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度都能擴大對華出口,唯獨澳大利亞「受罰」,澳方不平衡?

2020-12-25 海外志略

得到教訓之後,合理的反應是進行自我檢查,看看哪裡做錯了。而澳大利亞不僅沒有任何愧疚和反思,反而產生了嚴重的不平衡。

由於總是一直熱臉貼冷臀,澳方開始動起腦筋,其中就包括嘗試打通其他關節,譬如邀請媒體人做客,進行生硬的說服等等。這種做法既拙劣又可笑。

俗話說,自作孽不可活,但坎培拉當局直到現在依然不承認「自作孽」。其大使還厚顏聲稱澳大利亞的與日本和歐洲的態度沒有什麼不同。可以說,澳方迄今為止都裝作沒有意識到「錯在哪裡」,以此來迴避道歉。

澳方所謂的「保持正常關係」,就是繼續從對華出口裡賺大錢,但同時要在「美澳同盟」的秩序下對華進行圍堵,並且要崛起中大國接受這一切。澳方詭辯稱「不選邊站」,其真實含義就是「沒覺得傷害你,是你自己的錯覺」。澳方顯然認定,對別國的幹涉是單方面的,別國不能站在道義立場上批評澳大利亞,即便澳大利亞獸軍在阿富汗濫殺無辜。

不僅如此,坎培拉當局是典型的「嘴上喊哥哥,手上抄傢伙」,最近又連續3次參與圍堵自己的最大貿易夥伴,包括積極與日本構建軍事聯盟,躲在美國羽翼之下研發高超音速武器,近日還出臺「外國關係法」限制各州參與「帶路倡議」。

對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澳大利亞一直詭辯稱「政治歸政治」、「生意歸生意」。可現實是,自以為戴上狗鏈就很威武的澳大利亞毫無意外地求錘得錘。

澳大利亞的牛肉、紅酒、天然氣、煤礦、小麥、大麥、龍蝦等產品紛紛出口受挫。從12月11日開始,將採用徵收「臨時反補貼稅保證金」的方式,針對原產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徵收6.3%—6.4%的保證金。全澳洲的葡萄酒企業都面臨「海嘯」。它們的市場正在被美歐的競爭對手所蠶食和分割。

而在2019年,對澳大利亞的投資已經同比銳減58%。2020年將創造更低的紀錄。可以說,澳大利亞從之前的香餑餑已經變成了臭狗屎。除了鐵礦暫時無法啟動脫鉤之外,其餘大宗商品都已經開始「去澳化」。

這對土澳來說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體驗。澳大利亞想依靠全球化市場消費,在全球主要市場出售土特產品來換取大量金錢的好日子基本已經結束。

而令澳大利亞最為不平衡的恐怕就是美國和印度反而在此時擴大了對華出口。

1、美國農產品進一步擴大在華市場。彭博社報導稱,據知情人士透露,我方已經開始向美國預訂2021年的大豆,比往年提前了很多。這些大豆將於2021年10月從美國港口裝船。不僅如此,還有猜測認為美國在2021年2月出產的大豆也將被採購,因為巴西乾燥的天氣影響了大豆的產量。

過去一周,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一直在從美國「囤貨」。玉米和豬肉的需求也在迅速恢復,購買速度超過了交易員和分析師的預估。荷蘭合作銀行的分析師認為,之所以這麼早啟動2021年的採購計劃,主要是因為「越早下單越能避免價格抬升」。

2、連印度都分到一杯羹。據俄媒12月5日報導,印度時隔30年再次對華出口優質大米,總量達到10萬噸,每噸價格為300美元。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大米的對華出口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事實上,印度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而且價格相對較低。印度出口商提供了更優惠的價格,每噸便宜大約30美元。在泰國、越南、緬甸的大米出口量受限的情況下,印度成為替代者。

新德裡樂見這種狀況發生,因為不僅能夠減少貿易逆差,還能為廣大農民帶來收入,並帶來更多就業。

更重要的是,擴大農產品出口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印度的內部矛盾。就在12月8日,印度出現全國性的罷工罷市,導火索就是新德裡取消了「最低支持價格」,激怒了農民。從11月26日開始,印度農民發起抗議活動,獲得了多個行業的響應。疫情之下,各行各業的日子都不好過,而新德裡又沒有及時提供有效的支援,反而將資源投入到與鄰國的對峙中。

3、進口美印農產品是市場規律。擴大糧食進口其實有眾所周知的客觀原因,有助於平抑物價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2020年上半年,我國糧食進口增加22.7%,達到7451萬噸。在2020年7月,食品價格上漲13.2%。穀物和肉類尤其明顯,豬肉價格甚至一度飆漲80%左右。而根據11月初的報告,預計我國還將進口2200萬噸玉米。

當然,但這麼大的蛋糕,就是不會分給狼心狗肺的土澳。既然澳方如此嘴硬,只能堅定一個信念:對土澳的反制措施要常態化、長期化。

坎培拉當局認為美國和印度做的更過分,理應首當其衝,可最先受懲罰的居然是澳大利亞,一時間心理上很不平衡,無法接受。對此也沒啥好解釋的,畢竟國際社會的底層邏輯還是「實力原則」,胳膊擰不過大腿,只要實力比你強,就能想怎麼收拾就怎麼收拾,別問原因,也不配問。

