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中國的糧食可以養活中國人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誰來養活中國?1994年布朗博士的同名書籍引發全世界對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關注。時至今日,對於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而言,這依然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大事。

  糧食生產需要綜合考慮投入、產出、倉儲和消費需求等諸多要素。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中國曾經多次經歷饑荒和食物短缺,政府甚至為此在1955—1993年實行了糧食配給制度。1981年,伴隨著土地承包製的推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釋放,中國糧食總產量從1982年的3.54億噸增長到2017年的6.18億噸,超過了同期人口34%的增速。

  今天,中國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人口。然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同時,也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國的化肥施用量增長了三倍。而化肥的利用率僅為32%,遠低於55%的世界平均水平,更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水資源利用率低、水質低下和分布失衡等現實問題。中國的人均水資源僅為2050立方米,僅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5%。農業灌溉消耗了中國60%的可利用水資源,用水效率卻僅為30%—40%,遠低於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在北方一些區域,由於水資源短缺,不得不過度開採地下水資源用於農業灌溉。如何實現糧食安全和資源、環境和可持續農業之間的平衡,是擺在中國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議題。

  放眼未來,提高糧食產量必須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資源投入。中國正在積極著手土壤改良、降低耗水量和控制化肥施用量。正在加速推進的土地流轉體系將孕育大型現代農場,規模種植效應將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伴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精準農業可以使糧食產量再提升10%左右。更進一步,如果轉基因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大豆)在中國被允許商業化種植,將會為糧食增產和提高資源利用率提供保障,同時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減輕環境壓力。

  在中國的三大主糧中,小麥、水稻和玉米的自給率約為95%。與之相對應,大豆和牛奶、白糖等農產品則需要從國外進口。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從1995年的30萬噸飆升到2017年的9500萬噸,佔全球大豆貿易的2/3。為什麼會是大豆?大豆單產要遠低於其他主糧,僅相當於小麥的1/3、水稻的1/4和玉米的1/5。中國進口的近1 億噸大豆,相當於8億畝耕地的產量,佔18億畝耕地總面積的40%。用進口大豆節約出來的耕地來種植相對高產的主糧作物當然是最合理的選擇。

  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未來中國究竟需要多少糧食?答案取決於中國的人口增長。1980年,中國政府施行了獨生子女政策,當時基於1.8的生育率預測中國人口在2050年將達到16億。現在看來這一預測存在很大誤差,事實上中國的生育率已經下降到不足1.4。鑑於即將到來的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問題,政府在2015年廢止了「一孩政策」。有些人口學家曾預測二胎政策出臺後,在未來十年每年會帶來新增人口200—400萬。然而面對高昂的撫養成本,很多家庭依然放棄生二胎。2017年末中國的人口僅為13.8億。預計中國的人口峰值將出現在2025年,總人口約為14.2億。彼時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2025年以後,中國的人口將呈下降趨勢,在2050年減少到12億人,到2100年甚至下降到6億人。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也會對糧食生產和消費帶來影響。2017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8%,並會在2025年和2050年分別達到65%和80%。未來從事糧食生產的會是誰?伴隨著人口數量趨於穩定和老齡化趨勢,未來需要一批受過良好教育的現代職業農民來完成食物的生產、加工、包裝和儲運。

  中國的人口在達到峰值後,糧食需求也將開始呈現下降趨勢。根據中國的糧食消費結構,直接食用的穀物僅佔30%,大量穀物被用於加工食品和動物飼料。從2014年到2016年的三年時間,中國食品消費量總體穩定。肉類 、牛奶和啤酒消費量甚至分別下降了4%、6% 和7%。這說明中國的食品消費已經達到或接近峰值。這個結論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得到解釋:中國人飲食結構總體偏素,人均糧食達到400公斤/年即可滿足消費需求。中國在2004年就達到了350公斤/年,2010年達到400公斤/年,2015年達到450公斤/年。 你可能不會相信,中國的肥胖人群數量已經是世界第一。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只需要像過去三年那樣穩定在6億噸以上,就能夠保證人均糧食供給達到430公斤/年的水平。

  還需要說明的是糧食浪費。由於設備和管理落後,中國有約1/6的糧食損耗在加工和儲運環節。在超市管理和消費環節也存在大量的浪費現象。未來伴隨著糧食加工領域的產業升級和公眾節約意識的不斷提升,糧食的損耗和浪費會有降低空間。

