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打好了基礎,並且有了一定的見識之後才能快速的找到興趣所在,那是為什麼呢?
基礎知識很重要!
大學階段仍然是基礎教育。從小學到高中,12年的應試教育到大學階段,可以鬆一口氣了。沒有了往常老師的限制,學校的嚴格管理,也不像高考那樣壓力過大。那我們的學習能否從培養興趣出發更廣泛的涉獵打好基礎,應對未來個人發展的各種可能性。至少在大一大二不要挑肥揀瘦,要學好每科。
我學的是藥學專業。可是發現自己很缺乏營銷知識。看不懂社會中的營銷觀念,對我的職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個人關係也沒有搞好,讓我在今後的藥學專業中難以立足。這些都是在工作之後特別遺憾的事情。如果說我有很好的營銷技巧,高超的技能,個人口才與溝通能力好,那麼我會相信自己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此時,我想說的是:不要過早地偏科,竟然選擇你的專業,專業上的課程就有它的道理。
作為學生本質是學習,把你的必修課程學通學精是你的本職。在修好必修課的同時,如果學有餘力,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點自學或者蹭喜歡的課,但是數學和英語一定要學好。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除了專業課學習之外,建議多讀一些有益的雜書參加學校的社團培養一個業餘愛好,這些對於快速找到感興趣的點有幫助的。
到了大三有了一定的基礎,增強的判斷力之後建議深入學習某一些感興趣的學科,除了課程的書之外,去圖書館查閱有關的資料和文獻看看。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容易發現你的潛力和興奮點。
一步一腳印, 多多積累。
怎樣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呢?我認為唯有打好了基礎,有了一定的見識之後才能快速的找到興趣所在,如果所有的學習都淺嘗輒止,那麼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產生持久且濃厚的興趣。
未來一切將有可能。
說的真好,沒有打好了,基礎有了一定的見識之後才能快速的找到興趣所在,否則一切都是空談,無法真正的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