畢竟,以前是摸著鷹醬過河,現在得自己摸索。「溫言在口、大棒在手」那是老山姆總結出來的,對美國而言好用。而東方古國也要摸索屬於自己的工具,澳大利亞好巧不巧,正好趕上當試驗品。歸根到底,如果坎培拉當局不作死,也不會創造這種機會。檢驗澳大利亞「紙貓成色」的工作還會繼續下去!(完)

相關焦點

  • 中澳關係陷入僵局,澳方對華手段層出不窮,中國警告絕不是空話
    近日,連續兩次的突發事件,都讓中國再次看到澳大利亞的對華態度。可以看出,澳方對於中國的態度來說不夠「誠懇」,澳媒還在胡編一些謊言來猛烈抨擊中國,並對此進行打壓。這對於中澳兩國的貿易合作發展來說,將會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 澳大利亞正受到懲罰?大麥對華出口遇危機,牛肉產品又被查出問題
    英國《衛報》在5月11日報導稱,在澳大利亞對華出口的大麥被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之後,澳大利亞首腦莫裡森表現「淡定」,認為這與此前澳方挑頭要求就所謂的「新冠病毒源頭」展開「國際調查
  • 澳方政客呼籲:招聘華人「以華制華」,議員反對:無異於自毀
    澳方政客呼籲:招聘華人「以華制華」,議員反對:無異於自毀隨著中澳貿易的進一步摩擦,澳方不去反思自身,打起來歪主意。12月8日,根據外媒消息,澳大利亞政客夏爾馬表示,應該學習「伊斯蘭國」利用澳洲的華人,「以華制華」。
  • 對華出口停滯後,澳大利亞龍蝦價格暴跌50%!美國還搶生意?
    來源:金十數據最近幾年,澳大利亞一直都在實施出口多元化政策,但卻並不順利,比如龍蝦商品就是如此。由於龍蝦對華出口停滯,澳大利亞原本想到印度市場,無奈卻在該國"碰壁"。如今無所事事的澳大利亞漁民,只能等待中國買家遞上好消息!
  • 澳大利亞這次恐怕要涼透了:蔡英文誇澳方是好兄弟,想要給予溫暖
    很多人並不知道,澳大利亞在臺灣也設有所謂的駐臺辦事處,以往宣稱主要交流經貿和文化,但在新的國際形勢下,這些西方國家的駐臺辦紛紛變了另外一副嘴臉。12月7日,蔡英文在臺北與澳大利亞駐臺代表高戈銳見面,極力討好澳方,盡顯諂媚拍馬的本事。
  • 澳大利亞聽信印度餿主意,下令禁止與中國通商
    要說在對華強硬的態度上,澳大利亞對比印度來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同時近期與中國發生矛盾的國家,印度和澳大利亞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對中國市場有著很大的依賴性。自從中印邊境對峙以來,印度國內就掀起了一股抵制「中國製造」的風潮。
  • 澳方甘當美國打手?連俄羅斯人都看不下去了!俄媒評論用詞極狠
    2020年以來,澳大利亞政府在外交上追隨美國,對華奉行「遏制」政策。在澳大利亞政客大肆鼓吹所謂「中國威脅」的同時,澳大利亞還頻頻與美國進行軍事「互動」,大肆對華進行軍事挑釁。莫裡森政府的所作所為,使得中澳關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緊張。
  • 「澳大利亞與北京玩火,結果可想而知」
    日本一家經濟類媒體的英文網站近來不斷炒作中澳關係緊張對澳大利亞礦產、農業等對華出口的影響。圖為部分文章截圖。「中國市場是我們存在的理由」「中國煤炭禁令可能會讓澳每年損失150億澳元」「中國對澳投資已連續第三年下降」。最近一段時間,澳大利亞媒體和眾多國際媒體都十分關注中澳兩國經貿關係的變化。「澳被自己的對華政策弄得焦頭爛額,選擇與北京玩火,其結果可想而知。」
  • 澳大利亞腸子悔青,丟掉中國市場後,印度打折也要對華出售大米
    眾所周知,印度一直以來都將中國當成假想敵,所以在不少問題上,印度都選擇了同美國一同對抗,遏制中國。不過讓大家意外的是,一貫敵視中國,不斷在邊境地區找茬的印度,近期卻做出了打折向中國出售大米的決定。打折對華出售大米環球時報12月4日報導稱,印度近期正在以打折價向中國出售大米。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一直以來都是世界第一大大米出口國,該國也早在2006年就獲得了對華出售大米資格,不過在此之前,中國一直以質量問題為由,拒絕進口印度大米。
  • 激怒中國 引火燒身 港媒:澳大利亞成為自封的美國「副警長」付出...
    在軍事方面更是甘當美國的鐵桿小跟班,向南海派出澳海軍旗艦坎培拉號兩棲攻擊艦,還駛近我南沙島礁,與中國海軍「互動」,還派出FFH-154帕拉馬塔號護衛艦、FFH-155巴拉拉特號護衛艦與美軍艦艇在南海演練晃悠,還派出P-8反潛巡邏機竄飛南海,今年11月份還史上首次派艦參與印度主導的「馬拉巴爾」軍演,「美日澳印」四國海上聯演首次成形,至於在對待華人等問題上澳方的各種動作更是低劣不堪
  • 鐵礦石成為澳大利亞翻盤的籌碼?價格暴漲100%,試探大國底線
