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萬喆: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Z博士的腦洞|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萬喆(作者萬喆為經濟學家,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1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其中關於農業部分是重點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這也是近幾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到種子問題,重點強調保障糧食安全。「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將糧食安全問題作為經濟工作的八大任務,是基於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客觀事實,具體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關於糧食安全的舉措,體現了糧食安全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的基礎位置。

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是個離我們最近又離我們最遠的問題。

說離我們最近,所謂「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就是人類生存的底線問題,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底線問題,是社會維持穩定的底線問題,誰都不能、不會去否認;與此同時,糧食問題似乎又離我們很遠。上世紀80年代,我國已經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餓肚子」問題似乎早已離我們遠去。而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愈加覺得,所謂「糧食安全」,仿佛已然是一個離大家生活相當遙遠的概念。

然而,從事實情況看,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全面解決,而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仍然值得重視,可以說,糧食安全問題是統籌安全和發展的底線。

怎麼看糧食安全形勢:全球的困境

從國際層面看,全球糧食安全赤字有增無減。全球瀕臨50年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國際糧食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加之蝗蟲災害、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愈發嚴峻。《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提到,2019年,全球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與2018年相比增加1000萬,與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萬。2020年,全球預計將至少新增約8300萬飢餓人口,甚至可能新增超過1.3億。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糧農組織發布的《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分析》顯示,至少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保護主義抬頭引發糧食供應鏈安全。

尤其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究竟對全球糧食安全造成了多大影響?答案是:很大。而且這種影響總體上來說不是由於真正的供給不足、而是由於恐慌和「自閉」心態造成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當前全球糧食供給較為充足,2019至2020年度世界糧食(不包含大豆)供給量為34.7億噸,總需求量為26.7億噸,期末庫存近8億噸,庫存消費比近30%。但是新冠疫情以來,俄羅斯、越南、埃及、印度等多個國家限制甚至停止糧食出口,全球糧食供應鏈受到較大衝擊,而那些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更是陷入了極大的被動。人為造成的糧食流通和供應受阻讓依賴糧食進口的地區面臨嚴峻考驗。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三低一高

從中國國內層面看,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痛點是「三低一高」,即規模化程度低、人均耕地面積低、人才儲備數量低和特定作物對外依存度過高。農業人工成本高,糧價調節潛力變小。

一是規模化程度低。我國小農戶數量佔農業經營主體的98%以上,糧農的戶均規模僅7畝。規模化低使得農業生產難以實現大型機械化,這讓我國畝產成本、農業人工價格和糧食價格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

二是人均耕地面積低。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土地用於支持城鎮化和工業化,而務農效益差也導致大量農業人員進城務工,撂荒面積逐年增加,耕地流失嚴重。已耕種土地的複種指數減少,2019年全國複種指數為122%,比歷史最高值下降了23個百分點,保持種糧面積壓力大,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三是農業人才和從業人員儲備數量低。我國農業勞動強度大、工資低,缺少城市「五險一金」保障,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與娛樂等生活設施嚴重滯後,難以吸引年輕人口務農,農業勞動力人口日益萎縮。農業真正的現代化需要優質人才儲備,但目前社會中金融、計算機等學科的吸引力強於傳統科學,農業大學吸引優質生源的能力不足,農業大學的學生缺乏實踐知識,很少把去農村工作作為職業目標,農民也缺少應用技術的專業知識,農業科技人才後備乏力。

四是種子對外依存度高。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對種子的重要性作出如下表述:「關鍵時候,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巨大的國家;種業的安全關係到糧食的安全,也關係到國家的安全。」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種子需求大國,但中國種子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卻不強。我國種業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才進行了實質性的商業化、市場化改革。世界絕大多數種子供應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國家種業公司壟斷,孟山都、先鋒等跨國種業巨頭國際種業對中國市場的控制力也在逐漸增加。我國特定作物受貿易摩擦影響風險大,如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6%。

糧食與科技創新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因此,需要將新科技的運作作為農業的新增長點。要加強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的運用。從國際上看,美國已經有大量科學家開始致力於農業領域的大數據研究,通過大數據了解不同地區的氣象、病蟲害等條件,對農民種植作物給予指導,這樣的做法值得借鑑。運用科技手段保障農產品安全,提升檢測科技手段,防止瘦肉精、抗生素等濫用。

還要將培養農業人才擺在農業工作的關鍵位置。要保障糧食安全,人才是關鍵。要加大力度培養多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一方面要加強農業大學和農業技術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讓年輕科技人才能夠長期紮根農村。將耕地保護作為農業工作的紅線。強化監督管理,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行為,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另一方面要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在人才政策上予以傾斜。

關鍵是將種子問題擺在農業工作的基礎位置。有人將種子比喻成糧食的「晶片」,一旦斷供斷鏈將對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建設好中國傳統優良種子庫,提高育種技術,讓好的種子實現增量商品化。要加速培育各糧食品種龍頭種子企業,提高種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一體化的龍頭種子企業,提高各主糧品種種子行業集中度;改進種子企業與科研單位的合作模式,以種業終端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用科技力量解決育種問題,包括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育種是關鍵。

