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時代的面孔——曹小山色粉人物肖像作品展」於9月22日至11月12日在北京銀谷藝術館舉辦。此展獲得了諸多專家學者以及書畫愛好者的一致好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受邀將於11月16日至27日在浙江省文化館進行巡迴展出。
主辦單位:浙江省文化館
承辦單位:北京銀谷藝術館
策展人:續鴻明
展覽時間:2019年11月16日——11月27日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6日上午10:00
展覽地點:杭州西湖文化廣場C區浙江省文化館·程允賢雕塑館
展覽將展出畫家曹小山精心創作的70幅人物肖像作品,包括馬海德、焦裕祿、王進喜、雷鋒、任正非、楊利偉等楷模人物,齊白石、徐悲鴻、趙樸初、關山月、啟功、吳冠中等藝術巨匠,老舍、巴金、曹禺、金庸、王蒙、王小波等文學大家,李四光、華羅庚、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等科技精英,梅蘭芳、程硯秋、馬三立、侯寶林、孫道臨、秦怡、常香玉、李默然等表演藝術家,鄧麗君、周潤發、崔健、姜文、鞏俐、陳曉旭、周杰倫等演藝明星,宋世雄、聶衛平、羅京、郎平、姚明、孫楊等電視、體育名人,橫跨不同年代,皆為風雲人物。
畫家曹小山
曹小山,1954生於北京,早年受知名雕塑家王維力的影響走上藝術道路。20世紀90年代末定居美國華盛頓,繼續研習繪畫。2005年進入亞歷山大市的藝術學校,師從知名油畫家羅伯特·利伯萊斯,並加入美國肖像藝術家協會(PortraitSocietyofAmerica)。2010年回到故鄉北京,繼續潛心於繪畫,專注於粉彩及油畫創作。
北京展開幕式上,畫家曹小山向《百年巨匠》攝製組捐贈《徐悲鴻肖像》《趙樸初肖像》兩幅作品
「時代的面孔」通過描繪名人肖像,表現個體和國家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動人故事。觀者看到這些形象,都能喚起對自己經歷年代的共同記憶。這70幅人物肖像作品,從一個側面映現著「時代的面孔」,向留下時代印記的傑出人物致敬。
王仲(知名畫家、《美術》雜誌原總編輯):
表現人物蘊含的真、善、美
畫70人來紀念新中國70周年,這個想法很有創意。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藝術家曹小山完成了這樣一個系列的肖像創作,我覺得是很不簡單的。從某種意義上,人們回溯歷史,通常著眼於時間序列中的大事件,但是也可以從一些人物身上重溫歷史,比如偉人、名人的面孔。
這70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界、文化界、藝術界的精英。曹小山選擇肖像作為自己的創作題材,通過畫這些精英、名人,表現這些人身上所蘊含的真、善、美,人類文化長河裡所崇尚的精神,應當將之一代一代地傳承。畫家想用藝術的方式拉近他與這些偉人、名人之間的關係,也喚起了欣賞者的歷史記憶。這是一個主題很好的展覽。
王維力(旅美雕塑藝術家):
形神兼備 手法豐富
我自己做雕塑,因此對人的形象很敏感。此次展覽非常有意義,人物形神兼備,在表現手法上極豐富,越畫越放得開。
不管是雕塑還是油畫,刻畫人物要注重兩方面:一是外形,一是內心的個性、情緒等。很多人說,從美院畢業的人畫像很容易,但能把人物刻畫得有深度就不一定了。比如我做雕塑,需要到各個地方體驗生活,而且在畫一個人之前,需要了解他的過往和性情。這些名人都是有事跡的,要是多一點時間去了解他們的話,就會畫得更好,多找一些照片或者看錄像,多一點了解,這樣表現出來的人物會更深刻。
相比曹小山以前的作品,此次展覽的作品有很大進步。首先他畫的人很像,其次是人物的神採表現突出。用色彩用得很好,對比強烈,該暗的暗,該亮的亮,掌握得非常好。《黃永玉》這張就表現得很好,他的眉毛在現實中肯定沒那麼高,但畫出來的感覺表現突出一些,這就是藝術的創作。
朱虹子(中國藝術報社副社長、美術評論家):
把肖像畫真正提升到藝術的層面