    無論是壟斷鐵礦石的國家還是資本炒家,都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基本控制住疫情,多國經濟也開始好轉,對鋼材的需求持續釋放,因此原材料也開始緊俏。而與此同時,全球鐵礦石主要出口國之一的巴西沒能儘快恢復生產,澳方就開始出現「鐵礦石發運量遠不及預期」的蹊蹺情況。
  • 在華市場被美搶佔後,澳大利亞幡然醒悟,首創法案對美企徵收費用
    特別是自今年以來,在中美博弈加劇後,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關係也以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迅速走冷,在與最大的貿易夥伴關係交惡後,澳大利亞為此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澳洲對華出口的大麥、葡萄酒
  • 澳議員:限制對華出口鐵礦資源,他們難找到替代品
    自年初以來,澳大利亞一意孤行,在反華的路上越走越遠。隨著中方減少澳大利亞部分產品的進口,此外還對澳大利亞葡萄酒實施反傾銷措施,這無疑沉重打擊了澳大利亞經濟命脈。針對中國的反擊。近日,有澳大利亞議員提出,政府應該採取反制措施,比如對澳大利亞出口給中國的鐵礦石資源給予懲罰性關稅措施,以限制對華的出口,原因是他們很難找到替代品。
  • 對華8月出口大降26%!澳大利亞出口商:希望澳政府少說幾句話
    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據澳大利亞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澳雙邊貿易額達1589.7億美元,同比增長10.9%;其中澳大利亞對華出口1039億美元,自華進口550.7億美元。兩國貿易本身是雙贏的局面,但近段時間由於澳方的一些錯誤舉動,使得雙方的貿易合作受到一定影響。然而,近日澳大利亞一些從事進口相關的企業卻表示"很受傷",到底怎麼回事?
  • 澳大利亞開始寫中文舉牌「自救」,澳方改口:澳大利亞歡迎你
    自從中澳關係出現僵化後,澳大利亞進出口貿易受到極大影響,留學產業也因為此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影響。澳方政府無視這些從業人員和企業家的利益,所以這群人決定以自己的方式,爭取到最大的權益,為中澳雙方關係的修復,奉獻一些力量。
  • 澳大利亞對中國進口商品大幅下降,美國卻暗地搶奪其市場份額?
    但是對澳方而言,這個數字似乎不能代表未來,如今澳大利亞面臨著更為嚴重的經濟困境,因為中國買家已逐漸對澳大利亞產品失去興趣。有關措施也使澳大利亞的進口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這一切都成為澳大利亞未來面臨的經濟壓力。
  • 最大市場丟了,澳大利亞悔不當初,只能看著印度對華出售打折大米
    【撰文:十三州/編輯:小懶】在新冠疫情期間,澳大利亞籍跟隨美國的腳步,對中國進行了不少的針對措施。但事實證明,澳大利亞想要抱緊美國這根大腿的願望,最終還是沒有實現。而反觀美國,自己內部的疫情解決不了,還要面臨最新一屆總統大選帶來的動蕩,自顧不暇的同時,哪還有功夫打理澳大利亞呢?在澳大利亞最艱難的時候,美國不僅沒有幫忙,反而在中國減少從澳大利亞進口農產品以後,向中國推銷自己的農產品,這對於澳大利亞來說,無疑是一種背叛。
  • 日媒:俄設想對華煤炭出口增加一倍,取代澳大利亞
    《日本經濟新聞》1月6日文章,原題:俄羅斯通過擴大能源出口深化對華關係  眼瞅著有機會加強對華能源出口,俄羅斯啟動新的合資企業和管道項目,將煤炭、天然氣和石化產品輸送給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其中一個項目設想將俄對中國的煤炭出口增加一倍,這足以取代與中國關係惡化的澳大利亞的對華出口。中俄領導人去年底同意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推進雙方合作,其中就包括能源項目。中國領導人表示,「真金不怕火煉。危難時刻,中俄關係的獨特優勢和寶貴价值愈加凸顯」。
  • 中國暫停澳大利亞4家牛肉商出口資格
    (原標題:中國暫停澳大利亞4家牛肉商出口資格?外交部證實:已通報澳方主管部門)
  • 王毅:希望澳大利亞認真思考中方到底是威脅還是夥伴
    2020年12月18日晚,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京同美國亞洲協會舉行視頻交流時回答了關於中國同澳大利亞關係的提問。王毅表示,中澳都是亞太大家庭的一員,兩國有著長期交往,雙方各界保持著密切交流,中澳經濟高度互補,也給雙方都帶來了利益。中澳關係當前的困難局面,不是中方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