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就是能夠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即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說起糧食安全,可以追溯到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齊桓公滅亡魯、梁二國的故事,在這則故事當中糧食之戰功不可沒。
齊桓公為了攻佔魯梁二國,徵求大臣們的意見:「魯國、梁國對於我們齊國,就像田邊上的莊稼,蜂身上的尾蟄,牙外面的嘴唇一樣。現在我想攻佔魯梁兩國,怎樣進行才好?」
管仲回答說:「魯梁兩國的百姓,從來以織綈為業。您就帶頭穿綈做的衣服,令左右近臣也穿,百姓也就會跟著穿。你還要下令齊國不準織綈,必須仰給於魯梁二國。這樣,魯梁二國就會放棄農業而去織綈了。」
於是齊國就在泰山之南做起了綈服,並且很快做好就穿上了。管仲還對魯梁二國的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綈一千匹,我給你們三百金,販來萬匹,就給三千金。」
這樣,魯梁二國即使不向百姓徵稅,財用也充足了。魯梁二國的國君聽到這個消息,就要求他們的百姓織綈。十三個月以後,管仲派人到魯梁二國探聽,兩國城市人之多使路上塵土飛揚,十步內都互相看不清楚,走路的拖著鞋不能舉踵,坐車的車輪相碰,騎馬的列隊而行。
管仲就給齊桓公說:「現在您應當改穿帛料衣服,帶領百姓不再穿綈,還要封閉關卡,與魯梁二國斷絕經濟往來。」
齊桓公說:「可以。」十個月後,管仲又派人探聽,看到魯梁的百姓都不斷地陷入飢餓,連朝廷的正常賦稅都交不起。魯梁國君命令百姓停止織綈而務農,而糧食不能僅在三個月之內生產出來,魯梁的百姓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齊國糧價才每石十錢。
兩年後,魯梁的百姓有百分六十投奔齊國。三年後,魯梁的國君也歸順了齊國。糧食戰爭同武力戰爭一樣,本質上極為殘酷,齊桓公為了徵服魯梁二國實現霸業,採用管仲的建議,發動糧食戰略,最終稱霸天下。
故事講完,回到現在。
2020年國家統計局公布我國全年的糧食產量為13390億斤(6.7億噸),數字呈現數年持續增長。我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自然是世界第一糧食消費國,所以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依靠別人供應糧食,也不能依靠拿錢來進口解決,我國的糧食安全必須依靠自力更生來解決。
我國耕地面積有18億畝,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8畝,其中9個省區人均耕地面積低於1畝,3個省區低於0.5畝。要想用這18億畝耕地養活14億人口,糧食產量必須要在1萬億斤以上。從目前的消費水平來看,剛剛能夠持平,因此這也就是我國耕地面積紅線,保證18億畝耕地,它所生產出來的糧食才能夠養活中國人。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加速發展,使農村與城市的發展距離加劇,因此農民進城打工,舉家遷移,導致農村耕地大面積撂荒;物價飛漲,城市工資翻番,農民種地收入微薄,糧食價格自古以來持之以恆,導致部分農民不再繼續種植糧食作物,靠經濟作物、養殖來增加收入,無形中也減少了糧食生產;城鎮樓房炒作,開發商大肆開發樓盤,佔用土地資源,也給我們的糧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在此特殊的情況下,我們靠什麼來提升糧食綜合生產力,來保證我們的糧食安全呢?
「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首次提出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人」的戰略方針,以此來提高糧食生產力,確保我們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些年重要文件、會議、講話都提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人」這個新名詞,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這個方針到底能不能實實在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呢?
其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人」有三層含義:第一、確保耕地面積。堅守18億畝耕地這個紅線,耕地可以休耕不種,但不能再減少;第二、提升耕地質量。同等面積的耕地,要想辦法生產出更多的糧食,這就是要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不能使耕地的生產能力繼續受到破壞;
第三、藏糧於地並非實物糧食藏於地裡,而是要讓耕地保持生產糧食的能力,任何時候,只要需要,就能在地裡生產出來糧食。
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最終落到保護、建設和提升耕地質量上,生態良田建設促進永續發展;與世界先進技術水平接軌;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以地為根基,以技為支撐,以人為主體。
地一直都在,只要加以保護,對亂開發佔用耕地的,對私自佔用耕地另作他圖的進行嚴厲處罰,動用國家力量,還是能夠改善的;
技術由人決定是否到位,這就要隨著機械化進程的推進來培訓種地農民,確保有人種地,也要確保職業農民要有種地技術,還要確保種地農民的利益要有保障。
進行土地確權,確認農民土地的權屬。進而實行土地流轉,保障流轉費用;以地入股,保障入股價格和分紅權利;徵地補償安置,提高種地農民的積極性,不能傷害農民應得的利益。
只有農民種地有了實實在在收益,生活水平達到了城鎮人口的生活水平,才能留住人來種地;才能真正地藏糧於地;才能真正地保證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