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江南風景,不外乎於小橋流水、白牆黑瓦、風情園林等,大多不是極致的婉約,便是極致的精細。
而在浙江麗水蓮都區郊外的古堰畫鄉,擁有「五山三水二分田」的「黃金分割」。都說這裡是八百裡甌江最瑰麗的地方,兩條溪流交匯孕育了這裡,江的一頭是老街,另一頭是古村,畫舫、漁船在河中穿梭、聯結,成就一個完整的古堰畫鄉。在此,你既能看到江南傳統的溫婉,又能感受到刺破青天的山巒劍意,還能聞到食物剛從土地中收穫的那種原鄉氣息。
對於許多來這裡的人來說,此行既是一場身心的旅行,也是生活的延續。這裡,藏著一家很有人氣的高端民宿——「江居小隱」。用主人老葉的話說,這名字寓意一種狀態,「大隱隱於市,小隱在江居」。
「民宿,是生活和旅行的延續」
老葉,古堰江湖人稱「葉子爺」,工作日在都市職場縱橫捭闔,晚上與周末則隱居畫鄉暢享慢生活。十多年前,他買下「江居小隱」原身破爛的磚泥房時,看中的是這裡依山傍水的生態與風水特色、淳樸的民俗風情以及距城市中心並不算遠的地理優勢。
「白天屬於生存,忙忙碌碌一下過去三四十年,晚上總得有一些自己的生活。」老葉說,他沒什麼別的愛好,就愛收藏一些老物件,總得有個地方能折騰下大的小的各種零碎。本打算將老房子翻修一番,只作為自己和三五好友「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好去處。朋友來了有好茶、共賞玩,閒來無事在院子裡種種花、下下棋、喂喂魚,出門逛逛早市、遛遛狗,興致來了帶上小酒去隔壁聽聽麗水評彈,生活本該如此。
因此,這廳堂樓宇裡,一磚一瓦、一石一草都倍加費心。後來,趕上了旅遊經濟崛起,想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院落大成後,老葉就把這方小世界「共享」了出來。
他說,曾看過一句話,尤為認同:做民宿是生活,也是旅行的一種延續。出門時,住別人的民宿,聽別人的故事;別人旅行時,住在這裡,聽我們的故事。人生也是一場旅行,要麼走在路上,要麼聽別人走在路上的故事。
「生活體驗是一回事,
旅行生活是另一回事」
從古堰畫鄉老街的售票處沿路而進,便見著了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大樟樹與源遠流長的甌江。向左一拐,「江居小隱」在燈火闌珊處。
推開古色古香的木質院門,便能見到一處花樹遍植、野趣橫生的院落。左側的歪脖子樹已有上百年樹齡,橫著長的那段樹幹不知承載過多少孩子的童年。院裡有兩株兩米多高的野杜鵑,從深山移栽至此,11月中旬還吐著花兒,仿佛貪戀這紅塵暖冬。
幾枝瘦竹貼著籬笆而長,看著有一種「欲與圍欄試比高」的氣質。一些小花小草錯落散養在院子四角,一隻純白的秋田犬安靜地臥於廊下的榻榻米邊,悠閒地看著水渠裡的肥魚嬉戲。院落中間用清朝末年制的石拱門與藤蔓隔開,去到另一邊,又是另一番風情。
建築主體門庭方正,外裝極簡,內部為新中式風。五六百平方米的空間裡,原木色、紅棕色、黑色、白色是主色調,在光與影的映襯下,這些顏色被收錄在屋簷、床欄、門鎖、宮燈、蒲團、燈罩等細節上,時而溫暖、時而厚重、時而神秘、時而簡約,好似有一種神奇的治癒力。
老葉最洋洋得意的,是他賦予每一間房的性能與意境。
小隱中的十一間房,每一間有不同的主題。「一盞茶」「一溪雲」「一袍風」「一葉舟」等等,取自聲律與古韻的每個名字都是一種意境。房子裡角角落落不起眼的擺件背後,都有一段引人遐想的故事,有的承載了寒門學子對躍過龍門金榜題名的期盼,有的見證了大家族幾百年來的興衰起伏……
老葉說,很多「隱客」都喜歡外面看著復古,但裡面住著很舒適的民宿,畢竟生活體驗是一回事,旅行生活是另一回事,拖家帶口來旅遊的,都希望精神上是一場修行、身體上是一次放鬆。因此,他在房間裡搭配了許多現代化智能設備,專門做了水介質的空調和地暖,希望宿者皆感舒適。特別是冬天,一進房間就可以光腳、穿單衣,坐在榻榻米上,看著落地窗外的風景,說不出的舒坦。
