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月的微信公眾號
=閒情記趣 過往記事=
=浪遊記快 書房記樂=
這一年,我都沒怎麼寫公號。原因很簡單,我工作之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來準備北美留學申請(申的主要是文化人類學)。這是我在2017年,30歲時,完成EBC大環線徒步後給自己的新目標。我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來準備,包括選校、英語考試、文書(主要是需要寫論文)、作品……總之,沒有找留學機構包辦,都是自己搞定。當然,目前只完成了遞交申請這一小步,能不能錄取明年年初大約才能知道結果,這裡就不再多說,只是作為這一年主要都幹嘛了的解釋。好在,雖然忙碌,也沒有完全荒廢日常生活的樂趣。讀書就是其中之一。只是今年時間實在不太夠用,所以嚴格把自己的讀書時間劃分成了幾塊。其中一塊,用來讀為了完成申請,必須要讀的書(不是指什麼GRE備考資料,而是人類學基礎和我要寫的論文題目相關的書)。另一塊,用來讀為這一學科打基礎的書。因為就算考不上,我也想自己學下去。也因此,我越來越意識到,社會科學學科若想學有所成,文史哲是其基礎。在我看來,文學提供的是對人複雜性的認知以及寫作基礎,哲學提供思考方法,而歷史則提供觀察與思考的視野。而我唯一還算有積累的,只有文學。我想這是今年比較大的收穫之一,也算是補課的開端。我開始不僅僅停留在寫書的籠統評論,而是對部分書籍進行知識點的整理記錄、框架層面的梳理,並嘗試在閱讀中檢視之前的成果,在寫作中運用它們。最後一塊,就是繼續讀自己本來就喜歡的幾個門類,非虛構、詩歌、戲劇什麼的,主要用來放鬆。所以,如果一定要用數字衡量,今年讀了93本書。不過我也知道,有些因為時間的原因,讀的不夠細緻。且時而偷懶,有些該做筆記的沒做,更多的,爛尾沒有讀完。所以對2020的期望,就是更加踏實、細緻的完成知識的積累與梳理,同時,不把自己的閱讀範圍僅僅縮小到學習的領域,始終有那麼幾塊自留地,讓我不急功近利,時刻保持對外在和內心世界單純的好奇心,並不斷把感知打磨的更加敏銳。就像下面這首今年我聽得最多的曲子,儘管時有忙亂、急躁、沉落,但也有那麼一些時刻,你得以擺脫,如羽毛般輕盈迴旋上升,在烏雲之上自在遊弋。《金瓶梅》是今年最為震撼的收穫,但它卻是意外得到的。
這發生在為了完成申請的writing sample而不得不拼命讀一些學術書的過程中。儘管很多書中的見解令我受益,但閱讀的過程實在不怎麼愉快。純粹說理比較枯燥不說,有些不論寫作還是翻譯,壓根說的就不是人話。而且,必須承認的是,西方的思想,我不是不能夠理解,但到底是隔著一層,需要一個「進入」的過程。我開始懷念中國古典文學中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的世界,因為此刻我非常清晰的意識到,我和那個世界之間才是毫無阻隔的。
於是,作為調劑 ,我鬼使神差讀起了《金瓶梅詞話》,因為這是那會兒我書架上唯一待讀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嗯,當然,裡面不可描述的片段應該也有娛樂之功效😁)。說起來,這套書其實大約是在八九年前在孔夫子買的,豎排版繁體字,是詞話本卻奇怪的帶有繡像,且錯別字一大堆(不確定是詞話本本身的問題還是因為我錯買了盜版),而且明代的白話和風俗和今天差異很大,很多必須看注釋才能看懂,這也是當時讀了一點就放下的原因。此番再度拿起,想著正好有門檻,每天讀一章回,豈不恰到好處。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一拿起徹底走火入魔,沒讀之前,晚上忙活到兩點睡覺已然是極限。結果,讀《金瓶梅》及其解讀作品的一段時間裡,有好幾次我一口氣看到凌晨四點。