  綜上所述,中國的食品和農業生產系統正在經歷歷史性的變遷,這種變遷還將持續幾十年。近年來,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國家糧庫「糧滿為患」和農民「賣糧難」的問題。由於供給過剩,2017年的玉米價格相對於2015年已經下降了約35%。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中國計劃從2016年到2020年在北方「鐮刀彎」地區減少5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這大約相當於中國3%的耕地面積。這些舉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政府對糧食安全的信心。打個比方:如果把糧食安全比喻成一場抗洪戰役,糧食產量是「堤壩」,人口增長就是「洪水」。儘管在未來若干年,水位依然處於高位,但過去三年堤壩已經經受住了洪峰的考驗,今後水位將會逐漸下降。因此,我們對中國未來的糧食安全持謹慎樂觀態度。接下來,中國更需要關注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 崔凱:食品工程博士、管理心理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課程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蘇梅:生物化學與營養學博士,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食品與農業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李國祥:新時代中國糧食安全的世界宣言
    如果說1996年新中國成立後發布的第一個白皮書,重點是向世界宣告:過去是,未來也是中國靠自身力量養活中國人;那麼新發布的中國糧食安全白皮書重點則是向世界宣告:中國不僅在經濟發展中靠自身力量養活了中國人,而且也把中國增長的食物市場公平地向世界開放,讓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農民也可以分享到中國農產品市場成長機會。
  • 《中國人的飯碗——讀懂中國糧食安全》正式出版
    《中國人的飯碗——讀懂中國糧食安全》正式出版 2020-12-08 20: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不要浪費糧食?因為2005年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才結束對華援助
    糧食問題歷來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2013年4月「中國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近21%人口,本身就是對世、界減貧事業的重大貢獻。」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駐華代表處助理代表張忠軍說。
  • 美國耕地比中國多,為啥糧食產量不如中國?
    而中國要保證三大主糧自給自足,每年就要確保三大主糧的種植面積,中國14億人口,糧食問題肯定是要由自己來解決。第二,美國糧食產量不如中國,主要是可耕地面積,還包含了美國的後備耕地面積。美國退耕還林,耕地面積更有彈性,耕地質量更有保障。
  • 全球糧食危機,中國十七連豐,老百姓飯碗穩,還好有袁隆平們!
    聯合國預警指出,世界或面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新增約8300萬飢餓人數。但與此同時,今年中國糧食總產量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21世紀誰將養活中國?
  • 農民不種糧食,會不會沒糧食吃?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糧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農民不種糧食,會不會沒糧食吃? 這個問題是關係到,中國十四億人口吃飯的大問題,國家國土資源部,早就提出,要守住全國耕地面積18億畝不能少這條紅線,實際上是要保證這十四億人口的口糧問題,題主提到農民不種糧食,會不會沒糧食吃?
  • 這次疫情,對浪費糧食的人是一次警告!
    吃飯,是中國最重視,也最喜歡的事情。作為農耕民族,中國人非常重視糧食,所謂「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中國人對待吃,從不含糊,以至於影響著中國人的方方面面。換言之,中國完全有能力應對全球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中國的糧食市場不會出現混亂,老百姓不會餓肚子。儘管如此,但這也給廣大中國人敲了個警鐘:糧食,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我們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小時候在農村,長輩就常跟我們小孩子說,「一粒糧食一滴汗」;上學後,老師也教我們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
  • 數說中國扶貧:如何讓14億中國人吃飽飯?
    瀏覽器不支持本視頻,您可以選擇使用其他終端觀看。 中國利用世界9%的耕地 6%的淡水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自1960年以來 中國年糧食總產量增加3.5倍,比同期世界糧食產量增速快一倍。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6638.5億公斤。
  • 「糧食危機」正在加速蔓延,中國如何才能高枕無憂
    8月17日,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顯示,到達2025年,中國也可能出現約1.3億噸的糧食缺口,包括穀物缺口約為2500萬噸,雖然不到消費總量的5%,但這一預測,中國有必要進一步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編輯疫情的影響使世界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
