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裡尋找攝影靈感
一位母親站在三個孩子後面。前面兩個男孩兒,一人握劍,一人持弓。緊挨他們的是個小女孩兒,規規矩距地站著,手搭在椅背上。
這四個人,出現在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的牆上。他們以畫框為邊界,裡面是幾百年前的一個世界,外面是當下看著油畫的我們。這些人,就站在那畫框裡,直直地看著我。
這是一幅畫於1596年的油畫。這一年,劍橋大學雪梨·蘇塞克斯學院創辦,中國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開始刊行。這一年,齊格蒙特三世把波蘭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威廉·巴倫支開始他的第三次北極探險。
同樣是這一年,誕生了這幅油畫。這個女人是幹什麼的?留下這幅畫有什麼意義?他們的眼神裡,想跟今天的我們說些什麼?我們又能從這些一幅幅油畫裡,讀出什麼信息?
作為一個攝影人,我在問自己。我渴望在這些油畫的世界裡,尋找答案。
一
閒來無事,最近再訪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
英國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是英國一家肖像藝術美術館,坐落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旁邊,英國國家美術館北側。自1856年起,該館向公眾開放。特拉法加廣場據傳是香港某明星經常去餵鴿子的地方,被中國人稱之為「鴿子廣場」。
肖像館收集了歷史上的重要的、著名的英國人畫像,館藏項目包括照片、繪畫、素描與雕塑等多種創作型態,而收錄的肖像有亨利七世、莎士比亞、伊莉莎白二世等。
從家門口至坐地鐵,可以直接坐至查令十字街站。出站,兩分鐘步行,就到了這個全世界赫赫有名的美術館。
最近探訪有三次。一次是看英國BP肖像美術展覽,一次是看「麥可·傑克遜在牆上」肖像展,最後一次則是看該館內的館藏作品。
二
三次看下來,總有一些感慨。攝影與繪畫緊密相連,密不可分。而當下攝影人,受到繪畫的影響,也無法形容。
一 、歷史上,人類渴望留下自己的影像。而留下肖像,使之呈現在公共空間,是許多當權者或有錢者的生活方式。在構建自己的身份和對外宣傳方面,以油畫為主的肖像扮演了重要角色。
歷史由近推遠,肖像的獲取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無論是雕塑、繪畫還是攝影,肖像始終都在體現人的個性和社會身份象徵。在這些油畫中可以看出,任何一個當權者,都渴望以給自己留下一張肖像,來構建出自己形象,希望通過油畫來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比如一個女王,除了美麗,還希望能向人們傳遞和暗示威嚴、端莊、正派等信息。歷史上,油畫也常常被用來服務政治需要。
從最初的石刻至需要花上幾天甚至幾個月時間畫油畫,再至攝影術的發明,一張肖像的獲取,所經歷的時間、人工投入及經濟成本,也大不相同。當下,擁有照相功能的手機自拍,立拍立現,成了一種快速、便捷以及經濟成本最低的肖像獲取方式。科技改變了肖像的獲取方式。此前讀過一本書,裡面講過一段歷史:攝影術發明之後,距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只有兩分鐘步行距離的萊徹斯特廣場,曾建起了一個巨大的攝影棚。普通的工人階級,常把那裡排著長長的隊拍照。他們突然發現:肖像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花一點兒錢,自己也可以擁有一張屬於自己的肖像。
這是一個時代的流行生活方式。如今,攝影棚的故事早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掛滿各式廣告牌的一棟老樓。朋友介紹說,下面的廣場,常用於全世界一些新電影在英國或歐洲的首發式。這個老樓,則成了許多電影公司的辦公室。一位朋友說,別看樓不大,它卻依然影響著全世界的電影市場。因為,電影界的一些重要的決定,通常都是在這棟樓裡產生的。
