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讀過的好書(PART 1)

2021-02-15 浮生四記

慕月的微信公眾號

=閒情記趣 過往記事=

=浪遊記快 書房記樂=

這一年,我都沒怎麼寫公號。原因很簡單,我工作之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來準備北美留學申請(申的主要是文化人類學)。這是我在2017年,30歲時,完成EBC大環線徒步後給自己的新目標。我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來準備,包括選校、英語考試、文書(主要是需要寫論文)、作品……總之,沒有找留學機構包辦,都是自己搞定。當然,目前只完成了遞交申請這一小步,能不能錄取明年年初大約才能知道結果,這裡就不再多說,只是作為這一年主要都幹嘛了的解釋。好在,雖然忙碌,也沒有完全荒廢日常生活的樂趣。讀書就是其中之一。只是今年時間實在不太夠用,所以嚴格把自己的讀書時間劃分成了幾塊。其中一塊,用來讀為了完成申請,必須要讀的書(不是指什麼GRE備考資料,而是人類學基礎和我要寫的論文題目相關的書)。另一塊,用來讀為這一學科打基礎的書。因為就算考不上,我也想自己學下去。也因此,我越來越意識到,社會科學學科若想學有所成,文史哲是其基礎。在我看來,文學提供的是對人複雜性的認知以及寫作基礎,哲學提供思考方法,而歷史則提供觀察與思考的視野。而我唯一還算有積累的,只有文學。我想這是今年比較大的收穫之一,也算是補課的開端。我開始不僅僅停留在寫書的籠統評論,而是對部分書籍進行知識點的整理記錄、框架層面的梳理,並嘗試在閱讀中檢視之前的成果,在寫作中運用它們。最後一塊,就是繼續讀自己本來就喜歡的幾個門類,非虛構、詩歌、戲劇什麼的,主要用來放鬆。所以,如果一定要用數字衡量,今年讀了93本書。不過我也知道,有些因為時間的原因,讀的不夠細緻。且時而偷懶,有些該做筆記的沒做,更多的,爛尾沒有讀完。所以對2020的期望,就是更加踏實、細緻的完成知識的積累與梳理,同時,不把自己的閱讀範圍僅僅縮小到學習的領域,始終有那麼幾塊自留地,讓我不急功近利,時刻保持對外在和內心世界單純的好奇心,並不斷把感知打磨的更加敏銳。就像下面這首今年我聽得最多的曲子,儘管時有忙亂、急躁、沉落,但也有那麼一些時刻,你得以擺脫,如羽毛般輕盈迴旋上升,在烏雲之上自在遊弋。(薦書分為專題、非虛構、文藝評論、社會科學、詩歌、小說、戲劇幾個類別,因為書實在有點多,所以分幾次發)

《金瓶梅》是今年最為震撼的收穫,但它卻是意外得到的。

 

這發生在為了完成申請的writing sample而不得不拼命讀一些學術書的過程中。儘管很多書中的見解令我受益,但閱讀的過程實在不怎麼愉快。純粹說理比較枯燥不說,有些不論寫作還是翻譯,壓根說的就不是人話。而且,必須承認的是,西方的思想,我不是不能夠理解,但到底是隔著一層,需要一個「進入」的過程。我開始懷念中國古典文學中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的世界,因為此刻我非常清晰的意識到,我和那個世界之間才是毫無阻隔的。

 

於是,作為調劑 ,我鬼使神差讀起了《金瓶梅詞話》,因為這是那會兒我書架上唯一待讀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嗯,當然,裡面不可描述的片段應該也有娛樂之功效😁)。說起來,這套書其實大約是在八九年前在孔夫子買的,豎排版繁體字,是詞話本卻奇怪的帶有繡像,且錯別字一大堆(不確定是詞話本本身的問題還是因為我錯買了盜版),而且明代的白話和風俗和今天差異很大,很多必須看注釋才能看懂,這也是當時讀了一點就放下的原因。此番再度拿起,想著正好有門檻,每天讀一章回,豈不恰到好處。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一拿起徹底走火入魔,沒讀之前,晚上忙活到兩點睡覺已然是極限。結果,讀《金瓶梅》及其解讀作品的一段時間裡,有好幾次我一口氣看到凌晨四點。至今記得快讀到「西門慶之死」那一章時的感受,從字裡行間隱秘流露出的衰敗跡象,仿佛也扼住了我的咽喉,它幾乎是拖著我、逼迫我一步一步看到書中人物和我們每一個人「一心逃避,而又終究不能逃避的東西——痛苦、罪惡與死亡的黑暗深淵。(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及至讀到西門慶對吳月娘等人的託付,其情真意切,無法不令人不動容。而正是這種動容,再次令我震撼。如果作者願意,他完全可以把西門慶塑造成一個十惡不赦,只知斂財玩弄女人,沒有一點真情的魔鬼,但他沒有,西門慶有的不過是一些放大了的人性弱點。捫心自問,若我們生活在他的年代,有他的財富和權力,我們是否有可能比他更加貪婪且無情無義。也正因此,當這巨大的深淵迫近,我們無法不對這個命運共同體的一份子動容,因為他讓我們提前看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結局。

