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肖像美術館裡能找到什麼攝影靈感?如何解讀畫展中的人物?

2020-12-15 我們一起學攝影

在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裡尋找攝影靈感

一位母親站在三個孩子後面。前面兩個男孩兒,一人握劍,一人持弓。緊挨他們的是個小女孩兒,規規矩距地站著,手搭在椅背上。

這四個人,出現在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的牆上。他們以畫框為邊界,裡面是幾百年前的一個世界,外面是當下看著油畫的我們。這些人,就站在那畫框裡,直直地看著我。

這是一幅畫於1596年的油畫。這一年,劍橋大學雪梨·蘇塞克斯學院創辦,中國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開始刊行。這一年,齊格蒙特三世把波蘭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威廉·巴倫支開始他的第三次北極探險。

同樣是這一年,誕生了這幅油畫。這個女人是幹什麼的?留下這幅畫有什麼意義?他們的眼神裡,想跟今天的我們說些什麼?我們又能從這些一幅幅油畫裡,讀出什麼信息?

作為一個攝影人,我在問自己。我渴望在這些油畫的世界裡,尋找答案。

閒來無事,最近再訪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

英國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是英國一家肖像藝術美術館,坐落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旁邊,英國國家美術館北側。自1856年起,該館向公眾開放。特拉法加廣場據傳是香港某明星經常去餵鴿子的地方,被中國人稱之為「鴿子廣場」。

肖像館收集了歷史上的重要的、著名的英國人畫像,館藏項目包括照片、繪畫、素描與雕塑等多種創作型態,而收錄的肖像有亨利七世、莎士比亞、伊莉莎白二世等。

從家門口至坐地鐵,可以直接坐至查令十字街站。出站,兩分鐘步行,就到了這個全世界赫赫有名的美術館。

最近探訪有三次。一次是看英國BP肖像美術展覽,一次是看「麥可·傑克遜在牆上」肖像展,最後一次則是看該館內的館藏作品。

三次看下來,總有一些感慨。攝影與繪畫緊密相連,密不可分。而當下攝影人,受到繪畫的影響,也無法形容。

一 、歷史上,人類渴望留下自己的影像。而留下肖像,使之呈現在公共空間,是許多當權者或有錢者的生活方式。在構建自己的身份和對外宣傳方面,以油畫為主的肖像扮演了重要角色。

歷史由近推遠,肖像的獲取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無論是雕塑、繪畫還是攝影,肖像始終都在體現人的個性和社會身份象徵。在這些油畫中可以看出,任何一個當權者,都渴望以給自己留下一張肖像,來構建出自己形象,希望通過油畫來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比如一個女王,除了美麗,還希望能向人們傳遞和暗示威嚴、端莊、正派等信息。歷史上,油畫也常常被用來服務政治需要。

從最初的石刻至需要花上幾天甚至幾個月時間畫油畫,再至攝影術的發明,一張肖像的獲取,所經歷的時間、人工投入及經濟成本,也大不相同。當下,擁有照相功能的手機自拍,立拍立現,成了一種快速、便捷以及經濟成本最低的肖像獲取方式。科技改變了肖像的獲取方式。此前讀過一本書,裡面講過一段歷史:攝影術發明之後,距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只有兩分鐘步行距離的萊徹斯特廣場,曾建起了一個巨大的攝影棚。普通的工人階級,常把那裡排著長長的隊拍照。他們突然發現:肖像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花一點兒錢,自己也可以擁有一張屬於自己的肖像。

這是一個時代的流行生活方式。如今,攝影棚的故事早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掛滿各式廣告牌的一棟老樓。朋友介紹說,下面的廣場,常用於全世界一些新電影在英國或歐洲的首發式。這個老樓,則成了許多電影公司的辦公室。一位朋友說,別看樓不大,它卻依然影響著全世界的電影市場。因為,電影界的一些重要的決定,通常都是在這棟樓裡產生的。

二、參觀肖像美術館,可以解讀當年英國社會的權力結構。在17世紀的肖像場館,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那個時代,能獲得一張肖像畫的人,所擁有的財富或權力非同小可。從牆上一排排肖像油畫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哪些人組成了英國社會的精英階層,從而能發現當時社會的權力結構。在這些肖像中,國王、國王家庭成員、首相、軍人、劇作家、建築師、科學家、詩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油畫。普通窮人,要麼沒有屬於自己的油畫,要麼出現在畫面中以配角的形式存在。繪畫是和社會階層緊密相連的。細細參觀肖像美術館,除了感受用光、構圖、色彩之外,感受最多的,還是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識。

