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合川老農民 底線思維
文/合川老農民norlanseed
觀察者網讀者
今天是我國第三個農民豐收節,應左欄阿周的邀請,老農民再來談談農業問題。
《荀子·王制》中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這是我國農業千百年來的普遍規律(除開一些一年多熟的神奇地區)
都知道今年情況特殊,從年初開始,糧食安全問題就牽動著全球的心。陳平與溫鐵軍教授也曾就該問題進行了宏觀層面的探討,在此附上連結,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前去回顧。
1. 陳平,溫鐵軍教授原視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4277915/
2.本人對此的解讀(便於各位理解大佬的思路):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66164
在以熱忱的憫農之心去面對耕地環境惡化、農村人口流失、農民種地意願低下、資本兼併農戶土地現象嚴重這一系列重大問題之前,私以為,我們應該對當下農業現狀進行一個相對清晰和全面的認知。這也是為什麼我會不斷跳出來給大家講講農業那些兒事。
1. 糧食安全的宏觀層面:糧食供給與糧價平衡
在談糧食安全的時候,我習慣把它分成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
宏觀的糧食安全,就是糧食的供給與糧價的平衡,說到這點,就不得不說國家現行的糧食儲備體系。
1.1 國家儲糧模式
廣義上的糧食安全,包括兩個方面:
1)糧食夠不夠
2)糧價是否合理
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係,比如糧食不足時,糧價自然也會暴漲。但也不乏一些昧良心的人通過金融手段來哄抬糧價。
因此,為了應對缺糧災情以及對於糧價進行有效的調控,國家會通過對關鍵作物進行戰略的儲備方式來保證這種廣義層面上的糧食安全。
而上述手段,顯然需要一個可以履行相應職能的金融機構,而這樣的機構,在中國就是農業發展銀行。
農業發展銀行是高於商業銀行之上的政策性銀行,其匯集的金融資本,主要用於廣義上的農村/農業發展的投資,戰略糧食儲備的收購。甚至農村的基礎建設(比如溫鐵軍教授提到的五通)也是由其作為主導力量來進行推動的。
按照溫鐵軍教授的觀點來講,農業發展銀行提供的就是扶持農業發展的國家資本。
為了深入了解國家的儲糧策略,我特意請教了任職於農業發展銀行的老丈人,在他的耐心講解下,對於國家的儲糧策略,我有了如下所示的總結:
首先,目前作為戰略性作物進行儲備的,大致有:
1)主糧:如稻穀/大米,小麥,玉米。其中大米一般以稻穀的方式儲備,這樣保存期會更加的長。
2)油類:大豆油,菜油,一般與主糧一起儲備(主糧儲備庫裡配置油儲庫)。
3)肉類儲備:通過冷凍儲備肉類,像去年豬肉價格走高時,國家就下放過儲備肉進行價格控制。今年疫情期間也是如此。
4)棉花儲備:棉花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作物。
為了儲糧的迅速調撥,國家從中央到地方,分別設置了中央儲備庫,省級儲備庫,地市級儲備庫以及縣級儲備庫。這些儲備庫的調動由相應級別的政府來管控,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意即當級政府的一把手擁有調撥相應級別儲備庫的權力。
而對於儲備庫自身來說,又分為直屬儲備庫以及代儲庫。
所謂直屬儲備庫,就是政府直管的儲備庫。比如2009年的時候,國家就在成都建立了中央直屬的豬肉儲備庫。
代儲庫則是在地方層面,政府委託符合相關資質的國有/混合所有制企業進行糧食代存儲。代儲庫的調用決定權是在政府手上,委託的企業只能進行儲糧,不可私自調用糧食。
在中央層面,目前全部採用直屬庫的模式。
而在地方層面,針對不同的作物,直屬庫與代儲庫的佔比也有所不同。比如,主糧的儲備主要就在直屬的儲備庫中,對於一些偏遠地區,比如新疆則會採用代儲的方式。對於肉類的儲備,則多以代儲為主。油類物資會隨主糧一起儲備,所以儲備形式也隨主糧。而棉花則兩種方式皆有,且比例不定。
1.2 儲備糧食的來源與作用
那國家的儲備糧是怎麼來的呢?
