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讓你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2020-12-12 騰訊網

文 | 張是之

1

經濟學是研究什麼的?

說起經濟學,通常第一反應應該是怎麼賺錢吧?

其實你看下財富排行榜,大富豪通常不是經濟學家,而是企業家。經濟學是一門科學,經濟學家是科學家,而企業家是利用科學技術的實幹家。那麼作為科學的經濟學家到底是研究什麼的呢?

1776年,「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標誌著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產生。在《國富論》中斯密認為經濟學是「研究國民財富增長和分配的科學」,也就是一門研究市場運作的科學。

古典經濟學家們對經濟學的理解大體和斯密類似,直到20世紀30年代,倫敦經濟學院的羅賓斯(Lionel Robbins)教授出版《論經濟科學的性質與意義》,明確提出「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如何有效配置的科學」。這個定義,依然是今天關於經濟學最為通行的定義。

除了將經濟學理解為研究經濟運行或者資源配置外,還有學者主張從人的角度來理解經濟學,把經濟學定義為「研究理性人如何決策的科學」。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則主張經濟學是「人類行為學」(praxeology),它研究有目的的人是怎樣行動的。

張五常教授對經濟學的定義與奧地利學派類似,認為經濟學是解釋人的行為的。張維迎教授則傾向於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如何進行合作的學問。

2

10個經濟學思維方式,

讓你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簡要回顧了一下經濟學定義的發展,對經濟學的研究範疇有個大概的認識,我們來看下經濟學家是怎樣思考問題的。

凱恩斯曾經說過:「經濟學理論並不是一些現成的可以用於政策分析的結論。它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方法,一種智力工具,一種思維技巧,有助於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

現實世界的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需要做出各種決策,因此學習經濟學最重要的並不是記住某個具體的結論,而是要學會正確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呢?

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以下十個方面。有必要聲明的是,這個並不是我自己的總結,而是張維迎教授對前人智慧的精華梳理,我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案例。(具體可參見張維迎《經濟學原理》)。

1)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

在現實中,人的各種行動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行動就是改變現狀,而之所以要改變現狀就是由於對現狀不滿,其中必然有對於某種價值的追求。

經濟學關注人的行動,而且關注人們為什麼採取這樣的行動。只有這樣,我們對於整個經濟現象才能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有些時候,「目的」和「結果」之間可能並不相一致,因為人可能由於無知而做錯事。

2)只有個體才有能力決策

這裡有一個我們通常會犯的錯誤,那就是將一些全稱判斷的概念人格化。比如「集體」這個概念,我們常常以集體或其他組織的名義做一些事情,或者說它們做了某某事,這讓我們感覺上,「集體」似乎是一個有行動能力的人格化的個體。

實際上,只有個體,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意識的生命體,才有目的和行動能力。人要行動,就必須思考,需要搜集信息、進行分析判斷,然後做出決策。這些活動只有個體才能完成。

「集體」是一個概念,集體本身不可能行動,只有集體裡面的人才能行動。「集體」這個概念不能進行人格化的處理,這種說法只在隱喻意義上才是對的,用來解釋問題則行不通。

我們的教育和大眾媒體都習慣把集體作為一個獨立的分析單位,並把它們想像為沒有自身利益訴求、完全大公無私的。如果是這樣,很多問題就很難理解,例如,為什麼會有腐敗,為什麼「吃大鍋飯」沒有效率等等。

而一旦我們摒棄集體主義分析角度,用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來重新審視這些問題,一切困惑就迎刃而解。

3)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曾說過,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經濟學,那就是「沒有免費的午餐」。這裡,要為午餐所付的那個「費用」,就是「機會成本」。

我們人類有很多的欲望,但不幸的是,用來滿足欲望的資源卻總是稀缺的。因為稀缺性的存在,人們在行動時就必須有選擇,為了得到一樣東西就得放棄另一樣東西。

所謂「機會成本」,就是你為了達成某項目的所要放棄的最大價值。在我看來,是否理解和掌握機會成本的概念,可以迅速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經濟學基礎知識。