至今記得快讀到「西門慶之死」那一章時的感受,從字裡行間隱秘流露出的衰敗跡象,仿佛也扼住了我的咽喉,它幾乎是拖著我、逼迫我一步一步看到書中人物和我們每一個人「一心逃避,而又終究不能逃避的東西——痛苦、罪惡與死亡的黑暗深淵。(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及至讀到西門慶對吳月娘等人的託付,其情真意切,無法不令人不動容。而正是這種動容,再次令我震撼。如果作者願意,他完全可以把西門慶塑造成一個十惡不赦,只知斂財玩弄女人,沒有一點真情的魔鬼,但他沒有,西門慶有的不過是一些放大了的人性弱點。捫心自問,若我們生活在他的年代,有他的財富和權力,我們是否有可能比他更加貪婪且無情無義。也正因此,當這巨大的深淵迫近,我們無法不對這個命運共同體的一份子動容,因為他讓我們提前看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結局。
說的有點多了,但由此也可以窺視到,《金瓶梅》在對人性的挖掘上,是多麼豐富且富有力度。很多評論喜歡拿《金瓶梅》和《紅樓夢》作對比,且一定要比個高下。作為一個曾經的紅迷(高中時代一度沉迷紅學),在剛讀完《金瓶梅》後,我一度也認為這是比《紅樓夢》更為偉大的作品。但細想之,其實很多理由並不該由曹雪芹來承擔責任。較常提到的觀點之一,是《金瓶梅》裡的市井百態更與我們的現實人生無縫對接。我想這只能怪我們多數人沒生在貴族家庭,以及,即使今天的有錢人,也不像曹雪芹那個時代的貴族一樣同時佔有文化的制高點了。其二觀點是,《金瓶梅》構建的是更為完整的世界。誠然,西門慶死之前和之後行文速度、色調之變化,讓人感慨世事無常,好自為之。但如若曹雪芹真的寫完了後四十回,以他的功力,也絕不會差到哪裡去。更何況,《紅樓夢》有很明顯借鑑《金瓶梅》的影子。
當然,作為一部如此豐富的作品,讀了《金瓶梅》之後,讀一些解讀的著作是很有必要的。至少我就被裡面名字超長的茶,各種頭飾服飾什麼的搞的暈頭轉向。讀過的解讀作品主要分幾類,第一類,聚焦文本,主要進行版本對比及結構、文筆上的賞析。第二類,聚焦裡面反映的明代風俗,解讀當時的服飾、飲食等等。第三類,聚焦人物,往往把裡面的人物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進行一些性格上的解讀等等,但這裡面往往帶有作者的價值判斷。我推薦以下幾本:
《秋水堂論金瓶梅》
作者: 田曉菲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9-3
解讀《金瓶梅》的書,我最推薦的是這本。這本書屬於第一類,按照每一回進行解讀。既有細緻入微的文本細讀,如對比詞話本和繡像本在語句上的差異,梳理分析書中結構、人物(尤其欣賞她對潘金蓮和西門慶二人的解讀,較為多面立體,且有啟發性)、文字風格,解讀文字背後對人生的觀照,也有她個人對這本書的私人情感流露(但很節制)。見解獨到,文筆靈動,且明白曉暢,把複雜的東西往簡單了寫,我想才是一個學者真正的功力。
《物色: 金瓶梅讀「物」記》
作者: 揚之水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2018-4
《雪隱鷺鷥: <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
作者: 格非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4-8
《陌生的中國人》
作者: 楊猛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4-4-1