「時代的面孔——曹小山色粉人物肖像作品展」規模不大,但氣氛特別好,看了作品很受感動。目前以肖像為主題的展覽在國內並不太多,由於照相技術的高度發展,肖像畫作為一個傳統的畫種似乎不那麼重要了,只是作為繪畫的基礎訓練或造型訓練而有較多運用。如果把肖像畫真正提升到藝術的層面,純粹拿肖像畫來做一場展覽,還需要更高的學術要求和藝術水準的策劃。
「時代的面孔」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到位。首先有特別好的主題,其次是選擇的時間點也非常好,再次是選擇的人物都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各領域擁有重大影響力的精英。通過這些「時代的面孔」,在一定程度上是能體現70年來國家發展的歷程,此中的文化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從作品題材而言,展出的作品雖然是單個的肖像,且有很大風險,因為作品很容易雷同——肖像的姿勢擺來擺去也就正面、側面、3/4側面等,但仔細欣賞完展覽後,發現在尺幅不大的作品中,底色的變化、形象的選擇、角度的變化……無處不體現出創作者的用心和深厚的藝術修養。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曹小山不刻意強調光。眾所周知,源自歐洲的肖像畫傳統對光是特別強調的。此次展出的作品體現出曹小山用光來塑造形體,但不刻意、不誇張,體現出作者的自信,也體現了中國審美的特質。筆觸的重點放在刻畫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上,這是很成功的。
如果說要有一點建議的話,我覺得其中的一些作品可以尺幅更大一點。比如畫遊泳健將孫楊的那張,只畫了一個腦袋,背景畫點兒水花,這種構思我特別喜歡,但尺寸還應該大一點,更有視覺衝擊力。
劍武(人民日報社文藝部高級編輯、藝術評論家):
視野開闊 立意深刻
此次展出的肖像作品中,表現對象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風雲人物,有藝術家,也有影星、歌星、體育名人等等。更準確地說,曹小山畫的是數代風流,比如畫侯寶林先生,不是畫他的晚年,而是畫他的中年;再如鄧麗君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乃至今日都影響極大。在人物的選擇上體現了豐富性和複雜性,如畫家範曾,作家王小波,流行歌手周杰倫、李健,反映了曹小山開闊的視野。
一位藝術家還是要跟時代有關係,要有責任和擔當,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不要迎合高層傾向和市場風向。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很佩服展覽的立意和畫家的用心和努力,同時我認為此次展覽的有些作品是能夠為歷史留下痕跡的。
黃丹麾(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特聘美術學博導):
藝術的主題當隨時代
在展覽開幕之前,我便有幸欣賞到了此次展覽的部分創作,感覺很震撼。來到展覽現場,更有深切感受。
首先是色粉畫的魅力。因為這不是油畫創作,而是色粉畫,更需要曹小山先生橫亙中西、融匯古今。水彩、水粉都具備造型的寫實性、光色關係、解剖學理、透視原理、人物的質感,同時又強調靈動,這實際與中國文人畫的寫意性、神似重於形式等藝術追求很相近。
其次是人物畫的魅力。東晉顧愷之曾說「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難在哪兒?就在抓住人的神採、精神,人物個性才能出來,曹小山做到了。他受過系統的美術教育,他的速寫能力、素描能力和色彩表現、寫生功力都非常系統、專業,此次展覽較為全面地體現了曹小山在藝術方面的造詣。更重要的是,雖然他曾長時間旅居海外,但他擁有深厚的民族情懷,對中華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濃厚的興趣,所以選擇色粉畫,追求寫意美學。