很多問題,當具體到比如一個漢堡,或者一個肉夾饃,說天下沒有免費午餐,你要給錢才能買。這一般人都很容易接受,但問題稍微複雜一點,說到醫療和教育,很多人就認為應該免費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些樸素的生活常識,用到稍微複雜一點的問題上,很多人包括一些專家學者,也容易失去判斷力。所以系統的掌握經濟學,刻意練習一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4)我們是在邊際上做選擇

我們渴了要喝水,餓了可以吃好吃的慶豐大包子。喝第一口水、吃第一個包子,都是從無到有,從0到1,這是邊際上的變化。我們喝第二口水,吃第二個包子,是從1到2,也是邊際上的變化。我們的行動,都是對現有行動的微小調整,這就是所謂的「邊際」(marginal)。

我們經常會看到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友即敵的情緒化表達,這種表達多半沒有什麼價值。經濟學所要關注的問題,通常不是極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比較,也就是對「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權衡。

「邊際」概念的引入,還破解了經濟史上的一個著名難題——水鑽悖論。19 世紀的經濟學家們曾一直困惑於一個問題:為什麼對於人類生存至關重要的水很便宜,而對人類生存可有可無的鑽石卻很昂貴?古典經濟理論並沒能給出很好的解釋,而從「邊際」的概念入手,這個問題則很容易回答。

這是因為,物品的價值是由它帶給人的邊際效用決定的——雖然水很重要,但是由於它很多,因此在邊際上多一滴、少一滴對效用的影響不大;而鑽石雖然無關緊要,但由於它很稀少,因此在邊際上多一顆、少一顆對效用的影響卻很大。因此,鑽石通常要比水貴。

5)自由交換是互惠互利的共贏

我曾參加過全球最大的慕課平臺之一, Coursera 上的一門經濟學課程,美國一個大學教授講課過程中,帶來了一堆小玩意,有玩偶、梳子、鏡子、剃鬚刀、鉛筆等等。然後,隨機發給每個人,這時候讓他們根據這個東西對自己的價值,從1到10分給他手中的小東西打分。打完分之後統計總分,然後讓全班同學自由交換,交換之後再重新打分,重新統計總分。

自由交換之後,雖然東西還是那些東西,但大家得到的東西比原來更有用,所以總分也就高了,這就是交易本身創造了財富。我們生來能力有高低之別,佔有和利用資源的效率也不同,在個人特質上可能有各自差異。這些差異性的存在,給通過自由交換,改進彼此的收益創造了巨大的空間。

我們高中教科書講的「等價交換」其實是錯誤的,既然等價,我們為什麼還要交換呢?正因為不等價,我們才交換的。說等價交換,那僅僅是從交易雙方的兩個視角去觀察的同一個成交價格而已。

只有我們對某個商品的主觀評價存在差異,自由交易才會發生,而交易發生,就為雙方都創造了價值。為了理解這個行為過程,經濟學中用消費者盈餘和生產者盈餘來解釋為什麼交易是雙方都賺到了,而不是一個零和遊戲。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交易自由」是雙方都獲益的前提。如果我強買強賣,你認為一瓶水只值2塊錢,我非要強迫你花5塊錢買水,那就是在增加我的收益的同時,減少了你的收益。

6)分工是進步的源泉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的開篇就用了很大篇幅來說明分工的重要性。他指出分工有三個好處:

第一,有助於手的技巧的完善,提高人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判斷力;

第二,節約了在不同工作環節之間轉換勞動的時間;

第三,增加了發明新工具的可能性。

正是由於分工帶來的這些好處,人們才得以通過分工合作大幅提升自己的力量,完成僅靠單個人難以完成的事情。分工是和交易相聯繫的。如果沒有分工,人類的交易就會很少。有了精細的分工,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才能更加頻繁地開展。

分工是市場規模擴大的結果。如果沒有市場就不會有分工,只能自給自足。市場的擴大促進了分工的細化,分工的細化導致了技術進步與創新,進而促進了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反過來又使得市場進一步擴大……如此反覆,就是經濟良性發展的整個過程。

