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內心清淨,不為外物所擾,不受妄想左右,才能稱之為「隱」。無論是在鬧市亦或是在山間,只有做到心無旁騖,才能安然修行。雖然隱士是指隱居之人,但是隱士生活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追尋內心平靜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在山間亦或在城市普通人也能做到「隱居」。
《空谷幽蘭》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寫的一部著作。小說主要記錄了終南山中現代隱士的生活和人生感悟,其中還有一些沿途的所見所聞,更有作者的看法和個人觀點夾雜其中。
一、小隱隱在山中的人,追求人生的感悟
我總是被孤獨吸引。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我就很喜歡獨處。因為我發現獨處有如此多的快樂。生活中「獨處」的樂趣,不是離群索居,而是因為更深的覺悟和仁慈,與大家更為和諧地共處。
隱士多半是看透人生後想要獨處在一個環境中,與世無爭的過著自己普通的生活,這可能是隱士中的「小隱」境界。
人生在世嘈雜煩憂的事情很多,多數情況下我們都需要有一段獨處的時光,素食三餐,一間房,一張床,沒有網絡的喧囂,更沒有金錢和權位的困擾,在獨處的時光裡面變得有智慧,變得仁慈。
作者比爾波特就是一個隱士,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隱隱地看到了隱士的影子,所以他會探尋隱士的生活,因為懂得所以才想靠近,並能理解隱士的言行。
在中國的歷史上隱士很多,他們多是生活在深山裡面,在山裡度過自己的一生,沒有溫飽的生活,沒有舒適的環境,也沒有外界的喧囂,僅有苦中作樂。
他們在獨處中能感悟人生,看透宇宙和自然的奧秘,能聽到自然的聲音,感受別人感受不到的聲音。
歸隱山林之人看似被拘在一畝三分地裡,沒有現代交通工具很難出行,但是他們的內心世界很寬廣,不受世俗的價值觀困擾。這些人是中國社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更是承載中華文化古老價值的重要體現。
二、大隱於世最終踏入凡塵之人
我能夠理解為什麼有的人什麼都不想要,而只想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在雲中,在松下,在塵埃外,靠著月光、芋頭和大麻過活。除了山之外,他們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幾把茅草,一塊瓜田,數株茶樹,一籬菊花,風雨晦暝之時的片刻小憩。
有的人修道追尋的是孤獨,但是有的人修道是沉澱自己,在時機成熟後的厚積薄發。小隱的人更尋求一種環境的「隱」,大隱之人更多是內心之「隱」。
很多隱居之人出仕後能將隱居的經歷和仕途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無論是在爾虞我詐的商場上,亦或是在異黨傾軋的朝堂,他們都能悠然自得的應對,更能追求內心的平靜,這才是隱士的最高境界,也是大隱的最高境界。
在這類大隱人物中張良和諸葛亮是不得不提的兩個人物。張良是漢朝的開國大臣,在山裡潛心學習多年,最終走出這片山後來到朝堂之上,幫助劉邦推翻秦朝建立漢朝天下,最終在劉邦功成名就之時在終南山選擇一塊清靜之地再次隱居修行,躲過了朝堂紛爭,安然度過餘生。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也曾經有過一段隱士經歷,後來劉備三顧茅廬將其請出來,幫助劉備安邦定國後更是給後人留下了一本《戒子篇》,告訴後世之人要戒驕戒躁,淡泊名利,修身養性,增長才智最終才能有所成就。
這兩人在成就功名之前曾經有過一段隱士經歷,在這段隱士經歷中他們修身養性,待時機成熟後大放異彩。
他們沒有重視形式上的隱居,而是將隱居生活的感悟和經歷融入到世俗的人事中。
其實隱士主要是讓自己的內心平靜後理解世間的道德原則,而不是躲避在山林裡面逃避現實。隱士的最終目的是與世間建立和諧,最終擴展這種和諧,若是害怕現實世界的煩擾躲在山間號稱隱士,這不是真正的隱士,只是逃避現實的懦弱者。
總之,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面對喧囂和誘惑,面對複雜的人情世故,面對生活的疲憊,面對欲望的時候若能放下心中的執念,能堅持自我修行,讓內心始終處於真善美的狀態。即使我們身處在城市中也能獲得一片心靈淨土,依舊能成為一名「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