 

說的有點多了,但由此也可以窺視到,《金瓶梅》在對人性的挖掘上,是多麼豐富且富有力度。很多評論喜歡拿《金瓶梅》和《紅樓夢》作對比,且一定要比個高下。作為一個曾經的紅迷(高中時代一度沉迷紅學),在剛讀完《金瓶梅》後,我一度也認為這是比《紅樓夢》更為偉大的作品。但細想之,其實很多理由並不該由曹雪芹來承擔責任。較常提到的觀點之一,是《金瓶梅》裡的市井百態更與我們的現實人生無縫對接。我想這只能怪我們多數人沒生在貴族家庭,以及,即使今天的有錢人,也不像曹雪芹那個時代的貴族一樣同時佔有文化的制高點了。其二觀點是,《金瓶梅》構建的是更為完整的世界。誠然,西門慶死之前和之後行文速度、色調之變化,讓人感慨世事無常,好自為之。但如若曹雪芹真的寫完了後四十回,以他的功力,也絕不會差到哪裡去。更何況,《紅樓夢》有很明顯借鑑《金瓶梅》的影子。

 

當然,作為一部如此豐富的作品,讀了《金瓶梅》之後,讀一些解讀的著作是很有必要的。至少我就被裡面名字超長的茶,各種頭飾服飾什麼的搞的暈頭轉向。讀過的解讀作品主要分幾類,第一類,聚焦文本,主要進行版本對比及結構、文筆上的賞析。第二類,聚焦裡面反映的明代風俗,解讀當時的服飾、飲食等等。第三類,聚焦人物,往往把裡面的人物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進行一些性格上的解讀等等,但這裡面往往帶有作者的價值判斷。我推薦以下幾本:

《秋水堂論金瓶梅》

作者: 田曉菲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9-3

解讀《金瓶梅》的書,我最推薦的是這本。這本書屬於第一類,按照每一回進行解讀。既有細緻入微的文本細讀,如對比詞話本和繡像本在語句上的差異,梳理分析書中結構、人物(尤其欣賞她對潘金蓮和西門慶二人的解讀,較為多面立體,且有啟發性)、文字風格,解讀文字背後對人生的觀照,也有她個人對這本書的私人情感流露(但很節制)。見解獨到,文筆靈動,且明白曉暢,把複雜的東西往簡單了寫,我想才是一個學者真正的功力。

《物色: 金瓶梅讀「物」記》

作者: 揚之水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2018-4

第二類中不可錯過的一本,主要考證的是《金瓶梅》裡的穿戴、家具、器物和陳設等。這類作品我讀過幾本,僅就文字解惑的層面來說,《金瓶梅風俗譚》《潘金蓮的髮型》都有不錯的功效。但只有揚之水這本,做到了書中描寫和真實物品的對照(其他的多是拿古代繪畫中的人物等來做示範)。揚之水用各國博物館館藏呈現金瓶梅裡出現的服飾、用具,給人最直觀的印象(有助於理解金瓶梅詳細鋪陳這些用具的用意),且圖片全彩、細節分明,光看看也是極高的審美享受(古人之美感實在是驚人,細膩繁複卻典雅大方)。

《雪隱鷺鷥: <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

作者:  格非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4-8

這本書不太好歸類,推薦讀前兩章,是為數不多從分析《金瓶梅》成書的時代背景入手的作品,其類型大致可以參照卜正民《縱樂的困惑》。如我前文所說,了解歷史有助於擴展視野,獲得更深的景深。當不把一本書當成單點,而是能放到歷史發展的脈絡裡去看時,或許能夠對這本書的思想和寫作手法有著更透徹的理解。

