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新生兒,免疫系統不健全,如何從飲食、護理等各方面正確護理呢?
來看整理自崔玉濤醫生新浪微博,以及各種講座關於新生兒護理的注意要點,媽媽們學習哦~
注意事項
1、嬰兒任何用藥必須遵醫囑,成人用藥很多可致嬰幼兒殘疾甚至死亡。
2、夜晚開燈睡覺降低孩子免疫力,嬰兒生後要逐漸適應正常生活環境--白天光線亮且相對嘈雜;晚上暗且相對安靜。
千萬不要做成白天拉窗簾、躡手躡腳;晚上開著長明燈。
3、10月內寶寶禁止搖晃,傷害大腦,嚴重可致腦出血和輕微腦震蕩
4、特別不要生後捆綁孩子任何部位。隨著孩子生長,雙小腿會逐漸自然變直。
5、任何時候,避免面部遮蔽,以防止新生兒窒息。
AAP關於母乳的推薦方法
註:AAP為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Pediatrics)的簡稱。
1、每天8-12次母乳餵養
2、每次餵養完至少一側乳房排空
3、 孩子餵哺時,可聽見有節律的吸允和吞咽聲
4、出生頭兩天,嬰兒至少排尿1-2次
5、如果存在粉紅色 尿酸鹽的尿,應在出生後第三天消失
6、出生後第三天開始,排尿次數應在6-8次/24小時
7、每24小時至少排便3-4次
8、 每次大便應多於一大湯勺
9、第三天後每次可排軟黃便4(量多)-10(量少)次
餵奶
新生兒出生後要儘早且儘可能多地吸吮媽媽乳房,吸吮越早、吸吮越多,越利於乳汁分泌。 此間,不要給孩子餵水 。但應監測體重變化。
生後幾天的嬰兒,只要每天能接受至少8次餵養;
每次餵養時能聽到孩子吞咽的聲音;
每天能見到嬰兒排尿,顏色不是粉紅色尿酸鹽結晶尿;
排便已是黃色或淡黃綠色便;
出生後體重下降未達出生體重的7%,就說明媽媽乳汁已充足,應堅持純母乳餵養。 如果必須添加配方粉,應是每次母乳餵養後添加。
餵養嬰兒不是定時餵養,應按需(飢餓需)餵養。
不要擔心健康嬰兒睡覺期間會出現低血糖等問題。
特別是應逐漸養成嬰兒夜間逐漸睡長覺的習慣。
剛出生的嬰兒,需求餵養沒有規律;
大約兩周後逐漸形成2-3小時為周期的餵養。
嬰兒清醒期間,餵養間隔會短;睡眠時餵養間隔會長。每日7次餵養為宜。
提到嬰兒出生後第一口應接受母乳,很多家長就抱怨這是不可能的,因孩子剛出生,媽媽還沒母乳,孩子餓了怎麼辦?
其實,正常嬰兒出生後體內儲備的能量會堅持2-3天。
剛出生嬰兒多哭鬧,是為了促使肺內液體回收,因胎兒肺內充滿液體。
生後哭不一定是因餓,而是因肺內液體還未排淨,需要"哭"來增加呼吸。
出生後體重下降>出生體重的7%才需額外添加配方奶 。
嬰兒生後應儘早吸吮媽媽乳房,可刺激乳房儘早產生乳汁,還會吸吮乳房獲取乳頭、乳頭周圍皮膚和乳管內的細菌,促進嬰兒腸道菌群建立。
母親分娩後多不會馬上分泌乳汁,但正常新生兒體內的棕色脂肪可提供生後72小時內嬰兒所需能量。
過早餵養配方奶不僅可造成過敏前期——致敏的出現,還可通過餵養"安撫"嬰兒,減少剛出生嬰兒哭鬧這種"索愛"方式,影響了肺內液體的吸收(因嬰兒出生前肺 內充滿液體),容易造成新生兒肺炎(肺內液體過多,加上呼吸道為開放器官,病菌進入附著於過多肺內液體上,增殖導致感染)。
由於剛出生的新生兒,免疫系統不健全,過早添加配方奶粉、過早使用抗生素、家庭內環境過於乾淨至近乎無菌地步, 都會導致感染性疾病明顯減低的同時,免疫系統相關性疾病的發病趨勢明顯增多。
新生兒出生後環境中的細菌和黴菌逐漸隨著吃奶、接觸等動作進入嬰兒體內。
絕大多數嬰兒不會出現黴菌感染。
如果母乳餵養前媽媽用消毒巾擦拭乳頭,或過於乾淨的配方奶餵養會導致細菌進入體內過少,黴菌大量繁殖,出現鵝口瘡。
由於黴菌的天敵是細菌,所以在使用制黴菌素同時服益生菌
幾乎每天在醫院都會碰到過敏孩子,幾乎每天都會遇到第一口奶是奶粉的嬰兒,真讓人揪心。
為何生後要立即給配方奶呢?!
