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耕地比中國多,為啥糧食產量不如中國?

2020-12-11 平說財經張平

目前,我國是全世界糧食產量最高的國家,產量穩定在6億噸以上,美國,雖然耕地面積比中國要多出許多,但是全年產量僅有5億噸左右。看到這樣的數據很多國人表示自豪。不過,專家們卻認為,中國在世界糧食產量第一的情況下,每年還要進口糧食超億噸,也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其中:大豆進口量全球第一、高粱進口量全球第一、大米進口量全球第一。而美國每年的糧食出口量超億噸,是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

資料顯示,美國的耕地面積大約在1.9億和1.5億之間。大家比較認可的是1.5億公頃。這個數據,我們的耕地面積只有18億畝多一點,換算成公頃(除以15)就是1.2億公頃。那麼,美國耕地面積要比中國大,為什麼糧食產量不如中國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美國在農業生產方面,與我國糧食生產以三大主糧不同,美國的種植業生產更加多樣化,從高粱、大麥到苜蓿牧草都有大量種植,美國是各種農作物都生產,所以主糧方面的生產就不如中國數量多了。而中國要保證三大主糧自給自足,每年就要確保三大主糧的種植面積,中國14億人口,糧食問題肯定是要由自己來解決。

第二,美國糧食產量不如中國,主要是可耕地面積,還包含了美國的後備耕地面積。美國退耕還林,耕地面積更有彈性,耕地質量更有保障。其實,我國農民也並非不懂得耕地要休養生息,只是田地休養生息就不能長糧食了,國內糧食產量就要滑坡,無法滿足14億人口日益增長的糧食問題。而美國農民40%的收入都來自於政府的補貼,這是美國農業碾壓世界的獨門利器。所以,美國的很多耕地才能得到休養生息。

第三,中國農民的種地水平在提高,化肥、良種、殺蟲劑、農業科技等都廣泛用到了農業生產中去。不過,樣樣東西都要有一個限度。化肥用得太多或者頻繁使用,雖然從短期內能夠促進糧食產量的增加,但是會造成土地板結,土壤呈現酸性,生產糧食能力衰減,不利於糧食產量的可持續發展。而美國是搞現代化農業,美國農民在使用化肥方面都比較科學,並不片面追求短期的產量,美國這5億噸糧食,卻只有300多萬農民在種地,而且本國人吃不完,還要出口到全世界。

從目前情況看,中國糧食產量佔世界第一,世界上總產量25億噸的糧食,有6億噸是由中國生產。中國用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積,生產了世界四分之一的糧食,這是值得我們中國人自豪的地方。不過,中國每年有一億噸糧食需要進口,未來國內糧食供應方面還存在著兩大隱憂:一方面,過去我國農村有八九億人,目前我國農村有5.7億人,還有超過一半人戶籍在農村,打工在城鎮。現在很多農村很多地方,留守的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很多土地被長期拋荒。再加上城市徵用農村土地建造大量商品房,所以,國內耕地面積在不斷消退之中。

另一方面,美國是農業現代化的國家,不僅是耕地面積比中國大,而且農業的核心實力遠超過中國。美國僅以350萬人口不僅是養活了本國居民之外,還要把多餘的糧食出口海外。現在,中國成為了全糧食最大的進口國家,這種糧食需求,隨著我國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在大幅提升。雖然,中國糧食產量全球第一,但是進口糧食數量也在逐年增加。中國的糧食的自給率達到85%。如果更大的糧食缺口,過多地依賴於國際市場,恐怕國際市場的糧食價格也會水漲船高。更關鍵的是,中國人糧食的對外需求過多,則會處處受制於國際糧食市場價格波動。

美國的耕地面積比中國大,而中國的糧食產量卻是第一,這主要是美國可耕地是退耕還林,是搞輪休制度,美國政府對農民還有一定的資金補貼。同時,美國生產的農產品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像中國那樣的主要是三大糧食,更關鍵的是,中國農民農藥用得多,生產出來的糧食可能在短期內維持較不錯的產量。而美國農民就不會使用太多的農藥,要保持耕地的可持續生產。綜合來看,中國糧食產量雖然略勝於美國,中國農業技術與現代化農業的美國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中國農業要想趕上美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相關焦點