很顯然,是通過農業發展銀行提供資金以及信貸監管,支持儲糧企業從農民手中以一定的價格收取。
在農業稅徹底免除之後,國家對於種植的扶持力度一直很大。這本身也是因為城市化,工業化對於中國自身固有小農經濟衝擊太大所致。
現在農民種一塊地,首先會得到來自國家的補助,其後,對於非戰略作物,在糧食成熟後,農民可以到市場上以市場價格出售,對於售不出去的糧食,國家會以農業發展銀行出資,以平價將其收購---這也算是對於農民的一種保底政策。
在理想情況下,農民自然是希望將手中的農產品以最高的市場價格出售。但其市場價格能像某些年輕人不喝就不成熟的酒精飲品那樣高得離譜嗎?
顯然不能。因為糧食價格影響的是一個國家的安全與穩定,是民生大計。如果市場上出現某種農產品的價格離譜高走的時候,國家就會打開自己的儲備庫,以較低的價格傾銷糧食,進而控制糧價。
這種經驗,其實在溫鐵軍教授的《八次危機》中所講到的「上海經濟保衛戰」中就已具雛形。
去年豬肉價格暴漲,國家就是在關鍵時刻放出儲備肉類,最終才確保豬肉價格沒有一飛沖天。
在這種應急的糧價控制之外,國家還有一套周期性的調控手段。
由於儲備糧食具有時效性,不可能一直放在倉庫裡。於是乎,國家每年會按照一定比例(通常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間,取決於儲備糧的狀態)進行儲備糧輪換。輪換出的糧食按照市場價格在國家批發市場拍賣,一方面能夠避免糧食壞在糧倉裡,另一方面則能夠輕微地對於市場上可能走高的糧價進行調控。
1.3 目前糧食危機的底層邏輯
在理清了上述邏輯之後,我們就應該能夠想明白,為何農業(特別是種植業)無法成為一個暴發的行業,為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還是其價格有著明顯的上限。
這倒不是國家不願意農民通過糧食交易賺更多錢,而是糧價實在是影響著民生的根基,不可能不去控制。
對於農民來說,種地最重要的收入,還是來自農業補貼。然而農業補貼也是一個有著明確上限的資金額度,無法契合資本天然追求增值的特性,因此要勾起農民種地的狂熱顯然是很難。
此外,從糧食安全的角度來說,當下這種國家儲糧的模式雖然具備一定的抵禦糧食危機的能力,但相較於從前農民家家戶戶儲糧存糧的模式,這種大家都盯著國家糧倉的狀態相對來說還是不太穩當。
這也是為何我在《農桑之擇:生態與工業,觀陳平溫鐵軍教授聯動視頻有感》中反覆強調城市化、工業化對於糧食安全存在的結構性的危機。
城市作為一個完全喪失糧食製造能力的大型社區,需要源源不斷的糧食輸入來供給。可以說,糧食的供給能力就決定了城市化的規模。
北宋年間,中國的城市化率一度達到20%左右。而其背後就是類似於秧馬這樣的新型農具以及施肥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農業產能爆發。
但反過來講,城市化規模越大,農業的壓力就越大,因為你需要更為先進的農業生產以及管理技術來完成更大規模的糧食產出。
這在當下耕地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顯然會讓人感到一絲淡淡的憂傷。
基於這個邏輯,生態農業、生態戰略對於緩解城市化壓力就顯現了一定的價值。而那些還在盲目地推崇城市化,工業化的人顯然是沒有搞清楚我上面所提到的底層邏輯。著實建議再去認真讀讀我在《農桑之擇》中所提到的那段生態與工業的辯證關係。
不同於困難時期的農村,個戶儲糧尚有兜底溫飽的意義。今天的農民幾乎已經失去了儲糧的習慣。因為在資本增值邏輯深入人心的時代,儲糧不賺錢,不如賣給國家,將這種兜底維穩的職能職責完全推到國家手裡。
於是乎,國家在各地建設儲備倉,委託企業代儲糧食,為的就是去應對一個農村無儲糧,且不斷擴張的城市更是要吞糧的嚴峻現狀。