只要嬰兒生後體重下降未低於出生體重 7%就應堅持純母乳餵養!
否者,過早配方奶餵養會致多少嬰兒牛奶過敏,今後鼻炎、哮喘的機會明顯增多。
中國不會成為過敏大國吧?!
寶寶睡覺要及時給小寶寶翻身,剛吃完奶右側位,半小時後左側位。
側位睡覺對月子裡的寶寶是安全的體位!
母乳成分由非常容易被消化吸收,所以母乳餵養兒的大便多偏稀,而且次數也偏多。這種現象不屬於腹瀉,是正常現象。
根本沒有"生理性腹瀉"的說法。
如何餵養最為"乾淨"?
嬰兒剛出生後,吸吮媽媽乳房時,首先接觸到的是媽媽乳頭上的需要氧氣才能存活的需氧菌;
繼之是乳管內的不需要氧氣也能存活的厭氧菌;
然後才能吸吮到乳汁。
生理母乳餵養過程是先餵細菌,再餵乳汁的有菌餵養過程。
母乳餵養的有菌過程,與現在家庭的乾淨形成了鮮明對比。
飽
不論書上,網上,還是經驗上,對嬰兒進食都有一推薦量,但並不意味是必須遵守的"法定量"。
每個孩子有著自己的實際接受量,衡量進食量是否合適的標準,應是孩子每次主動接受量;
進食後舒適度;
排便狀況;
更重要的是生長結果。
只要自主進食後,無不適且生長正常,就說明此量嬰兒可接受。
只要每次餵養能自然間隔到2小時左右,就說明孩子能吃飽。
嬰兒飢餓的早期表現是動作增多、逐漸不安,然後才是哭鬧。
若突然哭鬧,可能與腸脹氣、排尿便等有關。
嬰幼兒知道飽嗎?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吃得不夠多,可稍吃多點又怕積食。
孩子知道"飽"和"餓",新生兒都是如此。
吃飽後偶爾有吐奶或嘔吐現象,屬發育中正常現象。
若常出現,屬胃食道反流,應諮詢醫生。
僅為預防溢奶或偶爾嘔吐就限制進食量,不可取。
每次餵奶/飯,要讓孩子吃飽。
從新生兒開始,孩子就能夠知道 "餓"和"飽"。
家長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當發現孩子出現動作增多,精神不集中,就意味著孩子餓了。
當孩子拒絕進食時,就可認為孩子飽了。
讓孩子多體驗 "飢"和"飽",對養成良好的進食非常有益。
拍嗝
給新生兒拍嗝,對絕大多數新手父母是件難題。
如果家長對抱孩子還沒有經驗,給大家一個小推薦。
大人躺在躺椅上,身體與地面大約呈45度角。孩子吃奶後趴在大 人身上,頭部高出肩部,以免窒息。大人可以輕拍或撫摸嬰兒背部,即使不去撫摸,幾分鐘內孩子就會打嗝。
這種方法應該簡便、安全。
拍嗝 新手父母通常沒有經驗,加上新生兒都很軟,拍的時候需要把寶寶豎起來難度比較大,大人抱的時候一定一個手拖pp和腰,一個手拖著脖子,防止腦袋亂晃。
孩子吃完奶後,先平著拖會,之後慢慢立起來,可以讓寶寶的頭靠在大人的肩膀上,立一會兒通常自己會打嗝。
實在不打的,用手做成中空的形狀,輕輕拍後背。
或者再把孩子放平一會兒,再立起來。
這個需要反覆練習,才能掌握竅門。 如果不拍出來,孩子很容易溢奶。
溢奶
嬰兒有溢奶現象,多是生理性食道下端和胃賁門口比較鬆弛,在腹壓增加時出現的返流現象。
多不需特別治療,幾個月內逐漸減輕直至緩解。
但在溢奶期間,可將床面變成15-30度的斜坡,選擇右側臥可有效減少溢奶。
注意: 不是枕高枕頭,而是全身,最起碼是上半身在斜坡面,才不會對脊柱產生不良影響。
洗澡
是否應給小嬰兒,特別是新生兒天天洗澡?