  • 美國耕地面積比中國大得多,為什麼糧食產量不如中國?
    可以看出,目前美國的耕地面積達到167萬平方公裡,而中國的耕地面積只有15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美國的耕地面積比中國多出17萬平方公裡左右。 儘管美國耕地面積比中國耕地面積多,但目前美國的糧食總產量卻比中國低,比如2019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達到6.6億噸左右,而美國一年的糧食總產量只有4.8億噸左右。
  • 印度: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多,為何糧食產量卻不及中國的一半?
    人口大國要解決人民吃飯的問題,耕地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大家普遍的印象裡,我國國土面積排全球第三,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我國的三分之一。殊不知,印度次大陸的土地特別肥沃,幾乎所有土地都可用作耕種,印度耕地面積1.6億公頃,中國耕地面積1.2億公頃,印度的耕地面積其實比中國還多。雖然印度耕地足足比中國多了0.4億公頃,但印度的糧食年產量僅為中國的一半。
  • 美國耕地面積比中國大得多,為何產量遠不如中國?
    論農業前提,美國的農業前提大概是全天下最佳的,不過,論起食糧產出,美國卻遠遠不如中國。看兩組數據:美國9.6億公頃的地皮中,有1.9億公頃都是可耕地,此中,開闢出來的耕地有1.5億公頃。而我國的耕大地積大概是1.2億公頃,並且後備耕大地積要小得多。美國近來幾年食糧產量根基連結在5億噸擺布,並且顛簸幅度相對大,而中國多年來連續連結在6億噸以上,並且穩中有升,今年年中國食糧產量到達了6.6億噸。
  • 張玉璽:中國若有經濟危機 美國不會賣給我們糧食
    4月8日,新發地董事長張玉璽在2013年博鰲亞洲論壇表示,糧食安全要重視耕地因素,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再就是人口因素,中國的人口政策計劃生育不管有多大困難都要執行,否則面臨人滿為患的困難,再有幾個袁隆平都解決不了,因為畝產是有極限的。「現在美國賣給中國糧食,以後中國有經濟危機絕對不會賣給糧食。」
  • 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預計為全球的24.4%,那人均情況如何呢?
    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是多少呢?這個問題,已經由國家統計局給出答案了——今年全國的糧食播種面積約為17.52億畝,糧食總產量約13390億斤(近6.7億噸),並且是連續數年的增長。再考慮到我們的食品出口,用來做飼料豢養牲畜,製造食用油,用來釀酒、製造醬油等等,那實際上直接入口的糧食是遠低於950斤的。加上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食物的豐富性要求是越來越高。因此,我們有限的耕地在保障了主糧安全的同時就拿不出足夠的土地來種植大豆這些雜糧了,對外需求較大,進口數量高企就不足為奇了。
  • 我國人均糧食產量已達到950斤,那美國人均呢?
    按照略微超過14億人口計算,2020年全國居民的「人均糧食產量已達到950斤」,早已超過全球平均水平。既然如此,那為何我們還大量進口糧食呢——今年前三季度,我們進口的糧食就超過了1億噸。所以,我們進口的糧食整體是滿足、提升和豐富老百姓更高生活所需的。南生注意到,2020年全國種植的穀物類糧食(稻米、麥子、玉米等)面積為14.69億畝,產量為12335億斤,平均畝產約840斤;種植的豆類、薯類等雜糧約為2.83億畝,產量為1055億斤,平均畝產僅約為373斤。
  • 2019年全國各省糧食產量排名
    全國各省糧食產量排名第一名,黑龍江省糧食產量7503萬噸。第二名,河南省糧食產量6695萬噸。第三名,山東省糧食產量5357萬噸。第四名,安徽省糧食產量4054萬噸。第五名,吉林市糧食產量3878萬噸。第六名,河北省糧食產量3739萬噸。第七名,江蘇省糧食產量3706萬噸。第八名,內蒙古自治區糧食產量3653萬噸。
  • 中國每年糧食損失浪費量相當於2億畝耕地產量(圖)
    產糧越多,損耗越大!前不久,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透露,我國糧食從生產出來到擺上餐桌的過程中,每年浪費掉了上千億斤,大約相當於2億畝耕地的產量。其中農戶存糧因為設施簡陋,缺乏技術指導服務,以及因蟲、黴、鼠、雀造成的損失達400億斤以上。
  • 【新發展格局下的大國三農】糧食產量十六連豐之後 中國為何還要大...
    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將連續第6年超過1.3萬億斤,產能再上一個新臺階。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魏百剛指出,今年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產量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這也是連續第十六個豐收年。
  • 中國糧食生產重心在北移:播種面積北漲南降,黑豫魯糧食產量佔全國3成
    就在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同時,中國糧食生產的重心卻在逐漸北移。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0-2020年,15個北方省份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迅速從45.65%攀升至59.22%。 北糧南運,已然成了當下糧食產銷格局的典型特徵。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中國有何「糧策」?