《陌生的中國人》

作者:  楊猛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4-4-1

因為題材非常吸引人,連夜讀完。偷渡到西班牙的浙江青田人、去非洲淘金的廣西人、信教的怒族人(這一篇我很喜歡)、在中朝及中緬邊境做貿易的人、換偶的大學教授……多元、邊緣、隱秘,構成了沉浸在宏大敘事之中的中國的另一面。挺佩服作者對這些群體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如果要說不足,就是社會意義略大於文學意義,對人個體本身的挖掘比較淺,更多的是把人放置在大的社會中去關照。

傈僳族、怒族天性樂觀,是隨性不愛計劃的民族,喜歡喝酒,即便在刀耕火種生產力低下的年代,打下的糧食不少都釀酒喝了。針對這些習慣,最初基督教在怒江傳播時,反對喝酒抽菸,教導人們注意衛生。怒族人喜歡殺牲祭鬼,每年都要殺掉大量的牲畜,對於需要牲畜勞作的農家是很大的負擔。基督教反對殺牲祭鬼,可以幫助村民提高生產力。基督教的教義,以一種本土化的傳播方式和現實意義,逐漸俘獲了怒江人心。

 

從前,人們的生老病死全部由國家和單位負責。現在,買房、上學、看病,都是自己的事情,人們要尋找新的寄託。……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這是我們和世界的一種精神關係,人都是需要寄託的,都要找到自己的主。對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村民來說,道德的約束比法律的作用大,教堂比村委會作用大。

——楊猛《陌生的中國人·讚美詩》

Mr.China : A Memoir

作者: Tim Clissold
出版社: HarperBusiness
出版年: 2006-2-28

作為90年代初最早一批來中國負責投資業務的歪果仁,作者和美國投行的同事曾天真地認為面對即將起飛的中國經濟,他們能輕鬆賺幾個億。然而——如果你對中美兩國經濟體制之對比,以及如何來中國做生意這種宏觀層面的方法論感興趣的話,建議你讀另一本One Billion Customers。這本書更多的是作者從個人視角出發,記錄參與的投資過程,以及和幾個投資工廠的中方負責人鬥智鬥勇乃至撕逼的經歷。總之,一邊是美國成熟商業體系下大型投行的職業經理人,一邊是中國內陸鳥不拉屎的山溝裡計劃經濟體制下工廠的負責人,作者在兩路人馬迥異的經營與處世風格夾縫中之艱難求生歷程,我看著都替他腦殼痛。當然,他的個人經歷也讓我們看到剛改革開放時,面臨經濟巨大轉型時社會其他方面滯後導致的各種問題,其實很多現在依然存在。

《別睡,這裡有蛇: 一個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在亞馬孫叢林深處》作者: [美] 丹尼爾·埃弗裡特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原作名: Don't Sleep, There Are Snakes
譯者: 潘麗君
出版年: 2019-3七十年代末,作者攜妻子和兒女來到亞馬遜叢林中的皮拉罕人部落,本意是習得皮拉罕語以便翻譯《聖經》向皮拉罕人傳教,然而在他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卻逐漸發現其獨特的語言結構所傳遞出的迥異於西方社會的文化:採用直接經驗原則,只相信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事物,徹底的活在當下,堅守實用原則。「不信頭頂有天堂,也不信腳下有地獄,更不相信任何仁人志士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抽象事業。」當他滿懷深情向他們講述自己的後母因吸毒而自殺,他最終通過信教而獲得了救贖的故事後,皮拉罕人哈哈大笑,他們根本不相信有人會幹自殺這種蠢事,並問:你真的見過上帝嗎?沒見過你為什麼相信?這本書記錄了他30多年的叢林生活。這本書第一章寫初來乍到時的生活,困難重重也妙趣橫生。第二章寫他對皮拉罕語言的研究(老實說,實在不感興趣,只大概看了看),最精彩的是第三部分他的總結,文化衝突的結果是,客居叢林10多年後,他放棄了信仰成了無神論者,儘管這讓他婚姻破裂,但也帶給他諸多反思,「拜歐拉大學的神學教授曾說:先得讓他們陷入迷茫,然後才能讓他們得救……但他們快樂自足,因為活在當下,每天都會從生活中發現更多意義,因此很快就會輕鬆消除擔心、恐懼、絕望等諸多困擾西方社會的因素……也許,存在這些擔憂的文化才更加原始……」這或許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始終保持探索現實世界的好奇心的原因,因為只有獲得更多參照,我們才能不斷修正偏見,不輕易下結論,「他們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探索沒有公義、聖潔和罪惡的絕對真理,人生會有怎樣的可能……我們不過是進化而來的靈長類動物而已,不要荒謬地認為宇宙是一片專為我們預留的淨土。終其一生,我們都不過是摸象的盲人。」