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
與家長的經驗、室內溫度等因素有關。
但有一點需提醒家長, 嬰兒皮膚嬌嫩,洗澡時不要頻繁用浴液。
不要聽信這樣的說法:每天洗澡用浴液,澡後再塗嬰兒油。嬰兒皮膚本身的油脂對其皮膚最好。
用溫水洗澡,1-2周使用一次浴液!
每天給寶寶洗澡並不麻煩,但是也要注意局部的清洗,包括小pp和脖子下面, 尤其是小pp,尤其是女孩。
每次拉粑粑之後,用溼紙巾從上往下擦,女寶寶千萬注意不要把粑粑粘到前面的地方,之後用清水洗pp,洗完後用紗布沾幹晾一會,不用任何護臀霜,保持pp乾爽就不會紅pp的。
注意不要用紗布搓皮膚,一定沾著擦,小孩子的皮膚薄,總使勁擦也會紅pp 給寶寶洗澡時會避開肚臍的地方,洗澡後用脫脂棉籤消毒肚臍周邊,晾乾再把肚子那兒的扣子扣上,注意千萬不要把結痂的地方碰掉。
臍帶護理
嬰兒生後斷臍,殘端很快乾燥呈蘑菇樣,遮住臍帶根部,致一些分泌物不易排出,造成局部感染,出現黃色/血性分泌物。
每日清理新生兒臍帶殘端,不是僅局限表 面,應清理到臍帶根部。
由於臍帶殘端已失去神經控制,因此清理時不會出現疼痛。
一般兩周左右臍帶會脫落。脫落後,再堅持清理幾日。
護理方法:洗澡後要將臍帶周圍的水吸乾,可用75%的酒精消毒臍帶部位;
不要將尿布蓋在臍部上,勤換尿布,防止尿液汙染臍帶.
如果臍帶脫落後傷口不癒合,有滲血或膿性分泌物等,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治療。
黃疸
很多母乳餵養嬰兒,新生兒黃疸可持續3-4個月。
只要生後一周內嬰兒,黃疸水平不超過290mmol/l(17mg/dl),就沒有必要接受照光治療。
一周內嬰兒的黃疸水平,是否需照光的指徵與生後天數有關。
不要因為存在不嚴重的黃疸,就輕易暫停母乳餵養、輕易接受不該接受的配方粉、輕易服藥退黃。
新生兒黃疸指數不高於14就沒有任何風險,特別是純母乳餵養的嬰兒,黃疸可持續2-3個月,可繼續母乳餵養,沒有必要暫停母乳或進行特別治療,也不影響預防接種。
這種情況稱為母乳性黃疸,可能與母乳中缺少一種酶有關,但不會對嬰兒有不良影響。
只有黃疸指數超過17,才需考慮光療。
推廣照光治療新生兒黃疸很重要。醫院內可進行光療但需住院。
對不嚴重者,醫院將光療毯租給家長,就可進行家庭光療。
這既可減少住院費用,又可照光治療,還可在家繼續母乳餵養。
過早或刻意加配方粉看似可保證餵養量,增加排洩量,"治療"黃疸,可今後可能出現的過敏問題有沒有考慮到?!
