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市區建國南路和環城路交叉口,有一家靜俏俏的咖啡店,與幾棵枝繁葉茂的香樟樹為鄰,其實她賣的不只是咖啡,中式茶樓裡有的,她家也有,掌柜的是個年輕貌美的女人,據說是喜歡下午茶和咖啡,所以腦子一熱,便當起了老闆。
取名曼克頓,只是喜歡一個「慢」字的諧音,想把馬路上急匆匆的行人拉進來,放慢腳步,一同喝個下午茶,發發呆,聚聚餐,聊聊天,或許能閃爍出幾許靈感的火花。
「曼克頓」的裝修風格,也體現了開店的初衷,踏入店門,自然而然,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壓低嗓門,有點象進了東方人的廟堂,或是西方人的教堂。
相比於洪興路上的幾家咖啡店,曼克頓的格調如同一個知性女人,骨子裡有幾分傲氣,顯得不那麼殷勤,似乎她只守候懂她的人。
我喜歡這裡,是因為她的風格具有歐式的範兒,而消費水平卻跟平常人家的咖啡店一模一樣,或者是更低些。那寬敞大氣又不乏私密的空間正是咖啡與心情的棲息之處,而不是茶館店的市井與瑣碎。
依我看,曼克頓的好,不僅在於她的幽靜,還在於她的酒杯、茶杯和咖啡杯,是極有講究的。
肯德基的一杯咖啡和星巴克的一杯咖啡感覺就是不一樣,透露出的,是一種優雅高貴的氣質。有時侯,杯具不僅是用來喝茶的,茶杯流露出主人對客人的重視程度。
比如當你去拜訪某個人物,一個紙杯,幾粒茶葉,再衝半杯溫吞水放你面前,你應該知趣地說完話然後立即起身走人;而當你得到一杯用景德鎮瓷杯斟的茶,你不僅可以坐下,而且還可以悠閒地和主人敘敘舊,談談今天天氣怎麼樣。
再比如,在國際航班上,同樣倒上一杯紅酒,我們美麗的空姐,是遞上一個紙杯。而歐洲航班的空姐會自找麻煩用上易碎的玻璃杯。由此可見,不同的盛水容器,就是不同的禮遇和檔次,儘管他們到達目的地的時間是一樣的。
曼克頓的杯具有講究,盡顯主人的用心和大氣。點上一杯咖啡,不同的咖啡會用不同形狀的杯子,而這些杯子,必定是精緻的瓷器,假如你點上一杯紅茶,那麼,有內膽的瓷杯,會貼心地把茶葉分開,它能保證你在漫漫下午能均勻地持久地體會到好茶的各個階段、整個過程,讓你不舍離去,說不定再點上一份牛排,或一份簡餐。
當然,如果你沏上一杯綠茶,即使不說話,手中沉沉厚實的水晶杯,也盡添高貴。
冬天的下午,即使你只點一杯茶,慵懶地埋在沙發裡,也不覺得有攆你快快走人的意思。乖巧的老闆娘告訴我,所有的器皿,她都親自挑選,從質地到質感到手感,力求典雅、高貴、傳情。讓每一位客人,都能恰到好處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感覺。
我想,這也是去曼克頓不可忽視的細節。有時候,吸引人的是細節。
某一天,我照例來到曼克頓,在靠窗僻靜的角落坐下。今天不喝茶,點了咖啡。隨著磨豆機的吱吱聲,整個大廳立刻瀰漫起濃濃的咖啡香,使人興奮,又讓人安靜,同樣也感染了周邊的鄰居們,大家都下意識地抬頭作一下深呼吸。
不由得想起雀巢咖啡剛來中國時的一句廣告詞:雀巢咖啡,味道好極了。 如果說茶葉是含蓄的靦腆的,那咖啡就是熱烈的主動的。無論是茶,還是咖啡,其實是一樣的,什麼樣的心情,就有什麼樣的味道。或飲,或品,把一個下午體面地安逸地打發掉。
曼克頓座落在嘉興建國南路最南端,這是一個不老也不新的十字路口,老早的時候,這裡是嘉興城區的邊緣了,這是一個有故事的老地方,50年前這裡有個汽車站,興旺了好多年。
曼克頓門前有條河,河的這邊是環城路,涓涓河水匯入大運河。河的對岸則是一大片桑園和稻田。歪歪斜斜的豪股塔便豎在那裡,有些悽涼。
六、七十年代光景,從豪股塔往東門方向走,會有一段行人稀少的路段,每逢傍晚的雷雨天,走過那裡,便會想起老人說過的鬼的故事,說是會出現無頭鬼魂來訴說冤屈,心裡害怕極了,不由得加快腳步,走到東門迎紫橋那邊,低矮的民居多了起來,便大膽地放慢了腳步。
這一帶,以蘇北人居多。豪股塔向西,便是現在的南門梅灣街。現在的景區梅灣街,不論建造者多麼用心復古,都不及我心中的老南門,繁忙又古樸。
窗外,熙熙攘攘已不足掛齒,什麼軍事、時事,什麼金融、經濟,都是些周而復始的故事,且不去管它。
眼前,一杯咖啡飄香,隨風而去。若有所思,又什麼都不想。
所謂的大隱隱於市,就是如此這般的感覺吧。
時光流逝,咖啡店已經關門了,據說是虧了。只記得老闆娘姓王,不知道她去了哪裡。
--END
文/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