他們不渴求超越現實的真理。事實上,在他們的價值中,這個概念也沒有立足之地。皮拉罕人的真理體現在打魚、劃獨木船、與孩子嬉笑、愛你的哥哥、死於瘧疾等事情上。這使他們顯得原始嗎?許多人類學家的確是這麼認為的,於是他們急切地想要找到皮拉罕人對上帝、世界和創造的看法。

 

但是,還可以從另一個方面來思考問題。也許,存在這些擔憂的文化才更加原始,而沒有這些擔憂的文化可能更加先進。如果這個假設正確,那皮拉罕人就是十分先進的民族。這聽起來牽強嗎?讓我們捫心自問,是帶著惶恐和擔憂去看待宇宙,相信文明能夠理解一切,還是隨遇而安地享受生活,並認識到尋找真理或上帝不過是一場徒勞?這兩種文化,哪一種更為先進呢?

 

皮拉罕人圍繞生存的實用性來構築他們的文化。他們不擔心未知的東西,不狂妄地認為自己知曉一切,也不渴望得到別人的知識或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的態度,與我在此總結的枯燥條陳並不完全一致,但這種態度的確貫穿在皮拉罕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檢視自己的生活和秉持的信仰時,也對我有很大幫助。我之所以是今天的我,包括我的無神論世界觀在內,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皮拉罕人的影響。

—— 丹尼爾·埃弗裡特《別睡,這裡有蛇》

《雨林行者: 樹袋鼠、天堂鳥,和我與「食人族」在一起的日子》作者: [澳]蒂姆·弗蘭納裡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原作名: Throwim Way Leg
譯者: 羅心宇
出版年: 2019-5和上一本書是同一系列,澳大利亞動物學家、古生物學家蒂姆•弗蘭納裡先後十五次深入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叢林中進行動物學、古生物學和生態學研究,這本書記錄了他的所見所聞,不僅有各種珍稀動物的描寫,還有和當地部族打交道的經歷。前半本笑點十分密集,踏入無異於是新大陸的紐幾內亞叢林,當地人迥異於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豐富的動植物令作者大開眼界又誤會叢生。很喜歡他對各種珍稀動物的描寫,生動有趣又充滿溫情,我想也只有這種發自內心的熱愛,才能克服重重困難,包括但不限於各種傳染病、蚊蟲的叮咬、爬滿了蟑螂的晚餐、偷襲另一部落,殺光吃掉所有成年人,把兒童掠為己有的「食人族」,並在孩子長大後當著他的面回憶起他親生父母的肉多麼好吃……

 

阿納魯向我描述了他們晚上是怎麼包圍村子的。襲擊通常在臨近破曉的時候進行,這時他們會衝進草星裡。殺戮必須乾脆徹底。處決男人和年紀大點兒的女人時,他們通常會先從後面抓住受害者,然後把一根磨尖了的食火雞腿骨狠狠地向下刺入其鎖骨和肩胛骨之間的空隙,這樣可以刺穿受害者的肺部。

阿納魯用一支血跡斑斑的舊匕首給我比量了一下,拿我模擬那些受害者。他肌肉發達的手臂勾住我的脖子,將我的身體勒向他,匕首的骨頭尖已經頂入了我的皮膚,這種感覺讓我不寒而慄。手法太專業了。這些突襲對於彌彥明人來說至關重要,無論是對他們的社會,還是對他們的身體都是如此。對那些為一次成功的襲擊謀劃了數年的男人們來說,這些突襲賦予了他們生命的意義。只要他們能成功哪怕一次,他們的名字就會代代相傳。

但這不是劫掠最重要的成果。彌彥明人最為在乎的是,通過劫掠,他們帶回來了孩子。即使在他們遷居到雅普西埃以前,彌彥明人的嬰幼兒夭折率也高得恐怖。一個孩子一旦活過了生命中的頭幾年,那麼長大成人的機會就大大提升了。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年齡較大的孩子對彌彥明人來說就顯得頗為珍貴,即使是搶來的孩子也會很受珍視,在充滿愛意的家庭中被撫養長大。