產品安裝實景圖
△中廣歐特斯產品實景
「體驗過的人,才懂。」老葉有些驕傲地說。
「慢生活,體悟原鄉的治癒力」
舒舒服服睡一個好覺,伴著鳥語醒來。山頭的空氣清新,水邊的空氣清潤,山汽與水汽碰撞,讓這裡的空氣裡既有山的泥土味,又有江的鮮活味,還有晝夜交替時的微涼味兒。人在空氣裡,倍兒沁爽。
待完全清醒後,慢悠悠地上街覓食。出門左拐走幾步,就到了老街。來上幾個剛出爐的綠油油的清明粿,甜鹹口都能很好地在口腔裡還原出青草與食材本身的味道。沒吃過油碟的小夥伴,不能錯過這種皮薄、餡多的美味,蘿蔔絲和肉糜被澱粉外皮鎖住,下高溫油鍋定型炸透,一口下去汁水豐盈。縉雲燒餅有很多種內行吃法,普通版、脆皮版、加甜的、加辣的、半肥瘦、全瘦肉等等,每次吃一種或幾種混搭,能不重樣地吃上好幾頓。店家跟漁民買的新鮮溪貨,隨便怎麼燒都能把眉毛鮮掉。一筷魚肉,一口魚湯,一碗米飯,再來一小鍋酒糟油菜,簡單的搭配卻能把人吃到撐。還有許多像山粉蛋面這樣的地方特色美食,等待著遊人來翻牌。
老街上有許多貓貓狗狗在曬著太陽打著盹,來一杯下午茶或是斟上半杯桃花酒,陪著它們一起打瞌睡也是不錯的。有時間,在青瓷小鋪裡淘淘寶,小碟、小盞、小杯、小壺都顯得精緻可愛,幾元錢有時能湊出頗有質感的一套。在貓的天空網紅書屋裡小坐,滿房子的咖啡香最是勾人。
沿著江邊道往回走,能乘船過江去古鎮。多座庭院、天井和街巷,是對傳統建築空間布局的重釋。那些古建築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自然」與「古鎮」之間的「對弈」中顯現出來,相融和諧。
不管是江這頭還是江那頭,寫生的人隨處可見。江上船槳聲聲、漁網紛飛,山上人影重重、梯田耕種,筆下畫的是自然風景與勞作美景,落在他人眼裡也自成景色。如果碰上攝影節、音樂節等一些前沿的煙火氣,那會是另一種體驗。
這種貼近原鄉的慢生活,最具有療愈力量。我們在其中找回寧靜與心安,也許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更多的體悟。
「旅行中的勞作與收穫,
是一種在地教育」
有人說,最好的旅行就是去接受一場在地教育,在陌生的地方,發現了久違的收穫與滿足。如果遊人不知怎麼開啟這場教育修行,老葉非常樂意領路。
「隱客」中有許多是常客,每年中總有那麼一段時間,要帶上三五戶友人家庭共聚於此。一年12個月,每個月老葉都能給這些老朋友們安排不重樣的在地修行。
竹筍即將破土時最鮮美,一行人扛著鋤頭、背著竹簍爬山挖筍去。當地的農民,都是探穴、挖筍的好手,一眼就能瞅到哪片土下孕育著竹筍。艾蒿遍地的四月是浙、閩一帶做清明粿和青團的時節,寄思於食,這是一種飽含深情的食物。六月楊梅大出,梅中東魁最好味,但這種水果太嬌貴,一般很難完好地運到外地。夏天,安排北方「隱客」摘楊梅,邊摘邊吃也是極好的體驗。秋季打餈粑,熱騰騰的粑糕裹上紅糖,軟糯得仿佛舌頭都要化了……
大人們的精力被一早的活動榨乾了,紛紛回屋小憩。孩子們不想午睡,那就相約一起去陶藝館玩泥巴,既解放了孩子的天性,也讓大人們多享受些慢生活。要是天氣不冷,或是約好了漁船下江捕魚,或是帶著魚竿野外垂釣,在期盼中有所收穫,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深夜,秋田犬熱情迎門,廳堂中還為晚歸人亮著燈。如果想要吃碗熱乎的宵夜,老葉會安排上一頓家常「盲盒」點心,也許是一碗山粉餃,也許是一份土索麵。
老葉說,人生嘛,再累再難,吃飽了睡好了才能扛過去,扛過去了回頭看看,之前也沒什麼大不了。就像這方空間,細細品之,盈滿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