有篇經典文章《鉛筆的故事》(I,pencil),就是講述一支不起眼的鉛筆可能需要成千上萬人才能製造出來的故事。通過具體的細節描述來展現分工和市場的力量,推薦大家一看。

7)結果比動機更重要

人的行動既有動機,也有結果,而結果和動機之間並不一定會完全一致,經常會出現事與願違、南轅北轍的情況。那麼,當我們評價一個人的行動,或者一個政策的出臺,是看他說的多麼美好嗎?顯然不是,我們要看它的具體結果。

通常人們會說「這人是好心」,或者「出發點是好的」,這些在科學面前,都是經不起分析的。好心也有可能辦壞事,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詩人荷爾德林曾經說過,「通往地獄之路往往由善意鋪就」,用動機來判斷某項行動的好壞往往是靠不住的;經濟學家的看法是,即使一項行動的出發點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結果是利人的,那麼這項行動就符合市場道德,值得肯定。

人們雖然有主觀的利己之心,卻有著客觀的利他行為,加上前面我們說的交易是互惠互利,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米塞斯說「商業就是最大的公益」,說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8)自由競爭是件好事情

讓「利己之心」產生「利他之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由競爭。沒有自由競爭,「利己之心」就可能導致「損人利己」。

中國農村有句老話,叫「匠人要發,房子快塌」,意思是工匠要發財,就必須把房子的質量蓋得差一點。但這個發財「秘訣」只可能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才有用。如果有競爭,為了爭奪生意,工匠們必須提高建築質量,讓消費者滿意,那些蓋房質量差的工匠就不會有生意。

我們今天居住的房屋,房地產商的質量和口碑是會直接影響他們的銷售業績。有競爭的地方,就不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那一定是有什麼原因妨礙了競爭的自由。比如百度對虛假廣告的放任。

儘管自由競爭是好事,但在現實中卻頻頻遭受非難,因為它顛覆了傳統社會的模式。在傳統社會中,所有的生意、交往只有在熟人之間才能發生,這看起來很有人情味。而自由競爭讓人們對於鄰居和陌生人差不多一視同仁,這似乎大大衝淡了社會的人情味,因而會招致一些人的厭惡。

對此,我們必須看到,所謂「人情」,其實是局限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裡,超出這個圈子,人們往往相互敵視。恰恰是自由競爭改變了這一切,讓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從這點上來看,自由競爭本身對於推動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9)制度比人強

制度是什麼?制度就是一種遊戲規則、一種激勵機制,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選擇和結果之間的關係。宗教和傳統道德哲學多以改變人性為目的,但在經濟學家看來,人性是很難改變的,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制度來改變人的行為。

例如,在人民公社時代,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很低,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人還是那些人、地還是那些地,但糧食產量卻大幅增加。答案就在於激勵制度變了,而不是人性變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人還是中國人,地還是中國的地,為什麼經濟騰飛,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根本原因在於制度的變遷,制度讓人的潛力發揮了出來。

有一些人說,經濟學家只重製度,而不重人性。這種說法並不正確。事實上,人性和制度是相互影響的。在制度不健全的國度,往往也伴隨著各類腐敗的盛行;而在制度健全的國度,腐敗就相對較少。這說明,有些看上去是人性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制度的問題。

那麼最重要的制度是什麼?回答是:產權制度和個人自由。只有個人財產得到有效保護,人們才有積極性創造財富,才有技術創新;而只有在個人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人們才會將個人的善,變成社會的善。一個制度如果缺少了這兩項要素,就不能算是好制度。

10)企業家精神

人的行動是有目的的,但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受到許多非行動者控制的因素影響,其中許多因素我們無法完全理解,這就是世界的不確定性。

如果沒有不確定性,每個人都有決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決策就只是一個計算程序,就沒有企業家的用武之地。世界的不確定性創造了我們對企業家的需求,企業家就是那些最善於對未來做出判斷並願意為此冒險的人。