不要認為新生兒出現黃疸就 一定應該停止母乳餵養,換成配方粉;
更不能認為,配方粉在嬰兒早期可預防黃疸、利於體重增長。
新生兒 黃疸的主要原因是生後紅細胞破壞增多(因胎兒期處於高紅細胞水平)、肝臟功能不成熟、腸道排洩慢等原因所致。
照光、增加餵養都會有效。
光療是非常安全的方式。
多吃奶,多排便,就可促使膽紅素快速排出體外。
正常食物中,包括母乳在內,含極少的葡萄糖。
葡萄糖是單糖,不是自然食物中的主要糖分,口服後在腸道內不經消化即可吸收,快速刺激胰島素分泌避免血糖升高。
除非低血糖,沒理由口服葡萄糖。
葡萄糖是藥物,不能隨意給嬰兒口服更不是甜味劑。
葡萄糖屬碳水化合物,不可能去除新生兒黃疸。
葡萄糖作為藥物,口服時必須按適應症使用--低血糖。
補鈣
兒童鈣缺乏常無明顯的臨床症狀與體徵。
少數患兒可出現生長痛、關節痛、心悸、失眠等非特異症狀。
嚴重鈣缺乏導致骨礦化障礙,出現佝僂病臨床表現。
新生兒期可因暫時性甲狀旁腺功能不足,和鈣缺乏而導致低鈣血症,致使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出現手足搐搦、喉痙攣,甚至全身性驚厥。
純母乳要補充維生素D
維生素D在促進骨骼發育方面有重要意義。
正常嬰兒每天需400國際單位。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少,所以推薦每天補充400國際單位。
配方粉餵養,要根據情況酌情補充,一般每天進食600-700毫升配方粉時可不用補充。
不是完全按照年齡進行補充。懷疑佝僂病,可檢測血液維生素D水平後合理的幹預補充。
痘痘與疹子
新生兒臉上出現的痘痘,既與捂熱有關,也與生後戒斷來自母親的激素有關,稱為新生兒痤瘡。
建議保持嬰兒面部乾爽,特別是母乳餵養後用柔 軟面巾紙蘸幹嬰兒面部。
再有,適當使用潤膚露,也有幫助。
但是, 必須避免捂熱。嬰兒穿蓋應該比成人少些才是。
護理得當了,再有就是幾周的等待新生兒身上紅色、高出皮膚的紅疹應是新生兒紅斑。分布於軀幹或四肢,不伴癢感,與乾燥空氣、浴液等刺激有關。
嬰兒生前泡在羊水中,生後暴露於空氣中,皮膚受乾燥刺激。胎兒身上覆蓋一層胎脂,能很好保護皮膚,生後不需立即用浴液將其去除。
新生兒紅斑多於3-7天自行消失,不需藥物治療。
嬰兒的皮膚非常嬌嫩,容易出現紅疹。
出疹的原主要因與局部過熱、不透氣有關。
母乳餵養時嬰兒臉部與母親乳房緊密接觸,餵養後就容易出現熱疹。
餵養後用柔軟的紙巾或毛巾擦拭嬰兒臉部,可減少紅疹出現
溼疹又稱為特異性皮炎,其表面粗糙,基底發紅,伴有脫屑和滲出。 主要由過敏所致。
小嬰兒溼疹多由於食物過敏,特別是牛奶蛋白過敏所致。
使用外用藥物只能暫時緩解溼疹的皮膚表現,不是治療溼疹的關鍵。
去除過敏原才是關鍵。
但是,必須注意,不是嬰兒身上的任何紅疹都是溼疹。
治療嚴重尿布疹的最好方法是烤燈,保持局部持續乾燥。
每次排便後用清水衝洗臀部,儘量不用紙巾或軟布去擦,然後持續烤燈。
烤燈時要注意:
1、家長用手去試嬰 兒臀部的皮膚,不要使局部溫度過熱;
2、局部不要塗含油的液體,以免油吸熱造成局部燙傷;
3、烤燈停止期間可塗治療尿布疹的藥膏。
包括新生兒在內的1歲以內嬰兒由於頸部相對短,頸部皮膚特別容易出紅疹、潰爛、脫皮,局部有異位,甚至感染。
局部使用痱子粉、潤膚露、抗生素藥膏都會有一定效果,但都不理想。
保護頸部乾燥是非常快速有效之法。
