產者收益和生態友好並舉轉變,將土地生態修復、農業比較收益等重大生態、社會問題以及全球農業競爭戰略突破等問題進行關聯思考與戰略組織設計。特別要防止「穀賤傷農」和製造「漏鬥區」這樣的重大生態災害。
  • 蔣和平等:「十四五」時期的我國糧食安全的形勢、問題與對策
    2020 年南方洪災也對我國水稻秋季產量形成局部負面影響。儘管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口糧安全,但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結構性問題、抗風險能力及現代化發展水平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都有待解決[1]。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 ,穩政策 、穩面積 、穩產量」。
  • 基於指標評價體系的我國糧食安全演變研究
    雖然在實踐中糧食補貼政策實施存在各種問題,但從宏觀政策層面看,國家財政支持對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本文從政府財政支出、居民消費者支出和農民種糧淨利潤 3 個角度對糧食經濟安全進行衡量。糧食生產財政支出。我國對糧食生產實行綜合補貼和專項補貼政策。
  • 經濟學家萬喆: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Z博士的腦洞|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萬喆(作者萬喆為經濟學家,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1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其中關於農業部分是重點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這也是近幾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到種子問題,重點強調保障糧食安全。
  • 疫情之下糧食安全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一、新冠肺炎疫情敲響全球糧食安全警鐘 今年4月聯合國發布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估計,2019年有1.35億人存在糧食不安全問題,這是該報告4年以來的最高數字,顯示出日益加劇的糧食短缺問題令人擔憂的前景。而國際衝突被認為是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極端天氣和經濟衝擊也加劇了糧食系統的不穩定。
  • Z博士的腦洞|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1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其中關於農業部分是重點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這也是近幾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到種子問題,重點強調保障糧食安全。《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提到,2019年,全球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與2018年相比增加1000萬,與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萬。2020年,全球預計將至少新增約8300萬飢餓人口,甚至可能新增超過1.3億。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糧農組織發布的《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分析》顯示,至少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保護主義抬頭引發糧食供應鏈安全。
  •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5年後缺糧1.3億噸
    」,「到「十四五」期末,中國有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穀物(三大主糧)缺口大約為2,500萬噸。然而,我國真的是「5年後才缺1.3億噸」嗎?1我國的糧食警戒線大約有半年時間,以前可以從外國大量進口,短期未必出現糧荒。
  • 我國糧食安全仍然面臨九大難題
    《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提出我國糧食總產要達到8億噸左右,才能滿足我國未來對糧食的需求,我認為經過努力是完全能夠達到的目標。目前,第三代雜交水稻每畝單產有望突破1200公斤,耐鹽鹼水稻有望大面積達到300公斤以上的產量,能夠為中國人的飯碗能夠端在自己手裡做出更大的貢獻。」
  • 當今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國策會不會出問題?
    當今,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國策只注重陸地,海上養殖也是大部分用陸地的營養源(飼料)——用耕地的生產力——把土地生產食物的能力加速推向極限,而沒有考慮去利用除海水以外的海洋自然資源來生產食物的方法、政策。我國土地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144億畝),佔亞洲陸地面積的1/4,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15,僅次於前蘇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而與歐洲面積相當。
  • 糧食進口增加了?專家: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專家認為,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目標。然而,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因此,需要通過進口調劑餘缺,優化供給結構,從更高層次上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整體水平。根據海關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糧食進口同比有所增加,特別是玉米進口增加比較明顯。
  • 關於糧食安全的問題這裡有答案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外的蔓延,近來「糧食要漲價」的傳聞開始出現,不論是超市裡還是快遞下單時選擇米麵的消費者開始增多。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要不要屯點糧食以備後患呢?近日,作為長期關注中國農業發展的食品工程博士崔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議食廳》欄目對崔凱發表的內容進行了編輯整理。  第1個問題:我們用不用屯糧食。
  • 民生智庫 | 「七有五性」與社會公共服務,關係何解?
    「七有五性」涵蓋的社會公共服務主要包括:教育、就業、醫療衛生、養老、住房、社會救助、優撫、交通出行、基本生活保障、安全保障、文化體育、生活服務、環境治理、信息公開等領域,並強調了社會參與。圖1:「七有五性」涉及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涉及多部門。
  • 民生智庫 | 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民生智庫 | 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2020-12-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三大問題仍然值得重視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三大問題仍然值得重視:第一大問題,中國糧食生產「十七連豐」,在今年疫情嚴重的形勢下實屬不易,在世界貿易不確定性加大的環境下,為我國提供了糧食安全底線,但如何持續保持我國糧食產量仍然需要重視今年最大的變數有三個
  • 正確理解和科學看待我國糧食缺口
    報告預測,在「十四五」時期,中國有能力確保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戰略底線目標,國家糧食安全有保障。我國糧食缺口主要表現為國內大豆產需缺口,而進口大豆主要用於加工和飼料,其對口糧安全的衝擊基本可以忽略。因此,人們應正確理解和科學看待糧食缺口問題,不必過分解讀。但在需求和消費層面,當務之急是將節約理念和危機意識納入國家糧食安全觀。
  • 關注糧食安全①|疫情衝擊的糧食安全憂思與應對
    彭博社3月25日發的新聞稿「多國紛紛禁止糧食出口」,雖然翻譯成中文只有500字, 但直接造成全球市場的恐慌。一方面,這則新聞加劇了部分國家對糧食供給的恐慌預期。如最初只有2個國家限制糧食出口,但經輿論發酵後,又有10多個國家加入限制糧食出口的行列(儘管後來越南宣布4月份重新出口40萬噸大米,但具有明顯的出口管理和數量限制特徵)。另一方面,引發了包括我國在內的國際糧食市場波動。
  • 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審議,專家解答糧食供給充足為何還要立法
    除了在消費環節的浪費,我國糧食損失浪費還存在於生產、儲存、加工等環節,每年損失量達700億斤以上。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估算,糧食全產業鏈總損耗率約12%。我們糧食連年豐收,連續五年都保持在6.5億噸以上,全國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470公斤,稻穀、小麥兩大主糧也實現了自給自足。在糧食供給如此充足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反食品浪費立法呢?
  • 積極應對疫情影響 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糧食安全是關係國運民生的壓艙石,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糧食安全更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對糧食加工、物流中轉、終端配送等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受個別國家限制糧食出口等因素影響,引發國內對糧食安全的關注和擔憂,也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多年未有的壓力和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