再次,曹小山選擇的創作對象都是一個時期的代表或者典型,代表了一定時期的民族思想、藝術追求或價值取向。大家都知道「筆墨當隨時代」,但藝術的主題我認為也應該當隨時代,此次展覽充分說明他關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通過西方藝術的樣式和風格,如寫實主義、表現主義,融入中國繪畫的寫意精神,做到橫向的綜合,別開生面,「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曾陸紅(美術評論家)
筆法流暢與堅實,色澤明淨而融和
曹小山作品以寫實為主,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真實性,造型準確、筆法流暢與堅實,色澤明淨而融和,表現出藝術家高度的藝術修養和實力。儘管每幅畫表現手法不盡相同,但都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認為曹小山的藝術更多表現了一種寫意性和油畫表現人物的真實性。從色粉畫的創作角度來看,如果曹小山能夠另闢蹊徑,我希望他能更多地採用一些中國畫的表現手法,如線性的描摹,來形成自己的獨特精神面貌和風格。
我覺得曹小山的成績不僅是從事色粉畫創作,他更有功勞的是把它社會化,並作為一種事業來推廣——他辦過很多色粉畫的公益班。如果說色粉畫在中國將來有更廣闊的前景,這與曹小山的推廣是分不開的。
張瑞田(中國作家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評論家):
描繪人物的精神面貌
在北京每天都會舉辦很多畫展,但「時代的面孔——曹小山色粉人物肖像作品展」是非常獨特的。
他用肖像畫組成展覽,特別有難度,因為藝術的創作尤其是肖像畫的創作,首先要對人物有深入的領會和理解。畫抽象的人物容易,畫具象的人難,尤其是這70個人物都是有名有姓的,且都是精英人物,為大眾所熟知,所以畫家必須要抓到他們的性格特點、文化背景、擔當意識等。
列賓畫過託爾斯泰、託斯陀耶夫斯基等世界名人,都跟創作對象相處了很長時間。如畫託爾斯泰時,畫家跟他住了半年的時間,並且把託爾斯泰的著作全讀了一遍。因為我本人也是搞寫作的,所以對當代知名作家比較熟悉,而在曹小山創作的作家形象中,我找到了在閱讀作家作品時的一些對應要素。
曹小山在刻畫這些人物時,不是簡簡單單地畫一張圖片,而是做了很多準備和研究,並且是從一個人的精神面貌方面去體察,比如錢鍾書的表情沉鬱、王小波的敏感憂傷、巴金的外柔內剛等,特別震撼人心。
邢晨聲(文化學者):
看似寫實 實則寫意
舉辦人物肖像畫展原本就不容易,用色粉筆來畫人物肖像更難,而且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能努力舉辦這樣一場展覽,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首先是曹小山先生在藝術形式上的獨闢蹊徑,用近乎於色彩速寫的方式,很精準地抓住每個人的精神風貌,同時又很寫意地表現出他們的神韻。乍一看很寫實,仔細看很寫意,尤其是瀟灑、大膽的顏色運用很吸引人。
雖然是70個人,但都是在新中國成立的70年中,在各領域有深刻影響力的人物。他們每個人的成長和奮鬥故事背後又有非常強大的文化能量和精神聚合,所以今天看到的是一個肖像畫展,但實際上是一次非常強大的文化聚合。
其實,作為一個藝術家,他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精神、藝術追求,這才是真正能夠成為藝術家的最重要前提。但如果一個藝術家不關注國家的進步,不關注人民的疾苦,不關注社會的發展,缺乏社會責任、良知,那麼不要說做藝術家、做人都有愧。所以,這次畫展給我最大的震撼,不是真正的純藝術帶給我的感染力,也不是說他能夠緊跟政策、趕時髦,而是他保持了絕對的藝術自尊,同時又有充沛的愛國之心,傳遞正能量的良知,能拿捏和把握這樣一個度非常不容易。
此次展覽的所有作品都是動人的,他的每一筆色彩都是跳躍的,都是活著的,所以我們看到的每一個表現對象都是靈動的、鮮活的。
展覽地點位置圖
杭州西湖文化廣場C區浙江省文化館·程允賢雕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