而即便國家擁有龐大的儲備庫,充足的糧食,災難時期糧食的配送,物流也會是一個巨大的難點。(這也是為何農戶自己儲糧食最安全的,中間省去了糧食的物流環節)
今年武漢疫情,我們已經看到物流被中斷時,大城市的脆弱性。特別是糧食進入城市內部的運輸環節,就跟部隊開進史達林格勒進行巷戰一樣,實在是不好操作。
還好我們有千千萬萬的外賣小哥/快遞小哥。他們的付出極大地緩解了這場潛在的物流危機。
總結地來說,不斷擴張的城市化與不斷惡化的耕地環境像是鉗形攻勢一般,死死地夾向我國的糧食安全。同時,傳統的農家有餘糧的自緩衝模式已然不復存在,國家面臨著在災情時巨大的物流壓力。
因此,新時代的農業必須從生產管理技術以及宏觀城鄉變化角度進行雙向的把控,這樣才能保障我們的糧食自循環不出現問題。否則的話,當這一套穩態崩潰時,我們就不得不依賴於進口糧食,而進口糧食後是西方控制的大資本,把它們大量地放進來之後會給我們帶來怎樣銷魂的後果?我相信在座的各位自然都懂,不懂的話,可以看看一個名為埃及的國家。
2. 糧食安全的微觀層面:農作物的良作率
在宏觀的糧價與糧食供給之外,單看農民種植糧食的過程,那也是存在極大的安全風險和隱患。
一畝田裡能不能順利地長出好的糧食?這些糧食會不會在成熟之前就被惡劣的環境給扼殺在搖籃之中?這也是當下,特別是耕地環境不斷惡化時,糧食安全的微觀挑戰。
為了確保這種良作率,就需要我們的農業技術登場了。
就此,我專門採訪了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學者,就農業技術如何扶持農民種出健康的糧食進行了諮詢。
2.1 農業技術的工作面
農業技術如何在糧食生長過程中起作用?
當我們理解農業技術時,應該清楚農業技術分為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兩個內容。
技術手段是解決具體種植難題時的點對點的手段,比如無土栽培,比如無人機噴灑。
而管理手段是對於植物生長過程中諸如控水,控肥,控溫等因素的有效管控。
一個完整的農業技術服務鏈,一般由以下片段構成:
(土壤修復---品種選育---種子保護---種植技術導入)+全程化的科學管理
如何理解?且聽我道來:
1)土壤修復
土壤修復,是針對土壤中元素成分失調而進行的修補。一般有重金屬超標,鹽質化,特定中量元素缺失(氮磷鉀)。
其中氮磷鉀缺失是常規的土質問題。特別是在我國目前農作物濫種,過度種植的情況下,土壤中的營養元素大量被消耗,同時又沒有時間去補充回血。
為了讓土壤超常規地運作起來,化肥這種高效,低成本的合成肥料自然就被大量使用,而其代價,往往就是類似於重金屬超標這樣的糟糕結果。
鹽質化常見於大棚作物,因為大棚對於空氣流通遮蔽的特徵,使得土壤中的鹽分很難揮發,久而久之,其鹽度過高,就會導致植物根系吸水能力下降(高中生物知識,水自然流向高濃度區域),甚至讓植物根繫結成鹽塊,阻擋呼吸作用。
總之,對於植物來說,鹽質化是一種殺人誅心的行為。
目前針對土壤修復,有機菌肥與相關的微生物產品都是較為有效的治理手段。特別是針對重金屬超標,菌肥中的微生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進而使得土壤土質得到改善,相關的技術與產業化也是在蓬勃發展之中。
鑑於土壤修復已經是我國農業的剛需,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各類圍繞土壤修復的產品自然是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的。
2)品種選育
好的品種就有好的底子去抵禦病害。所以遺傳育種也是農業技術的一個重大課題。袁隆平院士所選育的遺傳水稻就是這個範疇之內的事情。
家父早年於農科院搞研究的時候,還正好就是袁院士的同行。對於遺傳育種,他有著非常深刻的心得。