「企業家精神」則是企業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說,「企業家精神」指企業家組織建立和經營管理企業的綜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種重要而特殊的無形生產要素。

在人們還在討論哪家的手機鍵盤更好用的時候,賈伯斯推出的iPhone直接去掉了鍵盤,他的智慧型手機一定能成功嗎?成功之前誰都不知道。馬車時代人們想要更快的馬車,只有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家和工程師看到了未來,大膽去嘗試。

成功人士成功之前,永遠不知道未來是不是一定能夠成功。正是由於那些最善於判斷未來並願意承擔風險的企業家發現了沒有滿足的市場,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新產品和新技術,過去兩百多年的經濟進步才成為可能。對企業家精神的理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看清市場經濟的運行和經濟增長的奧秘。

3

怎樣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寫作?

很多人之所以寫不出東西,是因為糟糕的學校教育環境自始至終就沒有教給我們正確的思考方法。思考並不是簡單地抒發感情和想法,思考是有方法論的,要麼是經驗歸納,要麼是邏輯演繹。

思考是一個科學的過程,而很多文章停留在了有感而發的層面上。所以,你需要的是深入思考,經濟學是非常好的切入角度,學習經濟學也是容易進行高質量輸入的一種學習方式。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有一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句話形容目前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學,非常適合。

先說為什麼壞?因為全球的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大部分被各國政府壟斷,導致經濟學的教育充斥著各種錯誤和謬論。而這些錯誤和謬論又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容易被推翻。經濟學關係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這些錯誤和謬論通常又有隱蔽性和誤導性,不系統掌握其中的邏輯關係,很難看出其中哪裡錯了。

我自己看到諸多的社會問題和媒體評論,經常感嘆「科學遠未普及」。打個比方的話,經濟學目前還處於物理學上哥白尼之前的時代,主流學校教育教授的經濟學理論錯誤百出。很多非經濟學科班出身的人,經濟學的知識大概只停留在高中階段。

科班出身的人也未必學的就是科學的經濟學,我曾經看過一個經濟學博士後的評論文章,因為錯的太離譜,當時給我感覺就是「大學的經濟學教育如此不堪嗎?」在《經濟學家告訴你》的作者群裡,詢問幾位大學老師,得到的回答確實是這樣,大學的經濟學教育就是這麼不堪。

所以我們看到對很多熱點問題的分析,不光大眾會錯,記者小編們會錯,就連專家也有可能錯。比如鍾南山院士關於醫療改革的提案,雖然他是醫療領域的頂級專家,但在關於醫療問題的提案建議卻是方向性錯誤。我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鍾南山院士為什麼錯了?》發在《丁香園》上批評他的提案。

你的知識結構變了,「三觀」也就變了,變得更正了,看問題的視角更多元化,思考的層次更加豐富。你再去看那些媒體記者、專家學者的評論,你就會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覺得他們說的很有道理。當你有不同看法的時候,整理成文,這就是有思考的文字了。反過來,書寫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去思考。

最後,簡單分享一下怎樣寫好一篇經濟評論,這也是我寫的最多的題材。前面我們講到了十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當你掌握了這十個思維方式,有熱點問題或非熱點問題發生時,很簡單,你就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思考這些問題,做一下邏輯推演。

總體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陳述事實和各方看法;第二部分指出錯誤,闡述自己的分析和觀點;第三部分,總體點評,升華主題。經濟評論不需要像科學論文那樣嚴謹有致,而是以更適合大眾的接受方式普及正確的經濟學常識,對此有個清晰的定位,寫文章就更有目標性。(PS.這是常見的寫作思路,但並不是一個寫作套路,文無定法,還是要自己多寫多練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四川有句話,光說不練假把式。)

「當常識和邏輯相矛盾時,通常是常識錯了」,看哪些地方違反了邏輯而存在。比如醫療問題,很多人說醫療問題很特殊,不能市場化,但你仔細想想,關於醫療的那些特殊性基本上都站不住腳,是想像出來的。

