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教訓之後,合理的反應是進行自我檢查,看看哪裡做錯了。而澳大利亞不僅沒有任何愧疚和反思,反而產生了嚴重的不平衡。
由於總是一直熱臉貼冷臀,澳方開始動起腦筋,其中就包括嘗試打通其他關節,譬如邀請媒體人做客,進行生硬的說服等等。這種做法既拙劣又可笑。
俗話說,自作孽不可活,但坎培拉當局直到現在依然不承認「自作孽」。其大使還厚顏聲稱澳大利亞的與日本和歐洲的態度沒有什麼不同。可以說,澳方迄今為止都裝作沒有意識到「錯在哪裡」,以此來迴避道歉。
澳方所謂的「保持正常關係」,就是繼續從對華出口裡賺大錢,但同時要在「美澳同盟」的秩序下對華進行圍堵,並且要崛起中大國接受這一切。澳方詭辯稱「不選邊站」,其真實含義就是「沒覺得傷害你,是你自己的錯覺」。澳方顯然認定,對別國的幹涉是單方面的,別國不能站在道義立場上批評澳大利亞,即便澳大利亞獸軍在阿富汗濫殺無辜。
不僅如此,坎培拉當局是典型的「嘴上喊哥哥,手上抄傢伙」,最近又連續3次參與圍堵自己的最大貿易夥伴,包括積極與日本構建軍事聯盟,躲在美國羽翼之下研發高超音速武器,近日還出臺「外國關係法」限制各州參與「帶路倡議」。
對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澳大利亞一直詭辯稱「政治歸政治」、「生意歸生意」。可現實是,自以為戴上狗鏈就很威武的澳大利亞毫無意外地求錘得錘。
澳大利亞的牛肉、紅酒、天然氣、煤礦、小麥、大麥、龍蝦等產品紛紛出口受挫。從12月11日開始,將採用徵收「臨時反補貼稅保證金」的方式,針對原產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徵收6.3%—6.4%的保證金。全澳洲的葡萄酒企業都面臨「海嘯」。它們的市場正在被美歐的競爭對手所蠶食和分割。
而在2019年,對澳大利亞的投資已經同比銳減58%。2020年將創造更低的紀錄。可以說,澳大利亞從之前的香餑餑已經變成了臭狗屎。除了鐵礦暫時無法啟動脫鉤之外,其餘大宗商品都已經開始「去澳化」。
這對土澳來說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體驗。澳大利亞想依靠全球化市場消費,在全球主要市場出售土特產品來換取大量金錢的好日子基本已經結束。
而令澳大利亞最為不平衡的恐怕就是美國和印度反而在此時擴大了對華出口。
1、美國農產品進一步擴大在華市場。彭博社報導稱,據知情人士透露,我方已經開始向美國預訂2021年的大豆,比往年提前了很多。這些大豆將於2021年10月從美國港口裝船。不僅如此,還有猜測認為美國在2021年2月出產的大豆也將被採購,因為巴西乾燥的天氣影響了大豆的產量。
過去一周,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一直在從美國「囤貨」。玉米和豬肉的需求也在迅速恢復,購買速度超過了交易員和分析師的預估。荷蘭合作銀行的分析師認為,之所以這麼早啟動2021年的採購計劃,主要是因為「越早下單越能避免價格抬升」。
2、連印度都分到一杯羹。據俄媒12月5日報導,印度時隔30年再次對華出口優質大米,總量達到10萬噸,每噸價格為300美元。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大米的對華出口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事實上,印度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而且價格相對較低。印度出口商提供了更優惠的價格,每噸便宜大約30美元。在泰國、越南、緬甸的大米出口量受限的情況下,印度成為替代者。
新德裡樂見這種狀況發生,因為不僅能夠減少貿易逆差,還能為廣大農民帶來收入,並帶來更多就業。
更重要的是,擴大農產品出口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印度的內部矛盾。就在12月8日,印度出現全國性的罷工罷市,導火索就是新德裡取消了「最低支持價格」,激怒了農民。從11月26日開始,印度農民發起抗議活動,獲得了多個行業的響應。疫情之下,各行各業的日子都不好過,而新德裡又沒有及時提供有效的支援,反而將資源投入到與鄰國的對峙中。
3、進口美印農產品是市場規律。擴大糧食進口其實有眾所周知的客觀原因,有助於平抑物價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2020年上半年,我國糧食進口增加22.7%,達到7451萬噸。在2020年7月,食品價格上漲13.2%。穀物和肉類尤其明顯,豬肉價格甚至一度飆漲80%左右。而根據11月初的報告,預計我國還將進口2200萬噸玉米。
當然,但這麼大的蛋糕,就是不會分給狼心狗肺的土澳。既然澳方如此嘴硬,只能堅定一個信念:對土澳的反制措施要常態化、長期化。
坎培拉當局認為美國和印度做的更過分,理應首當其衝,可最先受懲罰的居然是澳大利亞,一時間心理上很不平衡,無法接受。對此也沒啥好解釋的,畢竟國際社會的底層邏輯還是「實力原則」,胳膊擰不過大腿,只要實力比你強,就能想怎麼收拾就怎麼收拾,別問原因,也不配問。
畢竟,以前是摸著鷹醬過河,現在得自己摸索。「溫言在口、大棒在手」那是老山姆總結出來的,對美國而言好用。而東方古國也要摸索屬於自己的工具,澳大利亞好巧不巧,正好趕上當試驗品。歸根到底,如果坎培拉當局不作死,也不會創造這種機會。檢驗澳大利亞「紙貓成色」的工作還會繼續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