群體畫像中,還可以慢慢解讀人們的權力秩序。一張群體畫像,特別是當權者出現的群體肖像,國王永遠是權力的中心,身邊的人也依據權力大小,呈現出與國王距離的遠近。而他們有的人臉對著國王,雙手規矩地放在桌子上。不用看說明,也能從這些人身上讀出他們的地位和權力。同樣在展廳內,我還看到一組群體肖像,人人身姿舒展,呈現出自己最想表達的狀態。細讀,是一群畫家。姿勢放鬆,人物主體大小一致,在這裡,我們可以解讀出這些人的權利平等。

三、肖像還能成為家庭聯繫的紐帶。在本文開頭的那肖像畫,是一個名叫安妮的女主人帶著孩子的家庭畫像。文字說明裡顯示:她是二婚,肚子裡正懷著新任丈夫的孩子。他丈夫請人畫這幅畫,目的有兩個:一是把它作為一份禮物,使其成為家庭成員之間聯繫感情的紐帶。另一個目的非常簡單:女主人35歲,那個時代已經屬於大齡女性,這個年紀生孩子有著極高的死亡率--畫這幅像的目的,是擔心女主人有可能會在分娩時死亡。這幅畫的職責,有點兒像我們今天的遺像。

每一幅畫像,都暗示著死亡。人們畫它,是希望用另一種方式留住自己。同理,攝影也一樣,它是當下我們這個時代留住時光最好的工具。人們拍照,潛意識裡總有一種擔心:時光流逝,每一個人最終會離逝。同樣,那個時代,由於人們由於擔心死亡,準備以肖像畫的方式,用作紀念親人的工具。

我曾在英國BBC歷史頻道看過一個故事:維多利亞女王在懷特島的住所裡,掛在牆上的,全是能呈現她家庭女性身份的畫像。也許只有在那樣遠離王宮的地方,她才能遠離民眾,屬於她自己。她的身份,這個時候才是母親、妻子、家庭婦女。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女王家裡的這些畫像,不再是向民眾展現的權力符號,而是她作為女性的另一種身份象徵。這些畫,成為她聯繫自己丈夫和子女們的紐帶。除此之外,畫像在這裡還完成了一個影像所具備的功能:身份認證。也正因為有這些影像,才處處提醒人們:她的身份不僅僅是一個女王。家庭女性所具有的身份,她都有。

四、肖像四要素之外,還有一些細節值得攝影人關注。我們通常說,肖像所呈現出來的四個要素,能傳遞出畫面的主要信息:臉、身體姿勢、服裝、背景。這些我們在此前的文章裡早已經論述。在現場,我還關注的細節有:首先,「手」能說話。我們還看到,畫面的主人公,手勢也成了傳遞信息的重要符號。或拿或放,或纖細軟弱無力,或粗大強壯,每一個人的手,無時不在配合畫家講述畫像中主人公的故事;其次,畫面中的各種道具,也成為各種暗示符號,用以展現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主人公的生存狀態。劍是武器的符號,既能展現主人公喜歡習武,也能增加主人公的安全感。案頭的書代表知識和智慧,暗示主人公受到過良好教育,在這過去也是一種權力。書和文化幾乎是相等的兩個意思。文化這個詞,在英語裡,最早就有受到過良好教育的意思。有文化,也意味著是另一種權力;第三,顏色也能說話。主人公身上的服裝上的金色,能代表財富和主人公的高貴身份。此外,髮型、耳飾、衣服上的圖案、腳上的鞋子,無不是一種符號和暗示。它們都在配合畫家的被畫對象,完成一種合謀,將主人公畫成人們想像中的理想人物。

五、繪畫與攝影越來越糾纏不清。

1)無數的肖像畫在證明,攝影的語言結構,最初來自於繪畫。無論是顏色、構圖等攝影裡的重要元素,人們對照片的解讀,多是按繪畫的語言邏輯進行的。

2)繪畫越來越逼真,越來越像攝影。攝影有時候越來越抽象,有些象油畫。前者的例子,是在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內的一個人像展覽。裡面的繪畫,如果不看說明,已經很難讓人分清到底是照片還是給畫。