糧食問題也需要統籌安全和發展

面對不穩定不平衡的國內外環境,保障糧食安全要怎麼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糧食安全就是疫情衝擊重大衍生性風險之一,從總體國家安全觀角度看,要統籌安全和發展,經濟安全是基礎,糧食安全則是經濟安全的底線。提升我國的糧食安全水平需要綜合施政,在人均耕地面積上「開源節流」,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探索建立國際糧食安全「命運共同體」,以雙循環主動塑造於我有利的糧食安全環境。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在糧食安全問題上,我國恐怕還存在著科技轉化率低的問題,這需要相關政策的進一步配合。在農業育種的問題上,各界人士和社會各領域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解讀和誤讀,但在對一些科研人員的調研中,他們認為我國在一些新育種技術上有領先地位,卻因為種種原因,還難以推廣。希望有關部門本著科學精神,儘快在中央精神的指導下,在糧食領域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更好更優的維護我糧食安全。

當然,糧食問題始終是人類的問題,以雙循環主動構建「糧食安全命運共同體」亦是未來方向。在後疫情時代,應將農業合作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發展方向,在沿線國家建立合作機制,從政策、技術、綜合角度採取提升共同體糧食安全的措施,確保沿線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平。在此基礎上,中國可先與友好國家建立海外10億畝耕地或1.5億噸糧食的多元、長期海外「供應鏈」,通過合作開發、長期租用、期貨等多種途徑進行經營,確保我國擁有人均穩定進口糧食70-100公斤的能力和基礎。要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積極發展糧食國際貿易,促進糧食進口來源、渠道和結構多元化。發揮資金融通作用,通過銀行和基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給予農業合作更多支持,在勞工使用和進出口配額等問題上進一步磋商,增強政策協同。支持更多有實力的糧食企業走出去,在沿線國家大力推廣綠色農業,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後記

有人類以來,糧食安全就圍繞著、貫穿著人類的歷史。人類大規模擺脫「饑荒」這個概念的時間並不算久遠,到如今,這也仍然是個不能忽視的問題。

當然,在新時代,糧食安全問題也有了新內涵,比如需求端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到節約糧食的「光碟行動」,供給端從「鋤禾日當午」到機械化程度日益升高、甚至與人工智慧等相結合。如今,再也沒有「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但我們仍應當牢牢記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刻記住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相關焦點