長吻針鼴真的是一種非常聰慧並且富有感情的動物。它們鳥一樣的面部無法表露出情感,但它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達出來。雪梨的塔龍加動物園多年以來一直養著一隻巨大的老年雄性長吻針鼴。這隻針鼴與它的飼養員關係非常好。只要聽到圍欄門上的鎖簧發出轉動的聲音,它就會連滾帶爬地跑到入口那裡去,然後像一隻袋熊一樣躺著,等人來撓它的肚子。當圍欄裡裝上灑水器之後,它會肚子向上仰躺著,在灑水器噴出的水霧中樂得不得了,那根分為四叉的勃起的陰莖讓路過的人們驚愕不已。儘管被抓住時就已經成年,它還是在各個動物園輾轉存活了近三十年才最終死去,死於它最愛的灑水器——噴出的水讓它患上了肺炎,奪走了它的生命。

——蒂姆·弗蘭納裡《雨林行者》

作者:  王學泰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13-10相比今年反覆被提起的巫寧坤《一滴淚》(此書我也強烈推薦,可以看:一個書單,關於如何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巫的書更像一本高級知識分子的回憶錄,著重記述自己作為一個海歸,和家庭在50-70年代所受的身體與精神的雙重磨難。王學泰這本書則更像本人類學著作,記錄了包括自己在內的文革時被關進監獄的各色人等。文筆生動,且十分黑色幽默。也正是這種不管你是高幹子弟、知識分子,還是工農兵地痞流氓,無一例外都被關進牢裡的遭遇,才更體現出時代的荒謬與殘酷。

我一人呆呆坐在炕上,思想集中不起來,不知道該想什麼,或不該想什麼。突然阿Q老兄來相助,「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被關起來的……阿Q真是我們國粹,歷百年而不朽。

 

有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在上班路上與人打架直接被送進K字樓,第二天晚上吃飯,菜是煮芹菜,他用筷子挑著芹菜葉說:「我四十多了,吃過見過也算不少,但今天才知道芹菜葉也能吃,進監獄真他媽長知識。」這就是普希金所寫:「上帝本沒有賜給人幸福,習慣就是他的禮物。」

 

(粉碎四人幫後管得鬆了)大白天我躺在被窩裡睡不著,就拿了一本線裝的《左傳》看,此時監獄領導查監……看了題目,笑了笑說:「你們犯右的錯誤,向左邊轉轉也好。」

——王學泰《監獄瑣記》

作者:  陳凱歌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1-6

 

又名《我的紅衛兵歲月》,但相比文革的部分(可能因為看這類作品看的有點多了),我更喜歡「天國」一章,即他寫童年的經歷和對那個時候北京的回憶,一種山雨欲來之前的迴光返照,克制卻又充滿溫情,和最後徹底失去控制成為雲南邊境燃燒幾天幾夜的山火形成鮮明對比。陳凱歌極具畫面感的文筆讓一切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上演,紅衛兵歲月雖然遠去了,但他對政體乃至國民性的分析與反省至今依然有效。

第二個幼兒園也是四合院,只是沒有門樓和石獅子。門與牆一般高,漆成紅色。最讓我驚喜的是這裡居然有個小小的動物園,裡面卻只有兩樣動物:白兔和鴨子,也是白的。我們喜歡在臨睡前探看它們,尤其是停電的夜晚(那時常常停電,也許是已經「大躍進」了的緣故)。手電筒的光亮裡是幾對寶石一樣的眼睛,於是大家「呀」地一聲讚嘆,都不說話了。鴨子不然,一見光亮就聒噪起來,這抗議直到我們匆匆逃走才停下。找不到手電筒的時候,就由阿姨領著,一人點起一根蠟燭,穿過不矮的松牆,踽踽地去又去踽踽地回來,有誰不小心遇見了鬼突然大叫一聲,大家就也叫了,興奮地奔逃。把鴨和兔放在一起,是誰的主意?長了羽毛只會聒噪不會飛的;長了一雙看什麼都是紅色的眼睛卻無法開口的,我以後明白了,不僅是兔和鴨。