傈僳族、怒族天性樂觀,是隨性不愛計劃的民族,喜歡喝酒,即便在刀耕火種生產力低下的年代,打下的糧食不少都釀酒喝了。針對這些習慣,最初基督教在怒江傳播時,反對喝酒抽菸,教導人們注意衛生。怒族人喜歡殺牲祭鬼,每年都要殺掉大量的牲畜,對於需要牲畜勞作的農家是很大的負擔。基督教反對殺牲祭鬼,可以幫助村民提高生產力。基督教的教義,以一種本土化的傳播方式和現實意義,逐漸俘獲了怒江人心。
從前,人們的生老病死全部由國家和單位負責。現在,買房、上學、看病,都是自己的事情,人們要尋找新的寄託。……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這是我們和世界的一種精神關係,人都是需要寄託的,都要找到自己的主。對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村民來說,道德的約束比法律的作用大,教堂比村委會作用大。
——楊猛《陌生的中國人·讚美詩》
Mr.China : A Memoir
作者: Tim Clissold
出版社: HarperBusiness
出版年: 2006-2-28
他們不渴求超越現實的真理。事實上,在他們的價值中,這個概念也沒有立足之地。皮拉罕人的真理體現在打魚、劃獨木船、與孩子嬉笑、愛你的哥哥、死於瘧疾等事情上。這使他們顯得原始嗎?許多人類學家的確是這麼認為的,於是他們急切地想要找到皮拉罕人對上帝、世界和創造的看法。
但是,還可以從另一個方面來思考問題。也許,存在這些擔憂的文化才更加原始,而沒有這些擔憂的文化可能更加先進。如果這個假設正確,那皮拉罕人就是十分先進的民族。這聽起來牽強嗎?讓我們捫心自問,是帶著惶恐和擔憂去看待宇宙,相信文明能夠理解一切,還是隨遇而安地享受生活,並認識到尋找真理或上帝不過是一場徒勞?這兩種文化,哪一種更為先進呢?
皮拉罕人圍繞生存的實用性來構築他們的文化。他們不擔心未知的東西,不狂妄地認為自己知曉一切,也不渴望得到別人的知識或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的態度,與我在此總結的枯燥條陳並不完全一致,但這種態度的確貫穿在皮拉罕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檢視自己的生活和秉持的信仰時,也對我有很大幫助。我之所以是今天的我,包括我的無神論世界觀在內,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皮拉罕人的影響。
—— 丹尼爾·埃弗裡特《別睡,這裡有蛇》
《雨林行者: 樹袋鼠、天堂鳥,和我與「食人族」在一起的日子》作者: [澳]蒂姆·弗蘭納裡
阿納魯向我描述了他們晚上是怎麼包圍村子的。襲擊通常在臨近破曉的時候進行,這時他們會衝進草星裡。殺戮必須乾脆徹底。處決男人和年紀大點兒的女人時,他們通常會先從後面抓住受害者,然後把一根磨尖了的食火雞腿骨狠狠地向下刺入其鎖骨和肩胛骨之間的空隙,這樣可以刺穿受害者的肺部。
阿納魯用一支血跡斑斑的舊匕首給我比量了一下,拿我模擬那些受害者。他肌肉發達的手臂勾住我的脖子,將我的身體勒向他,匕首的骨頭尖已經頂入了我的皮膚,這種感覺讓我不寒而慄。手法太專業了。這些突襲對於彌彥明人來說至關重要,無論是對他們的社會,還是對他們的身體都是如此。對那些為一次成功的襲擊謀劃了數年的男人們來說,這些突襲賦予了他們生命的意義。只要他們能成功哪怕一次,他們的名字就會代代相傳。
但這不是劫掠最重要的成果。彌彥明人最為在乎的是,通過劫掠,他們帶回來了孩子。即使在他們遷居到雅普西埃以前,彌彥明人的嬰幼兒夭折率也高得恐怖。一個孩子一旦活過了生命中的頭幾年,那麼長大成人的機會就大大提升了。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年齡較大的孩子對彌彥明人來說就顯得頗為珍貴,即使是搶來的孩子也會很受珍視,在充滿愛意的家庭中被撫養長大。