  • Z博士的腦洞|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將糧食安全問題作為經濟工作的八大任務,是基於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客觀事實,具體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關於糧食安全的舉措,體現了糧食安全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的基礎位置。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是個離我們最近又離我們最遠的問題。
  • 糧食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底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1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其中關於農業部分是重點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這也是近幾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到種子和耕地問題,重點強調保障糧食安全。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糧食安全的形勢如何,種子和耕地問題在經濟工作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何解決種子和耕地問題?
  • 王宏廣:中國的糧食安全不是沒有問題,但……
    |糧食安全問題已經轉化為飼料糧安全問題以及肉類產量與價格問題。文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吳麗華 米粟目前,世界糧食供求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是否存在糧食短缺甚至出現糧食危機,中國的糧食安全情況怎樣?近日,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糧食與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戰略中心執行主任王宏廣在他的新書《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中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認為,「吃飽沒問題,吃好須進口」,將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基本態勢。
  • 糧食安全沒有問題丨散布恐慌有何意義
    我想給某些前輩糾正一個問題,就是糧食安全問題。那些整天發布糧食恐慌的人,我不知道您是有何居心。我可以把你理解成不懂裝懂還是在彰顯自己的才能又或者是有什麼企圖,還是單純的湊熱鬧刷存在感,掙點流量費。我還是把您當作不懂裝懂吧!因為我才有機會給您普及一下,我國糧食安全沒有問題。首先第一中國糧食絕對自給,沒有一點問題。
  • 當下的糧食安全問題,可以「高枕無憂」嗎?
    糧食安全就是能夠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即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說起糧食安全,可以追溯到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齊桓公滅亡魯、梁二國的故事,在這則故事當中糧食之戰功不可沒。齊桓公為了攻佔魯梁二國,徵求大臣們的意見:「魯國、梁國對於我們齊國,就像田邊上的莊稼,蜂身上的尾蟄,牙外面的嘴唇一樣。
  • 豐收節談糧食安全問題,國家為此做的太多了
    今天是我國第三個農民豐收節,應左欄阿周的邀請,老農民再來談談農業問題。《荀子·王制》中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這是我國農業千百年來的普遍規律(除開一些一年多熟的神奇地區)都知道今年情況特殊,從年初開始,糧食安全問題就牽動著全球的心。
  • 1.3億噸糧食缺口?打贏糧食問題勝仗,做好這3件事……
    作者:王德培編輯:三三來源:正和島 今年以來,糧食問題屢次被提及,中國最大產糧國、最大消費國格局天然決定了其在糧食市場的影響力,但對於擁有14億多人的大國而言,糧食安全也是不容忽視的大問題。糧食危機背後的推手是什麼?中國的糧食問題狀況如何?如何解決糧食危機?福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王德培在《中國經濟2021》一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01、糧食危機來襲?
  • 10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讓你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其實你看下財富排行榜,大富豪通常不是經濟學家,而是企業家。經濟學是一門科學,經濟學家是科學家,而企業家是利用科學技術的實幹家。那麼作為科學的經濟學家到底是研究什麼的呢? 1776年,「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標誌著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產生。
  • 蔣和平等:「十四五」時期的我國糧食安全的形勢、問題與對策
    儘管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口糧安全,但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結構性問題、抗風險能力及現代化發展水平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都有待解決[1]。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 ,穩政策 、穩面積 、穩產量」。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多重因素加劇全球糧食緊缺,至少25個國家今年面臨嚴重饑荒風險至少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糧農組織近期共同發布的《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分析》給出了令人擔憂的判斷。
  • 朱嘉明:世界的複雜性和糧食安全的長期性
    當今世界上,存在著四種基本安全:第一,糧食安全;第二,能源安全;第三,金融安全;第四,數據安全。近年來,因為數位化歷史進程加快,人們越來越關注數據安全。但是,不論歷史如何演變,在四個基本安全當中,糧食安全應該是前提性的,也是最重要的安全,是安全的安全。
  • 「窮人的經濟學家」—— 經濟學的良知
    這就是西方傳媒將森稱為「 經濟學家與哲學家的結合」, 「 經濟學與倫理學的統一」的原因所在了。在經濟學的幼年, 經濟學家們普遍重視對價值觀念的研究, 如亞當·斯密等, 但到了近代, 價值和倫理問題越來越受到經濟學界的冷淡。即便是許多專門研究福利問題的福利經濟學, 如卡爾多、希克斯、羅賓斯等也受了影響。
  • 國際述評:民以「食」為天 全球糧食安全臨疫情大考
    (抗擊新冠肺炎)國際述評:民以「食」為天 全球糧食安全臨疫情大考中新社北京3月29日電 題:民以「食」為天 全球糧食安全臨疫情大考中新社記者 吳旭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突破66萬,疫情不僅影響到了全球工業原材料和醫療用品的生產、交易,食品供應也受到了極大威脅。
  • 經濟學家:在「穩」與「進」中保持開放的態勢
    經濟學家:在「穩」與「進」中保持開放的態勢 2018-04-26   在「穩」與「進」中保持開放的態勢  《中國新聞周刊》特約評論員/萬喆
  • 中方如何看疫情背景下維護糧食安全的問題,是否會對有需要的國家...
    我不知道是中國做錯了什麼,還是他們想刻意隱瞞、迴避什麼?俄新社記者:關於中韓「快捷通道」的問題。我沒聽錯的話,你剛才說對於從韓國來華人員,中方會縮短隔離時間。那縮短後他們需要隔離幾天?耿爽:現在應該是14天,對吧?記者:對。耿爽:肯定會比14天短,我現在沒有一個具體數字。但是,出臺這一政策的目的是要便利他們的往來。
  • 經濟學家何煉成:就業問題比金融危機還要危險
    記者:在您個人看來,其中的最大遺憾又是什麼?此外,西部地區包括陝西,在發展當中還面臨哪些問題?何煉成:說起來,遺憾肯定有,比如說曾經有一段時間,在西安設立一家證券交易所的呼聲非常之高,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創業板,可惜種種原因,西安可以說失之交臂,讓人非常遺憾。
  • 攜手努力,共同維護全球糧食安全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協研究中心副主任奧拉薩表示,中國糧食再獲豐收體現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中國為維護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穩步發展農業  參與全球治理近年來,中國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於合理,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中國利用全球9%的耕地,解決了全球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
  • 當今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國策會不會出問題?
    7億人口是生態平衡點,9.5億人口是不計生態代價的糧食安全點,16億人口是生態容量的耗盡引發總崩潰的臨界點。中華民族已越過國土的正常承載力,向生命支持系統的崩潰臨界點逼近。如果遇上戰爭或全球性的特大自然災害,我國的糧食安全就很可能出現大問題,因為民以食為天,無糧天下亂,我們的國家難以承受。而現在的美國政府又是千方百計的想挑起事端,阻止我國的發展,若細想遠慮,極其恐怖。所以,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國策應提倡農業是立國之本,但這不意味著只盯著陸地,因為中華民族的食物消耗能力已越過國土的正常承載力,我們的土地生產食物的能力幾乎快到極限。
  • 糧食:今明年的頭號問題,明年或許是災難性的
    據報導,截止目前,己經是全球食品價格連續第6個月上漲了,未來還要上漲多久仍未可知......疫情下的各國都正在與這場風暴抗衡,穩糧食、保安全是全球各個國家當前的主要任務所在。也有報導稱糧食已經成為今明兩年的頭號問題,明年或許是災難性的。
  • 關於糧食安全的問題這裡有答案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外的蔓延,近來「糧食要漲價」的傳聞開始出現,不論是超市裡還是快遞下單時選擇米麵的消費者開始增多。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要不要屯點糧食以備後患呢?近日,作為長期關注中國農業發展的食品工程博士崔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議食廳》欄目對崔凱發表的內容進行了編輯整理。  第1個問題:我們用不用屯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