——陳凱歌《少年凱歌·天國》

作者: [美]伊琳·卡蒙(Irin Carmon)莎娜·卡尼茲尼克(Shana Knizhnik)
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原作名: Notorious RBG: The Life and Times of Ruth Bader Ginsburg
譯者: 駱偉倩
出版年: 2018-9-1先看了紀錄片,又看了這本書,雖然都淺了一點,且有點過於追星般的熱情洋溢(紀錄片裡還提到了一些失誤,這書裡基本全是誇),但不管寫的咋樣,還是得為這位大法官,以及她的丈夫點讚。這本書對於我最大的收穫,一個是讓我看到一個出生於對女性歧視無處不在時代的女性,是如何越戰越勇,成就了幾乎開掛的人生。除去金斯伯格自己腦子聰明又驚人的勤奮之外,我想外部因素是不容忽視的。她的母親教導她不要被負面情緒控制,而她的丈夫馬丁則實在是一個堪稱典範的伴侶,給與她的是情感上(幽默風趣,且始終理解尊重她的價值,他臨終前寫給金斯伯格的信太動人了)、事業上(金斯伯格一戰成名的案子是馬丁推薦給她,且是他拼命打電話聯絡關係,最後讓金斯伯格獲得了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席位)、家庭上(承擔家務,最後有個馬丁的菜譜,看了五體投地,自認是個愛做飯的人,也覺得這道菜麻煩得要命)全方位的支持。而說句實在話,放眼9012年的今天,能遇上做到一個的恐怕都得燒高香(所以,某種程度上,這本書也給了我們一個教科書般的啟示:就算找不到馬丁這樣的人,也至少不能找一個給自己添堵的)。毫無疑問,金斯伯格擁有的頂級配置無法不讓她成為偶像。但我想金斯伯格也許並不喜歡被如此看待,我欣賞她的另一點,就是低調務實,從不認為改變會一蹴而就,依然願意為哪怕看似毫無進展的停滯甚至倒退不懈努力,「重要的是獲得勝利,而不是大聲地表達觀點。」

《人生一瞬》

作者:  詹宏志 
出版社: 馬可孛羅
出版年: 2006

如果說《旅行與讀書》是詹宏志穿越現實與虛擬雙重世界的旅程,這本散文集則是他的時間旅行。最好的是輯一「時光」,記錄他,一個聰明敏感的小孩,從南投山區到基隆海邊的童年歲月。細膩又沉穩的筆觸捕捉到的一幀又一幀畫面,營造出清晰又如夢似幻之感:人生不過由數個瞬間組成,但當記憶停留在某一瞬間時,卻又是那樣漫長。

Educated: A Memoir

作者: Tara Westover
出版社: Random House
出版年: 2018-2-20

本以為《鄉下人的悲歌》中所寫的美國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已經封頂,對比此書實在相形見絀。出生於1986年的作者,因父親是摩門教原教旨主義者,堅信世界末日會到來,一家人離群索居於大山之中,瘋狂囤積彈藥、汽油、自製桃子罐頭,不相信政府,認為現代醫療是魔鬼,生病從不去醫院,生孩子在家裡,生病只吃母親配置的草藥,哪怕哥哥從幾十米的高處摔下、兩次車禍母親嚴重腦震蕩、父親幹活時被重度燒傷……Tara 17歲前從未上過學,沒走出過家門一步,只要穿得稍微暴露一點就被罵作妓女甚至被哥哥暴打……但最終,她憑藉自己努力,先是進入摩門教辦的大學,後考入劍橋,成為歷史學博士。書名Educated,其實寫她怎麼自學考上名校,又如何接受教育的篇幅並不多。而是更多地用平靜又富有詩意的筆觸記敘自己的整個成長曆程和走出大山之後的數次思想掙扎。教育改變命運,但並不意味著改變完就從此走上人生巔峰。Tara必須面對的是自己的身份認同之路,每前進一步,就更把自己推向與家庭決裂的邊緣,讓自己更加孤身一人面對整個陌生的世界。意識到問題之所在並不迴避,不斷尋找解決方法,我想也許這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這本書最近有了中文版,名曰《當你像鳥飛往你的山》,這名字實在……)