比如:鼓勵孩子清醒時扒著、用吹風機弱檔熱風吹頸部皮膚、在頸部夾上乾燥柔軟的紗布等。
體溫
對新生兒來說,體溫不超過37.5度都是正常。
由於新生兒包括大腦在內的臟器功能不成熟,自身控制體溫能力有限,稍裹多些,體溫會升高,又是可達38度。
建議給新生兒包裹不要過厚。
腸絞痛
生後3周至滿4-6個月內的嬰兒最常見嬰兒腸絞痛。
主要是胃腸發育不成熟,配方粉餵養兒更多見。
表現腸脹氣、易哭鬧、睡眠不安、易打嗝/吐奶、排便費勁但大便不幹、喜抱/趴著但不喜平臥、排氣多但生長正常。
與驚嚇、缺鈣等無關。
有效治療方法: 家長不要過於緊張;多趴著;西甲矽油口服。
6個月內嬰兒不明原因哭鬧,特別是定時哭鬧,應首先考慮嬰兒腸絞痛。
此間,進食正常,往往因哭鬧引起家長錯誤認識為頻繁飢餓致使餵養頻繁,出現生長正常,常超重。
這種現象為生長問題,西甲矽油、益生菌有明顯緩解作用, "等待"是必須的。
如果因對嬰兒腸絞痛認識不足,已經出現餵養過頻引起的生長過快,可通過讓嬰兒俯臥、順時針按摩腹部、口服西甲矽油等方法,減緩嬰兒劇烈哭鬧的機會,以減少餵養次數。
再有,鼓勵孩子多趴著,即可減少腹痛機會和減輕腹痛程度,也可增加嬰兒運動量,還可利於全身肌肉協調性,促進大腦發育。
在大人看護下,即使不足3 個月的嬰兒也可趴著睡覺。
白天需要頻繁餵養,可能與腸絞痛有關。
家長可以適當讓孩子趴著,這樣既利於嬰兒排氣,也利於緩解腹痛。頻繁餵養就有可能造成大便偏稀和泡沫多。
這應與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無關。
對4-6個月以內的嬰兒,包括新生兒在內,出現睡眠不安,陣發哭鬧,頻繁"飢餓"等現象,應考慮嬰兒腸絞痛。
原因與胃腸發育不成熟有關,其中對牛奶不耐受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多趴著可緩解腹痛,西甲矽油和益生菌也可部分緩解腹痛。對於配方粉餵養的嬰兒換成部分水解配方會有較好的效果。
排便
只要生長正常,排便次數和性狀無需關注。
若生長緩慢,即使排便正常,也須尋找原因,及時調整。關注結果而不是過程。
新生兒胃腸發育尚不成熟,易出現邊吃邊拉的現象,且大便偏稀,其中有不消化的顆粒,俗稱"奶瓣"。
是否有問題,應考慮:
1、大便中是否帶血;
2、嬰兒體重增長受阻或掉體重。
若無以上問題,不必擔心,也沒有必要依賴藥物。
若有上述問題,醫生會幫助排除過敏、乳糖不耐受等原因
有些嬰兒,即使母乳餵養兒,排便間隔可達數天,但大便不幹。 這種情況不是便秘,而是"攢肚"。
只要排便間隔時間長,不影響進食,生長正常,無其它不適,家長 不要緊張。
不是每個嬰兒都會每日排便一次 ,但隨著輔食添加,特別是添加青菜(富含纖維素食品)後,排便逐漸規律,多為一天1次。
"攢肚"初期,家長比較緊張。
可順時針按摩嬰兒腹部,甚至可用浸滿油的棉籤刺激肛門。
確定大便不幹後,就只需等待嬰兒按照自行規律排便了,可數天一次排便。
對大便乾結,才需服益生菌+纖維素。
由於嬰兒消化功能尚未成熟,餵奶期間經常出現大便內有白色小粒狀物質,俗稱奶瓣,這是對奶消化不夠完全的表現,但不應引起家長焦急。
只要新生兒進食正常,體重增長能在每天20-30克甚至更多,睡眠正常,沒有異常其它表現,就沒有必要為了大便性狀去額外做事情。嬰兒腸道會逐漸成熟起來。
小嬰兒,特別是母乳餵養嬰兒,每天幾次稀水便就是腹瀉嗎?就是腸炎嗎?