3)很多攝影選題,多是來自於繪畫。比如,我們說繪畫中的許多手勢,就成了很多攝影師創作對象。仔細查資料就會發現,以手為主題的拍攝,有很多本畫冊出現。除此之外,肖像畫中的夫妻、母女、姐妹等主題,也均有攝影師以此為題,拍成畫冊。同樣在這家美術館,我們此前還論述過邱吉爾年輕時的畫像,與卡什拍攝的《憤怒的邱吉爾》有很多共通之處。還有一個例子:畫家常以自己為創作對象,稱之為自畫像。而下,攝影師的自拍照也常成為展覽的主題。比如在2012年秋天,倫敦巴比倫藝術中心舉辦的一場展覽裡,攝影師李振盛的一組自拍像,就成了展覽的一部分內容。

六、任何細節都要經得起考驗--攝影如此,繪畫也是如此。有一幅畫像,主人公的右手,經現代科技掃描後,發現與實際比例不符,明顯被拉長了。這件事情提醒我們:這幅畫於1565年的油畫,儘管畫家對人物做了藝術處理,仍然不能瞞過後人的眼睛。魔鬼總在細節裡,繪畫的許多細節都成了當下人們研究的對象。不僅繪畫如此,攝影也是如此。它提醒我們今天的攝影創作,仍要有敬畏感。如果造假,也許今天的技術無法知曉,但未來有一天,後人仍然可以通過新技術做出判斷。這和很多年前英國的殺人案一樣:當年是懸案,但用當下的DNA等檢測技術,就能發現許多秘密。攝影創作,要嚴謹,要對得起後人。

七、廢棄的作品或未完成的作品,今天依然有價值。展覽現場,有許多尚未完成或完成後被破壞的油畫,卻成了另一道風景。這些未完成的作品,對我們研究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被畫主人公的身份依然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件事兒在提醒我們:許許多多我們今天認為並不起眼的廢片,也不必刪除。保留著,也許有一天,換個主題,它有就了無限的價值和可能。

八、視覺元素呈現的再好,也依然需要文字做解讀。我們通常對一圖勝千言加以讚美,但這並不意味著,好的圖像不需要文字。參觀英國國家美術館的幾天時間裡,除了觀看眼前的一幅幅作品,還需要細讀旁邊的文字。有些繪畫上,也會標明一些簡單的信息:主人名字、畫家名字或年代。短短的幾個字,對後人了解這幅畫創作的時代背景,大有幫助。沒有文字,不會完美。繪畫展覽如此,攝影呈現也當如此。

九、無論任何階層,都值得拍攝紀錄。展覽現場,我們既看到了英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也看到了最普通的民眾肖像。同樣在該美術館,一個跟紀念黑人歷史有關的展覽正在進行。這是一個拍攝項目,展現的是正在英國生活的黑人群體。這些人,多數是英國當下的階層裡一些重要人物:,電視主持人、電影演員等。

同類集中拍攝某一類人,似乎成了當下攝影師創作的選題。同樣是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2012年之前的幾年,安排了5名攝影師,拍攝了跟2012倫敦奧運會相關的人物:奧委會主席、倫敦市長、運動員、場館的建築工人、河道清運工、附近受此影響的街道居民等。把跟一個項目有關的重要人物和普通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肖像的方式加以呈現,也向我們展現了當下英國人的態度和價值觀。幾年時間,攝影師們集體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肖像拍攝項目。現在,那批照片,成為該館重要的財富之一。

十、繪畫也好,攝影也罷,所有的內容,都是為了紀錄和表達思想。很多繪畫創作,都是為了展現我們對社會的認知和思考。哪怕是一個簡單的人像,我們都應該去想想它的價值何在。換句話問,如果我們拿起相機之前,我們該如何理解當下的社會?我們該怎樣來看待我們周邊的事物?面前的那個被攝對象,對你來講,意味著什麼?他們的身體、眼睛在看著你,也在看著未來的讀者,他們想要向我們說什麼和表達什麼?我們的後人,該如何理解他們?該怎樣通過一張你的照片,跟這個有限的二維空間裡的人物圖像進行交流?