比如他曾經所在的單位就是以研究如何用核輻射技術定向引發作物種子基因突變為主要研究方向的。
3)種子保護
選出了優秀的種子,那自然就要保護它健康地生根發芽。在當下惡化的土壤環境中,下土的種子也面臨著大量的不孕不育的現象。
就此,我們為種子量身定做的「生育護理」就是所謂的種子保護技術。這種技術的實質就是給種子套上一層可以在土壤中緩慢降解的種衣。就像給種子穿上保護外殼一樣,讓土壤中的重金屬與有害微生物遠離它。
種子保護技術的關鍵在於如何實現最佳時機的降解與防護,所以別看它只是一層衣服,但裡面的學問可是大得很。
此外,針對生長過程中的作物,也有相應的植物保護技術,簡稱植保技術。類似於給行道樹塗上一層白色的防護塗層就是植保技術的一種。
4)種植技術導入
種植技術則是在作物生長過程中,針對特定的問題進行的點對點的技術輔助。
一般來說,作物生長過程中最關鍵的幾個點,無外乎:控水,控肥/營養,控溫,控蟲害,控雜草。
1)控水,就是相應的灌溉技術與管理方法。
2)控肥/營養,則是如何讓植物在生長的不同階段,合理地吸收土壤中的肥。因為植物的成長就跟人一樣,不可能一頓饕餮把土壤給掏空了,不同時期對於不同的肥有著針對性的要求,同時對於同一種肥的吸收也有著時段上的講究。故此,控肥也是種植技術中非常核心的一環。
3)控溫主要是針對某些氣候環境不適合作物生長的情況。大棚種植就存在一定的控溫的作用,而北方常見的打霜也是一種古老的控溫技術。而針對霜降,也有通過給作物塗抹防寒塗層來保溫的技術手段(亦可用來防蟲)。
5)天蟲大軍自古就是農作物最大的敵人。如何讓作物免於蟲害的侵蝕?最常見的就是大規模噴灑殺蟲劑(這也是人們對農藥印象差的一個始作俑者,其實殺蟲劑完全就是農藥裡最低級的那種存在),目前殺蟲劑的噴灑已與無人機這種黑科技高度結合,比如大疆有相對成熟的植保無人機。
此外,通過改良作物自身抗藥性,也可以提高對於害蟲的免疫能力。
6)防火防盜防老王,作物就怕雜草狂。雜草這個隔壁老王那可是偷營養,挖牆腳的高手。土壤裡就那麼多養分,非要給作物戴上一頂頂綠油油的帽子。因此,除草也是保障作物健康生長的一個關鍵環節。
上述的五大片段,必須佐以全程的科學管理,需要在正確的作物生長階段做正確的事情,而農業知識在這過程中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2.2 作物內生性問題
除開天蟲大軍,隔壁老王的侵擾。作物也必須自力更生,頑強成長。在其生長過程中,也有著不少棘手的問題。
比如對於水稻F1代種子(雜交選育之後的第一代),在其生長過程中時常會遇到一個名為「花期不相遇」的問題。
何為花期不相遇?大抵就是,我們的雄蕊已經感受到了春天的到來,對於美麗可人的雌蕊蠢蠢欲動。然而我們嬌羞的雌蕊就是不給面子,猶抱琵琶半遮面,讓雄蕊的「億萬子孫」凌亂在風中。
落花有情,流水無意,帶著雄蕊愛意的花粉漫天飛舞,但雌蕊就是遲遲不向它敞開心扉。
這對於作物來說是一個悲催的愛情故事。但對於農民伯伯來說,就是實打實的經濟損失了。
為了解決花期不相遇的問題,農業上就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使用特製的營養液,使得雌蕊正常張開。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所謂的「化控」手段,通過化學調控的方式,來促使雌蕊正常開合。
而又比如水稻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因為其根發育不良,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抓地能力,進而容易產生倒伏現象,無法堅挺。
又比如,芹菜在生長過程中,為了避免出現杆莖矮化,細小。