首先應進行大便常規檢查,確定每高倍視野中白細胞數目。
只有白細胞/HP>15-20個才可能是細菌感染,才可考慮服抗生素。否則,不要輕易服抗生素,對嬰兒更是如此。
只要嬰兒生長正常,不要憂慮排便次數和性狀。
如何理解嬰兒消化不好?
幾個月嬰兒,特別是接受母乳餵養的嬰兒,大便稀,排便次數多,這是因為母乳中有低聚糖(可 溶性纖維素)所致。
低聚糖為不可消化的纖維素,促進腸道建立以雙岐桿菌為主的腸道菌群,利於母乳餵養兒免疫系統成熟。
只要嬰兒生長正常,不要糾結嬰兒大便的次數和性狀。
首先確定一下便秘的定義:大便乾結、排便費勁的現象。
不能將排便間隔時間長,大便性狀正常的情況稱為便秘。
再有,多喝水只能多排尿,不能解決便秘問題。
還有,給小嬰兒喝梨水是不可接受的方法。
如果真是便秘,應該諮詢醫生,排除腸道結構問題,再進行飲食調整,可服用乳果糖口服液。
嬰 兒大便每天十幾次,應區分排便量較多(大於一大湯匙)和排便量少(排氣帶出來)各幾次?
生後2-3周始至4-6月常出現的胃腸發育問題--腸絞痛。
由於胃腸發育不成熟,出現胃腸脹氣和腹痛引發的一系列表現,涉及餵養、哭鬧、睡眠、排便等方面,但生長正常。如此,就不需緊張而耐心等待。
保暖
由於嬰幼兒頭部散熱多,又由於孩子心臟力量弱,達到手腳端的血流較少,因此護理嬰幼兒需要注意:
1、頭部保溫。這是為何剛出生的新生兒都給帶上帽子的原因;
2、允許嬰兒手腳偏涼。只要頸部溫熱,就可說明室溫及穿蓋的合適。
如果為了保持嬰兒正常體溫,戴帽子要比穿襪子重要。
沐浴露的使用
出生的新生兒就可以使用護膚霜和浴液。但是使用前必須明確使用這些的原因。
對於乾燥皮膚,特別是脫屑的皮膚,應該使用潤膚露。
最好在洗澡後,皮膚還稍溼潤時使用更好。
對於滑潤的皮膚,倒是沒有必要必須使用。浴液可以協助去除皮膚上脫屑、粘附物等。 對於嬰兒不需常用,一周一次即可。
鍛鍊
新生兒就能趴著。
只要不是剛吃完奶,就可趴著。
不建議3個月內嬰兒趴著睡覺。
3個月後隨其意願,趴著睡覺時沒必要糾正。
趴著機會多了,嬰兒就會試圖抬頭,對腰背部肌肉是很好的訓練,對今後的翻身、坐、站、走都是很好的基礎。
嬰兒也需要運動
家長問為什麼滿4個月嬰兒還不會自行翻身?
也有問為什麼8個月嬰兒還沒有自主爬的動作?
反過來問家長,滿一個月會趴著時自主抬頭嗎?
兩個月會趴著抬頭時胸脯離開床面嗎?