自2008年夏天第一次來到這家美術館,我已經不下幾十次前來看展。每一次,我都貪婪地看著那些人物,想從畫面裡發現蛛絲馬跡,想回到那個時代裡去感知一切。時光無法倒流,我們所有能回到過去的夢想,都只能在這些美術館裡去實現。正是人類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語言,才能帶我們回到過去的那些時光裡去。小說如此,音樂如此,繪畫如此,攝影也不例外。

圖片由作者拍攝

相關焦點

  • 如何解讀一張穿警服的肖像照?
    就攝影師而言,當然希望能給拍攝主體拍攝出一張「令人尊敬的肖像」。 換句話說,被攝者呈現的狀態越自然越放鬆,呈現的樣子越自信越成功,就是一張合格或優秀的肖像照。所以,肖像照片,很多時候並不真實。它只是向人們傳遞成功、偉大、生活條件優越等信息。而實事的真假,在這些照片裡並不一定能得以體現。
  • 在成都,美術館裡也能開茶館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家茶館,就是一家開在美術館裡的茶館,或者說,它本身就是美術館的一部分。「茶館裡的成都」系列第四期——成都畫院茶館其實這個茶館究竟叫什麼名字,好像也沒個官方說法,我們姑且把它叫作成都畫院茶館。
  • 「時代的面孔」曹小山色粉人物肖像作品展(杭州站)
    北京展開幕式上,畫家曹小山向《百年巨匠》攝製組捐贈《徐悲鴻肖像》《趙樸初肖像》兩幅作品「時代的面孔」通過描繪名人肖像,表現個體和國家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動人故事。觀者看到這些形象,都能喚起對自己經歷年代的共同記憶。這70幅人物肖像作品,從一個側面映現著「時代的面孔」,向留下時代印記的傑出人物致敬。
  • About Face | 攝影如何定義肖像?
    主題:展覽tag: #肖像# #當代攝影#美國密蘇裡州的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曾舉辦過場名為「About Face」的展覽,包括了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伊朗和南非的29位攝影藝術家的肖像作品,都是博物館永久收藏的攝影作品
  • 英國視覺藝術家Neequaye Dreph Dsane專訪和街頭肖像塗鴉畫
    由於專注於繪畫人物,他以大型壁畫和油畫而聞名。他的畫作從陌生人到朋友和家人的描繪不一而足,常常伴隨著背景故事。Drephs的作品試圖呈現一種另類的敘事,並且常常是向在世的無名英雄和女英雄們致敬。他的色彩鮮豔的作品以誠實和明智的方式進行創作,使這些作品栩栩如生。他是80年代英國地下漫畫和紐約地鐵藝術的影響者,而他卻是老主人。
  • 「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開展
    「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今起對公眾展出(攝影 | 餘冠辰) 【引子】 若與古人「晤面」 你想和他(她)們聊點啥 妙合神形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 今起在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 現身其中的 既有帝王將相
  • 評論|英國首次高更肖像畫展,何以迴避了大溪地的成功之作
    近日,英國國家美術館舉辦了展覽「高更的肖像畫」, 這也是英國首次舉辦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的肖像專題展。展覽展出了高更的約50件肖像作品,呈現了他從印象主義到象徵主義的風格轉變,也呈現了高更對於肖像畫風格的轉變。
  • 校園活動 | 美術館裡上美術課 ——市二初中學生用凹版畫敘說徐匯故事
    本次「美術館裡上美術課」是以「畫說徐匯」為主題,結合館內正在展出的「第六屆上海銅版畫展——國際美柔汀特展」,由藝術館策展人、美術老師和參展版畫家三方接力共同完成的。通過解讀「美柔汀」來介紹整個凹版畫,在美術館中觀賞精品、了解技法、實操體驗,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藝術的魅力。      本課是單元教學「畫說徐匯——凹版畫的魅力」最後一個課時。
  • 穀雨計劃丨他5年為100位攝影大師拍肖像 每一張都是經典
    圍繞《當代攝影大師肖像》系列創作的來龍去脈,穀雨作者與鍾維興進行了對話。 90多個人,900多個故事 穀雨:最近幾年,你最重要的作品當屬《當代攝影大師肖像》系列。拍攝這部作品的緣起是什麼?
  • 美術學院雙聘教授李象群作品榮獲第56屆英國肖像雕塑協會年度展...
    清華新聞網6月24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雙聘教授李象群雕塑作品《王盛烈》榮獲 FACE2020 第56屆英國肖像雕塑協會年度展「希瑟利美術學院獎」,這是亞洲首位雕塑家榮獲該獎項。 李象群雕塑作品《王盛烈》 雕塑以原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王盛烈先生晚年的狀態作為創作對象,作品一氣呵成,不但準確地把握了王盛烈先生的形象特徵和個人氣質,更是體現了李象群一貫以來的