相關焦點

  • 我讀過的好書,分享給你~
    我讀過的好書,分享給你~ 2020-11-11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好書推薦(那些年為了學習投資我讀過哪些書)
    大家好,我是陪你一起財富上分的混子。今天呢給大家說說那些年,我為了學習投資讀過的好書一.《巴芒演義》之前就一直說,老唐是我投資的引路人,他對我的投資價值觀形成影響深遠,第一本推薦他的新作《巴芒演藝》。《巴芒演義》對投資小白來說可謂是十分友好了,章回體式的小說,展示了以巴菲特和芒格為核心的成長故事,同時也不缺乏生動的案例分析。強烈推薦作為小白的第一本投資入門書。
  • 亞馬遜Kindle五星推薦,2019年必讀好書!
    可是面對嶄新的2019年,不管過去的一年過得怎樣,站在新一年的門口,相信每個人都會在心裡暗暗期許:在2019年要變成更好的自己啊!要有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思想,更專業的能力……不論你對即將到來的2019年懷有怎樣的希冀,我都建議你從閱讀一本好書開始。去學習,去感悟,去思考,讓閱讀成為習慣,照亮腳下的道路。
  • 18年上半年讀書總結:推薦8本我所讀過的好書
    文|紫菀君老早就想寫一篇18年上半年的讀書小結,一直沒有動筆,現在寫算是有點姍姍來遲了。上半年差不多讀完了30本書,以文學歷史為主;另外,由於工作需要,粗讀的社科經管和認知工具等方面的書大概有50本,裡面也不乏一些相當不錯的好書。今天推薦一下我認真讀完的幾本書。1.
  • 激勵小學生讀書的句子: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1、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2、書籍是人類文明的搖籃,知識的海洋,願你徜徉其中,茁壯成長!3、多讀書、樂讀書、會讀書、讀好書 ,感受文字之美,盡享讀書之樂 。8、書,生活中最要好的朋友,人生最忠誠的朋友,讀本好書就交一益友,增長知識悟人生道理,獲取快樂贏得幸福,世界讀書日祝君多讀書,讀好書。9、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10、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 2019年精品閱讀年度好書、十佳編輯揭曉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 謝宛霏)近日,由中國出版協會直屬單位《精品閱讀》雜誌社主辦的「2019年精品閱讀年度好書頒獎典禮」在北京圖書訂貨會現場舉行。頒獎典禮現場。主辦方供圖在頒獎典禮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副局長、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發表寄語,指出「閱讀精品者擁有真未來」;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強調了「讀好書,做好書」的重要意義,讀書改變人生,精品鑄就大師。
  • ​挑本好書給孩子!2019年親子閱讀好書由您評,有機會獲得十本...
    2019 親子圖書榜年度好書」 正式啟動啦! ,然後;邀請廣大讀者從銷售量最大的30本好書中選出年度10大好書,票選活動結束後,將於2019年1月12日廣州購書中心舉行盛大發布儀式,值得期待。 即日起至2020年1月8日,關注「詩意花城生活圈」微信公眾號回復關鍵字「親子閱讀」,進入「選出你心中的2019年親子圖書榜年度好書」即可參與投票,票選十本我心中2019年親子圖書榜年度好書。
  • IMD商學院教授分享年度書單 看看他們讀過的那些好書
    【環球網教育報導】近日,多位IMD商學院教授分享了他們在過去一年中讀過的好書。從如何提高我們的決策能力、如實給出反饋,到亞洲經濟體的崛起,再到對古代最偉大思想的翻譯……這份書單覆蓋了從商業、到經濟、再到歷史哲學等多個話題。
  • 挑本好書給孩子!2019年親子閱讀好書由您評,有機會獲得十本最終...
    由廣州市婦女聯合會主辦,廣州日報·粵傳媒承辦,廣州購書中心支持的「票選我心中2019親子圖書榜年度好書
  • 【丈量世界】那些我讀過的書 | 筆記集錦
    畢竟精力與財力皆有限,腳步走不到的,我去書上找尋;書上沒看到的,我用腳步去探尋。所以這個欄目包含了兩個主題,一是我讀過的書,二是我走過的路。我平日閒暇裡偶爾讀讀書,大段空閒時間時,會去啃一些大部頭,抑或一些艱深的學術著作;工作繁忙時,就讀一些輕小說,甚至一些文筆好一些的網文亦可。
  • 比爾蓋茨 2019 年 5 本好書推薦:《美國婚姻》、《增長》等
