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小橋、石板路、鑊耳牆、水磨青磚、荷塘......在散發著現代都市氣息的佛山市高明區西江新城核心區一旁,隱藏了一座古老而又見證歷史的村落,她便是阮埇村。
阮埇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元朝至正年間,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阮埇村的三面環水,整條村被護村河包圍,分為阮東、阮西、阮南、阮北四坊,四面環山,古耶山、凌雲山、南蓬山、梅瓣山依次環繞,因環村多湧沼,後又有阮姓遷入建村,取名「阮埇村」。佛山日報影友俱樂部梁兆林攝
小橋、石板路、荷塘......走進阮埇村,就穿越到了另一個寧靜、安逸的世界。黎漢沿攝
水湧養村 街巷九曲十八彎
阮埇四面環山——古耶山、凌雲山、南蓬山、梅瓣山依次環繞,將阮埇呵護其間;一個小海、一條河湧,分內外兩層,以「口字形」,將阮埇護佑中央;小海之北,又與西江交匯。梳式巷道格局,多為花崗巖鋪就,祠堂、民居均依巷而建。
在散發著現代都市氣息的佛山市高明區西江新城核心區一旁,隱藏了一座古老而又見證歷史的村落,她便是阮埇村。黎漢沿攝
阮埇村男女老幼在村中大榕樹下閒聊玩樂。黎漢沿攝
阮埇古村落屬於典型的明清嶺南民居,其保存規模較大,古屋大多數是明、清時流行的鑊耳屋,大小相仿,座北向南,冬暖夏涼,有灰雕、磚雕、壁畫等建築裝飾,每座屋的牆壁都比普通房子多砌一塊磚,十分堅實,可防盜防賊。
阮埇古村落屬於典型的明清嶺南民居,其保存規模較大,古屋大多數是明、清時流行的鑊耳屋。黎漢沿攝
阮埇古村鑊耳屋屋簷下的灰塑花飾,精緻秀美。佛山日報資料圖
以家為系 13間大屋一夜上梁
清朝康熙年間,阮埇村出了個奉直大夫(從五品)區士元,區士元回到村中為其八個兒子興建房屋。曾創造出一夜之間為13間同規模、同設計的大屋同時上梁的佳話。
區氏族譜裡的阮湧村村圖,畫面精美詳細,記錄了該村的繁盛時期的村容村貌景象。佛山日報資料圖
在阮埇格局發展中,呈現出強烈的宗族意識。區氏一族在開村之際,隨著子孫世代繁衍,便逐漸以家為系,花開四坊,分為阮東、阮西、阮南、阮北四坊。
阮埇村一間古屋屋頂上洋吊鐘花盛開,春寒料峭時,它們簇擁在一起,吐露著春天的氣息,卻鮮有人發現。黎漢沿攝
保存得較好的分別是阮北坊「八大家」古民居群和阮西坊古民居群,大夫區公祠,古金庫、古圍牆、古巷道、古書院、古私塾、古橋等,均有較高的歷史建築藝術價值。阮北坊「八大家」古民居群、阮西坊古民居群均被列入為高明區文物保護單位。
阮埇村八大家門樓。「八大家」古民居群是由當時富有之士奉直大夫區士元為其八個兒子興建的,故稱:「大夫第」,又稱八大家。佛山日報記者何惠健攝
人才輩出 書香渺遠成望族
阮埇村古有「高明第一望族」之稱,先後出過15名進士,48名舉人,其中,聲名最大的當屬明朝名臣區大相和區大倫。因此,阮埇區氏被稱為區氏「嶺南第一大望族」,由「八大家」開始,阮埇規模日益擴大,人丁興旺,達到數千人之多,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村。
阮埇村村人對被破壞的建築進行了修復。佛山日報資料圖
阮埇村,一個古色古香的村落,不單單保留了許多早就在城市化中丟失的韻味,它的建築,它的人才故事,也同樣的讓我們嗅到了歷史的芬芳。
阮埇村舉行「千叟宴」重陽節系列活動,為表尊老敬老之意。阮埇村的優良傳統代代流傳。佛山日報記者呂潤致攝
來源 | 視覺佛山