  • 拍攝較難的肖像攝影,加入趙許生攝影實戰營布光構圖技巧全分享
    肖像攝影作為人像攝影較難的領域,是對攝影者最真實的考驗。肖像攝影在於刻畫人物內心的性格,需要攝影者綜合自身的技能與閱歷表現出來。2019年趙許生攝影實戰營重推肖像課程,手把手的教你肖像布光、構圖、拍攝技巧,帶你感受肖像的魅力。
  • 參觀美術畫展怎樣欣賞畫作你真的了解嗎?
    作為一個美術生,美術畫展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學習方式之一,它不僅能拓寬我們的視野,還能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不過現在仍然有很多人不願意去參觀畫展。不管是喜歡美術的還是平常人,都不要覺得藝術離自己很遠,看不懂藝術。
  • 青春的原貌:肖像攝影師|SCôP攝影對話
    青春的原貌:肖像攝影師|SCôP攝影對話 2018-11-29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肖像油畫:穿紅衣服的女人肖像-曼海姆|美術作品
    美術作品繪製材質:人物油畫(櫻花樹、戴紫色帽子穿黃色披肩的女人像) – 板面油畫05穿紅衣服的女人肖像>美術作品:穿紅衣服的女人肖像_Portrait in Red-讓·曼海姆穿紅衣服的女人肖像美術作品名稱:穿紅衣服的女人肖像(Portrait in Red)高度:39釐米(
  • 攝影師 John Russo 人物肖像的布光秘訣
    真實的自己John的所有肖像都是真實寫照。讓人們在鏡頭前自然放鬆,即可喚起他們的最佳狀態並顯露出真實的一面。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John學會了如何用自己溫柔磁性的聲音、以及手和眼的交流,去引導拍攝對象。他全身心關注在拍攝以及拍攝對象身上。
  • 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長——畫家譯洛德·萊頓解讀
    弗雷德裡克·萊頓,又譯洛德·萊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是英國十九世紀唯美主義畫派最著名的畫家,在英國繪畫史上享譽極高。這幅畫模特Dorothy Dene自80年代(十九世紀)中期之後成為列頓許多作品的靈感來源。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開幕
    視覺中國供圖清《玄燁像》餘冠辰/攝7月15日,「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從館藏近千件同類作品中精選出50餘件(套)展出。肖像畫是中國畫門類中最為古老的一個畫科,因其側重人物面貌的描寫,故又稱之為寫真畫、傳神、寫照、傳寫等。
  • 「丹青苦旅 馮一鳴、陳望秋畫展」開幕
    馮一鳴《擊鞠圖》2013年9月14日,由江蘇省美協、天津市美協、天津人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天津美術館主辦的「丹青苦旅——馮一鳴、陳望秋畫展」於北京榮寶齋美術館開幕此次畫展展出的百幅畫作是畫家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各個時間段的精選作品,它們如涓涓細流,傾訴者畫家的心聲;關注人文和各個時期精神追求的聚焦點,有畫家對親情、鄉情的眷戀;對祖國山水的讚嘆;對淨化社會、改善生態的憧憬等。
  • 在寫作中,如何對人物進行肖像描寫、讓文中的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他是著名的主持人,長著一副滑稽的樣子:高挑的個頭,兩根火柴棒似的腿;一張長長的馬臉,寬寬的額頭似乎能停得下一輛小轎車;小小的眼睛,笑起來就是一條細縫;還有一張特大的嘴巴,一張嘴保準能吞下一枚駝鳥蛋,他留一頭獅子毛一般的捲髮,他最擅長使用蘭花指,剪刀手 ……大家猜猜這是誰?
  • 巴力:肖像攝影的時間記憶
    巴力肖像攝影,包羅萬象,迄今,大多都以室內環境為主,表現形式基本採用靜態化的擺拍手段為前提,而許多自然景觀中的肖像攝影,往往因與外部環境易直接構成動態衝突,故環境與人物之間的對應關係,必然會隨之發生改變,甚至,會影響到人物自身的情緒和行為,並造成人物與環境之間發生微妙的差異性變化,不僅如此,彼此之間的被動影響,也會變得更加濃烈,這也使得每一個處在環境中的相關人物,除了自身變換不定的舉止,以及隨時會被觸動的內心活動遭遇異動外,許多情景均難以即刻把握、控制,無論是被捕捉的對象,熟悉還是陌生與否,我們基本上都無法準確地推斷他(她)們真實的內心活動,恰好這種未知感及神秘意向,使影像本身具有了獨特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