二、參觀肖像美術館,可以解讀當年英國社會的權力結構。在17世紀的肖像場館,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那個時代,能獲得一張肖像畫的人,所擁有的財富或權力非同小可。從牆上一排排肖像油畫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哪些人組成了英國社會的精英階層,從而能發現當時社會的權力結構。在這些肖像中,國王、國王家庭成員、首相、軍人、劇作家、建築師、科學家、詩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油畫。普通窮人,要麼沒有屬於自己的油畫,要麼出現在畫面中以配角的形式存在。繪畫是和社會階層緊密相連的。細細參觀肖像美術館,除了感受用光、構圖、色彩之外,感受最多的,還是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識。
群體畫像中,還可以慢慢解讀人們的權力秩序。一張群體畫像,特別是當權者出現的群體肖像,國王永遠是權力的中心,身邊的人也依據權力大小,呈現出與國王距離的遠近。而他們有的人臉對著國王,雙手規矩地放在桌子上。不用看說明,也能從這些人身上讀出他們的地位和權力。同樣在展廳內,我還看到一組群體肖像,人人身姿舒展,呈現出自己最想表達的狀態。細讀,是一群畫家。姿勢放鬆,人物主體大小一致,在這裡,我們可以解讀出這些人的權利平等。
三、肖像還能成為家庭聯繫的紐帶。在本文開頭的那肖像畫,是一個名叫安妮的女主人帶著孩子的家庭畫像。文字說明裡顯示:她是二婚,肚子裡正懷著新任丈夫的孩子。他丈夫請人畫這幅畫,目的有兩個:一是把它作為一份禮物,使其成為家庭成員之間聯繫感情的紐帶。另一個目的非常簡單:女主人35歲,那個時代已經屬於大齡女性,這個年紀生孩子有著極高的死亡率--畫這幅像的目的,是擔心女主人有可能會在分娩時死亡。這幅畫的職責,有點兒像我們今天的遺像。
每一幅畫像,都暗示著死亡。人們畫它,是希望用另一種方式留住自己。同理,攝影也一樣,它是當下我們這個時代留住時光最好的工具。人們拍照,潛意識裡總有一種擔心:時光流逝,每一個人最終會離逝。同樣,那個時代,由於人們由於擔心死亡,準備以肖像畫的方式,用作紀念親人的工具。
我曾在英國BBC歷史頻道看過一個故事:維多利亞女王在懷特島的住所裡,掛在牆上的,全是能呈現她家庭女性身份的畫像。也許只有在那樣遠離王宮的地方,她才能遠離民眾,屬於她自己。她的身份,這個時候才是母親、妻子、家庭婦女。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女王家裡的這些畫像,不再是向民眾展現的權力符號,而是她作為女性的另一種身份象徵。這些畫,成為她聯繫自己丈夫和子女們的紐帶。除此之外,畫像在這裡還完成了一個影像所具備的功能:身份認證。也正因為有這些影像,才處處提醒人們:她的身份不僅僅是一個女王。家庭女性所具有的身份,她都有。
四、肖像四要素之外,還有一些細節值得攝影人關注。我們通常說,肖像所呈現出來的四個要素,能傳遞出畫面的主要信息:臉、身體姿勢、服裝、背景。這些我們在此前的文章裡早已經論述。在現場,我還關注的細節有:首先,「手」能說話。我們還看到,畫面的主人公,手勢也成了傳遞信息的重要符號。或拿或放,或纖細軟弱無力,或粗大強壯,每一個人的手,無時不在配合畫家講述畫像中主人公的故事;其次,畫面中的各種道具,也成為各種暗示符號,用以展現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主人公的生存狀態。劍是武器的符號,既能展現主人公喜歡習武,也能增加主人公的安全感。案頭的書代表知識和智慧,暗示主人公受到過良好教育,在這過去也是一種權力。書和文化幾乎是相等的兩個意思。文化這個詞,在英語裡,最早就有受到過良好教育的意思。有文化,也意味著是另一種權力;第三,顏色也能說話。主人公身上的服裝上的金色,能代表財富和主人公的高貴身份。此外,髮型、耳飾、衣服上的圖案、腳上的鞋子,無不是一種符號和暗示。它們都在配合畫家的被畫對象,完成一種合謀,將主人公畫成人們想像中的理想人物。
五、繪畫與攝影越來越糾纏不清。
1)無數的肖像畫在證明,攝影的語言結構,最初來自於繪畫。無論是顏色、構圖等攝影裡的重要元素,人們對照片的解讀,多是按繪畫的語言邏輯進行的。
2)繪畫越來越逼真,越來越像攝影。攝影有時候越來越抽象,有些象油畫。前者的例子,是在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內的一個人像展覽。裡面的繪畫,如果不看說明,已經很難讓人分清到底是照片還是給畫。
