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考研人數的年年增長,考研「二戰」的同學也越來越多。能夠選擇「二戰」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魄力的行為,但是即便是「二戰」,也並不能百分之百保證成功。
考研結果出來後,一方面是面對親朋好友的冷嘲熱諷而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焦慮的循環怪圈,「我真的不是考研的料嗎」;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不甘心,「既然選擇了考研這條路,不甘心就此放棄」。在這種情況下,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繼續考研還是找工作?
在做決定前,大家首先應該分析「二戰」依然失敗的原因,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但是絕不要逃避,而是要實事求是地面對自己。
如果你覺得自己在能力上沒有問題,只是敗在擇校或心態上,若不甘心,你完全可以繼續選擇考研;如果你覺得是能力上的問題,那麼你就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考研、適不適合讀研,或者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複習策略,理性分析一下如果繼續「三戰」,自己能有多大把握上岸。
總之,不要空有一腔滿腔熱血,也不要自欺欺人,而是要認真審視自己,理性分析然後作出決定。
除了理性分析原因以外,我想說,我見過「四戰」才考上的,但是他告訴我他覺得後悔,因為自己把最寶貴的青春都獻給了書本和試卷,而上岸後發現「不過如此」;我也見過「一戰」失敗後直接就業的,他也不後悔,因為他覺得「條條大路通羅馬」,沒必要把青春都賭在考研這條路上。
總而言之,究竟要不要「三戰」,都取決於自己,取決於你如何看待時間與前途的關係,以及由此帶來的投入和報酬的權衡。
思考清楚了以上問題,如果你依然堅持考研,再來審視一下自己選擇的專業和院校是否合適,「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學校不合適,請果斷換學校,除非你有很強的名校情結,否則不要在學校上「硬磕」。
如果你想放棄考研,那麼也不要被就業的壓力嚇倒。
二戰的最大機會成本就是會錯過校招,而這是應屆生最大的就業渠道。但是錯過了校招並不代表著就錯過了所有的就業機會,就算工作再難找也要硬著頭皮從考研失敗的情緒中走出來,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把心思投入到找工作的大任當中去。無法參加校招就參加社招,工作總能找到。其實,很多時候難的並不是找工作,難的是選擇大膽地向前邁一步。
尚年輕,考研失敗哪怕多次其實也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可怕。選擇依然有很多,年輕時走一些彎路錯路並不是壞事,只要這些挫折不把我們的銳氣信心全部折損,就是利大於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