  • 多個國家宣布禁止糧食出口!袁隆平說:中國不會出現糧荒
    袁隆平稱中國不會出現糧荒,希望大家不要擔心。對於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會帶來糧食安全問題,袁隆平表示,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希望大家不要擔心。同時袁隆平稱,儘管中國完全有能力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但確保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鬆懈不得,這次全球疫情就是一記警鐘。
  • 以印度的耕地面積,如果發揮到極限,可以養活多少人口?
    毫無疑問,雖然中國的耕地面積僅排在全球第4位,但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中國的耕地利用率是最高的,所以糧食產量也是最高的。我們的耕地面積僅佔全球耕地總面積的7%,卻養活了全球約20%的人口。
  • 糧食安全沒有問題丨散布恐慌有何意義
    我想給某些前輩糾正一個問題,就是糧食安全問題。那些整天發布糧食恐慌的人,我不知道您是有何居心。我可以把你理解成不懂裝懂還是在彰顯自己的才能又或者是有什麼企圖,還是單純的湊熱鬧刷存在感,掙點流量費。我還是把您當作不懂裝懂吧!因為我才有機會給您普及一下,我國糧食安全沒有問題。首先第一中國糧食絕對自給,沒有一點問題。
  • 當下的糧食安全問題,可以「高枕無憂」嗎?
    糧食安全就是能夠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即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說起糧食安全,可以追溯到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齊桓公滅亡魯、梁二國的故事,在這則故事當中糧食之戰功不可沒。齊桓公為了攻佔魯梁二國,徵求大臣們的意見:「魯國、梁國對於我們齊國,就像田邊上的莊稼,蜂身上的尾蟄,牙外面的嘴唇一樣。
  • 論對世界糧食的貢獻,袁隆平排第三?
    這些新增的人口,大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而這也意味著,以後的30年,世界糧食的總產量必須在今天的基礎上至少再增加50%,這個挑戰的難度可想而知,因為我們回頭看看,當今世界能夠出產「基本」餵飽全球人口的糧食已經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了。當然,這都離不世界各地像我國的袁隆平這樣的「糧食英雄」。人類的昨天離不開他們,人類的今天和明天更需要他們。
  • 俠客島:中國靠什麼養活14億人?
    1974年,第一次世界糧食會議在羅馬召開,各國代表聽到恍若世界末日的預測——據測算,由於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國絕無可能養活10億人口。 在食物匱乏的年代,人們慣於吃糧要糧票、吸菸要煙票,一分錢買一盒火柴,也得使上火柴票。有人放言,「歷代政府都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共產黨政權同樣無從施策」。
  • 1.3億噸糧食缺口?打贏糧食問題勝仗,做好這3件事……
    糧食危機背後的推手是什麼?中國的糧食問題狀況如何?如何解決糧食危機?福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王德培在《中國經濟2021》一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01、糧食危機來襲?02、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佔世界20%的人口基於以上數據的分析,那麼中國的糧食問題狀況如何呢? 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天然決定了中國成為最大糧食消費國,中國人對「缺糧」的恐懼,植根於飢餓歷史的記憶之上。
  • 狗尾巴草與糧食的奇緣,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說到糧食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水稻、小麥之類的,如果把狗尾巴草和糧食放在一起,大家一定覺得他們沒有任何的關係。狗尾巴草能和糧食扯上什麼關係呢?狗尾巴草,它是一種長得像狗尾巴的野草,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屬禾本科,我們時常能在路邊看到。
  • 央視專訪袁隆平:中國糧食是不夠吃的 農民不種糧食就麻煩
    劃重點 1中國差不多14億人口,中國糧食是不夠吃的,要進口的,要進口一部分。
  • 為什麼歐洲人喜歡種草,而中國人只種糧食,差異在哪裡?
    這個場面在中國是罕見的。因為從中國領空向地面俯瞰,所見除了高山、江河以及城市、村莊,綠顏色的都是森林和莊稼,很少能夠看到草,即便有草,也是淹沒在森林和莊稼之間的,很少、很小。與我們不同,俄羅斯土地不僅有大面積的草,而且顯然是人工種植的,非常規則和整齊。如果使用「草原」一詞,你會覺得不夠準確,因為草原似乎是天然形成的,缺乏人類的勞動加工。
  • 【新發展格局下的大國三農】糧食產量十六連豐之後 中國為何還要大...
    在當下,年人均糧食400公斤,是國際上認可糧食安全標準線,如果按照這個標準計算,我國年人均糧食470公斤已經高於標準線以上,似乎可以高枕無憂。西方之問與警惕之心 關於中國糧食安全的問題,一直存在著「西方之問」。 1974年,第一次世界糧食會議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當時的中國只有10億人口,多國專家預測中國不可能以佔世界總量7%-9%的耕地面積養活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