    12月是最佳的時間來盤點你在過去十二個月裡都做了什麼,包括所有你讀過的書。These weren’t necessarily my favorite books of the year -- but I think they’re all good choices to help wrap up your 2019 or start 2020 on a good note:至於今年的冬季書單,我選了五本我想你們也一定會喜歡的書。
  • 我慶幸讀過的那些好書,強烈推薦
    作者:西渡橋學姐最近2年看了大約一百本書了,有好書也有爛書,其實書籍並不是你看的越多越好,而是每看一本書都能學以致用,真正對自己有幫助。有一期《圓桌派》談到讀書,梁文道說:我以前特別喜歡推薦書,後來有一次看到一個孕婦在書店裡看育兒的書籍,那時他就明白,書籍是否真的好,要看是不是對別人有幫助。
  • 分享 2014年我們讀過的好書
    2014年,我們都讀過哪些好書?這本書其實也是我讀財務類書籍的第一本書,在財務方面對我的思想起了啟蒙作用,讓我逐步養成了個人財務管理的意識和習慣,學會控制自己的日常支出,有意識考慮生活中各種資金流等,同時它也讓我對自身的未來規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感謝自己有花時間去讀完這樣一本書,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儘早學會理財。
  • 2020「書香羊城」十大好書揭曉,你讀過幾本?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近日,隨著廣州讀書月的開啟,2020「書香羊城」十大好書也重磅揭曉。《簡讀中國史: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和《清明上河圖·十三郎》等社科類、文藝類和少兒類三大類別的30本好書入選。
  • 2019年閱讀清單及總結,推薦這10本好書給你!
    這兩天,我也將自己19年閱讀清單進行了整理。這一年,讀的書依然不算多,只有26本,平均下來每個月才兩本書,其中還有一本書還在進行中。整理出來的19年閱讀清單:閱讀的過程中,我的的確確是快樂的。以往,我讀文學作品較多。但在2019年,我讀的大部分都是乾貨類書籍。
  • 我有幸讀過的改變人生的好書
    查了一下,出版年份是1995年,不知道是不是初版。可能更早。寫的是文革中人們的真實經歷,小細節上作家可能有潤色和加工。故事沒有100個,涉及其中的人可能有100個,寫這些普通人從1966年到1976年十年的經歷。文革大家都不陌生,電影、書籍其實也不少,歷史課本上也有,我曾經以為我了解,但看了之後,我才發現,你以為了解的東西,其實你未必了解。故事令人咋舌,但它們都是真的。
  • 好書推薦|沒讀過這些當代文學頂級作品,你不能說足夠了解人生
    《活著》推薦理由:時至今日,這仍是我讀過的最傑出、最優秀的一部小說。我們評價一部作品優秀與否,重要的一點便是在讀完之後能否引起我們的情感共鳴、激發我們的深層思考。我相信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讀者,在讀完之後都會唏噓不已。這部作品將中國近現代的波瀾壯闊全都呈現,展現了個體生命在歷史洪流裡的命運起伏。餘華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他對生命的莊嚴思考:即便活著充滿艱難,但正因為艱難,活著才有了深刻的含義。活著,是最美好的事。
  • 2019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時報》的編輯們也評選出了 2019 年度十本最佳小說、非小說作品。今天,讓我們看看美國同行選出了哪十本好書。 《紐約時報》評 2019 年度十本好書《呼吸》(Exhalation)特德·姜(Ted Chiang)著《呼吸》是美國華裔科幻作家,4 屆雨果獎、4 屆星雲獎得主特德·姜的第二本小說集,收錄了特德·姜的 9 篇中短篇小說,其中 4 篇《雙面真相》《大寂靜》《臍》和《焦慮是自由引起的暈眩》
  • 《華盛頓郵報》2015年十大好書,你讀過幾本?
    2015年馬上就要過完啦,年初給自己定的讀書計劃你完成了多少?小編非常慚愧,還有大部分沒有完成。愛閱讀的你一定比我強多了吧!囤書的機會又來啦!《華盛頓郵報》年度十大好書近日新鮮出爐!對於好書,希望這次我們不再錯過。
  • 《紐約時報》2019年度十大好書
    讀過哪些讓你深思的好書?近日,美國《紐約時報》評出2019年度十大好書,一起來看看哪些還沒在你的書單裡吧。1972年,蒙面者闖入38歲的寡婦、10個孩子的母親珍·麥康維爾在貝爾法斯特的家中,將她拖了出來。在這本精心敘述的書中——步調精巧猶如小說——基夫以麥康維爾謀殺案為稜鏡,講述了北愛爾蘭動亂的歷史。他採訪了衝突雙方的人,把那個時代的悲劇性破壞和損耗變成了一個灼熱的、扣人心弦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