回答是當時怕累著,怕壓迫心臟,沒讓孩子多趴。
運動發育循序漸進,嬰兒早期趴的機會少,以後的運動發育都會順延。
防嬰兒墜床
墜床後,待孩子安靜下來,觀察是否有運動障礙,同時觀察孩子對外界的反應是否如初。
如果出現異常煩躁、嗜睡、行為異常等需要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
如果神志清楚、行為正常,24小時候後仍然沒有任何異樣表現,就不用擔心了。
家長注意,3-4個月剛會翻身的嬰兒最容易墜床。
把尿
給嬰兒勤把尿,對嬰兒並不是好習慣,對膀胱功能的成熟也不力,省下幾塊紙尿褲不應以嬰兒健康做代價。
今天看了一位3個半月嬰兒,由於每天勤把便,每天控制排便4次(配方粉餵養),目的是預防臀部皮膚受大便刺激損傷,預防上火、便秘等,結果肛門出現明顯兩道裂口-肛裂。
不要給寶寶掏耳朵
耳垢也稱"耳屎",學名"耵聹",是天然用來保護耳道的東西,最終也會自己排出來的,媽媽們無需用棉籤幫寶寶掏出,更不要把其他東西塞進寶寶耳道,這樣可能很容易刺傷耳膜。
如需清潔寶寶耳朵,只要用棉籤沾點油或過氧化物,或者用紗布沾點溫水,清潔寶寶的外耳部分就行。
母乳營養劑(早產)
母乳營養補充劑的適應範圍為出生體重≦1500克和/或≦孕32周的早產兒,當耐受100(ml/kg.天)抽吸出的母乳後,與母乳混合餵哺早產兒。
母乳營養補充劑中營養不均衡,不能單獨餵養早產兒。
只推薦在新生兒監護室內使用。
家長的任務是定時抽吸母乳,妥善保存,並定時送到醫院。
便血
遇到大便內帶有可疑血絲、血點等異常情況,首先應排除孩子是否有肛裂。
有肛裂的孩子,排便時多有疼痛感,常有明顯哭鬧。
還應取出大便標本送醫院化驗。
如果化驗可見紅細胞,若同時還有大量白細胞說明腸道感染;
若以紅細胞為主,說明腸道有損傷,應與食物及口服任何營養補充劑有關。
對於排便帶血應注意大便和血液的關係。
如果大便為柏油色,應考慮胃部出血,嬰幼兒極少見;
如果血液均勻混於大便內,可考慮腸道出血,可能與食物過敏等有關;
如果血液與大便分離,特別是排便後出血應該考慮是肛裂。
對於肛裂的診斷很容易。將肛門輕輕扒開,即可見到放射狀的小裂口。
發熱
在兒科急診一天,主要看的都是因發熱就診的孩子。
平均發熱時間沒有超過24小時,最短只有2小時,而且絕大多數僅出現發熱,尚無其它不適表現。
孩子生病,家長著急,可剛開始發熱,沒有其它表現,到醫院就診,也未必能及時診斷引起發熱的原因。
血常規檢查也要發熱後24小時才可能有意義。
孩子出現發熱,家長需做兩件事情:
1、退熱護理:多飲水液體;
溫溼敷熱水澡;
體溫>38.5度服退熱藥(劑量要夠);
鼓勵並協助排便。
2、觀察發熱變化和相關的其它表現。比如咳嗽、腹瀉等。
看病前,家長整理一下孩子發熱過程和其它表現,以及用藥情況和對藥物的反應,這有利於疾病的診斷。
斜頸
斜頸是因頸部兩側肌肉強度不一致,造成的頭歪斜或轉向一側現象。
對新生兒來說,斜頸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因胎兒蜷曲於一狹小空間內,隨生長,頸部會漸扭曲起來,以協調身體,適應子宮內的空間。
出生後,其頭部就會偏向頸部較短一側,易並發偏頭。
腿彎
O型或X型腿指的是髖、膝和踝關節發育,特別是膝關節發育異常所致(如圖),與大、小腿骨本身形狀無關。
嚴重佝僂病會並發O型或X型腿,但更多可能與在尚不能自行站立前就過早被動蹦跳、被動站立、被動行走有關。
捆綁新生兒雙腿不能預防O型或X型腿,預防佝僂病和避免過早蹦跳等有較好效果。
衝奶粉
嬰兒奶粉需嚴格按照包裝上衝法衝制。
嬰幼兒的毛細血管很嫩弱,寶寶飲用過高濃度的奶粉,會使血管壁壓力增加,從而容易引起腦部毛細血管破裂,導致腦出血,出現抽風、昏迷等症狀,久之也會影響寶寶的智力發育。
同時血液中鈉的含量過高,也會影響鈣的吸收,使寶寶身體發育遲緩,個子矮小外,對腎臟也有影響。
檢查
所有新生兒生後都應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查。
若篩查未通過,應複查。