又比如大多數果樹在結果的時候,通常都會面臨坐果不穩的問題(所謂坐果不穩,就是結出的果子沒法自然固定在果樹上,會掉下去直接打出GG)。對於這些問題,上面提到的營養液以及化控技術也都是相對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手法。
3. 作物商品性改良
在作物常規的良作需求之外,對於一些具有商品價值的作物,常見於經濟作物/水果,農戶會有特殊的、商品性的需求。
簡而言之,就是農戶希望:我家的蘋果又大又圓,就像這個葡萄又黑又亮……
當果農們將自家的水果放到市面上去賣的時候,自然是希望其口感、外觀等條件既有特色,又能鶴立雞群。
比如夏黑葡萄(三倍體無核葡萄品種),那看上去就真的讓人垂涎欲滴。
而陝西周至縣的獼猴桃,其口感,水分就是要比別的地方有感覺。
除開環境自身的因素,那農業技術要如何幫助果農們實現這種商品性的價值呢?
我前面說到的化控技術就當仁不讓地出場了。
化控,就是用化學手段去誘發作物的某個特定的特徵。這可以說是農業技術,特別是農藥技術中最為高精尖的一個分支了。
而市場上作為化控技術載體的產品,就是植物生長調節劑(簡稱植調劑)。
跟人類的生長一樣,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通過體內的激素平衡來呈現某種特定的品性。而植調劑則是通過化學的手段去誘導出作物具有商品價值的品性,以及去規避作物有損於商品價值的品性。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巨峰葡萄(四倍體葡萄品種)的無核化。
無核化是該產品商品價值的需求,因為無籽會讓更多人喜歡吃。而要實現其無籽的特性,就必須逆向幹涉其果內種子形成過程中的一種名為「吲哚乙酸」的激素平衡。
常理來說,巨峰葡萄在授粉之後必須形成果內的種子(也即是籽)才能使其果子坐果穩定,不會從樹上過早掉落。而通過植調劑作為外源激素,幹涉其吲哚乙酸激素平衡,進而掐斷其種子形成過程,同時保證坐果性能不變(不會從樹上掉下去),最終可以實現巨峰葡萄成品的無籽化。
同樣,對於芹菜這樣的蔬菜,農戶也有「更粗壯的杆莖」的需求,這時候,植調劑亦可以完成使命。
而類似的應用,也常見於家庭園藝的範疇,養花戶為了抑制雜枝的生長,使植物從土壤中汲取的營養都一滴不漏地送到花所在的主杆,也會使用類似於矮壯素的植調劑去抑制植物體內天然赤黴酸的合成,進而控制植物枝芽旺長,達到營養輸送,指哪打哪的效果。
結語:
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國家戰略儲糧,還是微觀層面的農業技術。為了穩定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民收入,一大群人默默地紮根在農業這個領域。白天下到田間做實驗,夜晚回到實驗室搞合成。他們沒有高大上的工作環境,沒有隨時下樓就可以觸及的星巴克式的小資。甚至他們的事業作被視為最不掙錢,最土的
但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城市這個龐大的現代化的社會集群才能夠源源不斷地得到來自鄉土的食物與資源,以維持這個無法自給自足的,鋼鐵水泥澆築的穩態。
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對於農村的建設,對於農業的扶持將成為一個絕對的剛需。所以我也希望通過一位農資人的視角,向大家介紹農業,讓更多人關注農業。
因為,只有更加了解,才能更好地去維護。
最後,中華民族王道天下之情懷,必須再重振,戲雕!
原標題:《又一年農民豐收節:關於糧食安全,國家做得太多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