最後,做一下簡要回顧,張維迎教授幫助我們總結了前輩大師們所發現的十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十個思維方式通過這一次課的講解,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最好的方法還是要系統構建自己的知識架構。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過程中用寫作幫助思考,這才是高質量高效率的輸入方式。

我仍然重複一下我的觀點:只要你願意,人人都可以成為經濟學家。

相關焦點

  • 你需要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如果你能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那麼答案就很清楚,沉沒成本不是成本,人要學會及時止損。如果有你有一個不好不壞的工作,這個時候出現了新的工作機會,你想要離職,但又不知道是否應該走出這一步,經濟學告訴你如何用機會成本來理解這一切。
  • 張維迎:你應該知道的10個經濟學原理
    學習經濟學,重要的並不是記住某項具體結論,而是要學會正確思考經濟問題的思維方式。究竟怎樣才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呢?在我看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可以歸納為十個方面:文章來源:魔鬼管理學微博,製圖者,不詳*免責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標記錯誤或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 思想 反常的思維模式:像怪人一樣思考
    像「怪人」一樣反向思考的準則之一是:相關、關聯並不等於因果關係——當兩件事一起出現時,人們就會不禁認為一個是另一個的原因。比如,已婚人士確實比單身人士更快樂。這意味著婚姻會帶來快樂嗎?不一定。有研究者說得好:「如果你性情暴躁,誰願意跟你結婚啊?」是什麼阻礙了反常思維?
  • 微觀經濟學所培養的思維方式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新東方網>留學>留學考試>AP>正文微觀經濟學所培養的思維方式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2016-08-29 10:48 來源:
  • 【薦讀】決定你生活品質的10個經濟學思維
    學習經濟學,重要的不是記住某項具體結論,而是學會正確的思維方式。  究竟怎樣才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以下經濟學的十個思維方式有興趣的可以研究一下。  一些經濟學家在分析問題時,習慣把集體、國家作為一個獨立的分析單位,並把它們想像為沒有自身利益訴求、完全大公無私的。如果是這樣,很多問題就很難理解,例如,為什麼政府會有腐敗,為什麼所謂的「集體決策」經常沒有效率等。  而一旦我們摒棄了這種集體主義的分析角度,用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來重新審視這些問題,一切困惑就迎刃而解。
  • 趣財經|這些有趣的經濟學原理,你看過幾個?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係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學習經濟學,重要的並不是記住某項具體的結論,而是要學會正確思考經濟問題的思維方式。那麼,究竟該怎樣,才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呢?這個周末,我們和您一起分享一些趣味橫生的經濟學原理,讓您也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 張維迎:讓你一聽就懂的10個經濟學原理
    它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方法,一種智力工具,一種思維技巧,有助於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 ——凱恩斯圖為張維迎教授作者/張維迎  學習經濟學,重要的並不是記住某項具體結論,而是要學會正確思考經濟問題的思維方式。究竟怎樣才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呢?
  • 跨考經濟學專業考生如何培養經濟學思維
    經濟學是一門顯學,跨專業報考經濟學專業的學員特別多,特別是不少是工科學員。對於跨專業考研學員來說,發現書本內容能看懂,但是很難理解背後的經濟學色彩,核心問題在於沒有經濟學思維。下面為大家談談如何培養經濟學思維,經濟學思維有了,學習起來就容易了。
  • 你應該懂的10大經濟學原理
    學習經濟學,重要的並不是記住某項具體結論,而是要學會正確思考經濟問題的思維方式。究竟怎樣才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呢?
  • 多元模型思維,大佬們都用的高級思考方式