    具體來看,根據農業農村部、海關總署數據,2019~2020年度,中國稻穀年度總消耗量約為1.97億噸,國內稻穀年度產量約為1.99億噸;中國小麥年度總消耗量約為1.12億噸,年度產量約為1.18億噸,表現為產需「緊平衡」。2019年,中國糧食進口量為1.06億噸,其中穀物和穀物粉1785萬噸,加之2.8億噸的主糧總庫存,糧食供應過剩。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中國有何「糧策」?
    曹寶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產需角度,中國的糧食供給是「緊平衡」,但是從供需的角度來看,中國糧食供應是過剩的。具體來看,根據農業農村部、海關總署數據,2019~2020年度,中國稻穀年度總消耗量約為1.97億噸,國內稻穀年度產量約為1.99億噸;中國小麥年度總消耗量約為1.12億噸,年度產量約為1.18億噸,表現為產需「緊平衡」。
  • 原創 | 要不要囤糧:中國的糧食安全是怎麼做到的?
    當時我很奇怪,為啥他會有這樣的念頭?然後他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什麼疫情導致糧食危機,全球性大蕭條,美國為了轉移矛盾可能發動對外戰爭等等。同等價格為什麼不買國際上的糧食?原因很簡單,中國政府不提高糧食收儲價格,國內農民種植糧食就無利可圖!無利可圖耕地就要拋荒,中國就不能保證基本的口糧自給,而全球可供出售的糧食一共只有3億噸!
  • 王宏廣:中國的糧食安全不是沒有問題,但……
    圖/視覺中國美國雖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是農業第一出口大國,但是其農業部的數據顯示 ,2018年美國大概有11%的家庭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約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疫情影響了食品安全。此外,印度學者預測,蝗災較嚴重的地區糧食將減產30%-50%。
  • 放心,中國的糧食可以養活中國人
    1981年,伴隨著土地承包製的推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釋放,中國糧食總產量從1982年的3.54億噸增長到2017年的6.18億噸,超過了同期人口34%的增速。  今天,中國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人口。然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同時,也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國的化肥施用量增長了三倍。
  • 國辦發布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意見
    原標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 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 摘要 【國辦發布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各地區各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 袁隆平:中國糧食不夠吃,需要進口一部分,人家一卡你就麻煩了
    他們經過多方尋找終於發現在中國的黑龍江地區有一種黑豆,這種黑豆有一種可以抵抗病毒的基因,於是便通過科技手段來進行基因嫁接,終於解決了美國大豆產量的問題。解決了國內的危機之後,美國便惦記上了東北這片中國產糧區,2000年時美國在東北取得重大發現,在松花江平原上的一種大豆能夠比普通大豆的含油量高出16%。
  • 國務院重磅文件: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通知稱,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必須舉全國之力解決14億人口的吃飯大事。各地區各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採取有力舉措防止耕地「非糧化」,切實穩定糧食生產,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 產量暴跌90%,澳大利亞出現「大米荒」!中國糧食夠吃嗎?
    有統計數據表明,50多年來,澳大利亞一直在向耕地匱乏的太平洋島國供應大米,然而澳大利亞農業資源經濟科學局(ABARES)2月發布的報告預計,2019-2020年澳大米產量約為5.4萬噸,同比減少11%,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澳的糧荒?
  • 糧食戰爭離我們有多遠?溫水煮青蛙,中國種子大量依賴進口的隱憂
    因為洋種子在中國即將要進入種子壟斷階段了。以辣椒為例,一粒進口辣椒種子就要2毛錢,一畝地光種子的成本就要1000元以上。而且,農民高價買回來的種子包裝袋上面,還寫著醒目的警告語:不得留種,後果自負!一、中國農民的困惑——俺種出來的糧食為啥不能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