3)很多攝影選題,多是來自於繪畫。比如,我們說繪畫中的許多手勢,就成了很多攝影師創作對象。仔細查資料就會發現,以手為主題的拍攝,有很多本畫冊出現。除此之外,肖像畫中的夫妻、母女、姐妹等主題,也均有攝影師以此為題,拍成畫冊。同樣在這家美術館,我們此前還論述過邱吉爾年輕時的畫像,與卡什拍攝的《憤怒的邱吉爾》有很多共通之處。還有一個例子:畫家常以自己為創作對象,稱之為自畫像。而下,攝影師的自拍照也常成為展覽的主題。比如在2012年秋天,倫敦巴比倫藝術中心舉辦的一場展覽裡,攝影師李振盛的一組自拍像,就成了展覽的一部分內容。
六、任何細節都要經得起考驗--攝影如此,繪畫也是如此。有一幅畫像,主人公的右手,經現代科技掃描後,發現與實際比例不符,明顯被拉長了。這件事情提醒我們:這幅畫於1565年的油畫,儘管畫家對人物做了藝術處理,仍然不能瞞過後人的眼睛。魔鬼總在細節裡,繪畫的許多細節都成了當下人們研究的對象。不僅繪畫如此,攝影也是如此。它提醒我們今天的攝影創作,仍要有敬畏感。如果造假,也許今天的技術無法知曉,但未來有一天,後人仍然可以通過新技術做出判斷。這和很多年前英國的殺人案一樣:當年是懸案,但用當下的DNA等檢測技術,就能發現許多秘密。攝影創作,要嚴謹,要對得起後人。
七、廢棄的作品或未完成的作品,今天依然有價值。展覽現場,有許多尚未完成或完成後被破壞的油畫,卻成了另一道風景。這些未完成的作品,對我們研究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被畫主人公的身份依然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件事兒在提醒我們:許許多多我們今天認為並不起眼的廢片,也不必刪除。保留著,也許有一天,換個主題,它有就了無限的價值和可能。
八、視覺元素呈現的再好,也依然需要文字做解讀。我們通常對一圖勝千言加以讚美,但這並不意味著,好的圖像不需要文字。參觀英國國家美術館的幾天時間裡,除了觀看眼前的一幅幅作品,還需要細讀旁邊的文字。有些繪畫上,也會標明一些簡單的信息:主人名字、畫家名字或年代。短短的幾個字,對後人了解這幅畫創作的時代背景,大有幫助。沒有文字,不會完美。繪畫展覽如此,攝影呈現也當如此。
九、無論任何階層,都值得拍攝紀錄。展覽現場,我們既看到了英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也看到了最普通的民眾肖像。同樣在該美術館,一個跟紀念黑人歷史有關的展覽正在進行。這是一個拍攝項目,展現的是正在英國生活的黑人群體。這些人,多數是英國當下的階層裡一些重要人物:,電視主持人、電影演員等。
同類集中拍攝某一類人,似乎成了當下攝影師創作的選題。同樣是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2012年之前的幾年,安排了5名攝影師,拍攝了跟2012倫敦奧運會相關的人物:奧委會主席、倫敦市長、運動員、場館的建築工人、河道清運工、附近受此影響的街道居民等。把跟一個項目有關的重要人物和普通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肖像的方式加以呈現,也向我們展現了當下英國人的態度和價值觀。幾年時間,攝影師們集體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肖像拍攝項目。現在,那批照片,成為該館重要的財富之一。
十、繪畫也好,攝影也罷,所有的內容,都是為了紀錄和表達思想。很多繪畫創作,都是為了展現我們對社會的認知和思考。哪怕是一個簡單的人像,我們都應該去想想它的價值何在。換句話問,如果我們拿起相機之前,我們該如何理解當下的社會?我們該怎樣來看待我們周邊的事物?面前的那個被攝對象,對你來講,意味著什麼?他們的身體、眼睛在看著你,也在看著未來的讀者,他們想要向我們說什麼和表達什麼?我們的後人,該如何理解他們?該怎樣通過一張你的照片,跟這個有限的二維空間裡的人物圖像進行交流?
自2008年夏天第一次來到這家美術館,我已經不下幾十次前來看展。每一次,我都貪婪地看著那些人物,想從畫面裡發現蛛絲馬跡,想回到那個時代裡去感知一切。時光無法倒流,我們所有能回到過去的夢想,都只能在這些美術館裡去實現。正是人類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語言,才能帶我們回到過去的那些時光裡去。小說如此,音樂如此,繪畫如此,攝影也不例外。
圖片由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