    因此多元化模型思維,是成為高手必備的高級思考方式。二、為什麼要用多元思維大部分人習慣於單一模型的思考,比如一個經濟學家,他的知識體系建立在經濟學上,所以他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會優先使用經濟學思維考慮問題,比如供需關係、價值交換、稀缺性等角度。假如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明星的收入為什麼大大高於普通人?
  • 《像烏鴉一樣思考》:讓您的孩子學會科學思考
    日本NHK電視臺製作了科普系列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就是從烏鴉喝水這個寓言故事,啟發孩子觀察生活,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想要教導孩子科學方法的四個步驟:觀察、假設、實驗和評估,幽默的片段展示了科學方法的前三個步驟,而第四個步驟評估,則留給觀眾自己思考。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
  • 「第一性原則思維」:學會像埃隆·馬斯克一樣思考
    把一個概念分解成它的基本成分——就像你把一道菜(煎蛋卷)分解成它的基本成分(雞蛋、牛奶、油),然後從這裡開始推理並得出結論。 你可以拿做飯來做個類比。如果你的思維過程就像一道菜的菜譜,那麼這些原則就是菜譜的必要成分。 第一性原則是物理學中一個基本的心理模型。
  • 跳出慣性思維,回歸經濟學常識
    著有《經濟學講義》《經濟學通識》、《商業無邊界-反壟斷法的經濟學革命》等。經濟學是一種幫助你成為明白人的智慧,它是觀察世界的視角和態度,。薛兆豐善於把複雜的現象用簡單直接的方式說清楚,《經濟學通識》中提供另一種觀察世界的方法。
  • 先讓你的思維富起來
    他們的老家在汶川地震災區,是當地的貧困戶,現在在杭州地鐵工地打工,丈夫當鋼筋工,每天在工地上揮汗如雨,一年到頭天天無休,妻子給他當助手,和他一樣吃苦耐勞。兩個人很知足,畢竟一個在外打工一個在農村照顧老人小孩,兩口子分居10多年,現在終於在老家蓋了房子,兒子也長大了,夫妻終於能在一起了。
  • 方紹偉:羅默《宏觀經濟學困境》一文經濟學家的常見病分析
    這裡所說的認知是指能否把一般的知識特意地納入理論邏輯,並進一步把它方法論化並變成自覺的思維,從而在所有的經濟增長解釋和其他經濟分析中都能避免出現邏輯遺漏。或者說,對制度文化和政治博弈的把握是一個「常識認識-納入邏輯-方法論化」的三層認知過程。別人說完了你馬上懂,根本不意味著你已經掌握了這個思維。實際上,在這個方法論問題上犯錯誤的經濟學家往往都是因為未能把誰都懂的常識徹底地固定在自己的分析邏輯裡。
  •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txt,epub,mobi,pdf電子書版下載
    掌握社會經濟運行規律,人人都能看懂的經濟學專業讀物 ◎ 編輯推薦 美國芝加哥學派著名經濟學家、自由主義大師託馬斯·索維爾自《美國種族簡史》之後的又一本暢銷經典; 美國亞馬遜長居榜首的經濟學 通識讀物,美國公民學習經濟學的入門佳 作;
  • 六大知名經濟學家建言國內經濟學教育:不能光是方法沒有思想
    你如果學會了,你成績也能從F變成A-。你把這個事情講清楚之後,別人自然就不會指責你在作弊呀。所以我覺得經濟學的研究需要形跟神真正的結合。我自己過去兩年一直在跟同事們一起努力,在清華大學成立了這個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我們要幹的事就是這件事。我們在國際上搞了一個政府與市場經濟學國際學會。
  •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
    因為知識只能代表一個人的眼界,而思維,它能夠將知識貫穿到比眼界更寬廣的自我格局中。學會思考,是構建思維方式的基礎。這篇文章7300字,預計19分鐘讀完,總結了6種實用的思考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據說約瑟夫·熊彼特(美籍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曾在課堂上批評牛頓,指責這個如假包換的物理學天才只顧閉門思想,沒有將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開而留諸後世。這批評有點道理。
  • 艾科思科學教育,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工程師一樣解決問題
    艾科思科學教育,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工程師一樣解決問題 作者:盧楠 發布時間:
  • 不會思考,看不到問題本質?簡單3步,讓你學會像達爾文一樣思考
    故事告訴我們,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簡直是一件利器。有了思考的能力,我們遇見問題時只用動動腦,就能發現問題的本質,而不是等到付出一定人力、物力,甚至財力,才能明白。而在《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作者也認為要培養財商思維,首先要做的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這樣才敢於迎接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