長吻針鼴真的是一種非常聰慧並且富有感情的動物。它們鳥一樣的面部無法表露出情感,但它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達出來。雪梨的塔龍加動物園多年以來一直養著一隻巨大的老年雄性長吻針鼴。這隻針鼴與它的飼養員關係非常好。只要聽到圍欄門上的鎖簧發出轉動的聲音,它就會連滾帶爬地跑到入口那裡去,然後像一隻袋熊一樣躺著,等人來撓它的肚子。當圍欄裡裝上灑水器之後,它會肚子向上仰躺著,在灑水器噴出的水霧中樂得不得了,那根分為四叉的勃起的陰莖讓路過的人們驚愕不已。儘管被抓住時就已經成年,它還是在各個動物園輾轉存活了近三十年才最終死去,死於它最愛的灑水器——噴出的水讓它患上了肺炎,奪走了它的生命。——蒂姆·弗蘭納裡《雨林行者》
作者: 王學泰我一人呆呆坐在炕上,思想集中不起來,不知道該想什麼,或不該想什麼。突然阿Q老兄來相助,「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被關起來的……阿Q真是我們國粹,歷百年而不朽。
有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在上班路上與人打架直接被送進K字樓,第二天晚上吃飯,菜是煮芹菜,他用筷子挑著芹菜葉說:「我四十多了,吃過見過也算不少,但今天才知道芹菜葉也能吃,進監獄真他媽長知識。」這就是普希金所寫:「上帝本沒有賜給人幸福,習慣就是他的禮物。」
(粉碎四人幫後管得鬆了)大白天我躺在被窩裡睡不著,就拿了一本線裝的《左傳》看,此時監獄領導查監……看了題目,笑了笑說:「你們犯右的錯誤,向左邊轉轉也好。」
——王學泰《監獄瑣記》
作者: 陳凱歌又名《我的紅衛兵歲月》,但相比文革的部分(可能因為看這類作品看的有點多了),我更喜歡「天國」一章,即他寫童年的經歷和對那個時候北京的回憶,一種山雨欲來之前的迴光返照,克制卻又充滿溫情,和最後徹底失去控制成為雲南邊境燃燒幾天幾夜的山火形成鮮明對比。陳凱歌極具畫面感的文筆讓一切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上演,紅衛兵歲月雖然遠去了,但他對政體乃至國民性的分析與反省至今依然有效。
第二個幼兒園也是四合院,只是沒有門樓和石獅子。門與牆一般高,漆成紅色。最讓我驚喜的是這裡居然有個小小的動物園,裡面卻只有兩樣動物:白兔和鴨子,也是白的。我們喜歡在臨睡前探看它們,尤其是停電的夜晚(那時常常停電,也許是已經「大躍進」了的緣故)。手電筒的光亮裡是幾對寶石一樣的眼睛,於是大家「呀」地一聲讚嘆,都不說話了。鴨子不然,一見光亮就聒噪起來,這抗議直到我們匆匆逃走才停下。找不到手電筒的時候,就由阿姨領著,一人點起一根蠟燭,穿過不矮的松牆,踽踽地去又去踽踽地回來,有誰不小心遇見了鬼突然大叫一聲,大家就也叫了,興奮地奔逃。把鴨和兔放在一起,是誰的主意?長了羽毛只會聒噪不會飛的;長了一雙看什麼都是紅色的眼睛卻無法開口的,我以後明白了,不僅是兔和鴨。
——陳凱歌《少年凱歌·天國》
作者: [美]伊琳·卡蒙(Irin Carmon)莎娜·卡尼茲尼克(Shana Knizhnik)《人生一瞬》
作者: 詹宏志
出版社: 馬可孛羅
出版年: 2006
如果說《旅行與讀書》是詹宏志穿越現實與虛擬雙重世界的旅程,這本散文集則是他的時間旅行。最好的是輯一「時光」,記錄他,一個聰明敏感的小孩,從南投山區到基隆海邊的童年歲月。細膩又沉穩的筆觸捕捉到的一幀又一幀畫面,營造出清晰又如夢似幻之感:人生不過由數個瞬間組成,但當記憶停留在某一瞬間時,卻又是那樣漫長。
Educated: A Memoir
作者: Tara Westover
出版社: Random House
出版年: 2018-2-20
(這本書最近有了中文版,名曰《當你像鳥飛往你的山》,這名字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