若通過了篩查,也不意味一生不會出現聽力問題。
一生中任何損傷大腦、聽神經的因素都可損傷聽力。
其中新生重度黃疸就有可能損傷聽力,應進行複查。
聽力損傷並不都是耳聾,不能因為孩子對聲音有反應,就認為聽力沒問題。
感冒是病毒感染。
加上血常規檢查白細胞數正常,以淋巴細胞為高,更可證實為病毒感染。
無需服"麥迪黴素"等抗生素。抗生素不能"殺滅"病毒。
感冒病毒在體內 存留5-7天,為自限性疾病。
再有,咳嗽是症狀,肺炎是疾病。
患肺炎時會咳嗽;咳嗽不可能發展成肺炎。
抗生素更不會預防肺炎。
玩具
一些功能上看著很多,其實玩起來沒有太多開發的玩具可以不買,而類似積木或者七巧板這類的,孩子可以不斷從中得到變化的玩具,可以適當購買。
每次給孩子玩玩具的時候不要一下子拿太多的玩具出來給孩子玩,一次只拿一個玩具,不玩了收起來再換一個,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相對玩具而言,最好的玩具就是書。
各種繪本,還有針對早期孩子的嬰兒畫報非常適合2歲以前的孩子。
幼兒畫報個人認為不如嬰兒畫報好,而且到了一定年齡後,比如 3歲以後,就可以適當給孩子看圖少字多的書,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
讀書的過程也是很好的親子過程,這比任何早教課都來的實惠。
有時間一家三口一起戶外踏青,在家陪孩子做親子遊戲,要比每周一次的早教管用的多。
到底該穿多少?
大部分老人只要天氣稍微轉冷,就喜歡給孩子加衣服。
在北方採暖期前一個月,你穿啥孩子穿啥,甚至孩子比你少一件,如果寶寶還小,體溫控制不好,跟寶媽穿的一樣就行, 不要以老人體感溫度做標準。
因為人老了火力自然差,可孩子是純陽體質,和老人完全不一樣。
如果寶媽在家穿兩件衣服已經感覺涼了,不建議加衣服,而是把室溫調上來,開電暖氣或者開空調,不要省這個電錢,因為給孩子穿太多非常不利於孩子大動作的發育。
如果寶寶四個月學翻身時正是12月冷的時候,給孩子穿太多,孩子根本翻不動,這樣會影響孩子大動作的發育,而大動作的發育又與腦發育密切相關。
北方那時候已經供熱問題不大,南方的寶媽就要注意,把家裡弄暖和一些,同時給寶寶少穿點絕對是有好處的。
另外到了冬天,連體服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老式的棉襖弄不好就露肚子露小腿,可是連襪的連體服絕對不 會有這種問題,孩子還便於活動。
不要嚴厲訓斥嬰兒和小孩
不能嚴厲訓斥甚至大聲喊叫嬰兒、小孩兒,會對其造成內心的恐懼和膽怯。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生長發育情況,個性也是不一樣的,孩子之間最怕家長攀比,只要孩子生長發育大體正常,部分發育比別的孩子晚一點都不要焦慮。
因為你的焦慮是會傳染給孩子的,我們要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孩子良好的心態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上,孩子有自己的發展軌跡,我們要做的就是遵循孩子的發展軌跡給予適當引導和規範。
對孩子不能要求過於嚴厲,我的大寶就是因為我開始過於嚴厲,而造成她膽小,如果嚴重的還會讓孩子養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壞習慣,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告訴他方法,再用一些比如罰作配合。
長牙
每個孩子長牙的歷程沒有可比性。
出牙起始時間不同;出牙順序不同;
出牙引起的反應不同;
同齡嬰兒牙齒數量不同...。
3歲時絕絕大多數孩子應該出滿20顆牙。
牙胚在胎兒期即已開始發育。
若對新生兒進行下頜X光檢查,不僅可見到恆牙,還可見恆牙的牙胚。
家長對此不要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